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提高玉米幼胚提取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改进现阶段玉米幼胚提取装置不易操作和效率低的缺点,设计了一种水压式玉米幼胚提取装置。试验中发现,用水流冲击已去除种皮的玉米胚和胚乳,可以分离玉米幼胚和胚乳,再通过分级筛选提高幼胚的提取纯度。对提胚装置进行了结构设计和单片机智能同步系统设计。最后在样机上进行了玉米幼胚提取的试验,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脱胚压强0. 30~0. 40 MPa、脱胚距离50~60 mm、脱胚时间12 s条件下,装置的幼胚实际脱胚率达到90%以上,满足装置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一、玉米的籽粒结构对玉米储藏的影响玉米的胚约占整个籽粒体积的1/3左右,占全粒重的10~12%,组织疏松,玉米在储藏过程中的许多变化,如吸湿性、生霉、发酸、变苦以及呼吸量大小等关键变化都取决于胚部。玉米的吸收和散发水分主要是通过胚部进行的,干燥的玉米其胚部含水量小于整个籽粒或胚乳,玉米胚部含有整个籽粒中77~89%的脂肪,所以胚部的酸度始终高于胚乳,由于玉米胚部还含有较多的糖分、蛋白质和脂肪,有利  相似文献   

3.
影响玉米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是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和重要的饲料作物,也是现代食品、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玉米的胚性愈伤组织普遍作为转基因过程中外源基因的直接受体,利用玉米幼胚进行组织培养是高效获得胚性愈伤组织的主要途径。选用抗性好、适宜本地种植的玉米自交系幼胚进行了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研究,建立了具有胚性的愈伤组织培养体系,为玉米遗传转化提供了受体材料。  相似文献   

4.
微胚乳玉米8个主要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微胚乳玉米)在胚乳很少的状态下,其含油率等主要性状的特性表现。【方法】利用10大类型24个玉米材料,通过测定籽粒重和含油率,胚和去胚籽粒(即籽粒除了胚以外的其它部分)的重量和含油率及蛋白质含量等性状,并分析胚重/籽粒重比值及对以上性状进行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分析3大类微胚乳玉米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性状差异。【结果】在籽粒含油率、去胚籽粒含油率、胚重与籽粒重之比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均大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值;在籽粒重和去胚籽粒重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均小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值;在蛋白质含量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排在10大类中第1、3、5位。以上性状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微胚乳玉米与非微胚乳玉米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结果还显示,微胚乳玉米的油分不仅存在于胚,而且在去胚籽粒中也含有6.21%~12.92%的油分。【结论】3大类微胚乳玉米以上的6个性状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微胚乳玉米籽粒胚乳少、胚大、含油率高、蛋白质含量高、具有良好的育种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授粉后不同组合对籽粒性状的影响,以期为高油玉米的生产和品质的改良提供一些基础依据。[方法]通过3个普通玉米品种与3个高油玉米品种混种,利用高油玉米花粉为普通玉米授粉,研究高油玉米花粉对普通玉米籽粒性状的影响。[结果]通过花粉直感效应,普通玉米在接受高油玉米花粉后籽粒产量提高或变化不大,胚的重量有显著增加。普通玉米和高油玉米杂交与相应的普通玉米自交相比,籽粒中胚的比重和蛋白质含量都有所增加。[结论]接受高油玉米花粉促进了普通玉米籽粒中胚的发育和生长,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6.
一、玉米的籽粒结构对玉米储藏的影响 玉米的胚约占整个籽粒体积的1/3左右,占全粒重的10~12%,组织疏松,玉米在储藏过程中的许多变化,如吸湿性、生霉、发酸、变苦以及呼吸量大小等关键变化都取决于胚部.玉米的吸收和散发水分主要是通过胚部进行的,干燥的玉米其胚部含水量小于整个籽粒或胚乳,玉米胚部含有整个籽粒中77~89%的脂肪,所以胚部的酸度始终高于胚乳,由于玉米胚部还含有较多的糖分、蛋白质和脂肪,有利于霉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完整玉米生霉首先从胚部开始.由于玉米的胚大,带菌量、破碎粒多于其他粮食,在保管中比其它粮食更容易发热霉变,轻者品质降低,重者失去食用价值.因此,玉米较其它粮食作物难储藏,在储藏过程中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降低粮食损失.  相似文献   

7.
以高油115玉米作为对照,对微胚乳玉米籽粒中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籽粒发育期间,微胚乳玉米和高油115胚部位单粒淀粉酶活性基本上随籽粒发育而呈增长趋势;不同微胚乳玉米材料非胚部位单粒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未见有一致规律,高油115非胚部位淀粉酶活性主要呈现下降趋势;微胚乳玉米胚与非胚部位均未见其淀粉酶活性明显高于高油115。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培养基对玉米自交系4112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进一步优化玉米自交系愈伤组织诱导条件,为建立高效的玉米转基因受体系统奠定基础。[方法]用6种含有相同浓度和配比的植物激素的培养基N6、MS、NBM、NM、MB、NMB对玉米自交系4112幼胚进行组织培养,观察诱导愈伤组织的效果。[结果]6种不同培养基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但幼胚在每种培养基中产生愈伤组织的情况存在差异。N6培养基或N6复合培养基比MS培养基对玉米自交系4112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更好。[结论]植物激素与培养基成分的相互作用对玉米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N1、N28、T5、1'6等4个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为材料,进行幼胚离体培养.通过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分化和植株再生等试验,对影响玉米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胚性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甜、糯玉米幼胚诱导出愈伤组织的能力较为普遍,但诱导率及胚性率因基因型不同、所选用培养基不同而不同,基因型是影响玉米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和幼苗再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选择大小为1~2mm的幼胚作为外植体有利于诱导出理想的胚性愈伤组织;2,4-D是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不可缺少的植物激素,在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过程中2,4-D含量以2.0mg/L为宜;AgNO3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生长,最佳含量为10mg/L,比对照高27.15%.  相似文献   

10.
不同基因型玉米幼胚愈伤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基因型的玉米幼胚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实验,从49份玉米自交系材料中筛选出了5个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的自交系,其中,K6-64,K6-39,DL283-1诱导出的Ⅱ型胚性愈伤,具有很强的长期继代能力和再生能力,适宜作为转化受体材料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对玉米幼胚在离体培养过程中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1.5~2.0 mg/L 2,4-D能够较好的诱导玉米幼胚产生胚性愈伤组织。一定浓度的6-BA和KT都能够较好的促进玉米愈伤组织分化。  相似文献   

11.
一、普通玉米的开发利用(一)玉米淀粉玉米淀粉的提取,其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将玉米籽粒的各个化学成分进行有效地分离,湿磨是目前玉米淀粉生产的唯一有效的方法。由于玉米籽粒硬度较大,因此首先要将其浸泡软化,便于以后磨碎,并且在中间还要添加SO2,  相似文献   

12.
用玉米未成熟幼胚作为外植体,以N6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将套袋授粉后11~14d的幼胚进行离体组织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和胚状体,幼胚在培养基上7~15d时逐渐增殖愈伤组织和胚状体。2,4-D是愈伤组织诱导的重要因素。试验表明:幼胚长度、基因型、培养基成分的变化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玉米籽粒色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玉米籽粒色素不但有呈色作用,还兼有营养保健等功能,对人类健康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是重要的功能色素。本文对玉米籽粒色素的功能、籽粒颜色与抗氧化性及品质的关系、籽粒色素的积累规律及其提取方法等进行了概述,探讨了玉米籽粒色素研究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相似文献   

14.
夏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积累与粒重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显微解剖和组织化学的方法,系统观察了夏玉米籽粒(颖果)发育过程中淀粉的分布与消长,结果表明:在成熟胚囊至原胚期,子房柄、子房壁、卵细胞、助细胞、中央细胞、合子、原胚及游离核胚乳中存在许多小球形淀粉粒,处于不断积累同时又不断被利用的状态,是碳水化合物的暂时性贮藏形式,对籽粒的器官建成起重要的营养作用。胚器官分化期,胚和胚乳中开始形成淀粉粒,随籽粒发育,其数量和体积逐渐增加,直到籽粒完全成熟。这些淀粉粒是碳水化合物的永久性贮藏形式,积累的先后顺序及充分程度与籽粒重量、品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小麦幼胚形成后叶、旗叶和茎秆含糖量的变化对小麦幼胚退化率的影响,以穗粒数显著差异的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幼胚形成至籽粒发育至乳熟期过程中,茎秆、叶片和旗叶的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果糖含量.结果表明,幼胚形成至乳熟期,茎秆和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和蔗糖的变化量以及旗叶的蔗糖和果糖的变化量,与幼胚退化率有关系,幼胚退化率低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Pina、Pinb融合基因表达载体,验证Pina和Pinb基因的功能,为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小麦籽粒质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材料。【方法】以软质小麦京411作为Pina和Pinb基因的供体,将Pina、Pinb基因融合后,与基础质粒pG4AB上的Ω和poly(A)等增强基因表达的调控序列及pAHC25上的Ubiqutin启动子和bar基因表达盒相连接,构建Pina、Pinb融合基因植物高效表达载体。利用基因枪转化硬粒小麦幼胚,并对硬粒小麦幼胚再生体系进行探索。【结果】在构建完成Pina、Pinb融合基因植物高效表达载体pFUBPaPb的基础上,转化硬粒小麦幼胚16 000多枚,经biolaphos筛选、PCR鉴定和斑点杂交鉴定,得到再生植株2 390株,35株为阳性植株。共得到T1代籽粒356粒,对种子量较多的16个单株籽粒进行蛋白表达分析,有2株检测到基因表达产物,其籽粒SKCS硬度值比受体品种分别降低了10和12。培养基SD2适于硬粒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MS+8 mg•L-1玉米素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再生频率。【结论】Pina和Pinb的共同表达降低了硬粒小麦籽粒硬度,具有软化籽粒质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玉米再生体系建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小霞 《农业科技通讯》2011,(6):105-107,175
以玉米骨干自交系K12、137、87-1和综3的幼胚为外植体,研究基因型、胚龄、继代次数、诱导(分化)培养基中激素浓度对玉米幼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保持和植株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是玉米幼胚培养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中等大小(1.0~2.0 mm)的幼胚都具有较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2,4-D浓度对玉米幼胚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不同基因型的最大诱导率所需的2,4-D浓度也不相同。为防止2,4-D浓度过高引起无性系的变异,本试验确定的诱导培养基的2,4-D浓度为2.0 mg/L。继代培养基中1 mg/L的2,4-D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保持起关键作用。最佳分化培养基为N6盐+B5有机+2.0 mg/L甘氨酸+1 g/L CH+1.0 mg/L 6-BA+30 g/L蔗糖。  相似文献   

18.
正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经、饲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超过水稻和小麦,位居第一。而且玉米是C4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干物质少,光合效率高,对粮食增产有很大意义。近年来,玉米机械化粒收是玉米生产发展的方向,是目前我国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玉米机械粒收的质量指标主要包括籽粒破碎率、杂质率和损失率。国内外研究表明,玉米籽粒含水率显著影响籽粒收获质量,含水率越高,籽粒的破碎率就越大,且籽粒破碎  相似文献   

19.
籽粒破碎率高是玉米进行机械粒收技术推广和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明确玉米籽粒破碎率与穿刺强度、含水率之间的关系,以8个夏播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不同收获期,对籽粒的破碎率、含水率和穿刺强度进行动态变化和差异分析,探讨与籽粒破碎率关系较密切的因素,提出降低籽粒破碎率的方法,对推动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随着收获期的推后,籽粒含水率呈逐渐降低趋势,破碎率在H1至H4收获期呈逐渐降低趋势,在H4至H5收获期呈增加趋势,籽粒胚和胚乳的穿刺强度均呈逐渐增大趋势。收获期、品种对破碎率、含水率、胚和胚乳的穿刺强度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收获期与品种互作对籽粒含水率的影响不显著,对破碎率、胚和胚乳穿刺强度影响均为极显著。由籽粒破碎率与含水率、穿刺强度的相关关系分析得知,破碎率与含水率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穿刺强度极显著负相关,由相关系数的大小得出影响破碎率的因素关系为籽粒含水率>胚乳的穿刺强度>胚的穿刺强度。破碎率与胚和胚乳的穿刺强度均符合二次函数关系,拟合方程分别为y=0.082 8x2-2.554 1x+23.872(r2  相似文献   

20.
玉米幼胚体细胞无性系植株再生及其移栽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产中广泛应用和具有利用前途的 CEE尖端齐等19个玉米自交系为供试材料,进行幼胚培养,通过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分化和植株再生等阶段,已获得再生植株及其后代种子,对再生植株及其后代进行了观察,本项研究对影响玉米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继代、植株再生及其移栽和正常化生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CEE自交系胚性愈伤组织已继代14个月以上,仍能保持其胚性和分化能力,为利用体细胞无性系进行抗性变异体筛选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再生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