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扎龙湿地羊草不同居群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扎龙湿地羊草表型变异规律,为扎龙自然保护区羊草居群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对扎龙湿地5个羊草(Leymuschinensis)居群的4个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5个居群4个性状差异显著,变异系数节数〉株高〉叶宽〉叶长;居群间的变异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克钦湖、满代、局址、赵凯、唐土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性状都是造成羊草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将5个居群的羊草分为3类,其中满代、局址、唐土岗聚为一类,克钦湖和赵凯居群各单独聚为一类。[结论]羊草的表型变异较大,对不同生境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这对开展良种选育、种质资源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任佳悦  谢云  徐同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721-19723
[目的]研究浙江红山茶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器官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为培育茶花(C.japonica)和油茶(C.oleifera A-bel.)优良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对安徽岳西、浙江缙云、浙江景宁、浙江开化、浙江天台、浙江庆元、福建霞浦、福建建宁、江西南丰和江西永新10个居群的浙江红山茶叶器官的6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在10个居群内部,叶片的不同表型性状间的变异系数差别较大,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0.039 0~0.158 0。居群间的变异系数差别也很大,各个居群平均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0.114 1~0.272 7。同一性状在不同居群间的变异系数大小也不等,各表型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分化,平均分化系数为43.55%。[结论]浙江红山茶叶器官表型性状的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木姜叶柯[Lithocarpus litseifolius(Hance)Chun]叶片表型性状上分析其变异特征及地理分化特性,为资源利用提供实践指导。【方法】以全分布区内62个居群469份腊叶标本的叶长(LL)、叶宽(LW)、叶片长宽比(LL/LW)、叶尖长(TL)、叶尖夹角(TA)、叶柄长(PL)、一级侧脉对数(PLV)、叶基夹角(BA)和叶面积(LA)等9个表型性状为对象,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及聚类分析,研究各居群叶片表型性状变异、地理分化模式及其与主要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叶片表型性状变异较大,变异系数9.79%(TA)~42.57%(TL),平均22.59%。不同居群间叶片表型性状达到极显著变异(P<0.01),LL、LW、LL/LW、TL、TA、BA及LA变异主要来自居群间,PL和PLV变异来自居群间及居群内。(2)叶片表型性状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且LL、LW及LA与经度达到极显著负相关,BA与纬度达到极显著负相关,LL与LA与年降水呈显著负相关,BA与极端最低温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叶片表型性状变异呈现经纬双向变异模式,年降水...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揭示天然红松居群的表型分化程度及变异模式,以吉林省的6个天然红松居群为研究对象,  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多性状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红松居群的13个表型性状(针叶性状和种实性状)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  结果  (1)除针叶束粗/针叶厚在居群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 P < 0.01)。(2)在居群间红松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9.33%,其变异大于群体内(40.67%)。(3)6个居群的平均表型变异系数为11.30%,针叶性状和种实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依次为针叶性状(14.56%) > 球果性状(10.48%) > 种子性状(5.87%)。(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红松居群表型多样性基本来源为针叶性状 > 种子性状 > 球果性状。(5)利用欧氏距离对红松居群进行聚类分析,将红松6个居群划分为3大类群,分别为P1与P6、P3与P5、P2与P4。(6)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分别以种实性状(种长、种宽、百粒质量和球果质量)和针叶性状(针叶长、针叶宽、针叶厚、针叶束粗)对天然红松居群进行评价,分别筛选出1个居群。  结论  红松居群具有中等的表型多样性,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研究结果为今后红松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为红松优良居群的构建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5.
滇牡丹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滇牡丹天然居群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利用31个形态学指标对9个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的天然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31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为3.22%~76.12%,种群间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5.24%,表明滇牡丹居群的表型性状离散程度较高。在研究的9个居群中,纳帕海居群(NPH)和梁王山居群(LWS)分别具有最大和最小的变异系数,其变异系数分别为31.03%和20.11%。滇牡丹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着丰富的表型多样性,31个表型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3.62%,群体间的变异是其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利用居群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滇牡丹9个天然居群可以聚为3类,且表型性状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而聚类。基于滇牡丹的表型多样性及变异特征,应尽可能地保护较多的居群;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则应尽量保护群体的完整性以保存其群体内所蕴藏的观赏性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单叶蔷薇为蔷薇属唯一的单叶物种,是月季育种中的重要材料,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地区,但由于人为的破坏和环境的改变导致其面临濒危灭绝的风险。本研究通过分析单叶蔷薇表型多样性,探究其表型变异规律,旨在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单叶蔷薇种质资源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以9个单叶蔷薇天然居群中270个单株为研究材料,对其19个表型性状数据进行收集,利用巢式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探究其表型变异规律与多样性水平。【结果】(1)9个单叶蔷薇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水平较高,19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值分别为15.90%和2.031;9个居群的表型变异系数在10.32%(P4)~13.19%(P8),表现出中等程度的变异,香农多样性指数在1.274(P5)~1.825(P8)之间,其中P8居群呈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水平。(2)19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0.01),居群间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1.23%,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3)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发现,单叶蔷薇花径与叶面积、花瓣面积与花斑百分比等部分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以重庆地区的国家保护植物华南黑桫椤为研究对象,调查了6个天然居群72个单株的42个表型性状指标. 运用变异系数和方差分析研究了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变异;应用相关分析揭示了表型性状与其生境因子间的相关性;运用聚类分析进行了居群分类. 结果表明: 华南黑桫椤表型性状于居群内的变异远大于居群间的变异;土壤pH值和透光率对华南黑桫椤的表型变异影响较大;居群间分化的程度不受地理隔离的距离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表型性状和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简称SRAP)分子标记对香茶菜(Isodon japonica)不同海拔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香茶菜8个叶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居群叶表型性状存在明显的变异;(2)香茶菜叶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19.707%)叶片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9.905%),叶柄性状稳定性较低;(3)居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69.89%)居群内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30.11%),居群间变异是其主要的变异来源;(4)非加权组平均法(简称UPGMA)聚类分析显示,8个香茶菜居群分为三大类;(5)香茶菜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平均多态位点数(NPL)、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PB)、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60.875、82.083%、0.387;(6)8个居群遗传多样性变化规律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7)分子生物学方差分析(简称AMOVA)显示,居群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75%,与表型性状分析的主要变异来源一致;(8)聚类分析将8个居群分为3类,海拔相近的居群优先聚类。  相似文献   

9.
为余甘子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和选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对6个天然居群68个余甘子单株的17个果实表型性状进行观测,利用巢式方差分析、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其变异规律进行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68个余甘子单株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余甘子果实描述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6831~1.6606,果实颜色较大,腹缝线形状较小。6个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1.73%~25.47%;11个表型性状的变幅为6.16%~43.35%。居群内变异(54.79%)大于居群间变异(20.95%),居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50%,各性状均有一定程度分化。11个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果横径、果纵径、单果重、单个果肉重、果核重、果核横径、果核纵径、果肉厚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各性状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相互协调性。11个表型性状归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3.37%;表型性状综合得分P6居群的58号单株F值最高,为1.82,综合表现最好; P1居群的2号单株F值最低,为-2.24,综合表现最差。6个余甘子天然居群的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有变异,果实、种子的质量性状变异较高,其适应性潜力相对较大;形状性状相对稳定,不易产生变异。余甘子果实表型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变异,收集保存余甘子种质资源时应增加居群内个体数量,并优先收集有特殊表型的单株。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重庆武陵山区10个野生芒居群的17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对17个表型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多样性指数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结果]10个居群的遗传变异主要体现在居群内,居群内多样性指数为1.88。聚类分析将10个居群分为3组;主成分分析表明17个植物学形态特征可归为7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1.15%,最大程度上反映了所有材料的表型特征。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7个形态指标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对表型性状与地理信息中海拔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分蘖数、节数、叶片长、旗叶长、旗叶宽、花序长、第二外颖长、第二内颖长、花序干重、单茎干重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野生芒自身所具有的遗传物质差异和地理微环境差异导致了野生芒居群内植株在形态特征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从而保持了居群内的高度多样性。海拔对芒植株的生物产量和生殖器官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1.
董云波  焦德志  李波  孙婴宁  杨允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32-5733,5769
[目的]为了研究扎龙自然保护区羊草种群分蘖株的数量性状。[方法]以扎龙羊草种群为研究对象,以年龄结构为切入点,对不同土壤生境条件下羊草分蘖株的数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在5~9月的取样中,扎龙保护区4种生境的羊草种群分蘖株平均数量表现为沙土>林间风沙土>草甸土>中度碱土,年龄结构最多由3个龄级组成,其中均以1龄和2龄级分蘖株占绝对优势,3龄级所占比例甚小,呈增长型年龄结构;不同生境分蘖株的生物量也表现为沙土>林间风沙土>草甸土>中度碱土,年龄组成均以1龄和2龄级分蘖株对种群物质生产的贡献大,3龄级所占比重很小,也呈增长型年龄结构。[结论]该研究为湿地的管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蜡梅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蜡梅野生群体的叶子与种子的表型多样性。[方法]以蜡梅的5个天然群体为试材,对7个表型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蜡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7个性状在群体内的F值为6.612~102.148,果长、种宽在群体间达到显著差异,种长达到极显著差异;平均表型分化系数29.57,群体内变异70.43%,大于群体间变异29.57%,说明群体内变异是蜡梅的主要变异来源。叶长、叶宽、千粒重与纬度,种宽与年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和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Dist平均分类距离系数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显示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群体的地理距离关系一致。[结论]蜡梅的表型变异极其丰富;蜡梅的分布与表型性状呈多样性变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扎龙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羊草种群根茎的数量性状。[方法]利用根茎型禾草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方法,于2005年6~9月对扎龙自然保护区4种生境羊草种群的根茎长度、根茎生物量的年龄结构动态进行研究。[结果]扎龙保护区4种生境羊草种群的根茎均由4个龄级组成,9月的根茎长度、根茎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沙土>林间风沙土>草甸土>中度碱土。根茎长度,6、7月以23、龄级占绝对优势,呈稳定型年龄结构;89、月以1、2龄级为主,呈增长型年龄结构。根茎生物量,8月之前以2龄级为主,8月之后以1龄级为主。随着龄级的增加,根茎生物量减少。[结论]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种群的根茎长度、根茎生物量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油用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主要表型性状和单株产量的变异特征及相关关系,确定牡丹单株产量的构成因素。【方法】以25份牡丹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主要表型性状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供试材料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1.36%~82.57%,单株产量与单株果实质量、单株果实数、单株有效果实数、出籽率、蓇葖宽、冠幅面积、单株新枝数、单株2年生枝数、单株花朵数和小叶数等性状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产量与聚合蓇葖果直径、复叶宽、复叶叶长叶柄比等性状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单株产量与种子含水量、顶小叶长和顶小叶叶形指数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发现共有5个主成分特征根大于1,累计贡献率69%;多元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株果实质量、单株果实数、单株有效果实数、出籽率、千粒质量和顶小叶叶形指数等性状显著相关。【结论】对单株产量贡献最大的表型性状依次为单株果实质量、单株有效果实数和出籽率,应在油用牡丹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中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以紫荆全分布区的7个天然群体为研究试材,另取2个栽培群体为对照,对当年生枝的叶片、荚果、种子等14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讨论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紫荆种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变异。群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32.30%,群体内的变异贡献大于群体间的。紫荆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其种内群体表型变异呈梯度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和种子逐渐变大;随着经纬度的增加,荚果形状从窄条形向宽条形变异,种子形状从近圆形向椭圆形变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对8个群体进行了排序、归类(其中P6群体性状值缺失比较多,故未进行排序),分析表明8个群体大致可以划为天然和栽培两类,天然群体又可分为两亚类。天然紫荆与栽培紫荆在表型上已经产生了分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古蔺野生大茶树资源的叶表型多样性。[方法]对古蔺县139份野生大茶树资源(7个天然居群)叶片18个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野生大茶树资源叶片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4.42%~24.28%,其中各性状在各居群间的变异系数最大值均超过10.00%,多样性指数在0.826 1~5.194 7(其中,Simpson指数在0.826 1~1.000 0,Shannon-Weaver指数在2.413 1~5.194 7);对18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6个主成分叶面积、叶缘、叶片宽度、叶面、叶色、叶身累计贡献率达74.65%;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个居群亲缘关系较近,在遗传距离2.290 0处,7个居群可分为4大类,其中居群2与居群7的遗传距离最大,为3.966 2,居群4与居群5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1.932 9。[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茶树优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良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西藏林芝不同居群桃儿七的表型多样性,为桃儿七种质资源鉴定、保护和利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对西藏林芝4个不同居群桃儿七(DWZ、DJC、LZQ和NYG)的12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计算其多样性指数,并对12个性状指标的平均值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4个不同居群桃儿七的叶、茎、果实、种子等表型性状多样性较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0.16~1.76,按其多样性指数排序为叶横径>叶纵径>叶横径/纵径>果横径>果纵径>茎色>种子数>果横径/纵径>种子千粒重>叶被毛=叶裂缺>叶裂深浅;不同居群桃儿七叶片大小变异较大,其次为果实大小和种子特性,叶被毛和叶裂缺变异最小.不同居群桃儿七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依次为DJC=LZQ>NYG>DWZ.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特征值为6.799,贡献率为56.662%,主要由果横径/果纵径、果横径、茎色、叶裂深浅、叶横径、叶纵径决定;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值为3.024,贡献率为25.200%,主要由果横径、种子数、叶横径/叶纵径决定.相关性分析发现,桃儿七部分性状(叶横径与叶纵径、叶被毛与叶裂缺、果横径/纵径和茎色间)间表现出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个居群可划分为两大类群,即在欧氏距离9处,DJC居群首先从4个种源中分离出来,归为一类,其余的3个居群归为第二类;在欧氏距离2处,第二类又分为两个亚类,LZQ居群自成一类,DWZ和NYG居群为一类.[结论]西藏林芝不同居群桃儿七具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且表型性状的变异具有间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