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对新和县“百里风区”生态林建设用水与渭干河流域生态需水间问题的研究分析,科学、合理的提出了适宜的生态林建设规模,在不占用渭干河流域下泄生态用水的前提下提出利用灌区余水和汛期洪水进行新和县“百里风区”5.8×104hm2生态林建设,从而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逐步改善和恢复“百里风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黑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如何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探讨通过采取提高流域经济社会及生态用水效率、增强干流骨干水利枢纽工程保障能力、强化水功能区管理等对策措施,实现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新和县"百里风区"生态林建设用水与渭干河流域生态需水问题的研究分析,科学、合理的提出了适宜的生态林建设规模,在不占用渭干河流域下泄生态用水的前提下提出利用灌区余水和汛期洪水进行新和县"百里风区"生态林建设,从而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逐步改善和恢复"百里风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桑干河流域地处我国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矛盾十分突出,同时水资源供需矛盾形势十分严峻。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指出生态环境需水量是地表水体维持特定的生态环境功能所必须蓄存和消耗的最小水量,在此概念基础之上,构建计算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理论方法。以桑干河为例,分河流生态基流、水面蒸发量、入渗需水量、输沙需水量以及污染物自净需水量五部分,概算了桑干河河流系统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结果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针对莫勒切河、喀拉米兰河两河流域生态用水与水土开发之间诸多问题,通过水土开发结构用水研究,在分析流域水土开发与流域生态建设之间矛盾的基础上得出水土开发中农业用水所占比重较大,提出生态用水优先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合理的确定适度的开发规模,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针对莫勒切河、喀拉米兰河两河流域生态用水与水土开发之间诸多问题,通过水土开发结构用水研究,在分析流域水土开发与流域生态建设之间矛盾的基础上得出水土开发中农业用水所占比重较大,提出生态用水优先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合理的确定适度的开发规模,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黑河中游区域农业用水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参与式调查的方法对黑河中游区域的农业用水现状进行了调查。近年来区域农业用水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兼顾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取得了许多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利用问题树方法结合半结构访谈结果对区域农业用水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流域目前还存在用水结构不合理,用水管理体制不完善,种植结构不合理,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及水污染问题严重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针对区域存在的问题提出重视地面灌溉方式,完善用水管理模式,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综合农业节水技术体系,重视雨水利用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苏子河流域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社会背景下,流域生态补偿已成为恢复和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苏子河流域是大伙房水库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近年来由于生态补偿制度不完善,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制约了流域经济的发展。探讨了苏子河流域生态价值的计算,为该地区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在分析苏子河流域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的基本思路和较完善的生态补偿体系,以确保整个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新疆地处典型的内陆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结构性缺水问题严重。目前,新疆农业用水量占到了总用水量的96%,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为47%,而对GDP贡献率只有17.1%,农业1m,水产出量仅为1.2元,远低于全国7.6元的平均水平。另外,新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又直接影响着自然生态环境。因此,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全球变暖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土资源利用强度加大,1990年以来,位于新疆干旱区的渭干-库车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问题突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用水矛盾不断加深。【目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被认为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耕地的扩张,水资源的匮乏导致渭干-库车河的生态环境愈发脆弱,严重威胁到流域的生态安全。兹以渭干-库车河流域为研究区,探讨渭干-库车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的绿洲生态效应。【方法】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方法,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于1990—2014年TM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从空间耦合角度分析了渭干-库车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结果】1990—2014年,渭干-库车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变化十分明显,增长率为53.10%,草地面积以255.70 km~2/a的速度减少,减少了近23.44%。新增耕地主要源于草地和未利用地,这一现象在渭干河中游和库车河下游区域最为明显。信息熵和均衡度均有所上升,伴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绿洲的扩张致使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25 a内下降19.78%。绿洲系统不稳定性也有所升高,对渭干-库车河流域的生态安全造成威胁。【结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张,生态服务价值不断下降,导致渭干-库车河流域生态逐渐恶化,加剧草地退化,甚至引发沙漠化问题,严重危及绿洲系统安全与稳定,对渭干-库车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  相似文献   

11.
任亚丽 《湖南农机》2012,(9):212-213
华亭县土石山区属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在该区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控制技术与效益研究,对促进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七条典型小流域的泥沙来源、土壤侵蚀量和治理措施分布的时空顺序的分析研究,得出在治理模式不同,在治理程度相近的情况下,其水保效益差异显著。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水土保持是土石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淡水资源短缺背景下,日照市作为滨海城市典型代表,实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日照市气象、水资源等条件,针对农田水利发展、土地利用等情况,探讨生态文明视角下日照地区实现农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思路。研究表明:日照市农业人口、耕地分布表现出地域性差异,旱地面积比例较大,蓄水工程相对缺乏,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合理有效地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水土保持工作和节水灌溉技术的引进,可全面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多功能开发,为滨海地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谈对雨水集蓄利用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解决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首要任务之一,由于受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该地区很难修建骨干水利工程,近几年,西部各省区大力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发展集雨节水灌溉工程,使得西部干旱缺水地区水利条件的到初步改善,为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快加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打下了临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吴晓春 《农业工程》2017,7(6):111-11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不断增大,质量管理和控制逐渐成为行业成败的关键。农业水利工程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基础,其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更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中之重,不仅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还会影响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鉴于此,分析了农业水利工程中施工质量管控的意义,探讨了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控的策略,以期为加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内外农村水利现代化发展状况的阐述 ,提出了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些问题 ,如必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以及提高雨水利用率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带典型人工成林为研究对象,定位观测了林地树木蒸腾、土壤蒸发及土壤水分状况等,分析评价了土壤水分特征,提出了植被恢复初植密度及其动态调控方案。结果表明:测定的林分在植被生长季节内,丰水年土壤贮水量总体为盈余,100cm以上土层水分补充明显,100cm以下土层水分一般呈负增长;平水年的同期降水不能满足林地蒸散消耗;枯水年土壤水分明显亏缺。以多年平均降水量为标准,河北杨、小叶杨、山杏、山桃、柠条和沙棘6种林分稳定密度应分别为:196、332、332、872、757、1438株(丛)/hm^2,初植密度(以株数保存率65%核算)应分别为:302、511、511、1342、1165、2212株(丛)/hm^2。研究区植被恢复造林密度过大是造成土壤水分亏缺、植被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发挥的重要因素。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合理确定林分密度能够实现植被生态功能持续发挥、群落稳定演替进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无非 《农业工程》2019,9(8):79-81
农业是国民经济命脉,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田水利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业发展有着现实意义。但仅靠政府的财政支出兴建农田水利工程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面临资金缺口急需进入社会资金,将PPP模式应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引入投资者参与项目建设和经营,有效地缓解了政府资金不足,同时提高了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农田水利建设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最初的农田一般仅依靠自然河水和雨水进行灌溉,而后由兴修的水利工程进行灌溉,农水建设发展到今天开始重视环境水生态.传统农田水利向环境水生态转变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这种形式的转变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用水需求,而且不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危害.本文主要分析农田水利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并概述了传统农业水利向环境水生态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友好型水电站建设是水利工程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举措。岷江上游水电开发引发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急需开展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研究。系统总结并分析了岷江上游水电建设中生态敏感因子的构成,建议了一套针对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友好型水电站建设内容及技术体系,包括理论研究、规划论证、工程技术体系和运行监管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杨洁  金继明  邵进  王玉宝 《农业机械学报》2021,52(5):258-266,257
针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后水文要素变化和水文要素之间关系不明确的问题,以黄土高原中部半湿润型气候的延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通用陆面模型CLM5.0,模拟1980—2018年土地覆盖变化对流域关键水文要素和水文要素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延河流域耕地面积从1980年的3277km2减少到2018年的2400km2,减少了26.76%,而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244km2和528km2。土地覆盖变化导致延河流域年径流量和年径流系数明显减小,减幅分别为12.34%和11.46%。土地覆盖变化导致延河流域多年平均月径流量和多年平均月径流系数明显减小,其对丰水季径流量影响较小,对枯水季径流量影响较大,并使年内径流分配趋于集中化。本研究可为黄土高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