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78种野生鸟类舌的形态学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9目24科78种265例野生鸟类舌的形态进行了观察、比较,发现舌的位置、形态及质地与鸟类的采食对象、采食方式有密切关系,各种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舌形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舌尖和舌体。就目前所获得的标本来看,其形态可分为:矛尖型、棒状型、短阔型和圆钝型四型。其中棒状型的舌类具倒钩,舌体和舌根的过渡标志不明显。矛尖型的舌尖又有分叉和不分叉两类。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落叶松毛虫、赤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的翅面鳞片超微结构,发现这5种松毛虫的鳞片分为基鳞与覆鳞2种类型,都属于镂空型鳞片,且为二型双层鳞片。对5种松毛虫的翅面鳞片的长度、宽度、脊间距、最宽处纵脊数进行了测量与比较,形态表征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鳞片的长宽与翅长不存在显著相关性;2)5种松毛虫的翅面鳞片不存在雌雄间差异,前后翅及翅正反面鳞片均无显著差异;3)种间鳞片宽度、脊间距无显著差异,而长度、最宽处纵脊数均存在显著差异。对翅面鳞片的形态表征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同一种松毛虫的不同地理种群之间鳞片大小相似性较高,即同种松毛虫的不同地理种群通常聚为一类。翅面鳞片的超微形态特征不宜单独用于种的鉴定,但可为亲缘关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黄鳝的消化系统从咽到肛门为一直管,称为肠;中段有一结节,把肠分为前后二部。作者通过形态解剖及组织学观察,将黄鳝的消化道按上皮组织、管壁肌肉类别的不同及一定的腺体导管等,分为食道、胃、肠三部分。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研究了皖西白鹅骨骼的形态结构特征。试验应用10只成年皖西白鹅,公母各半,放血致死后制成骨骼标本,通过肉眼和放大镜观察皖西白鹅骨骼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皖西白鹅全身骨骼分为躯干骨、头骨和四肢骨,其形态位置和结构与哺乳动物相应骨骼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亚麻种植是近年来楚雄州种植业结构调整后兴起的新兴产业,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中占有重要位置。亚麻为亚麻科亚麻属一年生长日照草本植物,根据其用途和形态特征可分为油用型、纤维用型和油纤兼用型。生产中种植面积较广的多为纤维用型亚麻,其从出苗到成熟可分为苗期、枞形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乌龙茶种质叶片的微形态性状,为探明乌龙茶品种资源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27份乌龙茶种质叶片的微形态,分析其叶片气孔、茸毛和蜡质纹饰形态特征.[结果]供试茶树种质叶片的茸毛纹饰分为长条纹型、短棒型和光滑型3种类型;叶表蜡质纹饰分为皱脊状、波浪状和平展状3种类型;气孔器较相似,均呈长卵形.通过聚类分析可将27份茶树种质分为3个分支.相同原产地种质的叶片茸毛微形态和叶表蜡质纹饰较相似.灌木型乌龙茶种质的茸毛长度显著短于小乔木型(P<0.05,下同),叶片气孔密度显著大于小乔木型,多数小乔木型乌龙茶种质的叶表纹饰呈平展状.[结论]乌龙茶种质的气孔形态特征不具有种间分类意义.茶树叶片的茸毛和蜡质纹饰可作为乌龙茶种质资源分类鉴定的手段之一.在利用叶片微形态进行茶树种质资源分类鉴定研究中,应注意树型对叶片茸毛和叶表纹饰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采捕于海南省文昌市清澜海区自然交配性成熟母蟹所产子一代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人工培育的拟穴青蟹C1~C5期仔蟹的14项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C4期仔蟹最先和C5期仔蟹聚为一组,随后与C3、C2期仔蟹聚集,最后才和C1期仔蟹聚集,说明随着个体发育仔蟹形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各期仔蟹形态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这种形态差异会随着个体发育而趋于缩小。判别分析结果表明,C1~C5期仔蟹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100.0%、100.0%、96.7%、69.7%、83.9%,平均拟合概率达到88.7%,判别率比较高,但C3、C4、C5期仔蟹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判。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项形态特征可分为3类,其中一类为全甲宽和第八侧齿间距,一类为甲长、第一侧齿间距及螯足掌节长,其他各项形态特征聚为一类,前2类是青蟹仔蟹形态特征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根据形态评估种质资源、分析种群差异、确立种质标准和研究生长发育时,需综合考虑不同发育阶段与形态特征发育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新鲜花粉直接粘台法,用扫描电镜对31属52种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所观察的花粉形态可分为五大类型:16合花粉型、球形角孔型、球形三沟型、长球三孔沟型和长球三沟型。外壁纹饰有穴状、网状、波纹状、瘤状和光滑之分。同一亚科各属之间,花粉形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还从花粉形态方面提出把扁蓿豆属(Melissitusmedic)从胡卢巴属(Trigonella L.)或苜蓿属(Medicago L)中分出、列为一新属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花生(一)     
一、前言花生系豆科落花生属,在我国种植已有四、五百年历史。现每年种植面积在四千万亩左右,面积之广,占世界第二位。我国的花生品种,大致可分为普通型、珍珠豆型、多粒型和龙生型等几类;根据其生长形态又可分为直立型、半蔓生型和蔓生型等三种;普通根据种子大小分为大花生和小花生两种。广西的花生以普通型和珍珠豆型为主;旱地花生这两种类型都有,水田花生大多是直立的珍珠豆型品种。  相似文献   

10.
朱刘洪 《吉林农业》2011,(10):193-193
产蛋鸡和低产、停产鸡在外貌、生理机能等方面有许多的区别,通过观察鸡的外观特征、精神状态、采食、饮水和粪便形状,触摸鸡的龙骨、趾骨间距、腹部、皮肤和肛门等和小笼标记等方法就可以淘汰低产、停产鸡,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With the technology of morphology, histology and nutri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 development and the source and demand of nutritional at different stages in post-embryonic (water temperature 3-14℃) of Hucho taimen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mbrane of H. taimen fertilized ovum was ruptured in 30 d, the prototype of U-type stomach was formed, the mouth could open and close freely, and nutrition was supplied from its yolk sac. The membrane ruptured after 8 d, teeth formed, and anus communicated with outsiders. The oropharyngeal cavity, esophagus, U-type stomach, intestine, and anus initially formed in the digestive tube, which nutrition was supplied from the huge yolk sac. The membrane ruptured after 16 d, pancreas and pyloric caeca appeared, larvae could intake and digest exogenous food, fish mixed nutrition, which was from yolk sac and outsiders, mainly depended on endogenous. The membrane ruptured after 24 d, the fish began floating and intaking actively, the fish mixed nutrition which mainly depended on exogenous. The membrane ruptured after 30 d, the yolk sac was completely absorbed, the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each digestive organs developed consummately, fish was from mixed nutrition into the stage of exogenous nutrition, the nutritional need of juveniles was below 10% fat, level of the optimal protein was 50%.  相似文献   

12.
对暹罗斗鱼(Betta splendens)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及分类地位等进行简要概述,并对经过了100多年人工改良所产生的暹罗斗鱼不同品系进行了详细介绍。根据用途可把暹罗斗鱼分为两大类:观赏型和搏击型斗鱼,其中观赏型斗鱼7种;根据鳞片的色层叠加顺序,暹罗斗鱼的颜色分为彩虹层颜色、金属层颜色和拓展层颜色,其中彩虹层颜色约15种,金属层颜色约7种,现阶段拓展层的终极表现形式为风靡的龙鳞;根据鳍膜的变化,又有蝶翼色和芥子色之分;根据鳞片的覆盖方式,定义了面具和黑头。详细了解暹罗斗鱼的品种分类特征,对于维持其品系的稳定性研究及其品种改良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缅甸外海大西洋带鱼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该海域的渔业资源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012年10月~2013年1月在缅甸外海定置网渔船探捕调查所收集的渔获资料,对主要渔获的大西洋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大西洋带鱼的雌雄性别比1.1∶1.0;性成熟度以Ⅱ~Ⅳ期为主,占样本总数的94.35%;摄食等级不高,主要是1~2级,占样本总数的78.24%;肛长范围101~422 mm,均值为212.26 mm,优势肛长组为141~260mm,占个体总数的79.14%.按经、纬度来分析,发现在东经95°~96°30 ′范围内大西洋带鱼的平均肛长较短,而在北纬14°~15°30′范围内大西洋带鱼的平均肛长较长;雌性个体在优势肛长组(181~220mm)中出现的频率高于雄性.大西洋带鱼的优势体重组为51~200 g,占个体总数的63.94%,且雌性所占比例较雄性高.对大西洋带鱼的肛长与体重进行线性回归处理,发现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的生长模式基本相同,肛长与体重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缅甸外海大西洋带鱼的资源状况良好,捕捞生产仍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参照鮨科鱼类胚后发育时期划分的一般方法,结合豹纹鳃棘鲈的形态特征将其胚后发育时期划分为仔鱼期(分卵黄囊期仔鱼和后期仔鱼)、稚鱼期和幼鱼期,并对各时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记录了各时期的形态特征,豹纹鳃棘鲈体型修长,幼鱼通体红色,在鱼体上有数列排列整齐的蓝色或黑色斑点;在早期发育阶段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绝对平均长度可达13.12mm和10.19mm,而臀鳍发育较慢,当腹鳍棘和第二背鳍棘开始回收时其臀鳍棘才开始长出。  相似文献   

15.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石鲷仔稚鱼在室外水泥池进行培育,培育水温24-28℃,盐度28-32,pH7.6-8.4,对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鳍的发育、分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初孵仔鱼奇鳍鳍褶起始于头部,绕过尾部,终止于肛门;3日龄仔鱼出现胸鳍;8日龄仔鱼脊椎末端下侧出现放射丝;12日龄仔鱼脊椎末端开始上翘,腹鳍基形成;15日龄仔鱼胸鳍出现软条,背鳍、臀鳍在支鳍骨上方的相应位置分化出软条,尾鳍由圆形转变为截形,腹鳍形成2枚软条;20日龄仔鱼背、臀、尾鳍软条出现分节,腹鳍形成4枚软条,透明,无色素,尾鳍呈长截形,鳍中部略有内凹;30日龄稚鱼各鳍鳍条数目已发育完全,尾鳍鳍条出现分支,胸鳍和尾鳍还未有色素分布,背、臀鳍的鳍棘部已全部出现色素,软条部分还未完全着色素,腹鳍已全部着色素;40日龄进入幼鱼期,外部形态和成鱼相似,各鳍鳍条发育完全.条石鲷仔稚鱼胸鳍长与全长呈直线回归关系,且胸鳍长随日龄的增加而增长,呈指数关系.条石鲷各鳍的发育时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腹鳍.  相似文献   

16.
用解剖学、组织学方法,对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航性腺的形态、组织结构及产卵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裂腹鱼性腺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其繁殖期为4—6月份:已达性成熟年龄的个体不是每年都参与繁殖活动,但参与繁殖活动的个体性腺发育同步,属于一次性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17.
苜蓿叶蛋白对伊莎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20只伊莎蛋鸡随机分成5组,每组24只,进行苜蓿叶蛋白代替进口鱼粉和豆粕对比试验,结果表示:用苜蓿叶蛋白代表进口鱼粉和豆粕是可行的,以取代2/2的进口鱼粉和取代1/2的豆粕效果最佳,产蛋率和平均日产蛋量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从腹腔积液、肠道发炎、肛门红肿,体表溃烂等症状大刺鳅的肝、肾等组织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MaG170114NA。该菌株人工感染健康大刺鳅试验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并产生死亡。从人工感染鱼体分离纯化得到菌株MaG170808NA,再次人工感染健康大刺鳅后显示具有比MaG170114NA更强的致病力,证实分离菌株为大刺鳅致病菌。对分离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分离菌株为维氏气单胞菌。用药敏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菌株MaG170114NA对药物敏感性,分离菌株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红霉素等8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及复方新诺明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多粘菌素B等12种表现耐药。  相似文献   

19.
垂直传播引起的鸡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中地区某海兰褐父母代种鸡场的孵化室突然发生孵化率下降10%,孵化出的19 800羽商品蛋雏鸡,在经14个养殖场饲养到5~12日龄时发生以下白色痢、糊肛为特征的疾病,死亡率达16.6%。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结果表明,引起该病的病原为沙门氏菌,它来源于种鸡饲料中的鱼粉原料,并对氧氟沙星和头孢噻肟高敏。  相似文献   

20.
异育银鲫饲料中适宜脂肪需求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饲料中脂肪的适宜需要量,以鱼粉豆粕为蛋白源、鱼油作为添加的脂肪源,分别添加0、2%、4%、6%和8%的鱼油,配制成5组饲料。对平均体质量每尾(17.00&#177;0.15)g的异育银鲫进行为期45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的饵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脂肪含量6.04%的试验组饵料系数最低(2.00)、蛋白质效率最高(1.19)、其增重率与饲料中脂肪水平为4.08%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其余各试验组的差异显著(P〈0.05);饲料中主要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以添加6.04%试验组最高,且粗脂肪、钠及饲料总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脂肪水平为4.08%的试验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表明异育银鲫饲料中脂肪的适宜需求量为4.08%-6.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