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反滤层是渗渠取水工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渗渠反滤层是防止河床土体渗透破坏的有效措施,是渗渠出水水质的重要保障,反滤层的结构组成以及渗透性能直接影响渗渠"滤土"和"排水"效能。结合工程实际,通过水工模型试验,探讨反滤结构组成对渗渠渗滤作用的影响。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表明:反滤层结构变化对渗渠的集水流量和净滤作用都有较大影响,若以集水流量为主要指标,则单一均质滤层多层均质滤层级配滤层;若以净滤作用为主要指标,则多层均质滤层与级配滤层的去浊能力远高于单一均质滤层,且随着表层积沙厚度的增加,级配反滤层有更加明显的去浊效果,而且随着过流时间的增长,三种类型滤层结构的渗渠取水效能会越来越低。本研究成果对于渗渠结构在工程实际中的设计、施工、运行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渗渠反滤层是由不同透水性、厚度不等的多层含水层组成,是典型的层状含水层。渗透水流在透水性突变的界面上,由于水流的连续性,引发界面上水流产生折射,使得各层含水层渗透水流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流量存在差异,含水层平均水力梯度发生变化,渗透水流量随之发生变化。结合试验,运用水流折射定律,阐述了渗渠从闸阀开启之初到取水稳定的取水量变化过程以及产生这一过程的原因,当渗渠滤水管截取的渗流量等于表层滤层的渗透流量时,渗渠取水量便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天然河床砂厚度对渗管取水工程出水量的影响,以及天然河床砂和人工反滤层的交互作用,通过物理模型试验,设置3种天然河床砂厚度、3种来流流量和不同水深,观测不同工况下渗管出水量的情况.根据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计算的出水量与试验值误差基本都在±5%以内,平均误差的绝对值仅为0.19%,较以往参考值算法更加精确;出水量的改变与天然河床砂渗透系数和人工反滤层渗透系数的大小有关,当天然河床砂的渗透系数小于人工反滤层最小渗透系数时,渗管出水量随着天然河床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反之,则随着天然河床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反滤层渗透系数对渗管出水量的影响要大于水头高度对出水量的影响.回归方程的方法提高了渗管出水量计算的精度,可用于实际工程的指导,在渗管取水工程的设计中需考虑天然河床砂与人工反滤层之间的交互作用,根据天然河床砂的渗透系数与厚度合理选择人工反滤层.  相似文献   

4.
高地下水位区灌溉渠道滤透式刚柔耦合衬护结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高地下水位灌溉渠道滑塌破坏成因分析,研究提出了高地下水位区灌溉渠道的滤透式刚柔耦合衬护技术,设计出了4种结构型式及对应的衬护方法,实例应用表明,滤透式刚柔耦合衬护结构具有固坡、护渠、导渗、排水的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5.
反滤层是保证心墙防渗体渗透稳定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对保证土石坝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通过颗分、相对密度、接触冲刷、管涌、裂缝冲刷、接触流失等大量试验,分析了山西水库心墙反滤层设计级配的反滤和排水特性。在确保反滤抗渗安全的前提下,研究了适当加大设计级配上下包线区间的可能性,提出新的级配上下包线,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原反滤层设计级配曲线符合保土和排水减压的要求;优化后的反滤层级配曲线也能够满足规范要求,且级配区间大,施工难度低,工程投资节省,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不同排水措施对青海高寒区盐碱地改良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解决青海高寒区盐碱地治理的问题。【方法】采取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德令哈(中度盐渍化)与诺木洪(重度盐渍化)2处试验区建设排盐工程与田间试验的方法,在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土地安装毛细透排水带与暗管进行排水,分析了毛细透排水带降盐技术对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土壤盐分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1)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土壤表层(0~10 cm)盐分下降最快,其他土层盐分量呈现显著下降,中度和重度土壤最高脱盐率分别为81.19%和96.62%,重度盐渍化土壤盐分可降低至中度水平;(2)2处试验区0~10 cm土壤盐分中Cl-、SO42-、Na+和K+量较原始土样明显下降,毛细透排水带对Cl-、SO42-、Na+和K+有显著的淋洗作用;(3)毛细透排水带降盐技术在青海高寒区中度盐渍化地区土壤脱盐率可达98.61%,重度盐渍化地区淋盐定额土壤脱盐率可达94.41%。在1 500 m3/hm2灌水量、灌水次数4次的淋盐定额下,中度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在1 650 m3/hm2灌水量,灌水次数4次的淋盐定额下,重度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结论】毛细透排水带可以有效治理盐碱土壤,中度盐渍化地区改善土壤性质,恢复耕地,提高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出水量和出水浊度是渗管取水工程设计的2个重要参数.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了不同河床砂厚度在不同流量下对渗管取水出水量及出水浊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渗管取水从取水之初到取水稳定其出水量及浊度均存在逐渐递减最终趋于稳定的过程.河床砂厚度对渗管取水出水量以及出水浊度都有一定的影响,当来水流量不变时,随着河床砂厚度增加渗管出水量逐渐增加,出水浊度逐渐减小;当河床砂厚度不变时,随着来水流量增大渗管出水量逐渐增加,出水浊度逐渐减小.试验所得结论与理论计算结果以及实际工程运行情况相符合,可用于实际工程,为以后渗管取水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渗滤取水技术主要是集取河床潜流水和河床渗透水。取水原理是利用取水系统自身运行产生的诱渗方式,诱导河水下渗,穿过滤床表面滤膜(泥膜)及河床下砂卵石层,形成取水的持续补给。再通过河底反向钻孔群、过滤器进入渗滤孔及汇水系统,并经过河床底部基岩中开凿的水平输水隧道等工程措施取出地表,实现取水和制水一体化。该技术适用于取水河段河流保持有一定的迳流量且为流动水体,河床下有足够厚度和分布面积的砂卵石层天然滤床,具有稳定的基岩地层。取水构筑物由渗流孔群、汇水硐室、输水隧道、集水竖井等组成。介绍了浠水县南城水厂采用该项技术的应用实例及设计参数,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9.
渗滤取水技术主要是集取河床潜流水和河床渗透水。取水原理是利用取水系统自身运行产生的诱渗方式,诱导河水下渗,穿过滤床表面滤膜(泥膜)及河床下砂卵石层,形成取水的持续补给。再通过河底反向钻孔群、过滤器进入渗滤孔及汇水系统,并经过河床底部基岩中开凿的水平输水隧道等工程措施取出地表,实现取水和制水一体化。该技术适用于取水河段河流保持有一定的径流量且为流动水体,河床下有足够厚度和分布面积的砂卵石层天然滤床,具有稳定的基岩地层。取水构筑物由渗流孔群、汇水硐室、输水隧道、集水竖井等组成。介绍了浠水县南城水厂采用该项技术的应用实例及设计参数,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0.
渗滤取水技术在浠水县南城水厂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渗滤取水技术主要是集取河床潜流水和河床渗透水.取水原理是利用取水系统自身运行产生的诱渗方式,诱导河水下渗,穿过滤床表面滤膜(泥膜)及河床下砂卵石层,形成取水的持续补给.再通过河底反向钻孔群、过滤器进入渗滤孔及汇水系统,并经过河床底部基岩中开凿的水平输水隧道等工程措施取出地表,实现取水和制水一体化.该技术适用于取水河段河流保持有一定的径流量且为流动水体,河床下有足够厚度和分布面积的砂卵石层天然滤床,具有稳定的基岩地层.取水构筑物由渗流孔群、汇水硐室、输水隧道、集水竖井等组成.介绍了浠水县南城水厂采用该项技术的应用实例及设计参数,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西北地区河流地下集水工程发生滤料失效这一情况,对地下集水廊道滤层结构型式进行了实地勘察,对当前的滤层设计准则及方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结合工程中滤层失效的三种表现形式,从理论上对各失效形式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析,提出解决地下集水工程滤层失效的根本途径是建立与集水滤层工作状况相适宜的滤层设计准则。  相似文献   

12.
滴灌条件下暗管滤层结构对排水、排盐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滴灌农田非饱和条件下暗管排水困难的问题,设置2种暗管滤层铺设方式,以常规暗管滤层进行排水为对照,基于室内土槽试验,分析了滤层铺设方式对暗管排水排盐效果的影响及其机理。T1处理为常规暗管滤层铺设方式,暗管四周铺设细砂滤层,T2处理为暗管上部铺设细砂,T3处理为细砂斜垫层斜铺连接体积质量分界层与暗管。结果表明,T1处理受土壤水滞后效应影响显著,暗管不排水,土壤水、盐积聚于暗管底部;T2、T3处理可在暗管上部产生局部饱和区,促使暗管排水。T2处理排水时所需历时较长,排出的水盐总量较少;T3处理可使暗管最早排水,排水时暗管下部土壤积盐最少,排水流量和排水盐总量最大。  相似文献   

13.
作者选用电解液模型对农田排水暗管的五种结构处理进行了三维渗流测试,揭示了其渗流场的基本形态及势场变化规律,定性地描述了此五种暗管结构排水性能的优劣,同时采用能综合反映暗管排水性能的流量系数值,对不同结构在各种参数组合条件下的排水性能作了定量的分析对比,结合以往室内砂槽试验成果,提供了合理的暗管结构设计依据。此外,应用保角变换法求得了仅有纵缝和全管壁进水的两种结构的二维渗流量解析式,并通过对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法推导出三维渗流量的近似计算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扩大土工织物的应用领域,介绍了利用河床凸岸的砂卵石冲积层作为滤料,采用土工织物起隔离保砂作用,使原河水通过滤层得到净化的河床取水井,并阐明了供水工艺流程,取水井的特点与构造,土工织物的设计,引水管和取水井渗流量的分析计算及技术经济比较。  相似文献   

15.
自清洗网式过滤器水力性能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清水试验和浑水试验对自清洗网式过滤器的水力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清水试验主要研究过滤器的局部水头损失随不同进口流量(0~230 m3/h)的变化情况.浑水试验分别对过滤器的过滤状态和排污状态进行研究:过滤状态主要研究在最大进水流量(230 m3/h)下改变不同进水含沙量时的局部水头损失变化,以及在保持相同进水含沙量(019 g/L)下改变不同进水流量时的局部水头损失变化;排污状态重点研究在不同预设压差值下最佳排污时间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清水过滤,进水口流量值在0~140 m3/h变化时,对应的过滤器初始局部水头损失变化缓慢;当流量在140~230 m3/h时,局部水头损失增加较快,并拟合出水头损失经验公式.对于浑水过滤,改变不同进水含沙量值,局部水头损失均在6~7 m出现拐点,之后迅速增大,确定其预设排污压差值为007 MPa;排污过程中,当排污时间达到20 s时,排污管出水含沙量趋于稳定,排污效果较好,确定其最佳排污时间段为20~30 s.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现有渗灌系统在深根系植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垂直线源灌水器,并通过室内土箱试验研究了不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砂黄土和塿土的垂直线源入渗特征。结果表明:Philip入渗公式的形式能够较好地描述2种土壤的三维入渗过程;入渗时间一定时,砂黄土和塿土的累积入渗量均与初始含水率之间呈二次函数递减关系;2种土壤入渗的最大径向距离、最大垂向距离、宽深比均与初始含水率之间呈二次函数抛物线关系;2种土壤相比,偏砂性的砂黄土累积入渗量在低初始含水率下较塿土大,但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其减小速度较塿土快,偏黏重的塿土入渗临界初始含水率较砂黄土大,但其入渗范围较砂黄土小。这些结果可为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垂直线源灌水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改进暗管排水技术淤堵防护措施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室内土柱试验,依据太沙基准则,考虑2种反滤体铺设方式、2种土工布类型以及3种土工布铺设位置,模拟改进暗管排水条件下反滤体或土工布的单一防护措施以及反滤体与土工布结合的组合防护措施下排水流量的衰减过程,得到不同方案的土工布淤堵量及土壤流失量,提出改进暗管排水条件下反滤体及土工布的合理布局。研究结果表明,依据太沙基准则选择改进暗管排水的砂砾石规格是合理可行的;仅在暗管周围铺设土工布的分层和混合反滤体方案对防护土工布淤堵和土壤流失均有较好效果;综合考虑流量衰减过程、土工布淤堵量和土壤流失量,确保改进暗管排水的长期稳定运行,应优先考虑分层反滤体结合暗管周围铺设合理土工布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棉田暗管布置方式对暗管排水中硝态氮流失量的影响,结合2007—2009年在湖北荆州丫角排灌试验站的控制排水试验,采用DRAINMOD田间水文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暗管出口高程和暗管间距对暗管排水中的硝态氮流失量均有极显著的影响,是进行农田控制排水设计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暗管排水中硝态氮的流失量随着暗管出口高程的减小而减小,随着暗管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在进行农田控制排水设计时,应根据当地的环境要求以及作物的具体生长要求,调整暗管的出口高程和暗管间距,做到作物高产和环境保护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