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可以分为4种模式,由于我国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为了解决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营中存在的供应链各环节协调不足、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高、自营与第三方物流融合不佳、线上线下渠道间冲突等问题,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O2O模式,要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同运作和管理,必须加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驱动协同、供应链成员组织协同、政策环境协同,这对于提升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绿色健康、产品种类多样的生鲜农产品在网购农产品中得到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江苏省农业的精耕细作,孕育了众多的特色生鲜农产品,同时由于其良好的农业及经济发展基础,在生鲜农产品电商发展程度上领跑全国。全省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举措推动全省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完善与建设。但由于生鲜农产品的特殊性和供应链的复杂性,网络营销在生鲜农产品领域的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梳理及归纳江苏省在推进农产品网络营销和完善供应链中的重点举措和主要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多地实地走访及调研访谈,重点分析江苏省生鲜农产品电商产业仍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RFID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识别技术,在生鲜农产品安全及追踪等方面备受关注,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对RFID 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拟从介绍RFID技术及应用入手,分析了中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并结合FRID技术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作用,提出了RFID技术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生产、存储加工、运输、分销等环节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赵婧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5):140-144
为有效缓解生鲜农产品质量信息危机,增加生鲜农产品电商的赢利能力,突破生鲜农产品电商的高质量发展瓶颈,利用信息经济学中的质量信息传递理论,从生鲜农产品电商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入手,深入分析了生鲜农产品质量信息产生的根源,提出生鲜农产品电商模式中存在的生鲜农产品质量信息传递的有限性、供应链质量信息"黑箱"、质量信息甄别机制不健全三个问题。从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对农产品电商模式进行了重构,提出了生产环节实现从分散小农户向组织化程度高的农业合作社转变,流通环节从以传递生鲜农产品搜寻品、经验品特征信息为主向以传递生鲜农产品信任品特征信息为主转变,消费环节从消费者由被动接受信息向消费者主动生产传递信息转变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未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模式的争论,运用微分博弈的方法分析对比了"农村电商"及"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下合作社、超市的最优生产努力投入水平、供应链系统的最优利润水平及农产品最优质量轨迹,进而比较了2种供应链模式的运作效率。结果表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运作效率与合作社及超市在2种模式下的收益及成本因素有关,最后通过算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提出对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未来发展模式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互联网打破传统的边界限制,但是也带来渠道冲突的问题。在互联网环境下,生鲜农产品全渠道供应链模式通过供应链成员组织协同,促进全渠道整合,实现"人、货、场"三要素的最优化匹配。生鲜农产品全渠道供应链模式的实现路径包括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以及价值实现,即基于全渠道融合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构建关键流程,为消费者提供增值性服务,最终提升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7.
生鲜电商行业发展模式通过直接和农户合作,逐步取代冗长的传统流通方式,实现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直线转化,优化供应链,有效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了农民收入,使电商终端的生鲜消费者获得优惠,极大地解决了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中国生鲜电商的发展现状与模式以及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Farmigo、英国Ocado以及日本大地宅配生鲜电商模式经验,提出加强中国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发展O2O模式以优化供应链以及推进现代化家庭农场的发展等对策建议,助力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稳中求进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生鲜农产品在产量和消费量上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然而,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成本高,发展模式相对滞后。在借鉴国内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兼顾农户与消费者的利益,深入探究我国生鲜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现状进行了研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供应链理念,构建以大型物流中心为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相似文献   

10.
借鉴云物流模式下生鲜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研究成果,以鲁西北地区生鲜农产品行业为基础展开调研,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2个二级评价指标的云物流模式下生鲜农产品绿色供应链风险评价模型,通过评价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为云物流模式下的生鲜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相关企业识别与化解风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朱仕兄 《南方农业学报》2014,45(6):1121-1125
[目的]为加快广西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及推动农产品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系统分析新时期(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广西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对策.[结果]近年来,广西生鲜农产品连年丰收,物流需求增大;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生鲜农产品物流呈现以批发市场为主的多种发展形式.但目前仍存在部分传统生鲜农产品销售不畅,供应链构建缺失;生鲜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建设滞后;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建议]政府应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构建并管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加快建设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化程度,以确保广西生鲜农产品物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在短短的几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商巨头和创业者投入到生鲜电商行列.该研究疏理了现有的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文献,分析了国内外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研究现状.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对生鲜电商的发展模式、发展对策、物流供应链管理、消费者网购生鲜农产品行为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针对生鲜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供应链系统不协调、成员合作关系不稳定的问题,研究两部收费制下生鲜农产品三级供应链协调。首先采用迭代关系表示生鲜农产品新鲜度,构建由单个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组成的生鲜农产品三级供应链利润模型,分析两部收费制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及对成员稳定合作的作用,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模型结论。结果表明,两部收费制既能协调生鲜农产品三级供应链,消除双重边际效应,最大程度上获取消费者剩余,还能稳定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且对供应链系统而言,售价和新鲜度敏感系数均为0.5时取得最大利润。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追求绿色健康饮食观念的形成以及生鲜农产品电商蓬勃发展,目前各类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构建和完善可追溯系统在生鲜农产品的应用实施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用安全性,进而建立消费者在生鲜电商等渠道的购买信心。通过调查可追溯系统在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发展现状,分析细化供应链各环节的可追溯流程,进而促进可追溯系统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更好地融合。  相似文献   

15.
鲁西北是生鲜农产品生产和供应的重要区域,但生鲜农产品不同与一般农产品,它具有易腐烂、不易长期储存的特点,这就对生鲜农产品的物流体系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但目前鲁西北地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落后、信息化较弱、冷链运输不成熟,往往造成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低下、成本和损耗大、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安全性堪忧等后果,针对上述问题,构建了云物流模式下鲁西北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模型,该模型可提高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在探讨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集成必要性的基础上,先介绍了农产品供应链集成的一般模式,然后分析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集成的5种现有模式,最后提出了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以供应链服务集成商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集成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当前生鲜农产品市场规模巨大,生鲜农产品电商发展快速,但生鲜农产品电商的渗透率较低且经营状况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对中国生鲜农产品电商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对当前中国生鲜农产品电商模式之间的比较,指出当前中国生鲜农产品电商模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鲜农产品电商模式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生鲜农产品因易损坏、易腐败等特点,对温湿度等客观运输条件要求较高,多采用冷链运输。我国生鲜农产品运输环节存在成本高、时效差、破损率高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生鲜电商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以河南省为例,对生鲜农产品冷链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并从打造一体化多式联运综合运输体系、加强多主体协同冷链技术研发、提高供应链整体信息共享程度、建立全过程冷链运输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生鲜农产品的供需及企业经营状态的现实背景出发,结合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定义,就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共同配送问题是生鲜农产品物流研究的关键.本文从介绍生鲜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特点入手,分析了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现状;结合供应链管理思想,阐述了生鲜农产品共同配送的4种基本模式,并提出了促进生鲜农产品共同配送业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