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高校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和智力优势,在定点帮扶工作中注重挖掘和提升非遗价值,有力地促进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在非遗帮扶工作实践中,高校形成了系统调研,做好顶层设计;选树产业,增添发展动能;强化培训,培养非遗人才;多方合作,促进农民增收;注重宣传,扩大品牌影响等有益经验与做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高校应进一步发挥优势、履行职能,加强非遗研究,挖掘其价值,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推动古为今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重视人才培养,提升民众认知打造专业队伍;动员高校资源,多元协同促进非遗焕发新生机,赋能非遗在促进全面乡村振兴中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成都非遗文化保护力量相对薄弱、效果有待加强、途径需要创新,成都高校图书馆落实开放性保护和科学性保护措施的,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力量,应发挥其在非遗文化保护中应有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非遗技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积淀了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是要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技艺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以陕西省北张村楮皮纸非遗技艺为例,探索非遗技艺赋能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从而找到非遗技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决战脱贫攻坚的背景,选取焦作市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的企业、种植业等典型案例,特别是具有怀川地域特色、在当地影响较大的龙头企业,对其吸纳贫困人口以及非遗在这一群体中的保护传承进行分析,并提出培育非遗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对策,旨在以非遗扶贫促进焦作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非遗文化作为新疆宝贵的文化资源,将其独特魅力与乡村旅游进行融合,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创新,是推动新疆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当前新疆非遗文化资源的旅游经济价值没有得到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资源的选择与乡村旅游特色不协调、不契合,缺乏全局性规划;非遗文化资源市场化程度不高;存在旅游类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文化类品牌塑造;缺乏高素质人才、旅游服务质量偏低等问题。鉴于此,将从新疆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互动关系入手,探索构建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多元化融合发展模式,创立"乡村非遗文化旅游+"品牌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榆林市定边县为例,结合新发展理念,实证研究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表明,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着非遗传承队伍青黄不接、非遗文化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非遗文化普及深度广度不够以及经济效益低的困境。要通过开展理念创新、科技创新激活内生资源,协调运用多方平台助力传播,贴近生活盘活非遗,推进非遗开放共享等措施,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湖湘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的努力方向以及湖湘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前"非遗"进校园的观念缺失现象较为突出,基于高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条件及其更高层次的非遗保护传承需求,高校应更强调开展一种观念教育。"非遗"观念教育关乎文化自觉与文化主体性的形成,一般包括非遗的包容性文化教育、审美教育与内部知识教育,三个部分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出较为完整的观念教育系统。其中,三者分别树立起文化导向、审美导向与知识导向,对于转变当下所存在的重"技能"轻"观念"的非遗教育风气,真正优化、提升"非遗"进高校的水平与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南京农业大学致力于将非遗的包容性教育、审美教育与内部知识教育有机结合,通过非遗课程建设、非遗审美教育、非遗体验创新活动等形式,为贯彻观念教育做出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高速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将非遗物质文化与新媒体技术结合,促使非遗物质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弘扬,让更多人了解以及感受非遗物质文化的魅力,已成为非遗物质文化保护的新命题。龙岩民间歌舞“采茶灯”又名“采茶扑蝶”,2014年入选国务院发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因素影响,致其在传承中面临巨大挑战。通过开展在新媒体环境下福建龙岩采茶灯“非遗”传承途径的调查与研究,结合新媒体技术找到有效传承途径,实现以“新”方法解决“旧”传承问题,进而对非遗物质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当前非遗数字资源开发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开发主体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开发方式难以兼顾用户需求和活态化发展,投入成本与产出难以平衡,影响后续开发成果。将NFT技术应用于非遗数字资源的开发中,能够更好实现非遗的传播与传承。[方法/过程]通过网络调查和文献调研,归纳、分析了非遗数字资源开发的深层问题,介绍了NFT关键技术,对其应用于非遗数字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依据非遗数字资源的特点提出了基于NFT的开发架构,并对应用流程和实施策略进行阐述。[结果/结论]将NFT技术迁移到非遗数字资源开发中,构建基于NFT的非遗数字资源开发模式,在保证知识产权的同时实现了可溯源开发,为非遗数字资源的传播传承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以"八朝古都"之称的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宋文化特色突出。然而近几年开封市在发展文化旅游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还存在着"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少,木板年画等手艺也濒临失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聚焦于开封"非遗"发展文化旅游的劣势及问题,提出相关优化策略,以期"非遗"在开封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开封市整体旅游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非遗进入大众视野,主要工作着眼于对非遗传承的宣扬和保护,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广。本文简要分析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义及现状,对非遗传承和保护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探析,提出了从文化经济方面来传承与保护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深入挖掘青岛乡村非遗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青岛故事”,为非遗产品打造齐鲁样板。本文从乡村振兴的背景出发,研究了新媒体助推青岛乡村非遗产品创新与推广的可能性,重要性和价值,分析了青岛乡村非遗文创产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非遗文化体系,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非遗文创品牌和IP,开发IP周边,以及利用新媒体展开线上线下推广的策略,从而能够实现青岛乡村非遗产品的创新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社会文明,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恭城油茶"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老百姓饮食、养生、生活息息相关。就中职学校观光农业经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打造传承非遗文化标志,提出顺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基地建设项目,通过职业教育体系融合非遗文化,培养标准化非遗技艺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5.
陈静  安佑志 《农学学报》2016,6(12):95-100
近年来,文化资源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无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省级正式名录和扩展名录为主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贵州省级非遗项目以省级正式名录为主,其中民俗类非遗数量最多,曲艺、传统医药和传统美术项目数量较少;(2)非遗大部分集聚分布在少数民族聚集地黔东南州,其中少数民族类的非遗数量和种类都占较大比重,由此可知该地非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本研究可为非遗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依据,促进贵州省的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研究旨在探讨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研究,强调现代科技赋能对非遗转化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方法/过程]通过对非遗“双创”内涵进行解读、非遗“双创”重要贡献分析以及科技在非遗“双创”中的分类别场景分析,探讨科技赋能非遗“双创”的6类共性关键技术和3层框架体系。结合非遗传统技艺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具体实例,展示现代科技在非遗“双创”中的促进作用和对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也要深入思考和防范现代科技对非遗项目的潜在风险和挑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参与非遗的传承保护,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图书馆要通过服务空间,大力宣传非遗工作,建立非遗专题文献库,积极推荐和开发非遗文献,通过网络、数字化等新技术构建具有实践意义和服务价值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8.
天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丰富多样。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天水市积极探索非遗发展的新路径,采取建立非遗工坊、举办特色活动等措施,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助力乡村振兴,但还存在人才基础薄弱、文化主角缺位、非遗价值重视不够、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本文从维护传统文化整体保护、培养新型专业人才、培育优秀非遗工坊及非遗展示平台等方面探索实践路径,进而提出保护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手工技艺、加强整体性和生产性保护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和非遗开发利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进程中的冲突或博弈问题现实而深刻地凸显出来。本文就非遗文化认同感缺失、非遗传承内生动力不足、坚守传统和文化创新的矛盾等问题做了剖析,从利用非遗资源打造高质量乡村文旅IP、重视新媒体运用、强化高素质非遗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文旅融合长效机制等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使非遗保护性旅游开发成为助推甘肃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在非遗传承的工作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出台文件大力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抢救濒危文化,将学科建设工作和非遗传承相结合,着力培养非遗传承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和任务趋势,在培养过程中"现代学徒制"模式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技能传承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对其进行优势和运作模式分析就非常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