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运用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全局和局部Moran’s I指数,测度了2002—2016年东部沿海经济区及其25个市级单位的耕地利用效率,并分析其空间格局分异规律;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刻画东部沿海经济区及其各省域(直辖市)的耕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特征;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东部沿海经济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2002—2016年,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整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整体效率值并不高,纯技术效率所占比重较大,是导致综合效率变化的关键;2)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整体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以空间集聚为主要分布模式,局部集聚呈高高效率区和低低效率区"两极分化"格局;3)东部沿海经济区及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耕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均呈正向增长的态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4)耕地资源禀赋、政府重视程度是影响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作用也较为重要。文章从建立耕地低碳利用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实行高效严格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三方面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我国西北地区制定耕地利用规划和粮食生产布局提供参考,采用DEA模型测度西北地区2000年和2014年的耕地利用效率,并运用ESDA方法剖析其时空格局变化。结果表明:与2000年相比,2014年我国西北地区耕地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呈一定程度的下降,并且二者在区域内部的差异增大;规模效率平均值有所提高,综合技术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00年和2014年的耕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000年耕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较高的集聚区域为陕西东南部,2014年则转移至新疆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3.
利用DEA模型测度安徽省16个地市耕地利用效率,运用ESDA模型从全局和局部分析了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GTWR模型从时空维度探讨了安徽省耕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3—2017年安徽省16个地市耕地利用综合效率均值均大于0.9,安徽省耕地利用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且随时间变化波动起伏,规模效率是导致综合效率变化的关键;(2)耕地利用效率H-H集聚区从空间上由合肥市向西北逐步迁移,L-L集聚区分布在安徽省西南部,主要为山地、丘陵区;(3)人均GDP、灌溉指数、复种指数、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显著影响安徽省耕地利用效率,其中灌溉指数对耕地利用效率解释力最大,复种指数、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GDP的解释力次之;(4)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的空间变化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发达地区江苏省为研究案例地,构建县域耕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DEA模型来测度2000—2015年江苏县域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水平;结合ESDA分析模型,从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视角上分析江苏县域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江苏县域耕地利用效率呈现提升态势,且技术效率变动是主导驱动。(2)全局上江苏县域耕地利用效率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表现高(低)-高(低)空间集聚模式;局部上效率H-H形成"苏州-无锡"核心区县(市)空间集聚,L-L区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县(市)。(3)人均GDP、有效灌溉面积、财政支农及受灾面积等是影响江苏县域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化的主要因素。(4)从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科技投入及强化耕地整治等方面提出江苏县域耕地利用效率优化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黑龙江省77个县(市)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综合测评。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纯技术效率水平较低,平均得分0.920;规模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平均得分为0.975;土地利用效率总体水平较高,综合效率平均得分为0.898,有33个县(市)行政单元的用地处于DEA有效,占全省市县的42.85%,土地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现象较少,但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属性。  相似文献   

6.
为科学剖析山东省粮食生产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山东省134个县(区)统计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测算山东省粮食生产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Tobit面板回归模型综合考察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9年山东省粮食生产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平均值分别为0.963、0.996和 0.967,且三者均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尤其 2002年之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山东省粮食生产效率区域性空间分异显著,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呈现从鲁西向鲁东递减的分布格局,而规模效率则呈现由“连片”高值区逐步向鲁西地区集中的趋势;同时,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鲁西地区集聚效应相对明显,而鲁东沿海地区空间随机性较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生产条件、资源禀赋和政策制度均对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产生影响,但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差异,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复种指数、有效灌溉率和农业种植结构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表明,未来应在科学规划粮食生产布局的同时,注重通过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等途径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7.
2000年以来,安徽省农用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总体上技术效率大于综合及规模效率,表现出农用地利用技术效率驱动模式;且农用地利用效率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皖江地区,较高区主要分布在皖中地区,中值区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皖西南地区;影响因素上,人均GDP>有效灌溉面积>财政支农>受灾面积,并且它们的综合作用影响农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产生及演化。建议从提高农业规模经营、强化农业科技投入、创新农业发展体制等方面提升安徽省农用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旅游减贫效率是综合衡量区域旅游减贫效果的重要手段,探究民族地区旅游减贫效率格局演化规律,对其旅游提质增效具有指导意义.以贵州省88个县为例,借助Bootstrap-DEA、 GIS空间分析及空间计量模型方法,实证探究其旅游减贫效率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研究区总效率与规模效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纯技术效率却保持不变,总效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率的不断增强;三者内部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2)总效率的空间格局总体保持稳定,处于低效区的县域占比大,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空间格局波动较大;总效率高值集聚区从西南、东北两方位向以贵阳为中心的区域逐渐蔓延扩大;纯技术效率高值集聚中心整体表现出向贵州省中北部移动的态势;规模效率一直保持"中部低,两侧高"的空间分布格局.(3)旅游资源禀赋、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等多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强度的差异导致区域旅游减贫效率格局呈现不同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9.
以2012—2018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综合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析中国农产品物流综合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静态角度,在观测期内,中国农产品物流综合效率整体偏低,时间上呈"W"字形走势,空间上呈显著的东高、中次、西低的阶梯状空间分布格局;②动态角度,从全国整体层面看,农产品物流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是促进其增长的首要因素;从区域层面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呈中快、西次、东慢的格局;③纯技术效率较低且增速缓慢是制约中国农产品物流业整体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后,结合研究结果,为改善中国农产品物流效率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外生环境因素对浙江省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外生因素的影响,建立耕地利用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近10年浙江省耕地利用效率的变化及地区差异。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三阶段DEA)对2001—2013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耕地利用效率差异进行测算,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综合技术效率。此外,考虑到环境因素变量的影响,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调整投入要素,从而更准确地计算耕地利用效率。研究表明,浙江省耕地利用率总体水平较高,各地区耕地利用率在空间上具有差异。嘉兴市、湖州市的要素投入和使用已达最佳水平,其他9个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值均较高,农民的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对耕地管理较好,规模收益处于递增阶段,并可继续扩大规模以增加收益,建议各地政府根据其耕地利用现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重庆市2009年、2014年土地利用数据,以功能区、区(县)、乡(镇)3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从土地城镇化水平及变异指数、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方差分解等方面分析了3级尺度土地城镇化水平的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城镇化格局特征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表现为大尺度空间格局稳定性强、变化幅度小、变化类型少,小尺度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变化幅度大、变化类型多的特点;尺度较小的行政单元土地城镇化格局受到上级行政单元土地城镇化总体格局的限制,并表现出局部的点状、带状分布特点;区(县)级尺度对土地城镇化水平的不均衡度贡献份额最大,功能区级尺度次之,乡(镇)级尺度最小;不同尺度,土地城镇化格局成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区(县)土地城镇化格局受经济发展、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等多因素综合影响,乡(镇)土地城镇化格局受地形条件、区位条件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城镇化对农户层面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文章基于湖北、河南两省477份调查问卷数据,运用产出导向规模报酬可变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3个角度分析了城镇化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样本农户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的平均值分别为0.635、0.680和0.942,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人口和经济城镇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土地城镇化则相反;此外,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有利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粮食受灾面积的增加则会阻碍其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武汉市郊区农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布情况,利用DEA模型对2008~2014年武汉郊区农用地效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农用地利用效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并且变异系数逐年增加,表明各区间农用地利用效率差异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从空间角度,新洲区和蔡甸区的农用地利用效率偏低。通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计算得到新洲区和蔡甸区DEA值非有效的主要原因是纯技术效率偏低,并在DEA模型中找到改进的途径以及潜力。  相似文献   

14.
在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过程中,要求城市内部经济与生态耦合发展。因此,研究生态视角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问题成为当前资源型城市发展亟需突破的瓶颈。基于山西省资源型城市2006—2016年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揭示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呈上升趋势;2)通过分析10个城市平均Malmquist指数,发现生产规模指数对TFP指数的促进作用更强,生产要素与规模匹配方面处于较优水平,但缺乏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3)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指数是提高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利用DEA-Tobit两阶段分析法,计算出2009-2013年5年间湖南省14个地级市政府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综合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三种效率值,分析出湖南省各地级市政府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所处规模报酬阶段,并对反映卫生支出资金配置的综合技术效率水平的外部影响因素加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湖南省各地区公共医疗卫生效率水平整体水平偏低并且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除长沙以外的其他地级市政府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均处于不同程度的非充分效率水平.湖南省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及城市化水平对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教育水平、人口密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湖南省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提高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信息熵、非期望产出的SBM窗式分析模型与因子分析法,测度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有序度、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土地利用结构、效率与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耦合水平处于低水平耦合和拮抗阶段,协调水平以勉强协调类型为主;两者呈波动增长的趋势,提升潜力较大。2)江苏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分布呈较大的空间分异特征,耦合度高及协调度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江苏南部地区;2006—2017年耦合度及协调度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空间演变特征明显。本研究可为江苏省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及城市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城市用地效益水平综合测度及障碍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江苏省13个市2004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障碍度诊断。结果表明,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显著,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水平的主导障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高,区域经济障碍因子各具特色。因此,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科学规划与管理、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重视城市环境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分析长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为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采用2008、2013、2018年3期Landsat 8 TM遥感影像资料为数据源,依托ENVI与Arcgis技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对产生变化的驱动因子做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8年,长江流域(912 510 km2)林地、耕地与草地面积占据较大优势,2018年林地、耕地与草地面积分别为874 019 km2(49.08%)、428 188 km2(24.04%)、247 435 km2(13.89%)。研究期间,土地利用结构类型总体变化为“林地(0.133%)、草地(0.246%)、湿地(0.319%)、建设用地(5.591%)面积增加明显,耕地面积减少,未利用土地保持相对平稳”的特点。2)斑块类型分析表明,林地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降低;草地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增加;建设用地景观类型面积扩大,但在空间布局上更加集中。3)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表明,人类活动与城镇化建设活动导致土地空间不断分散和破碎化,景观异质性增加。长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主要驱动因子分别为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城乡人口结构、工业污染物排放。基于上述分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应减量优化与高效;上游、西北与西南等地推进草原景观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应加强工业用地的整治;科学规划长江流域土地空间布局,构建长江生态大廊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