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中奎 《农业考古》2012,(6):283-285
以往对苗疆的研究关注点在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注重单纯的"事件史",围绕着苗疆发生的历史事件原因是"阶级矛盾"还是"民族矛盾"使然的二元论巢臼。笔者曾经提出在苗疆研究中要关注"小历史"中的"小历史"(1),本文对清代苗疆农业经济的发展作深层次、全方位的研究,重视对变动相对缓慢的苗民文化变迁等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非洲的新屯田运动是指近些年来国际社会在非洲进行大规模的跨国土地交易活动。这种新的屯田运动是以农业海外投资的形式出现,与过去殖民时代的屯田圈地运动有所不同。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新一轮的非洲屯田的基本格局及屯田运动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投资方、引资国双方的博弈态度及博弈策略选择,进而分析了此次新一轮屯田运动对非洲各国带来的影响。最后,中国作为较早进入非洲屯田的国家,中国必须在坚持义利平衡的态度下,做好对非洲的土地农业投资。  相似文献   

3.
黔东南苗疆山峦重叠,沟壑纵横,灌溉难度较大,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历来仰赖水利灌溉。清代,黔东南苗疆因地制宜地兴修了一大批堰、塘、坝、井、泉等水利灌溉设施,并通过改良灌溉工具不断改善这一地区的灌溉条件。为了合理高效利用水利资源,该地区还因地制宜制定了一套水利管理制度,有效地促进了该地区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安西地区的屯田是唐代西域屯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唐军破龟兹的公元648年或稍后,终于安西陷于吐蕃的公元801年,前后历时约一个半世纪,主要分布于库车、新和、沙雅和轮台四县境内。唐代安西地区的屯田,成效显著,产粮能满足安西驻军之需,达到了唐设屯田"供糗粮""省馈运"之目的,为国家节省了军费支出、减轻了财政负担。屯田活动的开展还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安西地区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安西的水利开发、扩大了安西农业开发面积、巩固了李唐中央朝廷在安西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5.
云贵高原东南部,地势崎岖,交通阻塞,在明代以前,这里仍然是一块"语言不同,不知礼仪"的"蛮荒"之地,这就是黔东南"苗疆"。这里主要是世居的苗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几乎没有汉族人深入。农业生产极为落后,农作物品种单一,耕地面积狭小,耕作技术水平低下,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低。自明、清以来,特别是清代雍正以来,朝廷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统治,首先,鄂尔泰、张广泗等以武力征服,设置新疆六厅,接着大规模推行"军屯"、"商屯"制度,使中原地区大批的汉族人口以"军屯"、"商屯"的形式在这里定居下来。汉族人口的大规模迁入及其对农业文明的传播,黔东南"苗疆"的农业耕地空前扩大,铁制农具普遍推广,灌溉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农作物新品种大量引进,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增加。可以说:"军屯"、"商屯"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4):214-216
陈渠珍在湘西主持军政时期,为满足战时军粮民食需要,对湘西农业进行了综合开发,使得民国时期湘西的农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湘西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开发农业的思想、政策和措施对今天湘西乃至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农业开发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蓉 《农业考古》2012,(4):284-287
屯田,或称屯垦,被研究者称为"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方式"(1),是"由政府聚集和组织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劳力进行开垦和耕种田地的特殊政策",其目的"主要是保证军粮供应,以确保戍守边疆以及国内政局的稳定。"(2)对于中国历史上屯田制度的起源,研究者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始自于西汉,直至明清,历代政府都曾出自于军  相似文献   

8.
新疆屯田历代均有,其间时兴时衰历经两千余年,两千余年的屯垦历史充分说明了"屯田兴则西域盛,屯田废则西域乱"的历史周期律。追溯历代屯垦戍边的经验,以史为鉴,不断推进当代屯垦事业的创新与发展,意义重大。一、新疆古代屯田治理的成功经验1.屯田兴则西域治,屯田衰则西域乱。汉统一西域前,西域数十个邦国长期在匈奴的势力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黄成运 《农业考古》2015,(1):110-113
魏晋隋唐时期的屯田在历史上久负盛名,中国古代的屯田思想也因此在这一阶段得以完善。该时期的屯田思想主要是在对前代屯田思想总结基础之上的创新,其具体表现为:以人为本;内轻外重;因水置屯;强化管理;畜力保护与工具革新;以军事、保民为目的。这些屯田思想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对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鹏飞 《农业考古》2013,(1):142-146
明代开国之初,今天津地区的军事屯田即大规模展开,洪武、建文、永乐时期,今天津地区先后设立、迁置了一定数量的军事卫所,这些卫所均承担着军事屯田的任务.明代前期,国力强盛,军政也能有效运转,这一时期天津地区的军事屯田获得了较好发展.进入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明代国力的下降,军政体制的各种弊端愈演愈烈,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种种因素导致天津的军事屯田逐步废坏.深入研究明代天津军事屯田的地亩数量、屯田科则、军士境遇、发展演变等,对研究明代的农业史和军事史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从战争依赖于经济的基本思想出发,把农业经济看成是国防经济的核心,注重发展农业经济,建立强大的军备力量,并积极主张屯田兴农、富国强兵,把富国看作是强兵的基础,把强兵视为立国之本,形成了屯田兴农、富国强兵的安邦定国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2.
入宋以来,由于宋夏战事的需要,北宋在西北黄土高原一带开展了大规模屯田活动。随着战事的发展,屯田的规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是西北地区无论从地貌还是从气候上看,都不适合农业垦殖,而且军事目的屯田还具有落后性、浪费性的特点,这使得北宋西北地区的屯田行为对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宋代在垦殖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一些保护行为也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徐承炎 《农业考古》2016,(1):164-167
民国时期的新疆屯田是西域屯田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时38年,分为四个阶段。虽然这一时期的屯田总体呈衰败之势,但仍在增加税收、安置游民、抵御外敌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的新疆屯田发展历程启示人们:社会安定则屯垦兴盛,社会动乱则屯垦衰废。  相似文献   

14.
入宋以来,由于宋夏战事的需要,北宋在西北黄土高原一带开展了大规模屯田活动。随着战事的发展,屯田的规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是西北地区无论从地貌还是从气候上看,都不适合农业垦殖,而且军事目的屯田还具有落后性、浪费性的特点,这使得北宋西北地区的屯田行为对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宋代在垦殖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一些保护行为也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曹魏时期的屯田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农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过去史学界对曹魏时期屯田制度的研究,多偏重于对屯田制度中的租赋形式和屯田作用的分析。而对屯田史上“分田之术”的研究却比较薄弱。就目前来讲,对“分田之术”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几种论点:1、认为“分田之术”就是一种“于官便,于客不便”的办法。2、认为“分田之术”就是以是否使用官牛为区别,实行生产物分成制。3、认为“分田之术”就是将土地以份地形式分给农民耕种的“授田”之法.  相似文献   

16.
微波消解FAAS法测定原生态金秋梨中的微量元素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生态"苗疆"牌台江金秋梨微量元素锰的含量。[方法]用正交试验优化仪器最佳工作条件,微波消解样品,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测定微量元素锰。[结果]"苗疆"牌金秋梨锰元素含量为0.8 mg/kg,方法的特征浓度为0.003 3μg/ml,检出限为0.001 1μg/ml,相对标准偏差为0.36%,加标回收率为98%~101%,适用于金秋梨微量元素锰的测定。[结论]"苗疆"牌金秋梨微量元素锰的含量较高,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 苗疆斗牛,乃黔贵之古风。据《南阳汉代画像石》记载:“二牛相遇,垂首扬尾,作角触状,酷嗜好斗”。古往今来,苗疆斗牛是黔贵苗民从事农业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斗牛”,是力量的象征,更是一个家庭财富和生  相似文献   

18.
<正>大湘西区(包括自治州、怀化、张家界)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发展油菜产业,是湖南省实施油菜"西进南下"战略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大湘西区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稻油"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冬闲田开发潜力还很大,新技术新成果入田率偏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整体发展水平仍亟待提高。为推进大湘西区油菜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将大湘西油菜打造成集农民增收、绿色生态、观光旅游和培肥地力于一体的农业支柱  相似文献   

19.
正(续2019年第12期第30页)湘西黄牛是湘西独有的肉役兼用型黄牛优良品种,先后入选国家级畜禽资源保护名录、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库、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目录、地理标志农产品、湖南省"一县一特"主导特色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18年,花垣县以湘西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为载体,以湘西黄牛、特色水果为主导产业,创建花  相似文献   

20.
在对曹魏屯田创始年代问题的讨论中,持"初平三年说"观点学者的一个重要依据便是曹操大军在与吕布交战后得东阿粮以继,从而认为东阿当时是有屯田的,劳动力便是收降的青州黄巾军及其家属。然笔者认为:黄巾军的受降地是济北国某地,并非东郡东阿。同时,将大批降卒转移到东阿或者组织当地军队、百姓进行屯田也几无可能。另外,大军得以继的东阿粮实乃曹操部下搜刮百姓自种之粮并杂以人脯而来,非屯田所得。故而,以东阿屯田为基础的"初平三年说"是难以成立的,曹魏屯田的创始年代还应以学界公认的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为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