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8 毫秒
1.
微红梢斑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微红梢斑螟生物生态学特性、监测预报技术和防治技术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微红梢斑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推动微红桃斑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Wolbachia是一类在节肢动物中广泛感染的胞内共生菌,为了解Wolbachia在管氏肿腿蜂体内的感染情况,采用Wolbachia的通用引物、A大组特异性引物和B大组特异性引物对管氏肿腿蜂体内Wolbachia的wsp基因进行PCR扩增及序列测定,所获得的基因片段分别命名为w Sgu、wSgu A和wSguB,长度分别为620、572 bp和463 b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wSgu与wSguB序列间碱基差异较大,同源性仅为60%。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寄生蜂感染了A大组的Wolbachia,但对于该寄生蜂是否也感染了B大组的Wolbachia尚待确定。  相似文献   

3.
《农技服务》2016,(5):159-160
为详细掌握马鞍山林场国外松的主要病虫害,我们进行了3年的连续调查,结果表明:主要病虫害有:马尾松毛虫、松实小卷蛾、微红梢斑螟、果梢斑螟、桃蛀螟、松茸毒蛾、思茅松毛虫、落叶病、枯梢病等,其中危害最大的为松实小卷蛾;微红梢斑螟;果梢斑螟三种嫩梢及球果害虫,为有效地控制三种害虫对国外松的危害,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便为林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用米蛾卵作为短管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共寄生的寄主,实现Wolbachia在赤眼蜂种间的水平传递.对Wolbachia的wsp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这4头处女雌蜂体内有Wolbachia的存在,且在由这4头处女雌蜂为单系所建立第1~5代拟澳洲赤眼蜂群体内,Wolbaccha的检测均为阳性;wsp基因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拟澳洲赤眼蜂和短管赤眼蜂体内Wolbachia的wsp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证明未感染Wolbachia的拟澳洲赤眼蜂和感染Wolbachia的短管赤眼蜂在同一米蛾卵体内共同发育时,Wolbachia能从供体短管赤眼蜂成功地水平传递到新宿主拟澳洲赤眼蜂体内,并能在新宿主体内垂直传递5代.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无公害防治微红梢斑螟( Dioryctria rbu ell a)的方法,采用320~585 nm的单波长太阳能灯开展了林间诱杀研究,筛选了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最佳波长、最适时间以及诱杀容器的颜色和置放高度,测定了其对非靶标昆虫的诱杀作用,比较了不同时段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数量和比例。结果表明:380 nm太阳能灯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总量与368 nm的诱杀量差别不大,却显著大于其他波长灯的诱杀量;以21:00—23:00时段诱杀数量最多;蓝色容器的诱杀量最大;将盛水容器放在距地面1.2 m高度比放在地面对微红梢斑螟有更好的诱杀效果;380 nm灯对其他鳞翅目昆虫、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的诱杀量与对照灯的诱杀量相比无显著差异。因此,波长为380 nm的太阳能灯可作为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最佳灯具。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无公害防治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的方法,采用320~585 nm的单波长太阳能灯开展了林间诱杀研究,筛选了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最佳波长、最适时间以及诱杀容器的颜色和置放高度,测定了其对非靶标昆虫的诱杀作用,比较了不同时段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数量和比例。结果表明:380 nm太阳能灯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总量与368 nm的诱杀量差别不大,却显著大于其他波长灯的诱杀量;以21:00—23:00时段诱杀数量最多;蓝色容器的诱杀量最大;将盛水容器放在距地面1.2 m高度比放在地面对微红梢斑螟有更好的诱杀效果;380 nm灯对其他鳞翅目昆虫、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的诱杀量与对照灯的诱杀量相比无显著差异。因此,波长为380 nm的太阳能灯可作为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最佳灯具。  相似文献   

7.
辽宁兴城油松种子园球果害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84~1988年在辽宁省兴城油松种子园对直接危害油松球果的害虫进行了调查,发现有松果梢斑螟、微红梢斑螟、松实小卷蛾及金绿宽盾蝽,对这4种害虫的生活史、发生历期和生物学特性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是我国主要的松梢害虫之一,对松树的正常生长及种子园生产造成严重障碍,至今仍无有效的防治方法.文章对微红梢斑螟的生态学特性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Wolbachia是一类胞质遗传共生菌,能调控被其感染宿主的生殖方式。以向川安瘿蜂虫瘿中获得的向川安瘿蜂和其寄生的长尾小蜂为材料,使用Wolbachia的wsp基因特异引物,通过PCR扩增向川安瘿蜂和长尾小蜂Wolbachia的wsp特异片段,以邻位相连法构建Wolbachia的wsp基因的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向川安瘿蜂和长尾小蜂均感染了Wolbachia;因二者感染Wolbacia的株系Wa和Wb的wsp序列差异大,不能认定在寄生的长尾小蜂和宿主向川安瘿蜂间存在Wolbachia的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10.
微红梢斑螟药剂防治对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松树害虫微红梢斑螟的药效试验发现,5%氟虫腈乳油、22%甲维盐杀虫单微乳剂、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微红梢斑螟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0d后防效分别达84.4%、75.1%、83.4%、91.6%。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美洲棘蓟马体内共生菌Wolbachia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蓟马体内Wolbachia的进化位置,为进一步探讨Wolbachia对其生殖作用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wsp基因为目的基因,对美洲棘蓟马体内的共生菌Wolbachia进行特异性扩增和测序,使用Clustal X 1.83软件对所得DNA序列进行比对;在MEGA 4.0软件中采用邻接法对Wolbachia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利用wsp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从美洲棘蓟马体内扩增出了632 bp的Wolbachiawsp基因片段(GenBank登录号为JN315668),580 bp的Wolbachia A群的wsp基因片段和405 bp的Mel亚群的wsp基因片段。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美洲棘蓟马体内的Wolbachia与黑腹果蝇亲缘关系较近。【结论】美洲棘蓟马体内感染的Wolbachia属于A群Mel亚群。  相似文献   

12.
Infection of Wolbachia in Trichogramma cacoecia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olbachia is a symbiotic bacterium that alters reproductive behavior of numerous arthropods.It is the most advanced way to study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sequences of the wsp gene. The presence of Wolbachia in a lab strain of the thelytokous Trichogramma cacoeciae was firstly identified based on amplification and sequencing part of the wsp gene. Aligned the resulting sequence with the published ones,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Wolbachia which was found in T. cacoeciae, T. dendrolimi and other insects were established. The Wolbachia that found in T. cacoeciae and in T. dendrolimi belong to the Kue group and the Pip group,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3.
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生殖器官内的共生细菌.利用Wolbachia表面蛋白wsp基因的1对通用引物81F和691R,对广东省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地理种群感染Wolbachia状况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桔小实蝇珠海地理种群有1个个体感染Wolbachia,其他种群均未见感染;广东省桔小实蝇种群感染Wolbachia的概率为0.4%.  相似文献   

14.
思茅松林的树木多样性与主要害虫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 langbianensis人工林的不同混交配置模式的树木多样性及其与思茅松主要害虫的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连续2 a的研究(2009年和2010年)。思茅松与红木荷Schima wallichii,西南桦Betula alnoides或高阿丁枫Altingia chinensis的混交林以及栽松留阔思茅松人工林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思茅松纯林,但林地的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并不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一致。思茅松主要害虫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松实小卷蛾Retinia crstata的危害情况随林地树木多样性指数的增加而降低。在思茅区清水河乔林层中,思茅松毛虫[y = -29.929x + 70.61,R2 = 0.966 7(2010年);y = -14.578x + 34.213,R2 = 0.974 9 (2009年)],微红梢斑螟[y = -8.873x + 20.627,R2 = 0.994 6(2009年);y = -8.653x + 20.215,R2 = 0.935 1 (2010年)]的受害率与乔木层的Shannon指数呈现更好的线性关系,而松实小卷蛾的受害率则与灌木层的Shannon指数呈较好线性关系[y = -5.672 7x + 14.964,R2 = 0.835 8(2009年);y = -4.476x + 12.27,R2 = 0.838 1(2010年)。在景谷文朗,思茅松毛虫[y = -55.454x + 135.16,R2 = 0.954 1(2009年)和微红梢斑螟[y = -23.895x + 57.907,R2 = 0.983 1(2009年)]的受害率与乔木层的Shannon指数同样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图5表3参8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赤松梢斑螟幼虫和冷杉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为两种梢斑螟幼虫取食行为差异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及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  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存在差异。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内唇”有2处骨化,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有3处;赤松梢斑螟幼虫的上颚切齿多于冷杉梢斑螟幼虫;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吐丝器口大于冷杉梢斑螟幼虫。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共有5种感器和1种角质齿,分别是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指形感器和刺状角质齿。但是,两种梢斑螟幼虫在同一感器的大小和感器分布上存在差异。在赤松梢斑螟幼虫下颚须端部数第1节和第2节连接处着生的锥形感器为Ⅱ型,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此处着生的锥形感器则为Ⅲ型。两种梢斑螟幼虫在相同感器之间的长短、形状也有差异。  结论  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的差异是造成取食行为不同的原因之一。此外,相同感器之间长短、形状的差别,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取食行为也有一定影响。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分布的5种感器,在虫体感知寄主植物体组织部位硬度、寄主表面挥发物、气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幼虫进行寄主定位。此研究明确了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结构及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并对感器功能进行了讨论。以期为进一步探讨两种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危害黑龙江地区红松(Pinus koraiensis)、樟子松(P.sylvestris var.mongolica)树干及侧枝的梢斑螟属(Dioryctria)昆虫种类,通过比对幼虫毛序、成虫外部形态及外生殖器特征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鉴定,依据线粒体COI基因计算样本与其他梢斑螟种类间的遗传距离,分别构建ML树和NJ树,以确定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样本的形态特征与赤松梢斑螟(D.sylvestrella)相同;样本的COI基因序列相似度较高,且种群间存在共享单倍型(Hap3);样本与在GenBank记载的赤松梢斑螟间的遗传距离(0.004)处于种内遗传距离范围(0~0.005),且在系统发育树中与赤松梢斑螟聚为一支。因此,可以确定所鉴定的样本均为赤松梢斑螟。依据COI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能够有效确定物种及分类地位,并且与传统划分结果相吻合,说明COI基因适用于梢斑螟属昆虫的鉴定和系统发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