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樊春梅  蔡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174-18176
以江西星子温泉为例,以温泉旅游游客行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温泉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感受,探讨了实现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胶东半岛温泉旅游价值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胶东温泉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发现胶东温泉特色旅游特色不显著,急待在地域性上寻求突破,把胶东温泉发展成为与海景旅游不同的特色旅游,在景观和文化上,培养和挖掘特色是温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以丰顺县的温泉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法,在分析了丰顺县温泉资源的开发优势,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丰顺县的温泉产业开发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促进丰顺县温泉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金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3,(7):3004-3005,3008
简要介绍旅游非优区的内涵、特征、类型,并基于非优区理论设计西部温泉旅游产品开发的"三主二辅"模式,指导西部温泉旅游产品开发。以青海省龙羊峡旅游区温泉旅游产品开发为案例,具体说明非优区理论指导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5.
俞彤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3):174-176
河源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温泉旅游在河源旅游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文在分析河源发展温泉旅游产业的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开发河源温泉资源,加快发展温泉旅游产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重庆温泉旅游发展与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林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914-7915
基于重庆构建"世界温泉之都"的战略目标,对重庆温泉旅游的发展与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指出当前重庆温泉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目前现有理论研究滞后于温泉旅游实际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重庆温泉旅游新的发展方向和温泉旅游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傅广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768-7772
分析了甘孜州温泉旅游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运用系统观点和旅游规划理论及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甘孜州温泉旅游的发展战略,论述了其开发原则和开发策略,提出了发展甘孜州温泉旅游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川西地区温泉特征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晓琴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915-6917
川西温泉旅游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占四川省温泉总数的76%,是我国重要的温泉区之一。在探讨川西温泉资源分布与分类的基础上,从空间布局、分类开发、温泉保护、旅游产品、地域文化、自然生态、藏医学浴疗、客源市场8方面提出川西温泉可持续开发对策,为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温泉旅游地的可持续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与范例。  相似文献   

9.
西安市东大镇温泉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秀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459-3460,3475
在分析东大镇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提出了体现该区特色的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福州源脉温泉园为例,选取4个维度22个影响因素指标进行调查,运用SPSS18.0进行信度检验并取得游客对福州源脉温泉园区的温泉旅游体验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及满意度的均值,利用IPA分析法绘制了四个象限,将重要性及满意度的均值映射到IPA架构模型中,对福州源脉温泉园的旅游体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州源脉温泉园的实际表现与温泉旅游者的心理预期总体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温泉水温、水质、园区安全管理状况、整体环境的清洁卫生等因素属于源脉温泉园的优势项目,需要继续保持;而温泉空间的私密性及隐蔽性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等属于弱势项目亟须改进。在此基础上,对福州源脉温泉园区的继续保持区、供给过渡区、优先顺序较低区和重点改选区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建议,以促进源脉温泉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利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23-15525
针对江苏省旅游以水体资源为开发重心的特点,分析了江苏省水体旅游资源的优势特征,概述了江苏省的地理特征和充沛的水资源优势,强调其水资源数量大,大部分城市都有河流通过;水资源分布广泛,与水体资源有关的国家5A、4A级景区(点)遍布省内所有市域;水体资源类型多样,主要分为河段、天然湖泊与池沼、泉、瀑布、河口与海面;水体旅游资源品位高、作用大,总体质量高;综合构景作用明显,水体不仅能够独立构成主景,还能通过多种构景因素给游人以多方面的美感。在综合评价了江苏省水体资源优势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江苏省水体旅游开发的现实价值,即为科学旅游规划提供依据、向游客提供类型丰富的旅游产品、塑造个性鲜明的旅游品牌形象、创造新的增长极、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2.
常兵  邱天怡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576-6578
以黄山温泉风景区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市场发展的数据分析为基础,结合"SWOT"方法的相关结论,确定出温泉景区的主导功能定位与"拥泉而眠、尽享桃源"的旅游发展理念。同时,遵循黄山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提出了基于"加、减、乘、除"法则的规划策略与实施建议。其最终目的在于为游人创造多元化的旅游体验、提升温泉景区的游览品质,打造黄山"飘雪温泉"的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3.
李薇  张朝君  莫晓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47-15248,15263
研究综合分析了石阡县的区域位置、地理特征等多方面因素,指出石阡县拥有气候、森林、温泉、文化遗产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分析了当前县城内城市景观存在的,如城市规划缺乏整体性、山水资源利用不足、历史遗迹及周边建筑缺乏统一性以及城市绿化水平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指出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发展旅游的最大障碍。通过实地调查,针对石阡县城当前城市景观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街道绿化、温泉景区、老城住宅区以及沿河绿化景区改造方面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为该县今后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139-6143
针对淮南、寿县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运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两地的旅游文化资源整合进行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整合两地旅游文化资源对提升双方旅游竞争力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调整行政区划,引进专业旅游开发公司,政府主导宣传,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挖掘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潜力等途径,以期促进两地旅游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赵永峰 《现代农业科技》2011,(13):360-361,372
旅游环境管理作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微观管理活动,直接关系到景区利润的获取、旅游者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新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分析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管理现状,并由此提出新疆绿洲旅游环境优化对策,力求为新疆绿洲旅游环境管理创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宁乡县红色旅游景区依托型休闲农业发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天曌  杨载田  王盛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20-13022
基于宁乡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宁乡县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包括:自然条件优越,休闲农业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有利,区位交通优越;国内外休闲农业起步早,可供借鉴。鉴于宁乡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笔者提出进一步发展构想,认为应:加强宣传、塑造品牌,培育休闲农业客源市场;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发展景区城郊周边型休闲农业旅游区;注重生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宁乡休闲农业具体划分为北部城郊休憩旅游区、东部名人故里旅游区、南部温泉疗养度假区、西部山水宗教旅游区4个旅游区域。  相似文献   

17.
阳朔县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乔  杨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580-20582,20654
在解析乡村旅游概念的基础上,概述了阳朔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其3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综合分析了阳朔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资源、产业、市场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了阳朔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环境、行政管理、经营方式、信息滞后及利益分配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阳朔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其在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方面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注重乡村旅游的生态效益;理顺部门关系,完善旅游机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宣传促销,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开发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8.
以近10年来厦门市的旅游发展环境为背景,分别从厦门市的旅游资源特色、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空气质量状况、配套设施和利好政策五个方面,详尽分析其旅游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厦门市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好的优势条件,但是这种优势的发挥依赖于对各有利因子的协调处理。  相似文献   

19.
吴万刚  邹冬生  刘纯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594-20596
基于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从"丹霞"地貌综合体的角度,构建旅游生态承载力、交通、水资源、废弃物、餐饮、观光、娱乐等7个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子模型。以湖南省"丹霞"为例,计算并分析了其旅游生态足迹,通过研究生态盈亏、不可转移生态足迹等来判断生态旅游发展的规模是否处于合理状态。结果表明:生态赤字达294.76 hm2,生态赤字主要体现在水域承载力过大,为不可持续发展;可转移生态足迹为669.05 hm2,不可转移生态足迹较大,为1 357.88 hm2。最后提出实现"丹霞"地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为该区域旅游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分析了五常市文贤庄园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贤庄园的开发原则,并在旅游度假区的总体规划中确定了开发方向及旅游项目创意,并对其进行功能区域划分、旅游商品开发、旅游线路组织、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交通规划,将生态旅游的理念充分融入景区的总体规划之中,力求在景区开发过程中真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