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石琳  阳元娥  姚勇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641-21643
[目的]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艾叶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CO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艾叶中的挥发油,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CO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的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差异;超临界萃取得到艾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1,2-苯二羧酸-2-乙基己基酯(17.81%)1、,2,34,4,a5,,6,8a-八氢-7-甲基-7-亚甲基-1-(1-亚甲基)-(1a,4a8,a)萘(11.13%);水蒸馏法得到艾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4,66,-三甲基-[1S-(1a,2β,5a)]-二环[3.1.1]-3-庚烯-2-醇(22.05%)、4-甲基-1-(1-甲基乙基)-[1S-(1a,4b.5,a)]-二环[3.1.0]己烷-3-醇(10.69%)、石竹烯氧化物(10.62%)。[结论]超临界萃取所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较多,其中极性较小的成分含量较高;水蒸馏法所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集中在极性较大的醇类,极性较小的挥发成分用水蒸馏法相对难以提取。  相似文献   

2.
张伟  倪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5948-15949,15951
[目的]研究白木香叶挥发油的提取及其化学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分离白木香叶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联用仪对白木香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含量。[结果]结果共鉴定出48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9-二十六烯(4.17%)、N′-羟基-4-(三氟甲基)吡啶-3-甲酰胺(3.95%)、二十八烷(3.76%)、二十四烷(3.50%)、二十二烷(3.32%)、1-碘十六烷(2.82%)、4,6-二甲基十二烷(2.76%)和1-溴二十二烷(2.58%)。[结论]该研究为白木香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密蒙花(Buddleia offiinalis Maxim)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密蒙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密蒙花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归一化法计算各个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分离出46个峰,鉴定了其中27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2.41%。[结论]密蒙花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棕榈酸(14.07%)、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12.92%)、二十一烷(6.15%)、二十七烷(3.28%)。  相似文献   

4.
范菊娣  何平  杨占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6986-6987
[目的]探讨黔产鹅不食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鹅不食草提供依据。[方法]采甩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鹅不食草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各个色谱峰定性,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从鹅不食草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5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6.45%。[结论]鹅不食草挥发油主要的成分为反式乙酸菊烯酯(62.46%)、辟甜没药烯(4.69%)、麝香草酚(3.88%)、马鞭草烯醇(3.03%)、1,1,5,6,6,9,9-七甲基-10-亚甲基-螺[2.7]癸-4-烯(2.66%)、香芹酚(2.57%)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东北羊角芹籽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东北羊角芹籽中的挥发油,然后用GC-MS进行成分分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并与水蒸汽蒸馏法获得的精油成分进行比较。[结果]用从超临界萃取法萃取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8种成分,主要成分为芹菜脑(59.5%)、十一烷(18.99%)和柠檬烯(5.23%)。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芹莱籽,共鉴定出14种成分,主要成分为芹菜脑(21.63%)、十一烷(41.14%)和柠檬烯(13.04%)阻水芹烯(6.82%)。虽然2种方法得到的东北羊角芹籽主要成分的组成不相同,但两者所含芹菜脑都较多,表明东北羊角芹籽挥发油的代表化合物为芹菜脑。[结论]该研究为东北羊角芹籽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董然  南敏伦  刘洪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7900-17901
[目的]分析长白山特有种单头橐吾叶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叶片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10个色谱峰,鉴定出9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62%。单头橐吾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石竹烯氧化物(50.00%),其次是植物醇,z-α-反式-香柠檬醇,环戊甲酸-3-异丙叉-龙脑酯,7-亚甲基-2,4,4-三甲基-2-乙烯基-双环[4,3,0]壬烷,3,7-二甲基-6-辛烯-1-醇甲酸酯,而石竹烯和正十六酸的相对含量均在3.00%以下。其中,石竹烯和石竹烯氧化物占总挥发油的52.17%,2种醇类和2种酯类分别占24.00%和10.44%,1种烷类占5.43%。[结论]鉴定出的9种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检出,是开发祛痰止咳及强身类药物的重要资源植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黑龙江和新疆地区罗马洋甘菊挥发油成分含量差异。[方法]水蒸气蒸馏方法提取罗马洋甘菊挥发油,GC-MS分析其中所含主要化学成分和特有化学成分。[结果]黑龙江地区罗马洋甘菊挥发油确定化合物结构共25种;新疆地区罗马洋甘菊挥发油确定化合物结构共28种。2个产地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均为酯类。存在含量差异较大的主要成分是α-蒎烯、3-甲基-2-丁烯酸-3-甲基丁-2-烯酯、3-甲基-2-丁烯酸-3-甲基丁基酯、松香芹酮等。[结论]不同产地罗马洋甘菊挥发油性状相似,但成分含量差异较大,这可能是由于土质及气候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8.
林佳彬  李冬梅  郑炜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724-14725
[目的]分析青花椒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采用GC-MS程序升温的方法对青花椒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青花椒挥发油中鉴定出4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8.27%。其中3,7,7-三甲基-(1S)-双环[4.1.0]庚-3-烯在青花椒挥发油中含量最高,占色谱总流出峰面积的45.729%。[结论]青花椒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烷、烯、醇和萜类等。  相似文献   

9.
藏角蒿花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萍  吴娟  彭括  周先礼  王萃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785-11786
[目的]对藏角蒿花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藏角蒿花中的挥发油,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面积归一法测定各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分离出24个峰,鉴定了其中23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9.59%。[结论]藏角蒿花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十六酸(31.66%)、二十三烷(15.76%)、9-己基十七烷(8.37%)、十四酸(7.96%)、2,15-十六烷二酮(7.20%)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汉防己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将汉防己叶经水蒸气蒸馏得到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个组分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出48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5.87%,主要成分为:2,2-二羟基-苯并呋喃(3.96%)、3,7,11-三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3-醇(10.01%)、环己酮(13.07%)和2-甲氧基-4-乙基-苯酚(19.58%)。[结论]该研究为汉防己叶挥发油成分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当归藤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当归藤不同部位中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当归藤根、茎、叶的挥发油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这3个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研究,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当归藤根中鉴定出11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7.67%;从当归藤茎中鉴定出36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2.88%;从当归藤叶中鉴定出74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5.11%。[结论]该方法结果准确可靠,为当归藤的质量标准制定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日本晚樱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日本晚樱叶挥发油中的挥发油,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日本晚樱叶挥发油中鉴定出37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3.04%,以醛、酯、醇类为主,含量最高的成分为苯甲醛(57.00%)。[结论]日本晚樱叶挥发油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产地九眼独活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四川省青川县和茂县产九眼独活(Aralia cordataThunb.)根挥发油成分的组成及差异。[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青川县和茂县产九眼独活根挥发油,用GC-MS法分析和鉴定其成分。[结果]分别从青川县和茂县产九眼独活根中鉴定出了59、36种成分,分别占其精油总量的57.150%、45.867%。青川县产九眼独活根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有α-没药醇(4.093%)、海松醛(18.857%)、sclarene(6.750%)、松香酸(3.900%)、13β-methyl-13-vinyl-7-en-3-one-podocarp(4.238%)等;茂县产九眼独活根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有α-没药醇(2.502%)、海松醛(10.732%)、[1R-(1R*,3E,)]-3,7-dien-12-ol,4,8,12,15,15-pentamethyl-bicyclo[9.3.1]pentadeca(10.209%)、海松酸(12.305%)等。[结论]青川县和茂县产九眼独活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为不同地区九眼独活商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4.
黄芩地上部分挥发性物质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黄芩地上部分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水蒸气蒸馏得到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具体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了各个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鉴定了其中3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5.03%。[结论]黄芩挥发油中含量在3%以上的组分有:烯丙醇(5.53%)、苯乙酮(4.62%)、石竹烯(18.90%)、α-律草烯(3.99%)、香叶烯D(19.44%)、γ-榄香烯(6.23%)、1-乙烯基-1-甲基-2-(1一甲基乙烯基)4-(1·甲基亚乙基)-环己烷(3.98%)。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北京丁香叶中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香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具体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个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鉴定了其中4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5.6%。[结论]含量在3%以上组分有:苯甲醛(8.03%)、β-蒎烯(4.53%)、苯甲醇(22.92%)、苯乙醇(4.03%)、3-烯丙基-2-甲氧基酚(4.17%)。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狗尾草地上部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获得狗尾草叶挥发油,通过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中具体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了各个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离鉴定了其中50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0.97%。[结论]狗尾草挥发油中含量在3%以上的组分有:苯甲醛(32.57%),苯甲醇(3.75%),2,3-二氢苯并呋喃(4.71%),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6.19%),反式-β-紫罗兰酮(4.72%),十五酸(5.68%)。[结论]该方法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狗尾草的药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花红景天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花红景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大花红景天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通过计算机检索,鉴定了其中的4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色谱峰总面积的96.61%。主要成分为正辛醇(20.31%),牛儿醇(12.86%),2-甲基-3-丁烯-2-醇(12.07%),3-甲基-2-丁烯醇(6.69%),十六酸(6.43%),亚油酸(5.73%)和环癸烷(4.05%)等。检出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6.56%。[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大花红景天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杜仲叶挥发物质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杜仲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杜仲叶经水蒸气蒸馏得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相对含量。[结果]分离鉴定了3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6.18%。其中,含量在3%以上的组分有:叶醇(19.61%)、3四-氢呋喃甲醇(57.02%)、植醇(6.37%)。[结论]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杜仲叶药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芹叶铁线莲挥发物质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芹叶铁线莲地上部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芹叶铁线莲地上部分经水蒸气蒸馏得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具体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个组分相对含量。[结果]分离鉴定了4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8.54%。其中,含量在3.00%以上的组分有苯甲醛(18.20%)、苯乙醇(3.63%)、4-乙烯基-2-甲氧基酚(4.77%)、石竹烯(11.63%)和大=牛儿烯D(7.55%)。[结论]为芹叶铁线莲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