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棉区玉米田 4代棉铃虫发生与危害损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棉区玉米田 4代棉铃虫严重发生 ,平均有虫株率 94% ,平均虫口密度 1 .5 6头 /株 ,平均单穗损失 2 8.5粒 ,重 5 .0 8g。同时引起玉米穗部霉变 ,影响食用品质。棉铃虫成为棉区玉米上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甘肃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玉米田二代棉铃虫产卵部位的时序特征。结果表明玉米抽雄期棉铃虫的主要产卵部位在中上部叶片 ,占总卵量的 6 9.2 % ;吐丝期、授粉期主要产卵部位在花丝上 ,其产卵量分别占总卵量的 71.6 %、93.5 %。产卵量增长曲线符合逻辑斯蒂 (logistic)曲线 ,并拟合出玉米田二代棉铃虫产卵量动态模型 :N =2 10 .5 379/ (1 e3.384 6 - 0 .2 6 99t) ,可为棉铃虫短期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玉米田棉铃虫的发生危害特点及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年的田间调查表明 ,棉铃虫第 1 ,2代不危害玉米 ,第 3代在玉米田密度极小 ,第 4代危害夏玉米 ,是主害代 ;玉米田棉铃虫主要危害雌穗 ,取食花丝、幼嫩穗轴和籽粒 ,不仅造成产量损失 ,而且诱发病害的发生 ,使玉米的品质下降。对棉铃虫的空间分布型调查结果表明 ,第 4代棉铃虫在夏玉米田的分布有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 2种。  相似文献   

4.
玉米田四代棉铃虫幼虫分布型与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聚集指标法,Iwaom-x直线回归法和Taylor指数法对玉米田四代棉铃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玉米田四代棉铃虫幼虫种群呈均匀分布,种群个体间相互排斥。  相似文献   

5.
采用玉米雌穗人工接虫的方法 ,研究了武威市玉米田棉铃虫幼虫防治指标。结果表明 ,玉米产量损失率与棉铃虫数量呈正相关 ;根据不同的种植方式及产量水平 ,确定武威市玉米带田棉铃虫幼虫孵化盛期的防治指标为百穗 4 8.7~ 99.0头 ,单种玉米田棉铃虫幼虫孵化盛期的防治指标为百穗 33.5~ 6 0 .4头。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沛县的主要作物,常年种植面积30余万亩。由于抗虫棉引进,春、半夏、夏玉米混种及气候等原因,致使棉铃虫在玉米田发生逐年加重,年发生面积40余万亩次,已成为玉米田的主要害虫之一,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通过笔者近几年的定点观测和调查,初步摸清了棉铃虫在玉米田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晋中盆地夏玉米田棉铃虫发生危害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第 3代棉铃虫幼虫是夏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害虫之一 ,该虫主要危害玉米的雄穗和雌穗 ,其危害高峰期在 8月中旬~ 9月上旬 ,通常年份蛀穗率可达 5 9.3%以上。  相似文献   

8.
20 0 1- 2 0 0 2年大量的田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武威市玉米田棉铃虫卵主要分布在玉米雌穗的花丝上 ,其卵量占雌穗总卵量的 74 .90 % ;其次分布在中上部叶片 (2~ 6叶 )的正面 ,其卵量占叶片总卵量的 85 .14 %。经分布型指数法、Iwao回归和 Taylor指数法测定、卡方检验 ,棉铃虫卵在玉米田的分布呈聚集分布的负二项分布 ,并给出了田间查卵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  相似文献   

9.
玉米田棉铃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田棉铃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冯殿英,任兰花,贾恩宽,程桂荣,刘卫同,田福进(菏泽地区植保站)(郓城县植保站)(成武县植保站)(鄄城县植保站)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及农田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棉铃虫在玉米田内的发生逐步加重,目前已成为玉米穗部的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卫辉市夏玉米田第四代棉铃虫暴发的气候和非气候原因,发现棉铃虫危害期内气温,6、7月份≥35℃的高温日数,积温,相对湿度和降水,近10年都比前30年有利于棉铃虫的繁育,2009年条件更有利,是棉铃虫暴发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1主要病虫害 1.1棉铃虫过去棉铃虫在阿勒泰地区虽有分布记录,但从未在玉米上造成危害.2002~2004年,福海县、阿勒泰市玉米田先后发生棉铃虫危害.幼虫危害玉米果穗,除顶部不结实外,幼虫蛀食籽粒11~26粒,发霉腐烂,产量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2.
对玉米田棉铃虫进行了人工剪花丝和 35 %植保博士乳油不同稀释液点花丝及喷雾处理的防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人工剪花丝处理区雌穗被害率为 18.0 % ,较对照低 70 .7个百分点 ,其防效为 79.7% ,是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河西地区玉米田一代棉铃虫防治措施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河西地区调查了玉米田不同防治措施对棉铃虫蛹、成虫、着卵量和为害率等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综合防治措施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优于单一使用药剂的效果。对棉铃虫卵量控制效果较优的防治措施为辛硫磷+Bt+性诱剂、辛硫磷+Bt+杀虫灯;对幼虫量控制效果较优的防治措施为辛硫磷+Bt+杀虫灯、辛硫磷+Bt+食诱剂;对被害株率控制效果较优的防治措施为辛硫磷+Bt+性诱剂和辛硫磷+Bt+杀虫灯。4种综合防治措施对百株虫量和被害株率的防治效果不同,但并无显著性差异。且防治玉米田一代棉铃虫时应针对棉铃虫蛹、成虫、卵和幼虫综合采取多种防治措施,并进行持续性防治。  相似文献   

14.
<正>1玉米田病虫草害1.1玉米苗期。主要防治玉米蓟马、灰飞虱、二点委夜蛾、地老虎、二代粘虫、棉铃虫、粗缩病及田间杂草等。1.1.1玉米田杂草。在玉米苗后3~5叶期,每亩用24%烟嘧·莠去津油悬浮剂90~100 ml进行茎叶喷雾,可有效防除玉米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注意喷施时要避开高温、大风天气,切忌重喷或漏喷;使用本剂前后7 d内不要使用有机磷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鉴定玉米田5种常见鳞翅目幼虫,弄清幼虫A8背面毛片区别,通过镜下测定,详细比较玉米田5种常见鳞翅目害虫草地贪夜蛾、玉米螟、黏虫、劳氏黏虫和棉铃虫老龄幼虫第8腹节(以下简称“A8”)背面4个毛片的排列方式、大小和形状。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4个毛片的排列近似正方形,其他4种均为矩形。毛片大小依次为: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黏虫>劳氏黏虫,且草地贪夜蛾、玉米螟和棉铃虫前排毛片大于后排毛片,黏虫则相反,劳氏黏虫前、后排毛片大小相当。草地贪夜蛾和黏虫幼虫4个毛片形状均为椭圆形,劳氏黏虫和棉铃虫均为圆形,而玉米螟前排毛片为圆形,后排毛片为椭圆形。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利用黑光灯和性诱剂对玉米田害虫的诱集,发现这两种方法对玉米田中的黏虫、棉铃虫、亚洲玉米螟均有较好的诱集效果,相比黑光灯,性诱剂诱集效果更明显,而黑光灯操作简便,可作为一种常规的测报玉米田害虫发生规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茎叶喷雾的方法,测定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对玉米田棉铃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1500倍液、1000倍液和750倍液在棉铃虫低龄幼虫期施药,药后3d防效分别为90.40%、90.42%和95.87%,药后7d防效分别为90.30%、94.40%和96.07%,药后14d防效分别为70.30%、80.00%和82.00%,药后21d防效分别为76.74%、78.56%和85.74%,药后21d虫口防效分别为76.74%、78.56%和85.74%,持效期在20d左右,表现出优异的速效性和持效性。  相似文献   

18.
正1棉铃虫危害寄主棉铃虫主要以幼虫蛀食蕾果危害,能取食的植物和农作物达250余种,阿瓦提县棉铃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番茄、葫芦瓜、向日葵等作物。2棉铃虫生物学特点及发生规律阿瓦提县棉铃虫一年发生3—4代,个别年份可发生不完整5代。以滞育蛹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多在棉田、玉米田、小麦田、菜地等的土壤中作土室越冬,越冬深度一般存在2-5cm的深处,最深可达9-10厘米。每年4月20-25日的时候,越冬成虫  相似文献   

19.
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临泽县玉米田棉铃虫形态特征、生活史、为害习性的观察分析,提出了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撒毒沙防治、药剂防治、草环诱杀、剪花丝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七八月份是天津市农作物病虫害盛发期,也是各种农作物生长关健时期,此时期应重点做好棉田棉铃虫、稻田二化螟和玉米田玉米螟的防治.二三代棉铃虫防治适期分别为7月上旬和8月上旬;一代二化螟防治适期为7月上旬,二代二化螟防治适期为8月上旬;二代玉米螟防治适期为8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