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索建立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是缓解各级政府对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公共品供给压力的有效途径,对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湖北和河南两省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支付意愿,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探讨责任认知和社会资本对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的影响,并使用条件混合估计方法(CMP)解决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当前仍有48.53%的样本农户不愿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费用,而在愿意支付费用的农户中,其意愿水平为每月10~19元。责任认知通过内容认知和后果认知两个维度正向激励着农户的支付意愿。除人际信任外,社会资本中强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制度信任、社会支持和社会需要都对农户支付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强关系网络、社会支持在结果认知与农户支付意愿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弱关系网络、制度信任和社会需要在内容认知与农户支付意愿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建议提高农户责任认知水平,强化多维度社会资本积累,并完善工作机制以发挥社会资本在组织运行中的显著优势,从而有效推动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  相似文献   

2.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福建省九地市的458户微观数据为例,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受访农户中有92.36%愿意支付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费用;环保认知和生活垃圾清理频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受教育程度和到垃圾囤放点的距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年龄、家庭人口数和对村委会的评价负向影响支付意愿。鉴于此,可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健全监督制度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是否可以成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资金不足的一种方式,利用2014年全国5个省份典型调查数据,在分析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资金使用现状的同时,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缴费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运的实际费用大约为23.21元/(月·人),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收运费的支付意愿约为6.50元/(月·户)。两者之间的差距说明,参照农村居民支付意愿收取垃圾费,难以解决生活垃圾收运资金短缺的问题。然而,农村居民对垃圾收运服务的支付意愿是存在的,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干部身份和对自身健康程度评价是影响支付意愿的显著因素。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这种资金筹集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资金缺口,但仍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资金的引入。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新疆昭苏县农户进行访谈和实际调研,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经济状况、农户环境认知程度、生活垃圾公共服务情况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费用支付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健康状况、家庭年收入以及农户对生活垃圾治理公共设施的满意度和政府生活垃圾治理的信任程度对农户支付意愿有正向作用;农户年龄、农户家庭人口数量及农户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程度对农户的支付意愿有负向作用。鉴于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制定昭苏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费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疆昭苏县农户进行访谈和实际调研,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经济状况、农户环境认知程度、生活垃圾公共服务情况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费用支付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健康状况、家庭年收入以及农户对生活垃圾治理公共设施的满意度和政府生活垃圾治理的信任程度对农户支付意愿有正向作用;农户年龄、农户家庭人口数量及农户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程度对农户的支付意愿有负向作用。鉴于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制定昭苏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费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垃圾围村"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与环境质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巨大阻力。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设计调查问卷,以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运用Logistic回归与主成分分析法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40.35%的农户有主动支付意愿,愿意为生活垃圾治理支付年平均70.47元/户的费用;影响农户支付意愿的因素依次为年龄、健康状况、环保理念宣传、政策监督、文化程度和工作类别,且均与支付意愿正相关,其中年龄和健康状况影响最大,环保理念宣传和政策监督次之,文化程度和工作类别最小。  相似文献   

7.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农户作为农村环境治理主体,其是否愿意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关系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成效。本文基于2020CLES公开数据,采用Logit模型,通过交互效应和中介效应,考察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1)引导型环境规制和奖惩型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引导型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宣传教育作用要强于奖惩型环境规制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约束激励作用。另外,二者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2)引导型环境规制和奖惩型环境规制除了可以直接影响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外,还能通过环境认知、价值感知和社会信任产生间接影响。据此,应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环境规制体系建设,提高农户的环境认知、价值感知和社会信任水平,以增强农户生活垃圾分类意愿,提高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鉴于青藏高原特殊的气候、地理位置和重要的生态功能,以及对该地区农村固体废物的研究空白,随机选择该地区5个自然村,通过访问式问卷调查、现场采样、实验室测试等方法,对当地农村固体废物和生活污水的处理现状、生活垃圾的基本特性、群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意愿和环保认知进行了调研,以期为青藏高原农村地区固体废物和生活污水的管理与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调研表明:在受访家庭中,有60.8%的生活垃圾通过简易焚烧进行处理,86.3%的人畜粪便用作肥料,58.8%的牛粪用作燃料,84.3%的作物秸秆用作牲畜饲料,92.2%的灰渣还田,塑料薄膜随意丢弃或直接焚烧,其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和作物秸秆的处置方式与内地有着较大的不同。青藏高原调查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为85 g·人-1·d-1,主要包括橡胶、灰土、厨余、玻璃和纸类,所占比例共计83.94%;生活垃圾的容重、含水率、灰分、可燃物、热值分别为65 kg·m-3、19.25%、44.90%、35.85%、10 520 kJ·kg-1。与其他地区城市和农村相比,青藏高原调查村的生活垃圾具有产量、容重、含水率低而可回收物含量、热值高的典型特征。虽然青藏高原农村地区的受访群众严重缺乏环保教育,其环保认知不足,但是他们对生活垃圾处理的支付意愿和参与环境管理的意愿较强。因此,该地区已基本具备开展农村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的群众基础,农村生活垃圾可选择聚居地集中处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太湖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模式与处理技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为探索太湖地区区域农村生活垃圾可行的管理模式,依托宜兴市大浦镇2个行政村示范运行的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对该区域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状况和管理背景进行调查,并结合当地可能的物流消纳去向对其处理技术方式和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农村现状生活垃圾产生率为0.15~0.27kg·人-·1d-1,产生密度为0.17t·km-·2d-1,均远低于周边城市。生活垃圾组成以可堆肥物和废品为主,废品类垃圾中可通过现有回收市场分流的占17%。农村生活垃圾不适合填埋和焚烧处理,宜通过源头分拣(废品回收)和后续的堆肥农肥化,利用现有物流容量条件消纳。生活垃圾收集成本为3.4元·户-·1月-1,可利用村民的支付意愿筹集平衡;后续处理成本为455元·t-(1农肥),有可能通过产品出售平衡,使处理设施的企业化运行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贵州山区农村多数为少数民族聚集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以及传统生活方式的多重原因,山区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日趋严重。以贵州省铜仁市山区100户农户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与实地采样分析了该区域农村生活垃圾种类与数量以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该区域平均每户产生的生活垃圾总量为1.14kg/天,厨余垃圾与食品包装为主要组成,分别占46%与25%,农户垃圾重量与人口数量、家庭收入成正比,是否具有环保意识对生活垃圾的组成与产生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三峡库区农村生活垃圾发生特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湖北省三峡库区,选择了24个典型农户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农户每个季节连续3d的生活垃圾产生量、理化性质、垃圾中TN、TP产生系数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三峡库区农村生活垃圾人均日产生量0.743kg/(d·人),生活垃圾产生量受地域、季节及农户经济收入水平的影响。生活垃圾组成中,有机垃圾(主要是厨余垃圾)约占40%,其他垃圾(灰土、煤渣等)占41%,可回收垃圾(废纸、废塑料等)约占18%,有害垃圾占1%。农村生活垃圾含水率约41%,容重0.368t/m3,有机垃圾日产生量0.212kg/(d·人),其中TN含量为14.66g/kg、TP含量为2.42g/kg。TN平均产污系数为0.993g/(d·人),TP平均产污系数为0.153g/(d·人)。依以上参数估算,湖北省三峡库区120万农村常住人口,垃圾年产生量为32万t、87万m3,垃圾中每年TN、TP产生量为435t、67t。  相似文献   

12.
垃圾分类是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一环,通过积极的垃圾分类意愿促进有效的垃圾分类行为对环境环保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三农"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改变农村人居环境的迫切需求等因素都使得农村垃圾分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对山东省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之一的郓城县的调查发现,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三个方面,社会资本水平越高农村居民的垃圾分类意愿也越强烈,同时受教育程度等控制变量也对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意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此,可通过丰富农户人际关系网络、村干部等开展一些集体活动、适当加强垃圾分类约束机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来提高农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愿,以有效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区域特征及循环利用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判断抽样调查和部门单位走访,对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产量约为3kg·d^-1·户^-1.平均约1kg·d^-1·人^-1;全省农村生活垃圾产量迅猛增加,人均产量差异明显:农村生活垃圾成分杂,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不容乐观;农村生活垃圾区域差异明显。调查表明.大多数农民的环保意识不足,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不够完善,处置难度大。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完善循环管理制度,设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专项资金等方面的对策措施,以促进浙江省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和生态村(镇)建设。表3参11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究农户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对建设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福建、河南和四川3省农户调研数据,采用两部模型,将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分为参与意愿和支付水平,分析虚拟社会网络和收入状况对农户环境治理支付意愿的影响,探讨虚拟社会网络和收入水平对农户环境治理支付意愿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60.98%的农户愿意为改善村庄环境支付费用,具有参与意愿的农户平均支付水平为429.08元。农户之间虚拟社会网络存量分布较不平均,有较多农户虚拟社会网络存量尚处于较低水平,农户之间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虚拟社会网络和收入水平均对农户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群体差异。农业收入越高的农户参与意愿越高。虚拟社会网络的拓展有利于缓解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在参与村庄环境治理时所面临的不利影响。因此,提出应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建设,改善农户用网环境;激发农村地区经济活力,改善农户收入状况。  相似文献   

15.
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春玉米农田N2O排放及净温室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鉴于当前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日益突出,且云贵高原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随机选择了该地区9个自然村,通过访问式问卷调查、现场采样、实验室测试等方法,对当地农村生活垃圾的特性、群众对生活垃圾的认知以及参与管理的意愿进行了调研,以期为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与处理处置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研究表明:云贵高原农村地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60 g·人-1·d-1;主要组分有厨余类、灰土类、橡胶类、纸类和木竹类;垃圾容重、含水率、灰分、可燃物和热值分别为106 kg·m-3、39.16%、19.48 %、41.37 %和7615 kJ·kg-1。此外,云贵高原农村地区群众对生活垃圾的污染性认知主要来自于直观感受,对可回收生活垃圾的认知直接受当地废品回收商的影响,对有毒有害生活垃圾的认知不足;群众对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支付意愿较好,参与生活垃圾保洁和管理工作的意愿较强,该地区已基本具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与处理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以网络化、信息化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深刻改变着农户行为方式。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微观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控制内生性方法,分析农户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因素及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的影响,探讨影响效应在上网方式和农户间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农户互联网的总体使用比例不高,生活垃圾分类的意愿较高,上网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高达82.9%。户主年龄、成员平均年龄和到县城距离对农户使用互联网有负向影响,户主学历、成员平均学历、家庭收入规模、道路硬化比例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对互联网使用有正向影响。互联网使用能有效提升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意愿,但不同上网方式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手机上网和混合上网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影响的净效应分别为5.2%和3.1%,而电脑上网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愿的影响存在组群差异,互联网的使用效应仅适用于老一代农户、非农型农户和男户主农户群体。因此,提出加强农村互联网软硬件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线上宣传活动,制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多元化宣传策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包括"生态宜居"的发展要求,而绿色村镇垃圾集约化处理是影响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一环,是影响农村生活生产水平和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分析了当前农村垃圾分类情况,针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并结合现有的科学技术,提出了垃圾集约化处理的方法和措施,从而为农村的垃圾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推动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基于CLES 2021调查的2 411户农户的微观数据,以计划行为理论(TPB)和规范激活理论(NAM)的整合模型为理论框架,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参与意愿和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受访农户中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意愿和行为存在严重的悖离;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以及责任归属对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参与程度主要受到感知行为控制和责任归属的正向影响。据此,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全面改善黑土地耕地保护质量,充分释放黑土地保护社会生态效益是夯实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资本作为农户嵌入社会结构的重要资源,在农户黑土地保护意愿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为对象,利用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双栏模型,分析农户黑土地保护意愿水平,探讨社会资本对农户黑土地保护参与意愿和支付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大多数农户在有黑土地保护参与意愿的基础上,其支付意愿水平为1 181.40~1 859.85元/(hm~2·a)。社会网络和社会参与正向激励着农户黑土地保护参与意愿,强关系网络、社会参与强度和社会参与广度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支付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社会信任中的一般信任正向影响农户黑土地保护参与意愿;尽管特殊信任抑制了农户黑土地保护参与意愿,却正向激励着农户黑土地保护支付意愿。因此,政府要夯实农户社会资本水平、搭建农村社区内部信息交流平台、完善黑土地生态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20.
基于湖南省9个市(州)38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63.9%的样本农户愿意对家庭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意愿是个体认知和外部情境因素的综合体现,垃圾分类必要性、垃圾分类知识、垃圾投放便利性、垃圾分类宣传、以及环境整治政策等因素对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意愿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