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干旱天气概况、成因及气象服务等方面,对2014年夏季吉林省辉南县伏旱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大气环流平直,冷空气活动较弱是形成此次干旱的重要大气环流形式;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偏东是影响此次干旱重要天气系统;厄尔尼诺现象也是影响此次干旱的重要原因,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进行人工增雨,能大大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利用ECMWF、NCEP/NCAR等多家数值预报产品、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观测资料,并结合HYSPLIT轨迹模式对2011年发生在皖北的一次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此次暴雨预报失败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为一次台风远距离降水;台风和副热带高压的外围环流为此次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输入;西风槽冷空气入侵也是产生这次降水的重要原因。各业务模式对此次降水预报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准确预报出台风和副热带高压环流的水汽和热量输送;同时,对西风槽位置的预报偏差也是预报失败的原因之一。结果指出,当有强台风靠近我国的时候,需要考虑台风环流与其他天气系统相互作用进而引发强降水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2006年盛夏逐日监测资料、高原积雪及NCEP的高度场、风场及气候中心提供的有关资料,对此次重大高温干旱灾害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此次高温干旱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点:100hPa南亚高压异常季节性北跳偏早及偏强偏东,伊朗高压偏东偏强;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西偏北与东移的青藏高压合并形成一高压坝,最后演变为稳定在川、渝上空的大陆高压;西风带锋区位置偏北;冬季高原积雪偏少。  相似文献   

4.
2006年四川极端高温干旱影响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2006年盛夏逐日监测资料、高原积雪及NCEP的高度场、风场及气候中心提供的有关资料,对此次重大高温干旱灾害事件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此次高温干旱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点:100 hPa南亚高压异常季节性北跳偏早厦偏强偏东,伊朗高压偏东偏强;5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西偏北与东移的青藏高压合并形成一高压坝,最后演变为稳定在川、渝上空的大陆高压;西风带锋区位置偏北;冬季高原积雪偏少.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年1月2010年12月贵州省西部12个气象站地面观测逐日气温、降水量及NECP 1961年1月2010年12月北半球逐月100hpa、500hpa高度场以及海平面气压场1.0°×1.-0°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贵州西部冬春季连旱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表明:贵州西部冬春季降水量呈波动变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冬春季降水量偏多的年份主要出现在1985年以前,偏少的年份主要出现在1985年以后;贵州西部1961-2010年有9年出现了明显的冬春连旱,最重的是2009-2010年,其次是1978-1979年。冬春连旱发生最频繁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贵州西部的冬春干旱是一种气候干旱,而冬春连旱是在特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产生的,贵州西部的冬春季连旱年500hpa平均高度上具有东亚大槽异常偏东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的环流特征;在北半球100hpa平均距平场上,50°N以南为负距平,西南地区为-4~-12gpm的负距平区;-500hpa平均距平场上,45°N以南为负距平,西南地区为-8~-12gpm的负距平区;海平面气压平均距平场上,中国大部地区为负距平,西南地区为-4~-8hpa的负距平区,多热低压存在,致使北方冷空气偏北偏东,不易南下影响贵州,加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切断了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从而造成贵州西部冬春连旱天气。  相似文献   

6.
距平植被指数在吉林省农作物干旱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距平植被指数监测干旱的原理,介绍了距平植被指数的合成方法。利用距平植被指数进行农作物干旱监测试验分析,确定了干旱等级。并结合降水、温度等气象资料,阐述了农业干旱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了距平植被指数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夏兆林 《农技服务》2016,(4):145+18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余庆县2011年特大干旱天气特点、成因,社会经济、居民生活受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结果表明:特大干旱期间,余庆县降水量比历史同期偏少6~8成;晴热高温天气偏多10~16d;蒸发量多于历史同期1.3倍,枯水现象严重;大气环流异常,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难以储水、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是此次特大干旱形成的主要因素;特大干旱给余庆县的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和影响,直接经济损失3.69亿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自动站、加密雨量站等资料,对2006年7月31日至8月3日辽宁中南部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低空急流是向暴雨区输送水汽的重要通道;高空西风槽与副热带高压相结合,引发河北气旋东移北上,是此次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利用4种气象干旱指数计算方法,以农业气象干旱指标为参照,对2007年3月~6月陕西黄土高原43县区出现的干旱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4种干旱指数计算结果比统计部门的实际旱情程度严重;相对湿润度指数计算出的干旱等级比实际统计等级严重;标准化降水指数计算结果反映出特旱面积过大;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在干旱开始与结束日期计算中,相对湿润度指数计算结果与水利部所规定的水利行业标准计算结果一致;在干旱结束日期计算中,采用气象综合干旱指数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数计算的结束日期与水利部规定计算结果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0.
利用4种气象干旱指数计算方法,以农业气象干旱指标为参照,对2007年3月~6月陕西黄土高原43县区出现的干旱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4种干旱指数计算结果比统计部门的实际旱情程度严重;相对湿润度指数计算出的干旱等级比实际统计等级严重;标准化降水指数计算结果反映出特旱面积过大;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和气象干旱综合指数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在干旱开始与结束日期计算中,相对湿润度指数计算结果与水利部所规定的水利行业标准计算结果一致;在干旱结束日期计算中,采用气象综合干旱指数和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数计算的结束日期与水利部规定计算结果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1.
利用凤凰县气象观测资料和灾情资料,着重分析了1981 ~2015年凤凰县干旱出现规律及其特点,揭示了干旱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近35年来凤凰县旱年频繁、旱情较重,夏秋多旱、连旱尤甚,多块决旱、插花旱.大气环流异常,副热带高压过早、过强,且长时间控制是形成干旱的重要因素;凤凰县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是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高火险时段是形成森林火灾重灾时段(年,季)的必要外部环境条件,也是可燃物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1)。本文运用异常度法,分析了大兴安岭林区高火险时段年及其前后各3年,北半球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的变化及具规律。研究发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具有在高火险时段前3年的4月至前1年的9月持续呈负距平,而在当年1-3月呈正距平的规律,为高火险时段的超前预测预报,提供了理论论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2年7月25—26日天津市西青区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中高纬度地区呈现出"两槽一脊"型,主要影响系统为副热带高压、低空急流以及高空槽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副热带高压维持不变,在副高西北侧偏南风急流的作用下华北地区有水汽通道形成,来自孟加拉湾源源不断的水汽不断向天津地区输送;特大暴雨天气的对流性和持续性特点较为明显;对流层低层的南风急流强度不断增强,之后短波槽携带大量的冷空气入侵天津地区,推动了垂直运动的发生、发展,有利于特大暴雨天气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贺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3-597
首先,通过对河南省夏季≥35℃的高温天气偏多和偏少年采用合成对比的方法,分析了高温偏多与偏少年份大气环流的差异,结果表明,6月南亚高压强度尚弱,而7月南亚高压强度相对较强;6月份,高温偏少年南亚高压加强东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而7月则相反,即高温偏少年南亚高压加强东伸,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则表现为东撤。另外,高度距平场也有不同特征。然后,采用OLR资料对高温偏多和偏少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最后,从预报的角度对河南省夏季高温天气与前期秋、冬、春季中低纬OLR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前期一些月份的OLR分布对河南省夏季的高温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南通地区1963—2002年所发生的气象旱涝天气气候事件,利用同期该地区8个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计算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按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的划分其等级,用8:00(北京时间)500 hPa历史天气图资料,以天气学原理为基础,分析旱涝事件的特征及其成因,划分天气类型,探明其引发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南通地区的气象旱涝天气气候事件与降水量异常欠亏和丰沛紧密相连。引发旱涝的主要天气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大陆暖高(指云贵高压和南海高压),南支西风槽和台风。干旱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西伸脊内的下沉绝热增温的辐散区和西风槽后,洪涝产生在南支西风槽前锋际的连阴雨区、强降水区和台风的暴雨区。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事件与南通地区的旱涝气候事件间有一定的相关。南通地区上年12月至当年3月的月尺度气温距平百分率与6—8月的旱涝气候事件分别有150 d和180 d的韵律对应。  相似文献   

16.
李姣  覃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524-3529
利用NCEP/NCAR 1959~2007年东亚月平均网格点再分析资料以及全国756个站点资料,分析了华北典型少雨年和典型多雨年对流层整层大气物理量场的变化特征,并着重对2008年末~2009年初的全国旱情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冬季少雨年的基本环流形势,500 hPa高度距平场110°E以东为负距平,以西为正距平,即"西正东负"的形势,温度和风场也均呈现相对应的分布形势;与此相对应,华北地区对流层整层盛行下沉气流;对流层中下层辐散、中上层辐合,华北地区为正涡度距平区,500 hPa水汽从北向南输送,水汽很少;多雨年的环流形势恰好相反。2008年10月~2009年2月华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为:中高纬度环流异常,乌拉尔山附近位势高度为正距平区,我国东北和东西伯利亚地区位势高度为负距平区,位势高度的差异反映的是气压的差异,两地产生很大的气压梯度,有强烈的西北风;而这强烈的西北风阻挡了来自渤海的湿润气流,使得气流不能进入我国内陆地区,而取道东北进入东北和西伯利亚,造成了华北地区的此次干旱。  相似文献   

17.
利用高空观测气象资料和T213分析资料对2005年6月27日皖江流域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和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西风带低槽东移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北抬,冷暖空气在皖江流域汇合;高、低空急流分别在章丘和安庆附近;从印度洋北部经南海到皖江流域为水汽输送带;中低层处于对流性不稳定状态。特大暴雨就是在上述有利天气形势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了西北地区历次特大干旱的开端-宁夏西吉县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划分干旱等级并进行统计分析;用季节指数、线形趋势、5年滑动反映干旱变化趋势;时间序列的循环波动用多项式模拟年代际尺度变化,多项式分解的正数部分用柱形图模拟年际尺度变化。[结果]11~6月干旱季节指数大且波动变化;年干旱的总变化趋势呈上升,年代际尺度的干旱以1977年前后最为严重,有约15年、20年的周期,年际尺度的干旱近年急剧上升;对3~5月、9~11月干旱的总趋势、年代际尺度、年际尺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从500hPa高空天气图上对西吉第一场透雨、久旱转雨天气形势进行了归类分型。[结论]这些工作对开展干旱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利用昌吉回族自治州(简称昌吉州)10个气象站1961—2020年降水量及旱灾资料,分析昌吉州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计算各气象站月、季、年降水距平百分率,按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标选取干旱事件,详细分析不同时间尺度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对历史旱灾实际情况与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标结果进行实用性评价;分析农作物成灾面积的逐年变化趋势,研究气象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年昌吉州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年内分布不均衡,夏季降水量最大,冬季降水量最小;从年代上看出20世纪80年代之前降水量整体偏少且变化不稳定,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逐年增加,且1983年发生了突变性增加,1998年增加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增加平缓。60年来气象干旱发生的频次有中部多于西部和东部的特点。气象干旱发生的月频次呈波动状,其中1月最多,7月次之,11月最少;气象干旱主要是秋旱,冬旱次之,主要以轻旱为主。气象干旱事件发生的年频次逐渐减少。60年来受气象干旱影响,阜康市、吉木萨尔、奇台、木垒县农作物成灾面积较大,受灾程度严重,蔡家湖、昌吉市次之,玛纳斯县、呼图壁县较小,受灾程度轻,气象干旱灾害造成的农作物成灾面积呈减少趋势。降水距平百分率评定的旱灾年与历史旱灾年吻合年数为21年,吻合率达80%。  相似文献   

20.
2011年冬春季节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发生区域性特大干旱,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调查了长江中游的荆州市内水文和农业受灾情况,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和土壤墒情指标对旱灾进行了评价分析,探讨了荆州市2011年干旱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至2011年5月20日,荆州市除荆州区和沙市区为重度气象干旱外,其余县市均为特大气象干旱,同时叠加中度水文干旱和农业干旱,干旱对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结合本区域旱灾发生的特征,提出了完善水利防控设施、提高农业节水潜力和推广新型节水技术等干旱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