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从人居环境的理论研究入手,并结合现状调查资料,对陕西省柞水县凤凰镇的历史演变、空间构成、特色分析与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对古镇民居建筑、街巷格局以及背景环境的保护方式进行了总结与探讨,并提出了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措施及对策,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下古镇的人居环境保护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韩炜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650-11652
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乒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文脉的现代民居建筑文化,是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的。以碛口古镇传统民居为例,着重对当地自然条件进行了分析,讨论其对传统民居地域特色造成的影响及其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褚兴彪 《安徽农业科学》2014,(6):1757-1758,1819
以和顺古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聚落构架、建筑理念的民族设计特色,根据调查其传承现状,探讨发展策略,发现古镇对文化传承出现正向效应与负向效应,表现为古镇边界、公共建筑具有良好的传承性,而新开发民居则有建筑特色消失倾向。认为古镇建筑装饰符号具有较好的民族艺术传承性,而具有民族艺术的包容性正是和顺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王鹏  周哲  蒋玉川  张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95-12397
以成都市龙泉驿洛带古镇为例,从其地理区位概况、历史文化特色和布局概况入手,分析了古镇的选址布局特色,强调古人注重风水考究的精神信仰,以"依山傍水""负阴抱阳"为重要参考依据,解析了古人风水观在洛带古镇的体现,强调其"一街七巷子"的传统格局的构成特点及科学性、实用性。以客家民居、会馆建筑作为洛带古镇最具特色的代表,强调客家民居是由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信仰、传统建造工艺等相互融合而成的特有建筑风格,而会馆建筑则是明清时代联络乡谊、团结同乡的特色产物,并着重选取了"巫氏大夫第"、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分析了古镇建筑特色,以期对洛带古镇的特色景观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雯  魏开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77-21879
黑井古镇在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建筑文化及精神文化。基于黑井古镇的历史沿革,分析了黑井古镇自然景观、总体格局、人工建筑的总体景观特征,同时揭示出黑井古镇"千年盐都"的历史地位。从黑井古镇的自然环境空间,人工建筑(包括街巷、建筑、节点)空间,精神文化空间3个方面,描述与剖析了古镇的空间形态以及给人的感受。这将对认识黑井古镇,研究明清时期商业重镇的建设及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研究传统民居中的居住形态,能够满足现代人对社会文化体系的认同:要创造有地域特色的建筑,传统民居可以提供有力的地域文化、设计手法和创作规律,因此研究民居与民俗文化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方案的实施,国家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建设提到文化传承的历史高度。以会泽县特色民居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在云南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承和保持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包括:以新农村民居建设面貌为重点,以地方性特色的新农村民居建设风格为核心,改善特色民居的房屋结构功能,保护传统民居文化特色,为云南新农村特色民居建筑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与"文化趋同"现象的影响下,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日渐消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面对这样的文化危机,人们重新认识到尊重自然和保护传统地域文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开始探究传统民居建筑所蕴涵的地域文化,重新思索传统民居地域文化与空间协同共生的关系。以南桐镇王家坝村为例,提出了现状民居存在的问题,从集约土地利用、传承特色文化、基础设施改善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探析了山地传统民居特色文化资源与空间协同共生的方法措施,以期为山地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颂  冯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18-19019,19022
研究了刘青霞故居的历史背帚、现存状况,结合河南古民居建筑特色探讨其地域文化特色,本着对其物质基础历史街区进行整体保护的原则,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与延续措施,以期为同类民居的保护与延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2015,(3):2
<正>前童镇位于浙江省宁海县西南,区域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2.6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丽的江南文化古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旅游城镇、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前童古镇保留了浙江省内最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浙东建筑的特点和古村落的格局,是一座极为罕见的江南明清时期民居原版。前童古镇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至今还保留着耕读敦睦、"小桥流水遍庭户,卵巷古院藏艺文"的淳朴民风。前童又是革命老区,村中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好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古镇的发展现状,从当地传统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得到启发: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古镇在修复开发时,应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同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强化民俗文化传承;挖掘不同层次需求,提升旅游产品价值;加强村镇规划设计,集成多产业共开发;打造文化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陈琴  李俊  张述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18-15520
针对空心古镇现象,指出其是城市化发展及欲望驱使演变的结果,分析了古镇空心化存在的使古镇自然、经济、社会功能整体退化,严重阻碍古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弊端。基于文化再生的内涵及理念,在文化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的应用上,构建了古镇实心化的旅游开发模式,并从古镇场景再现、文化感悟、文化推广的角度具体阐述了这一模式。以重庆市主城区西部的走马古镇为例探讨了古镇旅游开发的实践,强调从格局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整治、古镇保护与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再现走马场景,感悟并推广走马文化,并注重以历史文化遗产为素材构思旅游产品主题,提出古镇实心化开发的模式,实现文化遗产再生。  相似文献   

13.
以鼎湖长利古村落公共空间环境景观整治规划为例,认为村落的公共空间与村民平时的生活有着最接近的联系,是传承乡村朴素的自然美、朴素的民风民俗以及悠久历史文化最重要的场所。设计强调地方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充分体现当地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分析鼎湖长利古村落公共空间景观的优点和缺点,结合当地地方文化和朴素的民风民俗,对已遭到破坏的空间景观进行保护和整治。旨在梳理和改善鼎湖长利古村落的公共空间,使村中传统历史文化得到很好的体现和传承。  相似文献   

14.
牛丹丹  段渊古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0):2058-2064
古村落记载了历史的发展轨迹和脉络传承,是历史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有着较高的民俗价值和人文观赏价值.灵水举人村作为京西古村落群中的一支奇葩,其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和地方风俗特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在阐述了灵水举人村的主要景观遗产、宗教及民俗文化特色后,分析了灵水举人村的开发现状,根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对灵水举人村文化遗产资源方面提出了系统的保护原则,并对其今后的旅游开发提出了建议或策略,以促使灵水举人村的景观价值、建筑价值、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与关注.  相似文献   

15.
龙玉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01-1603
比较并分析了黔东南苗侗村寨传统民居建筑的异同,指出地理环境造就了苗侗民居在外部形态、构架体系、建筑材料等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而文化差异则使苗侗民居在历史起源、村落布局、平面空间序列、生活居住层面、过渡空间、公共交往空间方面各具特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苗侗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其传统民居建筑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新的建筑文化体系。强调住宅的室内外环境的适居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重要意义,并指明创造与环境相协调并且充分体现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将是未来民族建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龚克  邓春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58-10560
强调历史文化古镇是我国地方文化与特色传承的重要基地,在总结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的特点与模式的基础上,以大圩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为例,介绍了大圩的保护现状,并揭示出其缺乏社区居民“原真性”行为景观、商业行为取代了“原真性”民俗、旅游设施不完善、传统聚落面临破败风险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古镇保护与开发的策略,主张做好古镇保护、建设、旅游规划,切实做好功能转换定位,实行有机的旧城整治并加强旅游设施的规划建设,促进古镇可持续发展;拓展旅游产业链,强化区域联合;积极推进原住民参与古镇保护与开发;实施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管理和原住民参与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7.
濒临古运河的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其街巷空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和访谈、观察、测量、问卷等调查分析方法,从整体格局、街巷肌理、尺度比例和空间界面四个层面,分析了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街巷空间的特征与特点。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解析了居民的使用满意度和更新需求。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该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四方面建议,为其后续的保护与更新建立了较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名城中古树名木的价值分析——以丽江古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是人居环境的典范,分布在丽江古城中的古树名木是园林植物文化的瑰宝。从丽江古城古树名木的调查统计入手,深入分析历史文化名城中古树名木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以期为传承和创新园林植物文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古民居的保护离不开对其所处聚落的整体保护,合理利用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也是实现保护积极有效的途径,研究在此原则上提出对广西恭城朗山村古民居的保护与利用策略,通过划定村落的保护范围,控制建筑的高度,保护整治村落建筑,进行建筑引导从而达到保护古民居的目的。通过恢复部分古巷空间完善重点旅游区域,进行古民居的改造利用,整合周边旅游资源等方法,适度对古民居及村落进行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20.
张勤  刘琦  郎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38-20640,20665
以山东省泰安市30年来人居环境变化为例,介绍了泰山相关传统人居文化特点及其对城市居住空间形态的影响,阐述了新居住观念建立和城市文脉延伸之间相互影响与引导的关系,论证了政府规划开发不仅是从经济的角度,更应从历史、人文的角度来考虑。通过对以上各层面问题的分析探讨,提出城市建设更新应注重历史传承,城市经济与历史文化协调发展是建设有特色的宜居城市应注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