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地面复盖塑料薄膜种植花生是一项新的栽培技术。我区自1980年在三个县进行小面积试验后,81年又在10个县85个单位开展大田试验、示范,取得明显增产效果。 一、花生复盖地膜增产效果 81年全区大田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复盖地膜种植花生,增产显著。据8个县40处对比试验结果:复盖地膜平均亩产花生荚果857.9斤,比不盖地膜平均亩产花生荚果696斤,每亩增产荚果161.9斤,增  相似文献   

2.
花生斜垅式种植是花生合理密植中的一项特殊种植方式,其增产机理是在保证单株生产力的基础上有效而合理地增加花生的种植密度,从而使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经济效益,几年来我们对提高花生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和减少用膜数量两个方面,从栽培技术上进行了多项试验研究,从而,提高了花生地膜覆盖的经济效益,加快了这项技术的推广速度。 一、提高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效果的研究 为了提高花生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效果,1980年以来我们主要从地膜覆盖栽培适宜的品种、土壤肥力、播种期、种植方式、密度以及覆盖程序、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我省花生地膜覆盖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过去已有的经验都无例外地证明了优良品种对发展花生生产的巨大贡献。美国从40年代中期到现在已进行过三次品种更新,80年代种植面积占60%以上的佛州蔓生比50年代种植的狄克蔓生增产将近一倍,比60年代种植的早熟蔓生增产20%以上。河北省60年代初期以适应性强、早熟高产的伏花生取代当地的农家品种,  相似文献   

5.
粤西畦作花生的边行优势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现象。因而花生行间生产力有很大差异,从栽培上利用这一优势,克服行(株)间的发育不平衡建立优良的群体结构,是发挥花生增产潜力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改变播种方式,调整种植规格达到利用边行优势增加产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1981年在莱西县水集镇谭彪庄村基点试用塑料地膜覆盖地面种植花生三分地,试验结果覆膜亩产806斤,比不覆膜露地栽培亩产660斤,增产206斤,增产31.2%。1982年地膜覆盖花生扩大到17.7亩,其中15.7亩平均亩产达到1262.9斤,创山东省15亩以上产量最高记录。这一年覆膜比不覆膜增产154.4斤,增产13.9%。1983年全村205亩花生,全部覆膜种植,经省、市、县、社以及广东、广西参观同志验收,平均亩产1277.7斤,比不覆膜亩产1144斤,增产133.7斤,增产11.7%,又创全省面积最大、亩产量最高的新纪录。三年平均覆膜亩产1155.5斤,比不覆膜亩产970.8斤,增产144.7斤,增产14.9%。  相似文献   

7.
为改变夏花生不整地不施底肥的粗作和有的认为耕地种植不一定增产甚至减产的疑虑,1981、1982两年进行了夏花生浅耕与贴茬种植(小麦收后,不耕地,直接开沟播种)对比试验,其结果耕地种植增产效果明显。 一 、试验处理及过程 两年均采用以品种代重复方法。1981年用新成早、花27、花113品种,小区面积2厘,1982年用5—5、花28、花113品种,小区面积3.4厘。各品种内进行  相似文献   

8.
麦田套播花生,是我县花生种植的一种主要方式,常年面积在6万亩左右,占花生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长期以来,由于小麦花生的播幅配置不当,直接影响着两季作物的产量。为了探索麦套花生双高产的增产途径,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经济收入,84年我们在城关区的红升大队、龙潭寺农场、七里区花生研究所和高胜大队农科所等四个试点,同时进行了不同小麦播幅套种花生的比较试验,现将试验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花生根瘤菌在我国花生的生产上有较大的应用面积,效果也较好。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多年来一直在进行花生根瘤菌优良菌株的筛选研究工作,并在各地开展了多点肥效试验。据报导,花生使用根瘤菌接种,平均每亩可增产72斤,增产19.5%。荆州地区有一定花生种植面积,历年来产量还较低,因此,探讨本地区花生根瘤菌的肥效及其施用条  相似文献   

10.
夏花生在我省很早就有种植,有麦田套种和麦收后直播两种种植方式。但由于麦田套种存在小麦与花生争光、争水、争肥的矛盾,夏直播存有花生生育期短,有效积温不足的问题,所以夏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均低于春花生。为大幅度提高夏花生的产量和品质,自1987年以来进行了“夏花生纸筒育苗移栽技术”的研究,本文主要报道花生纸筒育苗移栽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地面复盖塑料薄膜种植花生是一项新的栽培技术。据日本资料报导,使用地面复膜栽培,具有品质好,病害轻,能提早成熟,有显著地增产效果,一般可增产30~50%,高的成倍增长。1979年,在辽宁省农学会安排下,我所与市气象科研所,兴城县农科所,锦西县立新公社农科站,用日产“米可多”型塑料薄膜进行花生地面全程复盖的试验研究,以了解花生地面复膜增产的主要因素及其与生育和产量的关系。通过一年试验看到,花生实行地面复膜后,由于土壤、肥料、温度和光能诸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促进了花生的良好生育。主要表现为苗茁壮,生长发育快,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4份花生新品种进行引种试验,分析各品种的产量情况与性状表现.结果表明在辽宁省种植,产量最品种是丰花1号和锦花5号,分别比对照海花增产14.3%和12.8%.  相似文献   

13.
聂红民  陈建民  陈翠霞 《花生学报》2003,32(Z1):227-229
对1999~2000年河南省麦套花生区试产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濮花16号产量高,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属高产稳产品种.在有利环境中种植更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花生是我省的主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总产量、出口量均占全国首位。目前花生的种植基本上依靠人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不能抢农时,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探索一条既增产又适于机械作业的路子,从1980年开始,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组织有关农机化科研单位与社队于部群众一起,共同探讨花生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问题,对现有花生机具作了对比试验和初步选型,还对适于机械作业的种植农艺作了一些试验。为我省花生生产机械化初步摸索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5.
在闽南地区对5份辐射牧草兼用型花生新品系进行3 a的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TJ和泉N两个品系花生秧干草产量分别比泉花7号增产12.00%和12.77%;花生产量分别比泉花7号(对照)增产13.04%和12.59%,且均达显著水平,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好,主要经济性状优良,适宜福建闽南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花生为我县种植的主要作物之一,每年种植面积在26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团结大队花生种植面积1800亩,占总耕地面积40%。而每年花生生产因受外界客观条件的影响,引起产量高低不一,因此,研究花生生长发育与外界条件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增产的目的,有其重要的意义。根据几年的观察,参考有关资料,进行如下的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全市夏花生生产现状阐述,分析了促进临沂市发展夏花生生产的优越环境条件,综合近年来的试验研究成果,提出发展夏花生种植方式,增产技术及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花生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技术,是一项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好的新技术。唐山市是河北省花生主要产区,从1980年开始试种几亩,到1983年已发展至7万余亩,1984年覆膜面积30万亩,约占花生面积25%。为更好地指导千家万户种植,进一步提高覆膜技术水平。根据个人在基层所作的工作,对花生覆膜栽培增产机理,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9.
河南是花生生产大省.花生种植面积居我国各省份之首,年总产居全国第2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下降.粮油争地矛盾日益突出.麦套夏播花生逐渐成为河南省花生产区的主要种植方式。因此.选育增产潜力大的早熟高产大果花生品种,以适应生产需求,是花生育种工作的当务之急。进入21世纪以来.  相似文献   

20.
我县是江苏省花生重点产区之一,历史上就有种植花生的习惯,一般年份播种面积在8万亩左右,大部分种植在黄河故道、盐河沿边及涟西片沙碱土地区,土地瘠薄,施肥水平低,产量低而不稳。近年来,为提高花生单产,增加早果,创造高产典型,更有效的、合理的、经济的施用钾肥,为大面积花生增产开辟新的途径提供科学依据,今年我们在花生重点产区成吉、双河等公社,选用不同品种、土质、施肥水平的田块,对花生施用钾肥进行了多点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