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3月12日,第十一届"中国·四川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雅安市名山区隆重开幕,吸引了超过700家国内外茶业企业参与。在茶业交易会展区,专门设立了印度、斯里兰卡、印尼、肯尼亚、韩国等富有各自国家特色的国际茶叶展区。开幕当天,除了传统的茶文艺演出外,还特别增加了2015年米兰世博会茶火炬传递活动。本届茶文化旅游节将举办2015茶业交易会、中国茶产业发展圆桌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我国各行业受到严重制约。大环境下,福建茶业也无法避免颓废之境,但当时福建茶业变中求进,对当时整个中国茶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民国时期福建茶业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科研教育等方面进行调查,印证福建开启茶叶的机械化生产;同时,相关学者为挽救日渐衰落的闽茶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法;民国时期福建茶业的科研教育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培养出大批中国茶业的领军人才,对当时乃至后来中国茶业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外国列强对中国茶业的早期资本输出与后果南京工程兵学院陶德臣南京交电公司魏旭东外国列强对中国茶业的资本输出始于19世纪60年代。以沙俄对砖茶业的掠夺最为突出,英美等国也参与了对茶业的资本输出,其规模影响较小。,本文拟就外国列强对茶业进行资本输出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中国茶业历史概略(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茶业历史概略(续)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朱自振四、宋元茶业的发展和变革宋元主要是宋代,是我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时代。因此,史籍中也有"茶兴於唐,盛於宋"的说法。宋代茶业的变革和发展,集中表现在这样几个...  相似文献   

5.
康熙时期频发的自然灾害,对茶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对此康熙朝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使茶业在遭受自然灾害后能够较为迅速恢复生产,更使康熙朝成为中国茶业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茶业的发展又使其成为推动"康乾盛世"出现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茶,中国悠久的文化之一,从古到今郝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近代它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所以近代茶业的研究是近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整理十年(1998年~2008年)来中国近代茶业的研究成果,从近代茶业衰落的原因、挽救措施、经营、市场、区域状况、茶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茶业出口优势有所下降,主要是全球宏观环境不景气奠定了茶叶出口业绩难以提升的基调,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手段挤压茶业主体的出口空间,出口茶业企业整体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低端,国际竞争对手比较优势依然明显。为此,提高中国茶业的出口绩效,要优化产品结构、稳定传统优势市场、扩大新兴市场;扩大内需并鼓励茶叶企业"走出去";健全茶叶产业链,并提高茶叶出口利润;全过程提高茶业质量;强化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相似文献   

8.
从品牌关系视角出发,对中国茶业实施品牌经营所面临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走品牌经营道路,提升中国茶业竞争实力的战略对策:(1)创新技术,坚实茶业品质基础;(2)建设区域品牌,实现品牌阶梯发展战略;(3)充实茶叶经营主体实力,推动品牌战略与资本运营紧密结合;(4)培育品牌意识,提升茶叶企业品牌经营水平;(5)强化政府扶持作用,改善品牌茶业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9.
茶业综合开发经营大有可为北京财贸学院茶业经济研究所杨小泽90年代,茶业面临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将综合开发经营确立为一项茶业产业政策,非常必要,而且大有可为。一茶业综合开发经营是根据国...  相似文献   

10.
中国茶业经济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德臣 《农业考古》2001,(4):245-258,298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 ,长期以来 ,茶业经济在古代及近现代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贸易、饮食、文化等诸方面发挥着多方面影响和作用。研究茶业经济史 ,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 ,而且也可为当今茶业经济发展提供借鉴。笔者利用手头资料 ,就视野所及 ,对建国 5 0余年茶业经济研究状况作一综述。一、研究特点新中国茶业经济史研究归综起来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资料准备日益完善。 195 8年著名农史专家万国鼎首次编过一本《茶书总目提要》(《农业遗产集刊》第 2册 ,南京农业遗产研究室 195 8年 10月印 ) ,…  相似文献   

11.
茶业一直是江西的特色传统产业,在江西农村经济中占据独特位置,也是中国茶业的重要部分。因天然优厚的自然条件,江西茶叶品质优良,盛产著名的宁红茶、绿茶等,并且产区广,产量大,远销欧美、日本、朝鲜等多个国家,江西茶成为中国茶业对外贸易中非常重要的来源。然而,民国时期面临着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转型,中国茶业包括赣茶必然要经历这一过程。总体而言,江西茶的产量、销量在民国时期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证明了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转型之艰难。鉴于运输成本高、生产技术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等诸多问题,时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改良生产技术、运销公营、茶业统制、扩大宣传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六安三农中国第一所设立茶业专业的学校霍山县农业局李传轼孙自琪据陈宗懋先生主编的《中国茶经》第678页中国茶业大事记载:“1923年安徽省立六安第三农业学校创设茶业专业”。著名的民主人士朱蕴山(1889-1981)、沈子修(1880-1955)在191...  相似文献   

13.
罗显扬  鄢东海  陈正武 《农技服务》2009,26(11):125-127
从石阡县茶业发展历史、现状与特色优势出发,分析了石阡县茶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石阡茶业快速发展的思路:科技进步是茶叶生产发展的重要动力;依靠科学创新保护利用野生茶树资源;抓好技术培训;加强横向联合,融入中国西部茶海,共享科技资源等4个方面实现石阡茶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婺源县是"中国茶叶之乡",茶业是当地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婺源县把茶业作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强势推进茶业产业化发展.2007年实现茶业系列产值3.9亿元,茶叶加工出口贸易量1.8万吨,出口创汇1500多万美元.2008年我县茶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灾年不减收.上半年,全县生产茶叶5200吨,其中名优茶1100吨,加工贸易量9500吨,实现系列产值3.4亿元,同比增长28%,全年茶业系列产值可望突破5亿元.婺源茶业呈现出可持续发展后劲增强,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产业效益全面提升的喜人局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茶业科学文献数据模型的基础上,介绍了在 IBM-PC微型机上建立中国茶业科学文献数据库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技术。系统采用数据库自动分离和多关键词组合代码自动生成两个优化方法,具有较齐全的功能和良好的人机接口,是茶业文献实现计算机管理一次成功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中国茶业历史概略(续)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朱自振五、传统茶业的由盛趋衰明清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二个王朝,也是我国古代或传统茶业、茶学由鼎盛走向衰落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国茶事极为纷繁复杂。举要来说,以下列三个方面,最为突出:一是在这一...  相似文献   

17.
入世对中国茶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的茶叶市场不再封闭运行,在中国茶叶出口经历了持续多年的滑坡稍有上升之际,又面临着欧盟提高进口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标准对中国茶叶出口市场的冲击。中国传统的茶业经营方式将与国际先进的现代茶产业直接碰撞,只有顺应入世的客观需要和国际绿色消费潮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执行绿色质量标准,创立绿色品牌,实施绿色营销,才能促进茶业可持续发展。一、关于入世及欧盟提高进口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标准1关于入世目前,加入WTO对中国茶业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影响不大。主要理由是…  相似文献   

18.
颜浩 《农业考古》2006,(5):296-297
茶业是江西省婺源县的传统主导产业,婺源是国家茶叶标准化示范县,是“中国茶叶之乡”,是全国绿茶外销出口基地县。茶业对婺源的农业,乃至整个县域经济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一、婺源茶业的回顾1、全县茶业经济基本情况。2005年是婺源茶业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一年。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全县实现茶业系列产值达2.16亿元,增长58%;茶叶总产量5000吨,比2004年增加807吨,增长19.4%,其中,名优茶产量1000吨,同比增产150吨,增长17.65%;茶业出口12500吨,比2004年增加4500吨,增长56.25%;创汇800万美元,比2004年增加200万美元,增长33.3%。全县农民…  相似文献   

19.
赖江坤 《农业考古》2022,(5):114-121
19世纪80年代后晚清华茶对外贸易的发展出现由盛转衰的趋势,促成晚清社会华茶改良思潮和实践的出现。由于华茶改良亟需大量茶业专业技术人才,故而直接推动了晚清中国茶业教育的兴起及发展。在1909年至1911年间,清朝官府陆续在各主要产茶省份筹设茶务讲习所,力图实现教育兴茶;奈何未及落实举办而清王朝即告倾覆,导致晚清中国茶业...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国茶业发展存在茶叶农药残留,品质下降,经济效益不高等障碍因素,提出通过建设生态茶园,创造有利茶叶生产的良好生产环境,消除污染源,开发无害绿色食品茶叶、有机茶、树立品牌,建立茶业产业化体系等途径,实现茶业振兴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