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通过商业性捕捞取样,对北部湾条尾鲱鲤的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条尾鲱鲤优势体长90~130mm,占65%;优势体重为20-40g,占56.4%;雌性个体平均体长大于雄性,性比为1.36:1,雌性个体数量不平衡;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主要参数分别为:L∞=141.75mm,K=0.67,t0=-0.49;体重的生长拐点为1.27龄;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1.83、1.535和0.295,当前开发率为0.161。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0年9月—2013年5月连续33个月份在九龙江口紫泥、岛美、浮宫3个站位流刺网和定置网调查采集的样本,对斑鲦和花鲦的生长和死亡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利用单位补充量产量模型对斑鲦和花鲦渔业的开发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斑鲦的体长分布范围为29.0—190.30删,平均为103.54mm;体重分布范围为0.30~121.20g,平均为19.88g.VonBertalanffy生长参数L∞=204.75nlin,K=0.36,t0=-0.45a,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1.14、0.46842和0.67158;渔业生物学参考点F0.1和Fmax分别为0.64752和0.74556.2)花鲦的体长分布范围为42.00—143.00min,平均为89.26mm;体重分布范围为1.00—43.85g,平均为11.32g.其生长参数L∞、K和to分别为152.25mm、0.32和-0.55a,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1.54、0.47105和1.06895;渔业生物学参考点F0.1和Fmax;分别为1.16578和1.32132.通过YPR模型分析得出:斑鳔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状态,花鲦资源尚未过度利用.  相似文献   

3.
对2005—2006年采集于江西鄱阳湖的79尾达氏鲐年龄与生长进行统计分析。鄱阳湖达氏鲐样本,年龄范围0^+~6,以2~3龄为主,优势体长在180~260mm,占总个体数的59.49%,优势体重在30~250g,73.42%。体长与鳞长呈直线相关:E=89.6604+18.9196SL,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2.5×10^-6L^3.3319,属匀速生长,Von Beatalanffy生长方程为:Ll=353.6449×[1-e^-0.2218×(t+0.6582)],Wt^*=775.3749×[1-e^-0.2218×(t+0.6582)]^3.3319生长拐点年龄为6.08龄,对应体长为274.03min,体重为332.54g。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6年至2007年4个季度月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初步分析了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底拖网渔获物中棘头梅童鱼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棘头梅童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1.2284×10-5L3.1023(R2=0.9730,n=736);体长、体重生长方程分别为:Lt=183.75[1-e-0.60(t+0.27)],Wt=125.90[1-e-0.60(t+0.27)]3.1023.2)优势体长组为100~120mm;优势体重组有两个,分别为0~5g和25~30g,体重生长拐点为1.62龄.3)性腺分化和性成熟时间在冬季、春季,摄食强度在春季、夏季较强.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1年6-8月中国资源探捕渔船在摩洛哥专属经济区海域(21°00′~ 26°00′N、15°30′~20°00′W)采集的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样本,对其生物学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渔获物的雌雄性比为0.93∶1,叉长小于170 mm和大于230mm的样本中雌雄性比均较大,分别为2.67∶1和3.3∶1,其余叉长范围的雌雄性比为(0.66~1.12)∶1;雌性个体的叉长范围为150 ~270mm,优势叉长为190 ~230mm,占雌性总数的81.51%,雄性个体的叉长范围为150 ~ 250 mm,优势叉长为190 ~230mm,占雄性总数的84.47%;雌性个体的体质量范围为60 ~210 g,优势体质量为90~ 150 g,占雌性总数的85.46%,雄性个体的体质量范围为60 ~210 g,优势体质量为90~ 150 g,占雄性总数的93.44%;沙丁鱼体质量与叉长的关系方程为W雌性=7×10-6L3.1076(R2=0.8483,P<0.001),W雄性=9×10-6L3.0653(R2 =0.8140,P<0.001);雌性个体中未成熟个体、成熟个体、繁殖后个体分别占76.47%、19.64%、3.89%,雄性个体中未成熟个体、成熟个体、繁殖后个体分别占69.04%、30.08%、0.88%;经拟合,半数雌性个体达初次性成熟时的叉长为228.14 mm,半数雄性个体达初次性成熟时的叉长为219.78 mm;对所取样本进行摄食情况分析,发现胃级为0级和1级的样本最多且所占比例相近,但未出现胃数为4级的样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多鳞鱚林岛综合征基因(vhl)并分析其在低氧胁迫下的表达变化,为揭示多鳞鱚应对低氧的适应机制提供研究资料,也为今后开展多鳞鱚新品种选育提供候选基因.[方法]采用PCR克隆多鳞鱚vhl基因cDNA全长序列,利用EditSeq、SMART、Signal IP 4.1及ClustalX等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以半定量PCR检测多鳞鱚vhl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低氧胁迫对多鳞鱚vhl基因在鳃组织和心脏中表达的影响.[结果]多鳞鱚vhl基因cDNA序列全长727 bp,包括120 bp的5'端非编码区(5'-TUR)、106 bp的3'端非编码区(3'-TUR)和50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167个氨基酸残基,编码蛋白存在4个结构域,即Pfam:VHL(第12~93位氨基酸)、Pfam:VHL_C(第5~22、31~39和98~153位氨基酸)、ParB结构域(第100~162位氨基酸)和SOCS_box结构域(第104~140位氨基酸).多鳞鱚vhl氨基酸序列与盲曹鱼vhl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最高(81%),但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多鳞鱚与攀鲈的亲缘关系最近.多鳞鱚vhl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鳃组织、卵巢和精巢的表达量较高,其次是心脏和肝脏,在肌肉和脑组织的表达量较低.经低氧胁迫后,多鳞鱚vhl基因在鳃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下同);在心脏中表现为随低氧胁迫时间的延长显著上调,恢复氧气4 h后vh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虽然呈显著下调趋势,但仍显著高于正常水平.[结论]多鳞鱚vhl基因编码蛋白存在Pfam:VHL、Pfam:VHL_C、ParB和SOCS_box等4个结构域,且低氧胁迫前后其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即多鳞鱚vhl基因在低氧应答信号通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7.
嘉陵江下游白缘(鱼央)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怀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298-9301,9304
[目的]初步探讨嘉陵江下游白缘(鱼央)的年龄与生长。[方法]的以2003年采集于嘉陵江下游合川的白缘(鱼央)为对象,对其年龄和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渔获物由1~5龄组成,以2龄鱼为主,占统计总量的62.27%;体长范围在40.5~72.0 mm,以55.0~65.0 mm为主,占标本总数的81.31%;体重范围为1.3~7.5 g,以2.5~5.5 g为主,占总标本数的85.50%。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0.031 3x2.7568(r2=0.792 4),属于等速生长型。雌雄个体各龄的体长、体重生长不存在显著差异。雌性的肥满度较雄性大,且肥满度与年龄有关。雌、雄个体的肝指数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抛物线方程拟合白缘(鱼央)的生长方程所得体长、体重的生长方程分别为:y=0.037 4x2+0.332 7x+4.776 6;y=0.042 6x2+0.806 3x+1.912 0。[结论]为白缘(鱼央)的深入研究及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结合可量性状和框架测定数据,对湛江、北部湾和阳江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多鳞鱚进行了形态差异的比较研究。可量性状及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湛江与北部湾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最小,而阳江群体则单独形成一个聚类分支。主成分分析显示,3个群体在主成分1和主成分2上的分化较显著,但仍有部分重叠交错现象;在主成分1分布上,3个群体中湛江和北部湾群体相对较接近,而与阳江群体稍微分离,与聚类分析结果相一致;此外,主成分分析表明,头部和尾部纵向长短对多鳞鱚3个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贡献率最大。同时,通过对8个贡献率较大的形态比例参数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P2以及综合判别率均为100%。综合以上3种多元分析的结果表明,湛江、北部湾和阳江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多鳞鱚在形态上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而3种多元分析方法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3个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量2008—2009和2018—2019年在北部湾海域沿岸北海和东方渔港采集的斑鳍白姑鱼(Pennahia pawak)样品,所得的生物学数据,利用FiSAT Ⅱ软件体长频率分析(ELEFAN)技术,分析斑鳍白姑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和开发率等的变化,以评估2个时段北部湾斑鳍白姑鱼的开发利用状况。结果显示:2008—2009和2018—2019年2个时段北部湾斑鳍白姑鱼优势体长分别为11~17 cm和10~15 cm,平均体长由14.83 cm减小到12.59 cm;优势体质量分别为30~100 g和10~80 g,平均体质量由85.88 g降低至52.91 g;2018—2019年的平均体长、平均体质量分别下降了15.1%和38.4%。2个时段异速生长因子b分别为2.84和3.00,表明斑鳍白姑鱼趋向匀速生长。估算的渐进体长由24.15 cm下降为22.05 cm,下降了8.7%,开捕体长由12.56 cm下降至10.29 cm,下降了18.1%。生长参数K分别为0.39和0.32;总死亡系数分别为1.39和1.17,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0.98和0.90,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0.41和0.28;估算的开发率分别为0.29和0.24。综上,北部湾斑鳍白姑鱼趋于小型化,目前该资源呈轻度开发状态。  相似文献   

10.
对2005~2006年采集于江西鄱阳湖的79尾达氏鲐年龄与生长进行统计分析.鄱阳湖达氏鲌样本,年龄范围0~6,以2~3龄为主,优势体长在180~260 mm,占总个体数的59.49%,优势体重在30~250 g,占73.42%.体长与鳞长呈直线相关:L=89.660 4+18.919 6 SL,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2.5×10-6L33319,属匀速生长,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353.644 9×[1-e-0.2218×(t+0.6582)],Wt=775.374 9×[1-e[1-e-0.2218×(t+0.6582)]3.331 9>.生长拐点年龄为6.08龄,对应体长为274.03 mm,体重为332.54 g.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7年8—9月的海上生产调查数据,对南海北部母子式金线鱼延绳钓渔获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金线鱼、深水金线鱼和长尾大眼鲷为渔获优势种,其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分别为7518.10、3446.33和2052.65;渔获平均体长分别为203mm、129mm和264mm;平均体重分别为190g,57g和426g:渔获物的优势体长组分别为160~240mm、100~160mm和230~270mm;平均上钩率分别为0.96%、0.96%和0.19%;方差分析未显示此3种鱼在早晨、中午和傍晚不同时段的上钩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7年8—9月的海上生产调查数据,对南海北部母子式金线鱼延绳钓渔获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金线鱼、深水金线鱼和长尾大眼鲷为渔获优势种,其相对重要性指标(IRI)分别为7518.10、3446.33和2052.65;渔获平均体长分别为203mm、129mm和264mm;平均体重分别为190g,57g和426g:渔获物的优势体长组分别为160~240mm、100~160mm和230~270mm;平均上钩率分别为0.96%、0.96%和0.19%;方差分析未显示此3种鱼在早晨、中午和傍晚不同时段的上钩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乌苏里江上游黑斑狗鱼种群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3年秋季对乌苏里江上游黑斑狗鱼Esoz reichertl的种群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样本840尾。结果表明:该水域的黑斑狗鱼主要由6^+龄以下个体组成,其中以3^+龄以下个体为主。体长与体重之间的关系为形:0.0051L^3.1023(r=0.9762);生长方程为L1=120.17[1-e^0.1215(t+0.5983)],Wt=15139.22[1-e^-0.1215(t+0.5983)]^3.1023;生长拐点年龄t=8.7龄,拐点体重形=4531.7g,说明黑斑狗鱼在8^#龄前均能维持较快增长。鉴于目前的捕捞状况,应对4^#~8^#龄之间的个体适当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4.
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年5-10月份的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海上调查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统计回归方法分析了秋刀鱼的体长分布、性腺成熟度、性比、摄食等级、体长与体重的关系等,并且对其生长率和生长方程进行了分析,简要分析了秋刀鱼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体长范围为108 ~ 344 mm,优势体长组为280~ 300 mm;性腺成熟度主要分布在Ⅱ、Ⅲ期,比例为41%和36%;秋刀鱼摄食等级主要分布在1、2、3期,分布占总样品的29.46%、43.92%和21.59%;性比接近1∶1;雌性优势体长组的个体出现频率明显多于雄性,群体可能属于不同种群,生长参数大于3.秋刀鱼体长相对生长率约为0.45%/d,绝对生长率约为1.26mm/d;秋刀鱼体重相对生长率约为3.18%/d,绝对生长率约为5.12 g/d.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9年马鞍列岛海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对岩礁生境褐菖鲉体长体重组成、体长与体重关系、性比、繁殖习性和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褐菖鲉的体长范围为24~166 mm,优势体长组为60~100 mm,占68.79%;体重范围为0.4~132.8 g,优势体重组为0.1~30 g,占75.99%;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1.983×10-5L3.077(R2=0.961,P<0.01,n=1 144);褐菖鲉属于等速生长;雌雄性比为1.42∶1,繁殖高峰期为1~4月和11~12月;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占73.33%。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金沙江长鳍吻鮈年龄与生长,为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积累基础生物学资料。[方法]从金沙江丽江市永胜县片角乡江段收集161尾长鳍吻鮈作为样本,用鳞片鉴定年龄并退算鱼的体长,通过相关分析,拟合出长鳍吻鮈体长与鳞长、体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求出其体长和体重的生长方程及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方程。[结果]长鳍吻鮈渔获物由5个年龄组组成,以1-3龄为主;体长(L)与鳞径(R)呈线性关系:L=25.373+56.331R;体长(L)与体重(形)的关系式为形=1.7×10^-5L^3.0073;其生长规律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示为Lt=278.6966(1-e^-0.32962(t+0.25886)),Wt=383.4364(1-e^-0.32962(t+0.25886))^3.0073;生长拐点年龄为3.08龄,此时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186.02mm和113.69g。[结论]严格限制捕捞3龄以下约200mm长的个体,有利于该鱼资源科学保护与增值。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9年7-8月在哥斯达黎加外海探捕期间采集的281尾茎柔鱼样本,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茎柔鱼样本胴长范围为205~429 mm,优势胴长为260~360 mm,占81.14%;体重范围为0.17~1.69 kg,优势体重为0.2~1.0 kg,占88.26%;雌雄性比约为3.76∶1,性腺成熟度以Ⅲ和Ⅳ期为主,雄性、雌性性成熟的比例分别为94.92%和66.67%;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占89.32%。体重与胴长关系W=2.35×10-7LM2.5944。相对于加利福尼亚湾、秘鲁和智利外海的茎柔鱼,哥斯达黎加外海茎柔鱼个体较小且体型偏瘦,属于小型或中型群体。  相似文献   

18.
低盐度地区集约化养殖的吉富罗非鱼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珠海低盐度地区(盐度2—8)集约化养殖的吉富罗非鱼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共进行174d。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在整个养殖期间体重增长速度较快,平均日增重5.58g,最快可达13.25g,平均日增重率为2.54%;养殖130d后,平均体重可达600g左右,其体长和体重的关系为W=0.0582×L^2.09(R^2=0.9968),体长生长方程为L=-0.0169t^3+0.1911t^2+2.3675t+0.7124(R^2=0.9947);肥满度初期较高,最高为6.19,养殖中期有所下降,后期恢复到4.22;饵料系数平均为1.44。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短体副鳅繁殖群体的结构特征,积累副鳅属鱼类的生物学资料。[方法]对采自嘉陵江的208尾繁殖季节的短体副鳅成熟个体年龄、体长、体重及雌雄生长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繁殖群体的性比为♀∶♂=5.71∶1.00。繁殖群体由1~5龄鱼组成,以2~3龄组为主。短体副鳅的体长范围为49.0~84.0 mm,体重范围为2.6~11.0 g。最小性成熟年龄是1龄;最小性成熟个体雌性体长49.0mm,体重2.6 g;雄性体长55.5 mm,体重3.7 g。群体体重(W)与体长(L)的关系:雌+雄为W=0.000 2×L2.477 2;雌为W=7.0×10-5×L2.753 5;雄为W=0.002 1×L1.896 4。生长系数雌性大于雄性;繁殖群体(雌+雄)的生长系数b=2.477 2〈3,说明短体副鳅个体发育正常呈异速生长趋势。[结论]短体副鳅的生长峰值均出现在性成熟后1~2年内,最佳捕捞期应该在3龄以后。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6年7月,2016年9月,2016年11月,2017年1月以及2017年3月唐山海洋牧场周围海域调查数据,分析了矛尾鰕虎鱼的生长特征,并对矛尾鰕虎鱼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矛尾鰕虎鱼的最小体长83mm,最大体长357mm,平均体长156.81mm,体长优势组在113~143mm;最大体质量232.8g,最小体质量6.50g,平均体质量46.37g,体重优势组在6.5~29.13g;体长和体质量关系式为W=0.0001L2.5681,(n=87,R2=0.9863),体长生长方程为Lt=370.65×[1-e-0.87(t+0.1533)],体质量生长方程为Wt=219.01×[1-e-0.87(t+0.1533)]2.5681;总死亡系数Z为1.836,自然死亡系数M为1.25,捕捞死亡系数F为1.145;拐点年龄为0.89龄,临界年龄为1.644龄;资源生物量约为15.57t,总资源尾数约3628564尾,基于该海域矛尾鰕虎鱼资源现状,估算其最适开捕体长为113~143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