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精刨竹碎料和酚醛树脂为原料,采用高温真空炭化烧结工艺制备了竹材陶瓷,研究了烧结工艺对竹材陶瓷性能、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烧结温度对竹材陶瓷的尺寸收缩率有较大影响,当烧结温度为600~1 200 ℃时,竹材陶瓷的尺寸收缩率大于20%范围内;②竹材陶瓷的密度减少率在600~1 000 ℃范围内,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在1 000~1 200 ℃范围内,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加;③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竹材陶瓷的炭得率降低、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升高、石墨化程度逐渐增强;④酚醛树脂经高温炭化后形成的硬质玻璃碳对竹材细胞起填充、强化作用;⑤竹材陶瓷的较佳烧结温度范围为800~1 000 ℃。图7参15  相似文献   

2.
在磨削温度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有限元法对工程陶瓷氧化铝及部分稳定氧化锆进行了高效深磨磨削温度场的仿真研究,得出了干磨及湿磨两种状态下工程陶瓷磨削温度场的分布;并分析了磨削温度梯度对工程陶瓷热裂纹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砂轮线速度增加,磨削温度场温度梯度增大;而随着磨削深度增大,不同材料的磨削温度梯度变化不同,且磨削温度梯度与磨削热裂纹的产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足尺的钢筋混凝土板在高温作用下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基于标准升温曲线,设定合理的热工参数,给出了钢筋混凝土板在高温过程中的三维温度分布.模拟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比较吻合,表明采用有限元方法能够很好的模拟钢筋混凝土板在火灾高温作用下温度场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以γ-Al2O3活性碳,刚玉砂和石墨粉为埋粉,在由液NH3分解产生的N2和H2气氛中,采用无压烧结方法制备了氧化铝/碳化钛复合材料,研究了埋粉成分,升温速度等烧结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压烧结产品的显微结构和机械性能上与热压产品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理想气体直线过程的简明分析法袁在中(吉林林学院基础部)温度升降转换点M(如附图)是升温阶段(温度增量dT>0)和降温阶段(dT<0)间的过渡点,此点附近必定经历一个dT=0的瞬间等温过程,该过程P-V曲线在M点处的斜率应与等温线的斜率形式相同,即(M...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浸渍用酚醛(PF)树脂的分子量、树脂含量和烧结温度对木陶瓷的物相及微观结构的影响,采用低分子量PF树脂、常压浸渍杨木纤维制备木陶瓷,使用XRD、SEM等技术研究了PF树脂的分子量、树脂含量和烧结温度与木陶瓷的物相构成和形貌特征之间的关系。XRD分析表明:提高烧结温度,木陶瓷(002)晶面的Bragg衍射角右移,衍射峰变窄、变强,石墨烯片层堆积厚度和微晶胸径增加,晶面间距减小,微晶层的排列趋于规整、 有序,有石墨特征的析出相出现,可石墨化倾向增加;但PF树脂含量对物相构成的影响较小,且PF树脂分子量的大小与物相构成无明显关系。SEM分析表明:木陶瓷保持了木材作为天然生物体的部分结构特征,其微观结构与烧结温度、树脂含量和杨木纤维的结构及分布情况 有关。PF树脂含量的增加有助于木陶瓷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但会使表观密度增加和显气孔率降低; 而提高烧结温度将会导致木陶瓷显气孔率的增加。当烧结温度为1 000℃、PF树含量为1.30%时,木陶瓷的显气孔率和表观密度分别为39.3%和0.77 g/cm3。   相似文献   

7.
溶解氧智能传感器补偿校正方法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影响C lark溶氧电极输出信号的主要因素,采用IEEE1451.2智能传感器的设计思想,研制了具有温度补偿和自校准等功能的溶解氧智能传感器。该智能传感器温度补偿算法采用曲线拟合法,零点和斜率可以通过校准程序自动修改。系统设计采用低电压、低功耗芯片,适用于电池供电的无线传感网络。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该补偿校准方法可以明显改善C lark溶解氧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使用寿命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以黑龙江省三股线高架桥的实测温度数据为依据,对竖向温度梯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该桥的竖向升温模式;并对该升温模式、铁路桥规和公路桥规规定的竖向升温模式产生的温度自应力及外约束应力进行了计算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箱梁竖向最大升温温差发生在每天14时左右,1a中9月份的竖向升温温差相对较大;运用本地区竖向升温模式计算的混凝土拉应力略大于现行公路规范计算值,小于现行铁路规范计算值.  相似文献   

9.
LNG进入常温卸料管道前需进行预冷,在低温氮气预冷过程中,会出现管道顶底温差较大的现象,过大的顶底温差会造成管道拱起。利用Fluent软件,建立LNG卸料管道氮气预冷三维模型,采用阶段降低氮气入口温度的预冷方式,模拟氮气预冷卸料管道温度分布规律,探究卸料管道顶底温差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预冷过程中,管道近管壁处温度梯度大,管道内部温度梯度较小;同时预冷过程中管道内自然对流作用不可忽略,与管道换热后的氮气温度升高、密度减小,在浮升力作用下向上运动,从而导致顶部温度高于底部温度;影响顶底温差大小的因素有预冷时间、质量流量、氮气温度等;顶底温差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质量流量越大,氮气入口温度越低,管道顶底温差越大。为避免管道顶底温差过大和预冷速度不超过10 K/h,建议采用阶梯式预冷建议逐渐将温度降至123 K左右。(图10,表2,参10)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根据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木材内部水分和热量的迁移机理,建立了木材微波真空干燥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试验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木材的微波真空干燥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快速升温加速干燥段(Ⅰ)、恒温恒速干燥段(Ⅱ)和后期升温减速干燥段(Ⅲ),且恒温恒速干燥段在整个干燥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木材在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的温度和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其模拟精度较高,模拟值与试验值之间相关系数的平方在0.9以上,且含水率变化规律的模拟精度高于温度变化规律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11.
大 片 刨 花 板 热 压 的 传 热 过 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研究了各工艺因素(热压温度、初含水率、目标厚度和目标密度)对大片刨花板热压传热过程的影响.试验采用温度传感器测量板坯芯层的温度,通过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在大片刨花板热压全过程中实现对板坯内部温度动态的实时纪录.试验结果表明:①板坯芯层的温度变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快速升温段、水分集中汽化段和慢速升温段);②在快速升温段,提高热压温度和增大初含水率均能加快板坯的升温,目标厚度小或目标密度低的板坯升温速率更快;③在水分集中汽化段,通过提高热压温度和减少初含水率均能缩短汽化时间,目标厚度小或目标密度低的板坯汽化时间更短;④在慢速升温段,初含水率对这个阶段几乎没有影响,其他因素对这个阶段的影响类似快速升温段;⑤不同热压工艺条件下,板坯芯层的汽化温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利用硅微传感器检测农药——毒死蜱,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进行研究,模拟真空环境和水环境中硅(110)晶面对毒死蜱分子的吸附过程,计算出了吸附能和吸附性能等。结果表明:水环境中毒死蜱和硅晶面的吸附能小于真空环境下的吸附能,其中毒死蜱与水分子的疏水作用能为吸附能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水环境下最终吸附平衡构型中,分子并不完全吸附于基底,模拟温度在288 K、模拟时长在600 ps时,被吸附农药的分子量最多;毒死蜱分子距离硅晶面越近,被吸附的分子量越多。研究表明,在实际农药检测工作中,288、298、308 K温度下硅微传感器检测农药毒死蜱浓度的结果需要对应不同的浓度限值,即0.030、0.020、0.027 mg·L-1。  相似文献   

13.
木材中非等温水分迁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微波真空等高强度干燥过程中,温度梯度对木材中水分迁移的影响程度,该文通过试验测定了封闭马尾松木材试件在短期温度梯度作用下,木材内部温度场和含水率场的分布,含水率梯度与温度梯度比值的大小(dM/dT)及其影响因素. 试验结果表明:在短期温度梯度的作用下,木材内部的水分会从热端向冷端迁移,使冷端的木材含水率高于热端,形成方向相反的温度梯度场和含水率梯度场,且dM/dT在0.9%/℃以下;木材内温度、初始含水率和作用时间是影响dM/dT的重要因素;随着木材温度和初始含水率的增加,木材中的dM/dT越大;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木材中的dM/dT增加.   相似文献   

14.
烧结多孔砖作为烧结普通砖的替代材料,因其具有性能稳定、耐久性好、容重轻、施工方便、施工效率高及保温节能等特点,并可节约土地资源,得到广泛推选使用。采用烧结多孔砖砌筑的墙体裂缝的产生与烧结普通砖有许多相似。因砌体结构房屋钢筋混凝土屋盖和烧结多孔砖墙体的线膨胀系数和刚度不同,当温度变化时,二者就会产生相对位移和内力,从而引起墙体裂缝。裂缝的产生与温度、水平阻力系数及墙体截面尺寸有关。通过对温度裂缝产生原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提出从设计构造、规范施工及砌体强度等方面来控制温度裂缝。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日光温室土质墙体温度场模拟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日光温室墙体中温度梯度及其变化规律对于日光温室墙体的蓄热保温性能分析评价、设计与建造有着重要的意义。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采用自制多点温度测试仪,对山东泰安地区日光温室土质墙体的温度进行采集,并与ANSYS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温度场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相吻合。进一步模拟结果表明,墙体蓄热/放热层一天中呈周期性变化,保温隔热层随外界温度变化较小,墙体下部温度较高,且在水平方向上温度梯度变化较小,在10~14℃持续时间长且稳定;距墙体内表面0.2 m处温度最高,并沿墙体厚度方向逐渐平缓降低,墙体外表面温度最低。基于模拟结果,对山东省泰安地区日光温室土质墙体进行结构优化,其最小厚度应为2.2 m,蓄热/放热层为0~0.5 m,保温隔热层为1.3~1.7 m。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太阳辐射对浮顶油罐温度场的影响,有必要掌握受太阳辐射影响原油在浮顶油罐中的温度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浮顶油罐与环境换热过程,建立2×10^4 m^3浮顶油罐的三维模型,对一天内浮顶油罐油品及罐壁的温度变化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以太阳辐射为主的环境变化影响下,浮顶油罐的近壁面和浮盘处会产生温度梯度较大的高温油层,深层油品温度受到的影响较小。结合模拟结果,提出了考虑太阳辐射时,在不同条件下使用不同罐壁温度计算公式的建议,从而降低浮顶油罐容积的修正误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同温度下单晶薄膜的拉伸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从微观角度揭示了温度效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温度效应对材料的变形机理影响很大.0K温度下由于缺乏热激活软化的影响, 粒子运动所受到的阻碍较大, 薄膜的强度较高, 塑性变形主要来自于粒子的短程滑移.温度升高,粒子的热运动加剧,屈服强度降低, 塑性变形将主要来自于大范围的位错长程扩展.多晶薄膜的模拟结果表明, 虽然其晶粒形状较为特殊, 但是它仍然遵循反Hall-Petch关系.在模拟过程中,侧向应力最大值比拉伸方向应力的最大值滞后出现.位错只会从晶界产生并向晶粒内部传播,晶粒间界滑移是多晶薄膜塑性变形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该文在不同板材密度和厚度、不同板坯含水率及热压温度条件下,对干法纤维板板坯的表面增湿后进行热压,并测定板坯中心层在热压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数据,比较、分析了各条件下不同表面喷水量时中心层温度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①板坯表面增湿处理对板坯表面温度的上升速度影响较小,仅有短暂的温度停滞现象.②板坯表面增湿处理不适于要求固化温度在120℃以上的胶粘剂,板坯表面增湿处理有利于提高板坯中心层在达到水分沸点温度之前的升温速度.③板坯中心层的升温速度随板坯表面喷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表面喷水量达到某值(即最佳喷水量)后,其升温速度不再明显增加.此最佳表面喷水量随板材密度和厚度的增加及热压温度的提高而增大.④对相同的表面喷水量,板材密度或厚度越小、板坯含水率越低,就越能明显增加板坯中心层的升温速度,而热压温度对其影响不大.⑤板坯表面增湿处理,能使其中心层的升温速度提高约一倍.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立式环管模拟实时测量装置,利用环管旋转时流体在环管内产生相对流动形成一定的液位差,通过环管壁上的压力传感器测得的压力变化曲线确定液位差,通过液位差与流体流动和流变性的关系,实现流体在模拟实际管道内流动过程中的流变性测量。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先进的温度在线测试方法,在不施加胶黏剂的情况下,研究热压板坯的密度对软木板热压过程中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软木板热压过程中芯层温度变化曲线可分为4段,即温度几乎不上升的短暂恒温段、水分汽化前的快速升温段、水分汽化时的恒温段、水分汽化后的慢速升温段;随着板材密度的增加恒温段持续时间延长;快速升温段表芯层中心点的温度随着密度的增加,升温速度变慢但程度不同;随着密度的增加板材芯层汽化温度升高,汽化段时间延长;芯层中心点达到100℃的时间也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