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日粮氮水平对山羊氮代谢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日粮氮水平对内蒙古白绒山羊氮代谢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MCP)的影响,以达到提高氮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和饲料资源的浪费。试验选用9只体况良好、体重为(43.83±2.95)kg,装有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日粮分为低氮7.5%、中氮10.5%、高氮13.5%3个氮水平。试验使用常规试验方法分析测定粪尿血液等生化指标,通过全收尿法和尿嘌呤衍生物法估测MCP。结果表明:随着氮水平增加,氨氮(NH3-N)浓度、氮摄入量、尿氮排出、尿中尿素氮(UUN)和MCP显著增加(P0.05),干物质采食量(DMI)显著降低(P0.01);沉积氮占总摄入氮的比例在中氮组最高,MCP在高氮组最高。综上所述,适当降低日粮氮水平可减少粪尿氮排放,提高反刍动物氮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低氮日粮对育成绒山羊钙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30只阿尔巴斯白绒山羊育成羊,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即低氮组(CP:7.5%)、中氮组(CP:10.5%)和高氮组(CP:13.5%),每个处理组10只羊。预试期15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1)日粮蛋白水平对育成绒山羊日增重无显著影响,中氮组和低氮组的氮日摄入量显著低于高氮组(P0.05)。(2)中氮组和低氮组显著降低了试验第21天、42天血浆中钙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含量以及第21天血浆中骨化三醇的含量,显著提高了第21天和42天血浆中甲状旁腺素的含量(P0.05)。(3)低氮组与高氮组相比,尿素和钙的排泄率以及血浆中和尿中的钙和尿素含量显著降低,肌酐含量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以得出,育成绒山羊机体钙的代谢受到日粮蛋白水平的影响,但未影响其生产性能。低氮组通过降低了IGF-1和骨化三醇的浓度,进而减少了血浆中钙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探讨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内蒙古白绒山羊内源尿素氮循环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饲粮分为低(7.5%)、中(10.5%)和高(13.5%)3个蛋白质水平。选用9只体况良好,体重为(45.63±3.15)kg,装有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为3组,即中蛋白质饲粮组(对照组)、变动低蛋白质饲粮组(2 d低蛋白质饲粮—2 d高蛋白质饲粮,循环饲喂)、变动高蛋白质饲粮组(2 d高蛋白质饲粮—2 d低蛋白质饲粮,循环饲喂)。预试期16 d,正试期12 d。通过全收粪尿法、嘌呤衍生物法和同位素灌注法测定山羊氮代谢、内源尿素氮循环以及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中蛋白质饲粮组与变动蛋白质饲粮组比较,瘤胃液氨氮(NH3-N)浓度显著增加(P<0.05),粪氮、尿氮排出量显著增加(P<0.05),沉积氮/摄入氮显著降低(P<0.05),尿中嘌呤衍生物排出量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量显著降低(P<0.05);2)变动低蛋白质饲粮组与变动高蛋白质饲粮组比较,瘤胃液NH3-N浓度显著降低(P<0.05);3)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后,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肝脏合成的内源尿素氮显著增加(P<0.05),进入尿中的尿素氮/肝脏合成的内源尿素氮显著减少(P<0.05),返回鸟氨酸循环的尿素氮/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显著减少(P<0.05),用于再合成的尿素氮/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有利于提高内蒙古白绒山羊氮利用率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白绒山羊日粮适宜氮硫比的综合评定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山羊绒生长旺盛期(9月~12月) ,选用12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二狼山型白绒山羊 ,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日粮硫水平为0.15 %、0.18 %、0.22 %、0.28%,其氮硫比为10.55:1、8.73:1、7.39:1、5.68:1 ,对绒山羊瘤胃发酵、营养物质消化率、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十二指肠食糜流通量及饲料纤维物质降解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采食不同的氮硫比日粮的绒山羊 ,其采食量不受影响(P>0.1) ;硫的沉积及消化率呈线性增加(P<0.05)。日粮硫含量为0.22 %,氮硫比为7.39:1时 ,DM、ADF、OM的消化率最高(P<0.05) ;可消化氮、沉积氮、沉积氮占可消化氮的比例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添加硫使瘤胃液的 pH值升高(P<0.05) ,瘤胃液的NH3-N浓度降低。采食不同氮硫比日粮的绒山羊瘤胃食糜流通速率Kp 为4.88 %/h~6.29 %/h ,对其瘤胃总氮流量及总硫流量影响不大(P>0.05) ,但日粮氮硫比为7.39 :1组的瘤胃微生物氮流量、十二指肠微生物氮流量、十二指肠总硫流量高于其它组(P>0.05)。添加硫使青干草中DM、ADF的瘤胃有效降解率显著提高(P<0.05)。  相似文献   

5.
不同蛋白质水平的日粮对内蒙古白绒山羊消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选用 9只 2周岁左右的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近端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羯羊 ,研究同一硫源(硫酸钠 )、同一氮硫比 (7 6 0 :1)条件下 ,3种不同蛋白水平的日粮对内蒙古白绒山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1)Ⅱ组 (CP为 9 41% )干物质进食量、沉积氮显著高于Ⅰ组 (CP为 7 14% )和Ⅲ组 (CP为 10 77% )(P <0 0 5 )。Ⅱ组和Ⅲ组氮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 (P <0 0 5 )。研究发现当日粮粗蛋白为 8 87% ,硫水平为0 186 %时 ,沉积氮可获最佳值 4 17(g/d)。 (2 )硫的沉积量以Ⅱ组最高 ,显著高于其它两组 (P <0 0 5 )。各组间硫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研究发现当日粮粗蛋白水平为 8 78%时 ,硫的沉积量可以获得最佳值0 337g/d。 (3)Ⅱ组和Ⅲ组的瘤胃总氮流量以及十二指肠总氮流量均显著高于Ⅰ组 (P <0 0 5 )。Ⅱ组瘤胃微生物氮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 (P <0 0 5 )。Ⅱ组和Ⅲ组十二指肠微生物氮显著高于Ⅰ组 (P <0 0 5 )。Ⅱ组瘤胃总硫流量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 (P <0 0 5 )。十二指肠总硫流量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相似文献   

6.
瘤胃保护性氨基酸对内蒙古白绒山羊氮消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9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十二指肠近端瘘管和回肠末端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半同胞羯羊,随机分为3组,即保护性氨基酸组(A组)、常规氨基酸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只进行动物试验。采用体内法研究在相同蛋白质水平(CP 9.93%)日粮条件下,日粮中添加瘤胃保护性蛋氨酸(RPMet)和瘤胃保护性赖氨酸(RPLys)对内蒙古白绒山羊氮消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内蒙古白绒山羊基础日粮中添加RPMet和RPLys显著地增加了绒山羊的干物质采食量DMI(P〈0.05),提高了机体氮的沉积(P〉0.05),并有降低尿中尿素氮(UUN)排出量的趋势(P〉0.05)。  相似文献   

7.
选用2.5岁体重相近,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羯羊18只,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成6组,每组3只。分别饲喂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为49%、52%、55%、59%、62%和65%日粮,预试期14d,正试期4d,正试期内每天06:00、10:00、13:00和18:00采集瘤胃液,测定pH、氨态氮浓度、瘤胃微生物蛋白(MCP)和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结果表明:各处理组绒山羊瘤胃pH在10:00和13:00时显著下降(P<0.05),日粮不同NDF水平对瘤胃pH有影响;各处理组绒山羊瘤胃氨氮浓度在10:00时达到最高值,日粮NDF水平为52%和55%时适于微生物蛋白合成所需氨氮浓度;不同时间点间各处理组绒山羊瘤胃MCP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日粮NDF水平为52%和55%时MCP浓度最高;各处理组绒山羊瘤胃中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18:00都达到最低值,不同时间点各处理组VFA浓度无较大变化。本试验表明,内蒙古白绒山羊日粮NDF水平为52%和55%时有最适宜的瘤胃发酵水平。  相似文献   

8.
山羊绒生长缓慢期日粮适宜氮硫比的综合评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9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周岁二狼山型白绒山羊 ,于山羊绒生长缓慢期(1~2月)研究日粮不同硫含量((分别为0.15 %、0.23 %、0.27 %)以及氮硫比(分别为11.02 :1、7.40 :1、6.03 :1)对绒山羊氮代谢、硫代谢、营养物质消化率、消化道食糜流通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在山羊绒生长缓慢期 ,由日粮中添加无机硫调控氮硫比 ,氮硫比为7.40 :1组可消化氮、沉积氮、沉积氮/进食氮及氮的消化率均显著高于氮硫比为6.03 :1组(P<0.05),亦高于未添加硫组(N/S=11.02),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沉积氮/可消化氮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随着硫的添加 ,硫的沉积量显著提高 ,但利用率降低。OM、DM、ADF的消化率以氮硫比7.40 :1组高于另两组 ,6.03 :1组最低。饲喂不同氮硫比日粮 ,瘤胃和十二指肠总氮流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 ,总硫流量随硫的添加而提高。在绒生长缓慢期日粮中添加硫使ADF、CP、DM的瘤胃动态降解率降低。根据沉积氮、硫、DM、OM、ADF的消化率与日粮硫水平之间二次曲线关系得到绒生长缓慢期日粮适宜硫水平为0.213 % ,适宜氮硫比为7.80 :1。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探讨牦牛尿中嘌呤衍生物(PD)排出量对饲粮氮水平的响应规律,并基于此估测了瘤胃微生物氮(MN)产量,以期为高寒牧区牦牛的科学饲养提供参考。选取4头体重[(192±12)kg]相近、年龄(3岁)相同的去势公牦牛,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将牦牛分为4组,各组饲粮氮水平分别是1.03%、1.95%、2.85%和3.76%,每组1头;试验分为4期,每期21 d,包含15 d的预试期和6 d的正试期。结果表明,牦牛尿中PD主要由尿囊素和尿酸组成,尿囊素/PD和尿酸/PD分别为0.69~0.76、0.23~0.30,黄嘌呤与次黄嘌呤的含量极少。当饲粮氮水平升高时,尿中PD、尿囊素、尿酸以及马尿酸排出量均线性增加(P0.05),而尿酸/PD和嘌呤氮指数(PNI)均线性降低(P0.05)。瘤胃细菌嘌呤碱基(RNA当量)含量、瘤胃细菌氮含量以及瘤胃MN产量都随着饲粮氮水平升高而线性增加(P0.05),但饲粮氮用于合成MN的效率[即瘤胃MN/食入氮(NI)]却线性降低(P0.05)。基于尿中PD排出量(mmol/d)和瘤胃MN产量(g/d)与NI(g/d)之间良好的线性关系,构建了如下数学模型:PD=0.58NI+18.28,MN=0.18NI+22.18。综合得出,当牦牛饲粮氮水平为2.85%时,牦牛瘤胃M N产量最大,为42.60 g/d,而PNI以及饲粮氮用于合成M N的效率却在低氮(1.03%)条件下达到最高,这一结果揭示了牦牛对低氮饲粮中氮素营养高效利用的特点,解释了牦牛对青藏高原饲料营养匮乏的适应性的营养机理。  相似文献   

10.
陕北白绒山羊羯羊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研究陕北白绒山羊羯羊能量和蛋白质的需要量,为制定其饲养标准提供数据。选取36只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陕北白绒山羊周岁羯羊,按3×3(能量×蛋白质)完全随机设计分为9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各组饲粮消化能和粗蛋白质水平分别参照NRC(1981)推荐量的100%、110%、120%和90%、110%、130%设定。预试期7 d,正试期46 d。结果表明:1)饲粮能量水平对周岁羯羊的干物质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都有极显著影响(P0.01),蛋白质水平对干物质采食量影响显著(P0.05);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干物质采食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2)低能量水平组的可消化氮显著低于中能量水平组与高能量水平组(P0.05);低蛋白质水平组的进食氮、可消化氮、沉积氮、氮表观消化率均极显著低于中蛋白质水平组和高蛋白质水平组(P0.01)。3)总能消化率和总能代谢率均随着能量水平的提高而极显著地升高(P0.01);高蛋白质水平组的总能代谢率和消化能代谢率显著低于低蛋白质水平组(P0.05);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和消化能代谢率均产生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或P0.01)。本试验得到了陕北白绒山羊周岁羯羊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的回归方程,饲粮的消化能和代谢能分别以8.80~10.61 MJ/kg和7.34~8.76 M J/kg较为适宜,粗蛋白质和可消化粗蛋白质分别以10.00%和7.34%为宜。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氮素形态对不同茬次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氮素积累及利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设置不施氮(对照)、单施硝态氮、单施铵态氮以及硝态氮和铵态氮1?1混施4个处理,通过分析添加不同形态氮素对不同茬次紫花苜蓿氮素积累和利用的影响,探索不同形态氮肥在紫花苜蓿生产中的应用方式.结果表明:各处理组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刈割茬次增加,混合施氮处理组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土壤铵态氮含量在不同茬次及不同处理下都没有显著的变化(P>0.05).生长第1年的紫花苜蓿在混合施氮和单施硝态氮处理组的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利用率要显著高于单施铵态氮处理组(P<0.05),且在刈割第2茬时达到高峰.研究认为在pH 7.3~8.6的中性偏碱性土壤中,单施硝态氮和混合施氮更有利于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增强其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积累.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紫花苜蓿对氮素的依赖增强,建议在第2次刈割后追施硝态氮或混合施氮,以保证其产量和质量,从而提升饲用品质.  相似文献   

12.
张炳武  张新跃 《草业科学》2013,30(12):2029-2034
对成都平原典型代表区饲用玉米(Zea mays)-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种植系统(简称CIS系统)内氮素需求、转移、利用、通量与氮素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施氮条件下饲用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分别达26 756.82和317.39 kg·hm-2,与施氮条件下相比差异不显著。施氮改变土壤氮含量,影响了饲用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地上部和根系的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但不影响收获期最终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不同处理条件下,饲用玉米生长期内土壤(0-50 cm)氮素矿化量(283.34 kg·hm-2)和播前土壤矿质氮量(139.58 kg·hm-2)是饲用玉米氮素需求主要供给来源,分别占不施氮条件下氮素有效累积(地上植株和根系)的86.53%和42.50%;施氮(纯氮246.30 kg·hm-2)条件下,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0.49 kg·kg-1、5.95%和5.45%;土壤氮素残留和其它损失是氮素转移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氮肥总量的41.60%和51.44%,氮素地表径流、淋溶及其它损失分别是不施氮条件下的13.17倍、16.67%和46.92倍。  相似文献   

13.
徐瑞阳  白龙  王晓红  刘英 《草业科学》2013,30(4):501-505
为了揭示大气氮沉降对栽培草地植物氮同化物积累的影响,本试验以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为对象,通过人工增氮试验(浓度设置为0、6、12和24 g N·m-2·a-1)来研究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的氮同化物积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氮浓度处理下,叶绿素、叶全氮、可溶性蛋白、精氨酸和脯氨酸等氮同化物含量变化极显著(P<0.01),在氮沉降浓度为12 g N·m-2·a-1范围内随氮沉降浓度增加而呈增加趋势(除脯氨酸含量),但是两种牧草氮同化物的积累量差异较大,氮沉降对禾本科牧草的氮同化物积累的影响高于豆科牧草。精氨酸含量与氮沉降浓度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2均达到0.99),因此,精氨酸可作为草本植物对氮沉降增加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irty-two Chinese Holstein lactating cow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milk urea nitrogen (MUN) and nitrogen excretion loading to the environment. Cows were fed a similar amount of forage, and concentrates according to milk production. Total collection of urine and faeces were conducted continuously for three days. The milk urea nitrogen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total nitrogen excretion (R 2=0.70), urinary nitrogen excretion (R 2=0.85), and nitrogen excretion from faeces (R 2=0.22). The following equation was proposed to predict total nitrogen excretion (TNE) (g/d) based on milk urea nitrogen (MUN) (mg/dl): TNE?=?15.46(±1.83)×MUN?+?193.40(±28.79).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MUN might be used to predict TNE from lactating cows.  相似文献   

15.
试验研究了日粮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断奶仔猪氮代谢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72头35日龄断奶的仔猪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4个组分别饲喂24%、22%、20%、18%蛋白水平的日粮。结果表明:粪氮排泄随日粮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增加,24%蛋白组粪氮排泄量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尿氮变化不显著;22%、20%、18%蛋白组氮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24%蛋白组氮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氮代谢率随蛋白水平上升而下降;血清总蛋白浓度与日粮蛋白水平无显著的相关性;血清尿素氮浓度随日粮蛋白水平的降低而降低。总之,考虑到仔猪生长和氮排出,仔猪日粮蛋白水平应以20%~22%为好,18%的日粮蛋白水平影响仔猪日沉积氮量。  相似文献   

16.
大气氮沉降对黄土高原土壤氮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氮沉降对土壤氮特征的影响,通过人工氮肥添加模拟试验,分析在不同氮添加梯度下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土壤全氮(TN)和轻组有机氮(LFON)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氮添加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土壤0~40 cm土层TN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是显著增加了土壤表层(0~10 cm)的LFON含量和LFON/TN(P<0.05)。氮添加对10~20和20~40 cm的LFON含量和LFON/TN没有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表明,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实施氮添加的初期,LFON含量和LFON/TN比TN含量能更早地显示出土壤氮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紫花苜蓿种子生产过程中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规律,探索合理的施氮肥措施,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处理(0,45,90 和135 kg N/hm2)对敖汉苜蓿和公农1号苜蓿氮素累积量、生殖器官氮素累积量及氮素分配率的动态变化以及种子产量、质量及氮素收获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种子产量和氮素收获指数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但是结荚率、单株粒重、千粒重和种子质量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两个苜蓿品种的氮素累积量及氮素分配率的动态变化表现不一致。根据两个苜蓿品种需氮规律可得出,在返青期一次性施氮肥不能满足紫花苜蓿的需氮规律。其合理的施肥措施是:敖汉苜蓿在现蕾期追施45 kg N/hm2,开花期不施,结荚期补施90 kg N/hm2;公农1号苜蓿在现蕾期不施肥,开花期追施45 kg N/hm2,结荚期补施45 kg N/hm2。研究结果初步确定了赤峰地区苜蓿种子生产田的需氮肥规律及适宜施氮量,为苜蓿种子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On dryland Digitaria eriantha ammonium sulphate and limestone ammonium nitrate were superior to potassium nitrate and urea. With reference to the level of nitrogen fertilization it was found that levels in excess of 300 kg N/ha, and up to 400 kg N/ha, could be economically justified, even on a pasture with a high basal level of fertility.  相似文献   

19.
日粮类型对奶牛粪尿特性及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不同类型日粮对泌乳奶牛粪尿及氮排放的影响,达到减少和控制氮排放的目的,本试验选用12头体重514 kg、年龄3~5岁的中国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分为3组,分别饲喂粗料为干秸秆玉米,精粗比40∶60的A日粮、粗料为玉米青贮,精粗比分别是40∶60和60∶40的B和C日粮进行了对其粪尿特性及氮排放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日粮类型对奶牛粪便及尿液产生量均有一定的影响。粪便产生量结果为秸秆型A日粮>青贮型低精比B日粮>青贮型高精比C日粮。3种日粮的尿液产生量为C日粮>B日粮>A日粮。同时,日粮类型对奶牛氮平衡具有显著的影响,秸秆型日粮的乳氮、尿氮含量和氮的消化率极显著低于青贮型日粮低(P<0.01),粗料均为青贮玉米条件下,随日粮精料水平的提高,氮消化率和尿氮极显著增加(P<0.01),粪氮和乳氮增加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秸秆型日粮的摄入氮主要是从粪中排出,粗料为青贮玉米时,随日粮精料水平的提高粪氮比例减少,而尿氮比例增加,粪氮和尿氮占总粪尿氮的比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玉米生长、产量及氮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进行了2个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和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和2013年3个施氮水平(0,180,360 kg/hm2)及2014年4个施氮水平(0,90,180,270 kg/hm2)的双因素随机区组实验,以期揭示施氮及套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提高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在N0及N90处理下套作玉米的产量分别比单作低20.5%、7.5%,表现为套作劣势,而在N180、N270、N360处理下,套作玉米与单作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2)单/套作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在各生育时期均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略有降低,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在吐丝期到收获期达到最大。相对单作,各施氮处理下小麦对套作玉米的茎秆生长均产生显著不利影响,在拔节期套作玉米茎秆生长率比单作低12.5%,这种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在施氮量到达180 kg/hm2后影响不显著。3)在N0、N90处理下,单作玉米花期氮积累量在生殖生长期更多转运到籽粒,而在N180、N270、N360处理下,套作花期前氮积累量转移到籽粒的比例更高。而两种模式下均以施氮180~270 kg/hm2下氮转运指标最优,这说明在该施氮条件下最有利于提高植株氮素转运机能。综上所述,适量施氮有利于稳定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中的玉米产量,提高氮的吸收转运效率,减轻小麦对玉米生长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本研究条件下,套作玉米施氮量以18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