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究黄淮井灌区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体系适宜喷灌技术模式。选取半固定式喷灌、智能化灌溉、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自驱动绞盘式喷灌等5种喷灌模式,构建基于"AHP+熵权法"组合赋权的Topsis模型,在冬小麦-夏玉米连作周期试验基础上,从经济、社会、技术、农业生态、资源等5个方面开展不同喷灌类型方案优化分析研究。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节能省工效益明显,比中心支轴喷灌节能57.1%,省工效益是半固定式喷灌的4.8倍,农民欢迎程度最高。半固定式喷灌较智能化喷灌和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工程投资减少了64.3%和33.3%,年维修养护费用较智能化喷灌和中心支轴喷灌机减少了73.7%和28.6%,缺点是省工效益差。中心支轴式喷灌机作物适应性最强,但是耗电量比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增加300 kWh/hm~2。种植周期内,智能化喷灌节水量为1 920 m~3/hm~2,较自驱动绞盘式喷灌节水26.3%,节水效果最好。省工效益、效益费用比和节水量是排在前三位的权重指标,分别为0.187、0.152和0.135。灌溉技术模式决策和实施前应优先考虑效益费用和节水程度。黄淮井灌区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体系节水喷灌模式排序为: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中心支轴式喷灌机自驱动绞盘式喷灌智能化喷灌(半固定式喷灌)。"AHP+熵权法"组合赋权的Topsis综合模型评价结果科学合理且符合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在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黄淮井灌区采用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可获得最佳综合效益,建议在该区域适度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127团积极推广多种节水灌溉新技术,并取得可喜成效。1997~1999年,先后实施了半固定式地表水加压喷灌,引进意大利卷盘式全移动大型喷灌机,自制半移动喷灌设备,从外地购进小型喷灌机械。喷灌覆盖面积发展到4267hm2亩,与地面灌相比,3年累计节约用水达1500万m3,较好地缓解了水资源紧张的矛盾。为实施精准灌溉,去年又试验成功了一种高效节水技术——闸管灌溉技术。此项技术的应用可比地面灌节水20%以上,并具有投资小,输水快、易操作等特点。今年,团又投资900余万元,从美国和以色列购进了800hm2棉花滴灌设备,5月安装完毕…  相似文献   

3.
1 节水灌溉材料设备的生产现状近几年来 ,特别是 1996年以来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节水灌溉投资力度 ,使全国的节水灌溉得到了空前发展 ,节水灌溉材料设备市场越来越大 ,生产企业迅速增加。目前 ,沈阳市生产各类节水灌溉材料设备的厂家有 10余家 ,产品涉及喷灌设备、微灌设备、管道输水工程材料设备、渠道防渗工程材料设备等方面。喷灌设备主要包括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小型喷灌机组 ,卷盘式喷灌机组及水泵、管材等 ;微灌设备包括滴、渗、微喷设备及配件等 ;渠道防渗工程材料设备主要是末级固定灌溉渠道的预制混凝土U形槽和其…  相似文献   

4.
刘雨林 《农业工程》2016,6(3):68-71
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爱民温都200 hm2人工草场利用圆形喷灌机喷灌苜蓿典型规划设计工程为例,介绍了圆形喷灌机的灌溉设计流程,包括资料收集、项目规划和项目设计。对于提高喷灌工程设计水平,改善喷灌工程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节水灌溉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我国的节水灌溉设备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本方就我国的喷灌和微灌设备的现状、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1我国喷灌设备发展的现状1.1喷灌机(组)我国的喷灌机从研制的情况来看,大、中、小、轻型喷机都研制过。大型喷灌机我国先后研制的型式有双悬壁式、拖拉机单喷头悬挂式、中心支轴式、平移式、滚移式和绞盘卷管式等。据农垦系统1990年统计,已有大型喷灌机llto台,喷灌面积11万hm2。目前定型批量生产和使用较多的是电动中心支轴式和滚移式喷灌机。中型喷灌机我国曾研制过单喷头悬…  相似文献   

6.
海生 《当代农机》2003,(5):14-15
喷灌技术就是通过机械设备将压力水喷射到低空,经雾化后形成像雨滴一样的水均匀降落到作物和地表的灌溉方式。喷灌适应性极强,几乎对任何作物、土质、地形、种植方式都使用。比传统的地面灌溉节水50%左右,可使粮油棉作物可增产30%左右,也可使蔬菜、果树、药材、牧草等的产量成倍增加,且品质大大提高。1.喷灌系统的型式与组成常用的喷灌设备有人工移管式喷灌机(包括半固定平移式、轻小型移动式机组)、中心支轴大型自走式喷灌机、滚移式喷灌机、软管卷盘自动喷灌机、双悬臂式喷灌机等。其中,轻小型移动式机组约占总量的80%。这种机组具有投资…  相似文献   

7.
滚移式喷灌机关键部件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节水灌溉技术中存在自主研发能力弱、技术性能低、设备可靠性差、经济成本过高等问题,设计研制出一种节省材料、降低油耗、工作可靠、喷灌均匀度高的滚移式喷灌机.根据输水支管受力特点,通过Matlab对支管壁厚进行优化设计,优化出3种不同壁厚的输水支管,不仅能够节省材料,降低油耗,还能增加机组爬坡能力.对滚移式喷灌机的自动泄水阀进行了结构设计,计算并确定结构参数,利用ANSYS CFX进行模拟仿真试验.田间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滚移式喷灌机各项指标都满足要求,喷灌机向前移动时支管产生的最大挠度为2.7 m,喷灌均匀度为92.45%,喷灌强度为12.59 mm/h.该研究为滚移式喷灌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伊犁河谷是新疆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针对伊犁新垦区面临砂质薄土层的灌溉问题,通过冬小麦生产喷灌试验,确定伊犁新垦区冬小麦生产喷灌最佳灌溉制度和喷灌水肥调控技术。设置4个不同的灌溉定额(4 200、4 800、5 400、6 000m3/hm2)处理,采取统一的灌溉周期:4d,并对土壤水分、冬小麦分蘖、冬小麦产量、水分生产率和主要农艺性状等指标进行研究。试验表明在应用小水量多灌次的喷灌技术,灌溉定额对产量有较显著的影响,成正相关,当灌溉定额在5 700m3/hm2时,可获得最佳产量。在伊犁新垦区冬小麦喷灌生产,采用小水量多灌次和生育期内追肥的冬小麦喷灌水肥调控技术,可实现当地冬小麦生产的节水、节肥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固定式喷灌优化设计降低投资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投资是影响固定式喷灌发展的重要因素喷灌是大田灌溉最先进的形式。喷灌有移动式、半固定式、固定式 3种类型。从节水、省工等方面来讲 ,无疑固定式喷灌比较好。固定式喷灌的缺点主要有 2条 ,一是影响机耕 ,二是投资较大。当前一些地方建设的固定式喷灌工程 ,每公顷投资约 1.5万元 ,投资较大是许多缺水地区不能发展固定式喷灌的重要因素。2 降低投资的关键在于降低支管投资固定式喷灌与半固定式喷灌相比 ,支管固定是它最大的特点 ,由此带来了灌水的方便省工 ,同时也造成大幅度增加投资。一般的固定式喷灌工程 ,支管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 1…  相似文献   

10.
春小麦喷灌储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挖掘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喷灌的节水潜力,进行了喷灌储水灌溉和地面储水灌溉的单因素对比试验。在观测喷灌均匀度、土吉含水率量、蒸发量、风速等指标的基础上,得出了生育期各阶段的需水特性和节水、增产效果。实施喷灌储水灌溉,虽然增产幅度很小,但节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工作压力,喷头组合间距、组合斱式和旋转速度对射流式喷头及多喷头组合喷灌均匀性系数(CU)和分布均匀系数(DU)的影响。【斱法】采用不同工作条件下单喷头和多喷头组合喷灌水量分布的动态仿真代码,对射流式喷头开展了水力性能试验;研究了射流式喷头在不同工作压力及安装高度条件下对喷灌强度、水量分布的影响;建立了水量峰值强度与工作压力的回归关系式;模拟了单喷头在正斱形和三角形组合喷灌下的空间水量分布。【结果】喷头在1.5 m安装高度、100~300 kPa压力条件下,水量峰值集中在5 mm/h附近,标准偏差(STD)为0.23。喷头在100 kPa工作压力,安装高度为1.1、1.3 m的水量峰值强度分别可高达8.9、10.5mm/h。不同工作压力下的单喷头喷灌的DU和CU标准偏差分别为15.5%、9.3%,且DU对压力的变化相对更为敏感。【结论】在实际喷灌工程中正斱形组合喷灌的间距应小于8m,三角形组合喷头之间的间距应布置在8m附近,此时的喷灌均匀度最高,单个喷灌设备覆盖范围最广,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12.
针对坡地喷灌水量分布实测困难问题,以坡地喷头射程计算公式为基础,依据喷头射流方向总水量守恒原理,构建了喷灌水量分布由平地转换到坡地的计算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喷头布置方式、喷头间距、工作压力和坡度等对坡面喷灌水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角形布置有利于坡地单喷头水量分布的叠加,且其组合喷灌均匀度略高于方形布置;随着喷头间距的增大,组合喷灌均匀度呈下降趋势;喷头低压运行时,组合喷灌均匀度相对较低,不能满足喷灌均匀性的要求,随着喷头工作压力的增大,组合喷灌均匀度逐渐增大;在一定坡度范围内,不同坡度对水量分布和组合喷灌均匀度的影响较小。因此,在坡地喷灌系统设计时,若选用雨鸟LF1200型喷头,建议采用三角形布置,喷头间距宜为1.0~1.2倍平地喷头射程,喷头工作压力宜选用300 k Pa。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pplied water and sprinkler irrigation uniformity on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growth and hay yield in a semi-arid region.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2006 in Varamin, Iran, on three plots of 25 m × 30 m. Each plot was subdivided into 25 subplots of 5 m × 6 m. Different irrigation depths and sprinkler water uniformities were obtained by various scenarios of sprinkler nozzle pressure. In each plot, applied water was measured at 250 points (125 points above and 125 points below canopy) and the soil water content of 40 cm deep below soil surface was monitored at 25 points, each in the center of a subplot, throughout the irrigation seas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prinkler water and soil water content uniformity varied between 66-78 and 88-91%, respectively.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soil water content uniformity was around 20% higher than sprinkler water uniformity. The irrigation uniformity below the canopy was estimated to be 2.5% greater than above the canopy, and canopy-intercepted water could account for 11-15% of the total seasonal applied water. Evaluation showed that alfalfa leaf area index relies more heavily on farm water application uniformity than hay yield and crop heigh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llustrated that water distribution in sprinkler irrigation systems has a direct effect on alfalfa growth, hay yield and water productivity such that the applied water reduction and the increased sprinkler water uniformity led to an increased alfalfa water productivity of 2.41 kg m−3.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水情变化特征与引黄灌溉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凯 《灌溉排水学报》2003,22(1):45-47,66
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黄河下游年径流量逐渐减少 ,年最大流量亦在减少 ,1 990~ 1 995年本区引黄水量达到 1 0 7.8亿 m3 ,实灌面积达到 2 2 2 .3万 hm2 。1 995~ 1 999年全区用水量为 1 3 0 .5亿 m3 ,其中 ,流域内占3 1 .7% ,流域外占 68.3 %。本区河南段以引黄渠系自流灌溉为主 ,井灌为辅 ;山东段则是渠系自流、河网调蓄提灌和机井提灌相结合的综合引黄模式。本区作物灌溉定额 ,小麦为 2 66~ 3 3 5 mm,玉米为 1 1 5~ 1 3 9mm,大豆为 1 75~ 2 0 3 mm,棉花为 1 96~ 2 49mm,水稻为 699~ 75 4mm。引黄灌溉的发展潜力为 1 1 5 .8亿 m3 ,冬春占3 3 .4% ,夏秋占 66.6%。通过发展工程节水 (将综合节水率提高 7.6% )、实施适水种植 (将小麦播种面积下调1 0 .1 % ) ,则可节水 1 4.8%。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中国农科院商丘试区实施低压管喷 ,结合麦棉套种作物需水特点、农田小气候相互关系进行了农业高效用水研究与实践 ,揭示出低压管喷麦田较连续畦灌节水 4 5%~ 4 7%,棉田较连续沟灌节水 4 3 %,小麦和棉花水分生产效率达 1 .88~ 1 .95kg/ m3和 0 .3 2 kg/ m3较高水平的节水高产机理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圆形喷灌机条件下不同灌水施肥量对冬小麦产量、耗水量、茎数等指标的影响,本研究在北京顺义地区开展了田间试验。试验设置2个因素,3个灌水量水平S1、S2、S3(1 950、1 725、1 500m3/hm2)和2个施氮水平F1、F2(286.20、336.30kg/hm2),根据土壤含水率占田间持水量(FC)的百分率来设置灌水水平,在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的灌水下限依次设定为75%FC、80%FC、65%FC。结果表明:当灌水量一定时,冬小麦叶面积指数、有效茎数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其耗水量、产量受肥料的影响不显著;当施肥量一定时,冬小麦产量在不同水处理下有显著性差异。试验测得最大产量的处理为S1F1,比对照组半固定式喷灌增产35%。水肥耦合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效应中,灌水量起主导作用,建议该地区冬小麦可以采用高水低肥的灌溉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不同滴灌灌水定额对小麦的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大田试验,探究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定额的小麦耗水规律。结果表明,各处理间小麦的日均耗水量都呈双峰曲线变化,总耗水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灌水相对充足的条件下,耗水强度从小到大依次为完熟期拔节期抽穗扬花期孕穗期乳熟期灌浆期。拔节期一定的水分胁迫有益于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单穗粒数的提高,灌浆期的耗水量对最终产量尤为重要。研究表明,T1(225m~3/hm~2)、T2(300m~3/hm~2)、T3(375m~3/hm~2)处理由于耗水量过低造成小麦减产。综合比较T4(450m~3/hm~2)、T5(525m~3/hm~2)、T6(600m~3/hm~2)处理,T5处理是最有利于节水增产的处理。该试验结果可为北疆地区滴灌小麦探究最优的灌溉制度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考虑水滴运动蒸发的喷灌水量分布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有风条件下喷头水滴运动与喷灌水量分布模拟方法,并利用Visual Basic 6.0开发了喷灌水量分布模拟软件.该软件在已知单喷头的径向水量分布数据时,可以模拟出不同风速、风向、空气温湿度等环境条件下单喷头或多喷头组合的喷灌水量分布,计算出喷灌系统的组合喷灌强度、喷灌均匀系数和蒸发损失率.以9708A型喷头为例,分别对工作压力为0.20、0.25和0.30 MPa下单喷头径向水量分布以及喷灌系统组合间距为14 m x 14 m和14 m×12 m时的喷灌水量分布进行了模拟,并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拟的单喷头径向水量分布与实测值总体一致,由模拟水量分布推算的喷头流量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83% ~8.01%;喷灌均匀系数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69%~6.36%,蒸发损失率模拟值为0.51% ~ 1.75%,小于实测的水量损失率.模拟了不同组合间距下的喷灌水量分布,得到的喷灌均匀系数模拟值与其他软件比较,相对误差在0.11% ~2.44%之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喷头不同组合方式对喷灌均匀度的影响,得到最佳的组合方式。【方法】根据FYRB471 型喷头在不同工作压力下间距1 m采样所得的无风喷洒降水强度,针对喷头分别呈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等组合方式,拟合出了喷头在不同工作压力及组合间距下的降水强度,采用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计算了相应的喷灌均匀度。【结果】当工作压力一定时,不同组合方式下的喷灌均匀度都随喷头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当喷头间距一定时,组合均匀度与工作压力正相关。当间距小于5.5 m时,不同工作压力下3 种组合方式的均匀度相差不大;当间距大于5.5 m时,随着工作压力或者组合间距的增大,正三角形组合方式所提供的喷灌均匀度最优,正方形组合方式次之,正六边形组合方式最低。正三角形组合方式喷头间距变大时,喷灌均匀度降低;工作压力过大或间距过小时会增加成本,因此农业生产可兼顾考虑效率和成本选择喷头的组合方式以及工作压力,制定合理的喷灌方案。【结论】当组合间距介于5.5 m和8.5 m之间,工作压力介于200 kPa 与320 kPa 时,应考虑采用正三角形组合方式,此时的喷灌均匀度最高,达80%以上;当组合间距小于等于5.5 m时,不同工作压力下的均匀度基本相同,应考虑采用正六边形组合方式,单个喷灌设备覆盖范围最广,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