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从饮茶历史发展看法门寺出土茶具的地位浙江省杭州市虎跑文管处张子华1987年4月,位于陕西省的法门寺,从唐代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唐僖宗御用以后又供奉佛祖舍利的鎏金金银茶器具和琉璃茶盏。这套世界罕见,历史久远又十分完整、珍贵的茶具,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2.
法门寺因地宫出土了一套唐僖宗曾经御用后又用以供奉佛祖的系列金银、玻璃茶具,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受到海内外茶人的敬仰。法门寺唐代茶文化成为近年来我国茶文化界的一大学术热点,总结法门寺茶文化研究有益于促进我国茶文化研究的深入。1.饮茶形式首开法门寺茶文化研究的是考古队韩伟副队长。其《从饮茶风尚看法门寺等地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和《法门寺地宫的茶具》(1)是关于法门寺茶具茶文化研究的最早研究介绍文章。他提出“中国茶具配套成熟于盐茶阶段,亦即唐宋时期。元明以后的散茶阶段,饮法与茶具均发生了…  相似文献   

3.
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一套茶具看唐代茶与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法门寺博物馆张高举,王竞香1987年4月,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众多珍宝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发现了秘藏1100多年的一整套唐代宫廷茶具,这套文物,既有金银器具,也有瓷器、琉璃器具,是...  相似文献   

4.
法门寺唐代茶具与中国茶文化法门寺博物馆韩金科一1987年4月3日,沉睡了一千余年的法门寺唐代地宫重见天日。伴随着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出土的用以供奉佛骨的金银质系列茶具,每一件都凝聚着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沉积。这是近年来,有关茶文化考古研究中最重要,最重...  相似文献   

5.
梁子  谢莉 《农业考古》2005,(4):107-112
唐代茶器具的研究因法门寺地官的重新开启而迈上新的台阶,唐僖宗用以供奉指形佛舍利的一套御用金银玻璃茶器基本反映了唐代宫廷茶道程序,学人们依此套文物为考古参照,对唐代茶具、茶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有益的成果不仅活跃了学术研究,更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大陆茶文化增加了浓重的科学和历史的底蕴,使其生机盎然。这些成果中有韩伟先生的《从饮茶风尚看法门寺等地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孙机《法门寺出土文物中的茶具》、廖宝秀先生(台)的《从考古出土饮器论唐代的饮茶文化》、暨远志《论唐代茶文化的阶段性》、布目潮沨先生(日)《法门寺地宫的茶器与日本茶道》、李斌城《唐人与茶》、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概略》、徐殿魁《试述唐代民间茶具》。这些成果为我们确切了解法门寺茶具和唐代茶器很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试论大唐茶文化法门寺博物馆韩金科一九八七年四月三日,陕西法门寺地宫面世,帝王供佛的数千件奇珍异宝轰动海内外。特别目睹那金碧辉煌的唐宫系列茶具,茶学家们就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了,自此掀开了大唐茶文化研究新的一页……对于“文化”的解释有数百种之多,本文择...  相似文献   

7.
1987年,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了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的数千件唐代供佛珍宝,轰动了国内外文化界.其中一套唐代宫廷金银茶具和秘色瓷、琉璃茶碗,尤其让茶文化界兴奋不已,20年来,一直成为茶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以它为主题的文章和著作数以百计,至今仍不时有佳作问世,这是少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法门寺塔地宫出土茶具与《茶经·四之器》对比研究法门寺博物馆王仓西,田生华陆羽一部《茶经》,深刻地真实地总结了中国唐代茶道。对唐以后,特别是宋代茶道、日本茶道产生了深刻影响。《茶经》是研究唐代茶文化的“圣经”,陆羽本人也被称为“茶圣”。陆羽一生主要活动...  相似文献   

9.
首届法门寺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第二号通知女士(先生):最近,北京学术界聚会法门寺,对法门寺唐代地宫文化序列研究有重大突破。唐咸通年间懿、僖父子两宗皇帝在法门寺地宫最后完成的礼佛阵容,是大唐帝国佛教内道场舍利供养曼陀罗系列,为唐代密宗的最高法界和灵...  相似文献   

10.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唐人饮茶之器,其因为唐代皇帝专为佛祖所供而更显华贵精巧,独尊于世。这批茶器以它本身明确的錾文和出土《物账碑》之记载,成为我国茶文化考古上最齐全的一次茶器发现。《物账碑》载:“茶槽子碾于茶罗子匙于一副七事共八十两”。且从茶罗子、碾子、轴等本身錾文看,这些器物为咸通九年至十年制成。同时,鎏金  相似文献   

11.
法门寺出土唐代宫廷茶具及唐代饮茶风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是我国社会饮茶风尚兴盛时期。从僧俗平民到宫廷皇室靡不崇尚饮茶生活,因之专用烹茶与饮茶器具也趋齐备。但唐代距今一千多年了,人们只能从文字上看到一些记载。近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秘藏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唐代皇室宫廷使用的金银、琉璃、秘色瓷等烹、饮茶具实物,才见到“庐山真面目”。1988年四、五月间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举办“法门寺珍宝部分出土文物汇报展”中,笔者有幸见到这批唐代茶具稀有珍宝,真是金碧辉煌,蔚为大观,叹为观止,使我多次往观,留连忘返。这是我国首次发见唐代最全、最高级的一套专用茶具,也是我国乃至世界迄今为止仅见留存于世、唯一的一套唐代宫廷茶具实物,距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历史,而今重见天日,堪称无价之国宝。这套古茶具实物证实了我国唐代出现辉煌灿烂的饮茶文化史实。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法门寺茶器具研究广泛,影响甚大,但在茶器具的断定上,存在着片面追求大而全的趋向,违背了文物本身的用途与内涵.本文试图通过地宫出土的《物帐碑》和新的材料,还原文物的本来面目,求证法门寺地宫文物中哪些才是唐僖宗供奉的真正的茶器具.  相似文献   

13.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7,(5):121-123,153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唐代宫廷茶具,是在茶圣陆羽死后69年(公元873年)封藏的,这是陆羽生前没有见过的,也是《茶经》没有记载过的茶具,其规格之高,品种之全,价值之昂贵,都是前所未有的,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器物的工艺价值之大自不必说,仅就其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意义来说也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但让我们亲眼目睹了唐代皇宫煮茶的整套器具,了解其煮茶的整个程序,加深了对《茶经.五之煮》有关煮茶过程的理解,也让我们得以想象当年皇宫举行“清明宴”时的豪华气派,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作为中国茶文化四个组成部分的最高层次“宫廷茶文化”的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对法门寺茶器具的两种系统联系的分类学思路进行了反驳,进而提出在文物分类中,不仅仅应该基于文物的特征、材质与功能,同时应当考虑到文物之中体现的社会关系。在法门寺地宫的《衣物帐》中,出现了三类社会关系,人与神之间的"供养"关系,君与臣之间的"恩赐"关系和皇亲与大臣对佛表示恭敬与支持的"施"关系,其中以君臣之间的"恩赐"关系为主,所以法门寺的茶器不是成套的,这与唐朝的佛政关系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东西部地区文化与经济交流 ,加强唐代茶文化和茶经济状况的学术研究。 2月 2 7日至 3月 1日 ,陕西法门寺博物馆在杭州友好饭店召开“法门寺茶文化 (杭州 )座谈会”。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江西、河南、陕西、浙江 ,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专家、学者 3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 ,副会长宋少祥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程启坤副会长自始至终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刘枫会长致辞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 ,刘枫会长说 ,法门寺发现的大量文物宝藏 ,一直引起世人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皇家使…  相似文献   

16.
复兴茶道,弘扬茶德发展中华茶文化陕西省紫阳县科委程良斌“茶道”始于我国唐代,《封氏闻见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1987年2月,法门寺出土了一批金银茶具,为研究和复兴世界上最早的茶道,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依据。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的法...  相似文献   

17.
黄缘盒龟又名黄缘闭壳龟、金头龟、夹板龟、断板龟、驼背龟等,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江苏、浙江、广西、湖北、江西、湖南、台湾、福建等地。黄缘盒龟为龟类良种,是高级的滋补佳品,其药用价值较高,还具有较大的观赏价值。养殖技术1.龟池建造养龟池宜建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环境僻静的地方。饲养稚龟、幼龟多用水泥池,饲养成龟、亲龟多用土地。池坡应平缓,以便龟体爬行上岸,池中设有饲料台、休息场、亲龟池还应设有产卵场。土池四周建有50cm高的防逃墙,墙基入土约25cm,进、排水口有防逃网。池中放养一些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以供龟体隐蔽和避…  相似文献   

18.
袁兴玉  万全  沈保平 《现代农业科技》2009,(15):314-314,316
对黄缘盒龟室内、室外2种冬眠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室外越冬黄缘盒龟150只,成活率93%,越冬后体重减轻率2.56%;室内越冬黄缘盒龟50只,成活率96%,越冬后体重减轻1.65%。  相似文献   

19.
明清中国皇室的饮茶生活——明清中国茶文化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6,(5):54-61,65
中国宫廷文化在唐代即已达到很高水平,陕西西安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即是最好的说明;此外还有史料和诗歌记载有关唐代宫廷茶宴、皇帝的赐茶、皇妃们的饮茶等。宋代宫廷茶文化的水平则以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为最好代表。元代皇室传承了从宋代形成的饮茶嗜好。明清时期,饮茶  相似文献   

20.
权飞 《农业考古》2016,(4):246-250
1987年,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香料一组,地宫同时出土《衣物账》碑记为:"乳头香山二枚,重三斤;檀香山二枚,重五斤二两;丁香山二枚,重一斤二两;沈香山二枚,重四斤二两。"本文认为,唐代香料的使用有礼仪制度、宗教祭祀、香身保健等多方面用途,这组香料代表了唐代熏香习俗的物质概况,反映了当时朝廷、佛教和社会生活的用香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