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两件清代关于禁止践踏祖坟的告示,通过徽州歙县叶氏家族两次请求县令出告示保护叶家,祖先崇拜不仅在中原农村长期存在,在全国,在世界各国都有着深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徽州地区的自然环境为徽州木材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那么,徽州的社会环境与徽州木材业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认为,徽州人重视山林商品生产,积极发展山林商品贸易;宗族组织和族人高度重视山林的培护、管理和木材贸易;徽州发达的文化教育和徽州人较高的文化素质均有力地推动了徽州木材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以多样表现形式呈现出来,油画作品中也充分运用了这些徽州元素,在众多的油画作品中观赏者能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以及封建观念和思想的残留,而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生动传神的元素,才能真正发现徽州的绝美和温婉,感受到徽州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徽州楹联包括历史名人为徽州风景和建筑的题联以及悬挂于民居、祠堂、亭台等徽州特有古建筑上的楹联。徽州楹联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徽州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信息。徽州楹联多用典故、拟人、夸张、叠字、隐喻、双关、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文人对徽州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体现文人高雅的情操和宁静淡泊的精神追求。徽州楹联还具有表现徽人对儒学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体现徽人耕读传家、勤俭节约的民风、反映宗族社会的忠孝观、反映“家馨”与“善治”的思想、对于“和谐”理念的继承等文化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5.
牌坊是一种中国独有的建筑符号,文化内涵丰富。徽州文化源远流长,积聚着徽州审美文化意蕴美和传统形式美。徽州牌坊凝聚着徽州文化,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与装饰艺术,用独特的建筑艺术传递着徽州区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反应了徽州人的生活方式,呈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及其徽州人独特的艺术审美方式,同时也表现了特有的建筑艺术价值。从意蕴与形式的角度对徽州牌坊的建筑装饰艺术进行了分析,赋予了徽州牌坊本身不一样的意义,凸显徽州牌坊的建筑装饰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徽州是典型的山区,茶、木是徽州本土两大支柱性产业。徽州木材业研究约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十代,徽州大量的民间文献流入北京、合肥、南京等地,徽州木材、木商和山场问题的研究得以重视。从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关于徽州木材业的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较有分量的专论文章。近10来年,徽州木材业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有诸多不足,为研究者留下了继续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是当地人的,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徽州乡土景观极富地域特色,本文从徽州的人文地理背景、主要形式、布局特点、细节特征入手,对历史上的徽商活动、家族制度、文化变迁、封建礼教、风水观念等对徽州乡土景观的影响进行剖析,总结提炼出徽州乡土景观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自宋元至明清,徽州蒙学教育发达,著述丰富。徽州蒙学著述的整理和研究应立足于徽州、立足于未见、立足于系统,可依靠的文献资料有徽州方志、徽州传统蒙学书目、徽州杂字、徽州谱牒、徽州古籍、徽州乡音字汇类著作或教材、徽州文书档案等十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系统搜集、整理徽州蒙学文献,编制资料汇编,并以此为基础,对徽州蒙学著述展开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徽州蒙学著述的整理与研究在材料发掘上具有创新意义,对加强徽州蒙学、徽州教育及徽州历史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徽州作为中国野生梅树的分布中心之一,植梅的历史较为悠久,最早也是作为果梅种植的。最迟在唐代就有观赏梅的栽培,宋代以后得到了广泛栽培,保持着长盛不衰的历史景象,种植于私人庭院、官衙、寺庙、书院及墓地。徽州人在长期栽培利用梅花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徽州区域的地方梅文化现象,包括咏梅、画梅、盆梅、梅饰、梅名。  相似文献   

10.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徽州传统雕刻艺术面临灭绝的危机,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徽州传统雕刻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3D打印技术的应用,使得徽州传统雕刻突破了原有材质和技术的限制,更富有造型变化,实现了传统技法无法完成的复杂结构,缩短了成型周期,提高了作品质量,增强了作品的结构性、层次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徽州雕刻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的徽州是外靠经商,内靠农林的山区社会,尤其是种类丰富的山林资源,不但影响着传统徽州人的日常生计,还影响着山居生活中徽州人的性格养成。俭朴、坚忍与善于开拓是传统徽州人的一般特征,退回到家庭生活中,各个家庭成员因承担职责的不同,又呈现出迥异的性格影像。  相似文献   

12.
前言 我是安徽徽州人. 让我先把安徽省最南部,徽州一带的地理环境做个综合的叙述:徽州在旧制时代是个"府";治下一共有六个"县".我家世居的绩溪县,便是徽州府里最北的一县.从我县向南去便是歙县和休宁县;向西便是黟县和祁门县;祁门之南便是婺源县.婺源县是朱子的家乡.朱熹原来是在福建出生的,但是婺源却是他的祖籍.  相似文献   

13.
徽州民歌是在徽州文化土壤里萌生和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音乐,是徽州人民根据当地生活实际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集中展现了徽州人民对生活的认知和情感。徽州方言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方言声韵、词汇、语法以及方言民俗文化对徽州民歌韵律、歌词、音腔、题材和思想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徽州方言对徽州民歌的影响,有利于徽州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郑毅 《农业考古》2004,(2):313-319
前 言我是安徽徽州人。让我先把安徽省最南部 ,徽州一带的地理环境做个综合的叙述 :徽州在旧制时代是个“府” ;治下一共有六个“县”。我家世居的绩溪县 ,便是徽州府里最北的一县。从我县向南去便是歙县和休宁县 ;向西便是黟县和祁门县 ;祁门之南便是婺源县。婺源县是朱子的家乡。朱熹原来是在福建出生的 ,但是婺源却是他的祖籍。徽州山区都是山地 ,由于黄山的秀丽而远近闻名。这一带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东南流的 ,最后注入钱塘江。因为山地十分贫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全年的农产品只能供给当地居民大致三个月的食粮。不足的粮食 ,就只有…  相似文献   

15.
徽州古祠堂是徽派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文章用对比的方法对徽州祠堂与徽州民居的关系进得了探讨,分析徽州祠堂的园林建筑特点、空间布局特色,兼论及徽州祠堂在装饰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徽州祠堂与徽州传统建筑既一致又有所区别的联系,对当代建筑的区域整体化依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徽州古典园林之美深深地根植于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土壤之中, 它同时又是那深厚而绚丽的徽州文化意蕴的表征, 是徽州文化的一个载体, 它体现了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的美学底蕴。徽州文化内涵丰富, 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在其发展过程中, 吸收和融合了大量其他学派思想, 在兼容的同时, 徽州文化依然保持了它鲜明的独立性, 显现了整体的区域表征。这对徽州园林特色的形成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徽州女性长期生活在封建礼教、宗族制度的压迫下,精神、思想和行为受到严苛的限制。作为徽州文化的物质载体,徽州建筑类型、形态、空间组织方式以及装饰等在展现徽州建筑艺术美的同时,也体现了对徽州女性精神、思想和行为的禁锢和关怀,折射出明清时期徽州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牌坊与宗祠虽给予女性一定的尊重,而其实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纪念碑;徽州民居和宅院内向性封闭式的空间格局虽是徽州女性的精神家园,也反映出对徽州女性的制约;有关徽州女性题材的建筑雕饰在反映他们的社会地位、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对妇德提出了较高要求。  相似文献   

18.
古徽州特有的自然、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徽州非遗”)的辉煌。随着时代的变迁,徽州非遗日渐没落,复兴工作刻不容缓。大数据具有巨量、多源、繁杂的信息属性和预测未来的特性,借助大数据的5V技术方法、思维模式与管理理念,在互联网平台中应用于徽州非遗,可探索出一条适合徽州非遗传播的新途径。徽州非遗文化产品成果的有效转化,凸显了徽州文化精髓,提升了安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做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对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营造有深远影响。通过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探析儒家思想在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营造中的历史价值。结果表明: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在协调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在稳固族群凝聚力、培育人格品质等方面有其历史合理性的同时,也存在限定聚落的延展性及约束个体发展的局限性;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营造中儒家思想价值及儒家思想派生的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营造设计理念,对当代村落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建筑景观秩序、人文空间营造等仍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康健  侯官响 《农业考古》2016,(1):105-110
徽州山多田少,林业资源丰富,山林经济是明清时期徽州民众生产生活赖以维系的生命线,实为当地的经济命脉。徽州山林经济改善了农作物种植结构,为百姓生活提供衣食来源;为徽商提供资金来源,促进了徽州商业的发展;亦是徽州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徽州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是徽州族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徽州宗族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山林经济对明清徽州山区社会、经济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