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根据葡北油田三断块葡136井区目前开发状况,进行了葡萄花油层断层特征的三维建模精细解释和砂体展布特征分析,描述了葡136井区不同类型的砂体与断层匹配模式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对断层边部的剩余油富集区进行了圈定,确定研究区内反向断层上升盘一侧、断层交叉部位为剩余油的有利富集区。最终在全区刻画出4个剩余油富集区,该技术的实现对提高水驱油藏断层边部采收率,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过多年的稳产高产,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由于油层多,层系之间的差异大,井网划分跨层系现象较为普遍,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剩余油分布预测成为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关键。为定量分析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特征,以精细油藏描述为基础,结合油藏开发动态,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再现油藏生产过程和不同时期油水分布。基于大庆油田北三区西部开发数据和监测资料,利用地质模型对区块生产过程进行了模拟,再现了油藏开发历程。由于层段多、砂体形态复杂、层内非均质性较严重,油层部分部位控制程度相对较差,在油层的边角部位、差油层及层内差储层段成为剩余油分布的集中区。以该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提供相应的措施调整,从而解决油藏注水开发中的3大矛盾,对油田开发生产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前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只能整体给出含油饱和度分布,由于无法准确描述剩余油富集部位,无法量化单井的剩余油潜力,不能满足目前措施挖潜方案编制的需要。通过对剩余油量化方法的深入研究,实现单井剩余油潜力的定量化,在给出目前剩余油富集部位和单井控制储量的同时,结合动态措施潜力分析结果,明确潜力方向,提高剩余油量化水平。该方法在萨南开发区内大部分数值模拟区块中推广应用,计算结果精度达到了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东部大部分油田已进入高或特高含水阶段,随着油气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砂体内部结构控制的剩余油挖潜逐渐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目标。自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于1985年提出储层构型的概念及研究方法以来,很多学者开展了大量基于露头、现代沉积及密井网的储层构型研究工作。然而如何在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中精确表征更小级次构型单元及界面(小尺度地质信息),从而提高剩余油的预测精度和油田采收率成为当前油藏精细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渤海C油田馆陶组辫状河储层为例,采用基于小尺度地质体等效表征的方法,即通过设置单元间网格传导率达到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精细表征薄夹层对渗流效果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有效提高了单井历史拟合精度及井间剩余油分布预测精度,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分支井是开采稠油、疏松砂岩油藏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油田整体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针对油田存在的问题,采用计算机技术和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M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发潜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分支井开发方案进行了全面研究,为油田开发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陈辉 《长江大学学报》2018,(3):70-76,85
透镜状油藏沉积特征明显,高渗条带显著,核翼物性差异大,采用常规注采井网开发导致高渗条带水淹水窜严重、砂体边缘注不进采不出问题严重。为了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以典型透镜状油藏河146块为例,在层系划分、井网方向、井距大小和工艺措施等方面均进行了差异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砂体叠置区域剩余储量丰度高,可采用局部层系细分的方式开发;含水突进方向受沉积相方向影响大,沿沉积展布方向部署井网较好;井距计算以主力砂体物性为主考虑,对于局部注采井距离偏大、井组内水淹不均衡等问题,采用径向水力射流井网适配。差异化调整的对策思路对同类型油藏的合理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垦12断块为典型的复杂断块,断层复杂、沉积类型多、油层类型多而薄,各层开发效果相差大。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动态资料,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对该研究区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垦12断块油层类型多而薄;复杂边底水断块油藏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高部位,而物性相对较差的边部和断层遮挡部位也是挖潜剩余油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8.
依据准噶尔盆地彩南油田C135井区三工河组二段的动、静态资料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利用静态地质资料分析了 C135井区的区域应力成因机制背景,完成了储量复算,确定研究区地质储量合计67.81×^104 t。利用开发动态资料探讨了三维地质模型的应用,结合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认为,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C135井区三工河组二段第3小层,集中在变异系数和级差大的砂体中。认为低幅度构造油藏容易造成底水锥进,研究区目前采液速度过高,含水率上升较快,通过数值模拟确定合理采液速度为7%,对于注水见效的油井应当控制注水井注水量,防止油井水淹。  相似文献   

9.
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始终是一项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准确地评价剩余油饱和度对油田开发中后期调整挖潜及三次采油方案的实施至关重要。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将目前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按专业划分为4大类:地质地震方法、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室内实验技术和工艺技术,阐述了各类研究方法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并指出了剩余油分布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红岗油田萨尔图油藏改变液流方向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岗采油厂萨尔图油藏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在井网演变历史分析、精细油藏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北区反十三点井网平面矛盾突出的特点,开展了改变液流方向试验(一是抽稀井网试验;二是"十"字号井转注试验),从剩余油研究、水驱规律多角度出发,实现了井网调整试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减小了层间矛盾,为提高水驱效率提供了依据,并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下侏罗统延安组油藏是盆地内主要的勘探开发目的层,在盆地分布范围很广,从盆地西缘的断裂带附近到陕西省安塞县以东均有发现。延安组油藏埋藏浅,成藏规模小,砂体与构造的良好匹配是成藏的控制因素。这类油藏在志丹油田数量众多(古甘陕古河道两侧附近),由于其埋藏浅、物性相对较好,边底水能量较为充足,利用边底水天然能量开发,采收率可以达到20%~30%。通过对志丹油田延安组小油藏地质及开发特征的认识,分析了一个小油藏2067井区延安组延9油层组2砂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开发潜力,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利用水平井产能预测公式计算得出,水平井稳产期后日产油11.4t,2067井区日产油可达30t,预测采收率可达25.5%,为志丹油田众多延安组小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剩余油类型识别是油田开发后期井网综合调整挖潜的关键。目前,开发动态分析人员往往不能直观、精准、快速的识别剩余油类型,明确挖潜方向,编制挖潜方案。综合考虑油层发育状况、油藏数值模拟、井组注采关系、动态监测资料等剩余油类型主要控制因素,自主编制单砂体注采关系计算程序及与Gptmap软件接口程序,实现数据共享,成功绘制剩余油综合图幅,可快速、准确地识别剩余油类型,为动态方案调整人员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剩余油类型制定个性化挖潜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于能量充足的层状边水薄层油藏,利用水平井开发总体效果理想,但开发后期随着含水率的不断上升,油水关系复杂,剩余油分布分散。以水平井开发的塔中16油田为例,利用流动单元方法建立地质模型,结合生产动态分析,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总结了塔中16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剩余油分布规律为基础,从垂向和平面2个方面分析了剩余油控制因素:剩余油垂向上受物性、隔夹层和韵律3个因素影响;平面上受微构造、井网完善程度、井间压力分布、断层、水平段不均匀见水等5个因素影响。利用分析结果,可以较为可靠的发现剩余油富集区,为油田剩余油潜挖提供了有利依据,对高含水期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佟颖 《长江大学学报》2008,5(4):167-169
针对孤东油田七区中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挖潜难度增加的情况,应用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注采井网调整的可行性以及调整方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孤东油田七区中后续水驱阶段通过水井抽稀、油井局部加密的方式进行井网调整,可提高采收率1.68%,有效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A井区是由B断层和近北东向的C断层夹持的小断块。该断块以前一直归属于D区块进行开发,2015年通过井震结合重新落实构造,该断块仍处在大洼断层上升盘,与E油田主体同属一块。构造重新落实后,结合新建储层二次解释,该井区含油面积增至0.5km2,地质储量增至158×104 t。以前井区内共有9口油井,累计产油39.71×104 t ,采出程度较低(为25.1%);井区仅有的3口注水井均位于断块边部,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块整体水淹程度较低,部分区域未水淹。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精细油藏地质体研究、精细量化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及分层系开发井网优化部署研究,一次部署调整油井14口、注水井12口。在中东部区域优先实施直井2口,日产能力较高达(23.9t ),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为该井区分层系规模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陕北某油田区块的油田地质概况,提出利用中子寿命测剩余油饱和度技术。介绍了该技术的方法原理、技术特点以及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实际应用表明,利用中子寿命测剩余油饱和度技术可以分析油藏的水淹规律,准确划分水淹级别,寻找潜力层,同时能够直观准确地确定窜槽井段。  相似文献   

17.
冯博 《长江大学学报》2013,(6):137-138,143
宋芳屯油田南部葡萄花油层储层发育差,注采难度大,目前处于低效开发阶段。以芳156区块为例开展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分析已加密区开发效果,具体阐述综合挖潜措施,即对优化井网开展加密调整、对优化井型部署水平井和对老井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井网加密与注采系统调整,统一考虑新老井,完善注采关系,充分挖掘剩余油,可以达到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增加可采储量的目的,同时能为编制同类区块综合调整方案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锦45—29281井区位于锦45块西南部锦222—10断层与锦56断层交汇处。经过精细地质研究,结合三维地震解释,对该井区的构造特征进行了重新认识,发现了部署调整井的潜力区。在该井区共部署29口调整井,新增含油面积0.22km^2,新增地质储量129.68×10^4t。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今后老区的精细调整部署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研究流动单元对揭示储层非均质性、提高油藏数值模拟精度和注水开发效果及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靖安油田三叠系dlg油藏,探讨了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实践证明,运用动态流动单元划分方法所得的结果与生产实际相符合,能有效指导油田开发实践。  相似文献   

20.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长期注水开发后的原油物性变差、剩余油分布零散、水驱采收率低(小于20%)等问题,对水驱后转热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实际油藏参数为基础,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普通稠油油藏水驱后转热采的概念模型,并分析了不同的转驱时机、转驱压力和注汽干度对最终采收率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低含水期、低压力条件下转驱,采收率提高的幅度较大;较高的注汽干度可以提高蒸汽带在油层剖面上的扩展体积,从而提高采收率。此外,还针对转驱后如何避免水驱优势通道的影响、如何有效降低油藏压力、注汽过程中如何保证注汽干度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从而为普通稠油油藏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