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正>猪瘟是一种致死率非常高的急性传染病,由病毒所导致;猪链球菌病是一种具有多发性且人畜共患的传染性,一旦出现二者的混合感染,将会极大影响猪的生命健康,加大病死率。所以,养猪过程中,需要了解并掌握猪瘟与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治,才能够尽可能降低两种疾病的各自发生以及混合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2.
猪链球菌病和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猪场常见的两种疾病,这两种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且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猪感染后,可导致抵抗力、免疫力降低,并且极易继发猪瘟、流感、圆环病毒病等其它疾病,若诊断不确切、治疗不及时,极易造成生猪的死亡。  相似文献   

3.
猪瘟、猪圆环病毒病和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例猪瘟、猪圆环病毒病和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断情况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防治措施,总结了诊治体会。  相似文献   

4.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人富共患传染病.盖州某猪场育肥猪发病,根据病猪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瘟和猪链球菌混合感染,采取相应措施后,病情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5.
猪群暴发猪瘟与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猪瘟和猪蓝耳病是近年来严重为害养猪业发展的烈性传染病,混合感染后死亡率很高,尤其是仔猪的致死率高达80%以上,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2009年3月,某猪场保育猪出现急性死亡,用PCR试剂盒共检测病料和血样16份,其中猪瘟阳性率为75%,猪蓝耳病阳性率为87.5%,这2种病混合感染率为62.5%,结合临床症状与剖检眼观组织病理变化,诊断该场猪群暴发的疾病为猪瘟病毒和猪蓝耳病病毒的混合感染。针对此提出了合理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胡明伟 《吉林农业》2011,(10):185-185
引起猪高热病的病因:猪高热病的病原主要为多种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包括猪瘟病毒、猪链球菌属2型、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猪支原体肺炎、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等病原菌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7.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的嗜血支原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发热、贫血、黄疸、呼吸困难、皮肤发红或猪体极度虚弱为特征,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特别是容易和猪瘟、猪蓝耳病、猪链球菌病等其他疾病混合感染,造成高热难治。国内对该病在病原和治疗上还存在许多误区,本文从该病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临床上能明确病原体并给予准确用药,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猪瘟流行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海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42-7843,7845
[目的]为了弄清河南省猪瘟的流行病学规律,研究猪瘟强毒株感染情况,查实规模化猪场猪瘟免疫情况。[方法]使用ELISA方法和革兰氏染色方法对301份病猪的样本进行猪瘟强毒抗原及细菌感染情况的检测,分析猪瘟在河南省猪群的感染、流行范围情况及同细菌病的混合感染情况;对猪瘟阳性猪场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并对采取措施后没有效果的猪场进行了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的检测,确定混合感染情况。[结果]猪瘟在河南省流行广泛;猪瘟病毒的平均检出率为26.25%;细菌感染占猪瘟病毒总阳性样本的25.31%;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与猪瘟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感染;综合性防治措施实施后对大部分猪厂效果明显;但对混合感染的猪群效果不好。[结论]猪瘟与细菌、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混合感染是造成猪瘟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是净化猪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猪圆环病毒(PCV)病是一种免疫抑制病,一旦感染本病,会使猪对其它疫苗的免疫应答性能降低,自身免疫功能亦逐渐降低,易继发多种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如: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支原体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给广大养殖场户造成了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0.
一、发病原因 1.生物因素: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实质是由病毒、细菌以及支原体等多种病原引起的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混合感染性猪病,并发猪瘟混合感染的会出现高烧不退,死亡严重。  相似文献   

11.
猪高热病(猪无名高热综合症)是由多种病菌及病毒混合感染引起.多种病原感染及继发感染共同引起的以发热、皮肤发红和明显呼吸道症状等为特征的疾病.发病时,猪场内往往先有几头猪发病,几天内迅速波及全群;各年龄段、品种、性别的猪均可发生;发病具有季节性强(多发生在高温季节)、发病率高、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较高等特点.最重要的是该病常与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病毒、圆环病毒、蓝耳病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链球菌病等病种混合感染,从而导致病情复杂化,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现称为猪“高热病”.可感染不同年龄猪.发病率高,几乎达到100%;死亡率随病程、继发感染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异。据估计,严重发病群死亡率可达10%-20%。2006年夏天.该病在我国十余个省先后再次发生并达到一个高潮。江苏省畜牧兽医总站实验室对部分市、县发病场(户)生猪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引起猪高热病主要已知病原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瘟、猪链球菌病以及它们之间的混合感染。为更好地做好猪高热病的防治工作,现就几种主要已知病原的诊断与防治技术介绍如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为给贵州省规模养猪场疫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对2008—2010年贵州省动物疫病研究室检测与诊断的规模养猪场疾病发生情况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在免疫猪群中,仍有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和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生,其检出率分别为16.4%、17.8%、16.8%、12.8%和17.1%,在未免疫猪群中的检出率为43.7%、46.3%、26.5%、26.8%和45.6%,且多为混合感染。猪蓝耳病和猪瘟仍是危害规模养猪场的2种重要疫病,且猪圆环病毒病存在严重的隐性感染,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趋势加重。  相似文献   

14.
俞景林 《农技服务》2014,(4):139-139
近年来,猪的疫病发生呈现出非典型性、多种病毒混合感染的趋势,由于病猪不表现出标志性临床症状导致临床上确诊困难。文章通过阐述PCR技术的特性,并从PCR在临床用于检测猪瘟病毒、圆环2型病毒、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病毒、多种病毒混合感染等方面分析PCR技术在猪病诊断和防治中的作用,以期为更好的控制猪病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猪流行性腹泻病和圆环病毒病属于两种病毒性传染性疾病,致病原分别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是仔猪群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类病毒性腹泻疾病,而圆环病毒属于典型的免疫抑制疾病。两种疾病混合感染发生,会导致猪临床症状加剧,死亡率升高。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的猪流行性腹泻和猪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治过程。  相似文献   

16.
猪沙门氏菌病是养猪户在养猪过程中需要严加防范的一种疾病,猪群一旦出现疾病,会引起大批猪生长不良及死亡,进而给养猪业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实际在猪沙门氏菌病诊断过程中,很多人都将该疾病与猪瘟、猪肺疫等常见疾病混淆,这对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就对猪沙门氏菌病与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李中兴  毛雪红 《新农业》2013,(11):28-29
近年来,猪场的疾病越来越复杂,很大程度表现在某种疾病已接种疫苗,但未能获得预防效果,反而继发或并发其他疾病,造成疾病复杂化(混合感染),最终难以治愈,造成猪只淘汰率及死亡率增高。1.猪群免疫失败的原因①免疫抑制疾病。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气喘病等都可破坏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疾病,常导致细菌性疾病感染或继发感染,同时也会引起疫苗免疫  相似文献   

18.
正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会导致猪出现败血症、化脓性淋巴结炎、脑膜炎、关节炎为主要症状,不同日龄的猪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存在较大差异性。该种疾病在世界猪养殖产地广泛流行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会给猪养殖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猪链球菌病属于条件致病菌,除了危害猪之外,还会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的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治对策,希望通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不同程度的发生多重感染及混合感染引起猪体温升高到40.5℃以上的"高热病",给养猪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笔者认为蓝耳病只是原发病原之一,多重感染和混合感染同时存在才是造成此种高致病性蓝耳病流行的关键。合并感染的病原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感病毒,支原体、猪链球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等。因此,应根据疫病流行特点和发病原因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增强猪群体质,提高抗病力入手,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猪瘟和猪链球菌病是制约养猪业发展的2种主要传染病,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河南省漯河市某猪场的2种疫病感染,采用流行病学、临床诊断、细菌学检查和兔体交叉免疫试验对发病仔猪进行了诊断,确诊为猪瘟和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为猪瘟与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