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探求鲜销茭白品质控制技术,以"浙茭3号"茭白为试验材料,采用产业中最常用的鲜销茭白保鲜方法碎冰贮藏和清水贮藏,分析茭白的感官、水分、硬度、褐变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抗坏血酸等各项品质变化,并进一步优化贮藏条件。结果表明,在水分、硬度、褐变度和抗坏血酸指标上,清水贮藏优于碎冰贮藏和CK组;在可溶性糖含量指标上,碎冰贮藏优于清水贮藏和CK组;在感官和可溶性固形物指标上,清水贮藏和碎冰贮藏差异不大。综合来看,清水贮藏和碎冰贮藏均具有一定的保鲜效果,清水贮藏保鲜效果优于碎冰贮藏,且茭白在3 d内销售为宜。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进一步优化贮藏条件,结果显示,有冷库时,采用井水,水量为茭白体积的1/4,清水贮藏效果最佳;无冷库时,采用饮用水,水量为茭白体积的1/3,在15℃~20℃温度下贮藏,茭白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2.
可折叠、便携式新型微型冷库研究,以新型聚乙烯基发泡材料为试材,以经典硬质聚苯乙烯泡沫保温材料为对照,明确便携式微型保鲜冷库的热功性能及其苹果、葡萄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便携式微型保鲜冷库的最佳制冷设备工作时间系数为0.24,对照0.32,库体导热系数为0.95,对照1.00。尺寸受热变形率-3.5%,压缩率7%,延伸率150%,压缩强度3.14 N/cm2,使富士苹果和巨峰葡萄的保鲜效果显著地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3.
内层涂保鲜剂纸板包装盒对水蜜桃的保鲜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内涂保鲜剂纸板包装盒的保鲜效果,以宁波奉化水蜜桃为试验对象,开展了4组不同包装和贮藏温度组合的试验:普通纸板盒包装,贮藏于室温下(25℃);普通纸板盒包装,贮藏于4~6℃;保鲜纸板盒包装,贮藏于室温下(25℃);保鲜纸板盒包装,贮藏于4~6℃;未包装,贮藏于4~6℃,作为低温对照;未包装,常温对照;共6组保鲜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纸板内层用乙烯吸收剂(白硅石粉)、0.8%的乳酸链球菌素和0.5%的纳他霉素溶液涂层可有效抑制桃果实的呼吸强度,保持果肉硬度以及桃的风味;低温贮藏可延缓果实衰老,抑制硬度变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1999年 1 2月 2 9日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王群教授主持的 97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湿冷保鲜系统”在海口市通过鉴定。专家组认为 :该项成果在利用低谷电力机械蓄冷、果蔬压差预冷、高湿低温环境以及臭氧的协同作用进行果蔬等新鲜农产品预冷和贮藏保鲜的系统配套技术属于国内领先水平 ,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课题组研制的湿冷保鲜库操作简便、节省投资 ,可广泛用于农产品产地预冷、销地和运输途中的保鲜作业 ,也可作为饭店和食堂的保鲜设施。该项技术是王群教授自 1 992年从英国归来后 ,与其他研究人员一道 ,历经六、七年时间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5.
果蔬冷库进货期间货物温度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温度是果蔬贮藏环境最重要的参数。为了研究果蔬进库过程中影响货物温度稳定性的因素,该文以西安某苹果冷藏库为研究对象,建立冷库环境三维非稳态数值求解模型,模拟了进货过程中新进货物摆放间距、进货温度和进货量对达到贮藏条件货物温度稳定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实际运行管理中,存在适宜的进货温度和进货量,可使苹果贮藏环境受进货过程影响最小,进货效率最高;增大进货间距可以减小对货物温度场的影响,进货摆放间距并不是越大越好。该文研究的冷库,进货过程中货物应先预冷到3℃再进库,进货摆放间距为0.5 m,进货量不大于10%。  相似文献   

6.
纤维风管因具有均匀送风的特点而适用于冷库中,为了明确其开孔形成的喷射送风和风管表面渗透送风的占比对于库内贮藏环境的影响,该研究以西安某实际苹果冷藏库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纤维风管喷射渗透比为仅喷射送风、3∶1、1∶1、1∶2和仅渗透送风这5种工况下冷藏库内速度场和温度场,以确定贮藏环境适宜的喷射渗透比。结果表明:在冷风机制冷量一定的前提下,随着喷射渗透比值降低(即喷射送风量减少),冷藏库内空气区平均速度近似线性降低且速度均匀性逐渐升高,相对于纯喷射工况而言,喷射与渗透相结合的送风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冷藏库风速要求;随着喷射渗透比值降低,冷藏库内货物区平均温度先降后升且温度均匀性逐渐降低,说明喷射为主渗透为辅的送风方式更能满足贮藏环境温度的要求。研究表明喷射渗透比为3∶1时库内平均速度低于0.5 m/s,货物平均温度为(0±0.5)℃,苹果贮藏环境适宜。研究结果为果蔬冷藏库纤维风管的设计及选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现代果品贮藏保鲜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果品贮藏保鲜技术的新进展,包括产地贮藏、冷藏、气调贮藏、减压贮藏、果品防腐保鲜、辐射处理、电磁处理、果品贮运设备、检测仪器、包装材料、贮运流通、生物技术保鲜等;同时对果品采后处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压静电场保鲜鸡蛋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高压静电场对鸡蛋贮藏保鲜的影响,该试验利用30、60、90 kV/m不同高压静电场分别对鸡蛋进行30和60 min的预处理,然后置于13℃左右的室温条件下贮藏,定期测定鸡蛋的哈夫单位、蛋黄指数、挥发性盐基氮和感官性状的变化等指标,研究高压静电场对其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压静电场处理能很好地保持鸡蛋内部的含水量;有效地降低了哈夫单位、蛋黄指数与挥发性盐基氮的变化速率;贮藏保鲜效果明显好于对照。该试验30 kV/m、60 min剂量和60 kV/m、30 min剂量的处理,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针对果蔬冷链运输过程中采摘后的“最先一公里”的保鲜问题,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移动式冷库。该设备用于田间果蔬预冷以及冷藏,以消除果蔬采摘后的田间热和呼吸热。对该设备冷库库板的导热热阻、机组制冷系数以及冷库内部的冷却均匀性进行了性能试验研究,并采用温度异质性系数和温度变异系数用以评价冷库内部的冷却均匀性。结果表明,冷库板的导热热阻为3.98 m2·℃/W,制冷一体机的制冷系数为2.07,具有较高的导热热阻以及制冷系数,有利于设备的节能运行;设备运行过程中冷库门侧左上角测点处具有较低的温度异质性系数为0.08 %,制冷机组侧右上角测点处具有较高的温度异质性系数为0.48 %,冷库整体的温度变异系数为0.034%,不论是温度异质性系数还是温度变异系数均低于0.5 %,可以认为该冷库具有较高的冷却均匀性,将有利于降低果蔬预冷过程的损腐率。  相似文献   

10.
果品冷凉库库温波动原因分析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果品冷凉库库温波动,特别是大幅度波动,严重影响了中长期贮藏的果品保鲜质量。该文采用自行设计的简易方法对温控仪表的温度漂移和库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温控仪表的温度漂移是库温发生大幅度波动的主要原因。根据检测结果,通过对温控仪表电路进行改进,使温控仪表的温度漂移得到有效控制,从而降低了库温误差。温控仪表温漂误差幅度由3.5℃下降到0.3℃,库温波动幅度由5.3℃下降到1.4℃。温控仪表漂移误差得到有效控制,对提高果品贮藏保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将宽幅匀播技术与“3414”肥效试验相结合,应用于甘南高寒阴湿区青稞种植与示范推广中,推动该地区青稞种植产业发展。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以青稞甘青9号为指示品种,在宽幅匀播条件下研究了“3414”肥效试验对青稞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青稞产量与氮、磷、钾施量之间的肥效回归方程,以提高肥效,促进甘南高寒阴湿区青稞生产优质高产。结果表明,宽幅匀播条件下,甘青9号最佳产量为6 640.32 kg/hm2时,施肥量为N 36.34 kg/hm2、P2O5 55.86 kg/hm2、K2O 7.09 kg/hm2;最大产量为6 834.09 kg/hm2时,施肥量为N 80.66 kg/hm2、P2O5 62.31 kg/hm2、K2O 16.58 kg/hm2。肥效回归方程中施肥量与青稞产量拟合度显著,可应用于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12.
钾肥施用对元帅苹果果实内源激素含量及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钾对果实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明确钾对苹果果实酸代谢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采用2a的田间定位试验,以7 a生瓦里短枝(Vallee spur Del)为研究对象,按K_2O用量设5个处理,分别为T1(0.20 kg/株)、T2(0.35 kg/株)、T3(0.50 kg/株)、T4(0.65 kg/株)和CK(不施钾肥),分初果期(钾肥用量的30%)、果实膨大期(钾肥用量的40%)和果实成熟期(钾肥用量的30%)3次施入,研究了钾对果实品质、果实内源激素含量及酸代谢的影响。施钾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单果质量、Vc含量、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2016年和2017年T4可滴定酸含量较CK分别下降了26.47%和18.18%。在不同生育期,各处理苹果树新稍、叶片及果实中钾积累量大小顺序依次为:T4﹥T3﹥T2﹥T1﹥CK,T4和T3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施钾处理提高了花后30~120 d果实中(zeatin riboside,ZR)、(indol-3yl-acetic acid,IAA)、(gibberellic acid,GA)的含量及花后150 d果实中(abscisic acid,ABA)的含量,T3对ABA含量影响最显著(P0.05),花后150 d时2016年和2017年T3 ABA含量较CK分别提高了15.28%和18.08%。苹果酸与柠檬酸的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花后150 d时2016年T4苹果酸和柠檬酸含量较CK分别下降了34.68%和12.3%,2017年分别下降了32.60%和16.0%。(malatedehydrogenase,MDH)和(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活性随施钾量增加而降低,(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K)活性及NAD-cy ME活性随施钾量增加而升高,花后150d时,2016年T4PEPCK和NAD-cyME活性较CK分别提高了13.3%和16.9%,2017年分别提高了18.9%和20.3%。果实成熟期,单果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IAA和AB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滴定酸含量与GA、ZR和IAA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ABA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苹果酸和草酰乙酸与ZR和IA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ABA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MDH和PEPC与IAA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ABA呈显著负相关(P﹤0.05)。PEPCK与AB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NAD-cy ME与IAA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ABA呈显著正相关(P﹤0.05)。钾通过调节果实内源激素的含量而影响有机酸代谢相关酶活性,进而对果实酸代谢产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普惠金融所能更好地助力新时期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顺利的实施,运用定性分析结合经验研究,根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现状,提出普惠金融应在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为甘肃省乡村振兴提供更好服务,从而实现普惠金融有效支持“三农”发展的目的,这对于未来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给祁连山沿山区设施红地球葡萄氮肥合理施用及产量品质提升提供技术指导。在4年生红地球葡萄大棚内,设置浅施(20 cm)和深施(40 cm)2个施肥深度,低氮(N 180 kg/hm2)、中氮(N 240 kg/hm2)和高氮(N 300 kg/hm2)3个氮素水平,研究氮肥施用对祁连山沿山冷凉区设施红地球葡萄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深度相同时,氮肥施用量从180 kg/hm2增加到240 kg/hm2,葡萄发育期叶片和叶柄氮含量显著增加;氮肥施用量从240 kg/hm2增加到300 kg/hm2,葡萄发育期叶片和叶柄氮含量变化不显著,但收获期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明显增加。氮肥施用量相同时,随着施用深度的增加,葡萄发育期叶片和叶柄氮含量显著降低,收获期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明显增加。综合考虑葡萄产量、品质、果实发育期叶片和叶柄氮含量,以及收获期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20 cm的施肥深度和240 kg/hm2的氮肥施用量为本试验条件下祁连山冷凉区设施红地球葡萄较为适宜的氮肥施用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1-MCP处理对不同采收期''维纳斯黄金''苹果的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了生长发育期为185 d(采收期Ⅰ)、192 d(采收期Ⅱ)、199 d(采收期Ⅲ)的3个采收期果实分别用浓度为0(CK)和1.0 μL/L 1-MCP处理后,在常温(20±0.5)℃条件下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晚采果实的呼吸高峰和乙烯高峰较早采果实高,出现时间较早,与CK相比,1-MCP处理能显著降低3个采收期果实的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强度,明显抑制或延缓呼吸高峰和乙烯跃变高峰的出现时间。1-MCP处理对采收期Ⅰ和采收期Ⅲ果实的淀粉含量、淀粉酶活性与CK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1-MCP处理能保持3个采收期果实较高的硬度和原果胶含量、明显延缓可溶性果胶含量和PG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活性的上升,显著(P0.05)抑制采收期Ⅱ果实贮藏13~25 d期间的淀粉酶活性上升,有效延缓淀粉转化。结果还表明,与采收期Ⅰ相比,采收期Ⅱ能维持''维纳斯黄金''苹果较好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等品质;与采收期Ⅲ相比,采收期Ⅱ能保持果实较高的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明显延缓果实软化衰老,延长货架期。综合分析:常温贮藏25 d期间,生长发育期为192 d采收的''维纳斯黄金''苹果结合1.0 μL/L 1-MCP处理贮藏保鲜效果最佳,研究结果为明确生产中''维纳斯黄金''苹果的最适采收期、维持果实采后品质和延缓果实软化衰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由于枣树的物候期具显著的重叠性,导致各器官营养竞争激烈。为给枣树氮肥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8年生密植壶瓶枣为指示品种,不施氮为对照,设置5个氮素施用量(0.08、0.12、0.16、0.20、0.24 kg/株),测定不同氮素水平对壶瓶枣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氮处理均有利于壶瓶枣树基径、叶面积的增大,对生长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较小。当施N 0.16 kg/株分别在萌芽期、花期、果实膨大期按施氮总量的40%、30%、30%施入时,壶瓶枣树生长良好,枣果品质综合表现最优,单果重、果实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均达到最大值,分别较不施氮增加61.29%、17.64%、6.23%、28.04%、55.51%;果实纵径较不施氮增加9.42%;总酸含量低,较不施氮降低17.47%。因此认为,在试验设计范围内,施N 0.16 kg/株是武威枣园及类似生态区域促进密植壶瓶枣生长和提高枣果品质的最佳施氮量。  相似文献   

17.
不同采收期对苹果常温贮藏品质和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通辽地区的‘塞外红’苹果为试材,研究了生长发育期在116~134 d内的3个采收期果实常温(20±1)℃贮藏品质和软化衰老的变化,以确定‘塞外红’苹果的最佳采收成熟度和适宜采收期。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的推迟,果实硬度逐渐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逐渐升高,种子颜色逐渐变褐到全褐。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3个采收期果实的硬度、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均逐渐下降,从采收到贮藏结束,采期Ⅰ果实的硬度一直保持最高,采期Ⅱ保持了果实较高的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含量,采期Ⅲ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一直保持最高。结果还表明,采期Ⅰ的果实常温贮藏期间虽然具有较高的原果胶和纤维素含量,而且抑制了可溶性果胶的生成,推迟了果实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高峰,延缓了果实呼吸高峰和乙烯释放高峰的出现时间,但果实的外观色泽、口感和风味相对较差;采期Ⅲ的果实丙二醛和乙醇含量积累较多,果实衰老快。综合分析,采期Ⅱ的‘塞外红’苹果具有良好的内在品质、外观色泽和贮运性能。因此,建议通辽地区‘塞外红’苹果的采收期以9月5—10日为宜(可适当晚采1~2 d),采收成熟度参考标准为:果实生长发育天数123~128 d、果肉硬度11.0~11.5 kg/cm^2、SSC≥16.5%、种子的颜色3/4左右变褐、淀粉染色为4.5级左右。  相似文献   

18.
传统饮食是农业文化遗产地重要的旅游资源,饮食旅游偏好影响着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选择。引导和培养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对遗产地传统饮食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通过问卷和访谈实证调查分析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和传统饮食偏好之间的关系。运用SPSS18.0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3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因子,分别为传统饮食认知因子、传统饮食环境责任态度因子、传统饮食环境责任行为因子;同时根据提取出的3项游客传统饮食偏好因子,将游客分为传统饮食口味追逐型、传统饮食参与体验型、传统饮食文化体验型, 3种类型所占比重分别为38.05%、35.63%和26.31%。其中传统口味追逐型游客关注饮食的口味、种类、环境等食用体验,传统饮食参与体验型游客更多地关注饮食的制作过程以及部分饮食文化内涵,而传统饮食文化体验型游客更加关注当地文化、生态保护和对本地食材的应用以及传统饮食所传递的文化价值,且三者中传统饮食文化体验型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最强,传统口味追逐型游客最弱。最后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因子和传统饮食偏好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因子与游客传统饮食旅游偏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应考虑不同类型游客对农业文化遗产的饮食偏好,有选择有重点地适应游客的需求,避免为吸引大众游客而产生的饮食文化破坏与生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合投入冗余量及产出不足量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低碳优化方案,寻找到理想的碳排放效率,促进产业用地低碳发展。[方法]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基于江苏省最新出台的工业分行业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视角,构建工业分行业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分析2013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26个行业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总效率、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并提出低碳优化方案。[结果]江苏省工业分行业土地利用碳排放综合效率普遍较低,其中苏中地区较高,苏北地区次之,苏南地区最低;碳排放综合效率最高的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用地。[结论]供地政策参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引导产业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20.
漓江上游猫儿山3种典型植被不同层次土壤的含水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揭示漓江上游森林植被对降水产流的调节作用,客观评估漓江上游水资源潜力,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森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漓江上游猫儿山林区的毛竹林(Phyllostachys pubescens)、荷木林(Schima superba)和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3种典型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由于荷木林冠层结构复杂,与毛竹林和杉木林相比,荷木林蓄水能力更强;毛竹林、荷木林和杉木林3种植被垂直结构明显,导致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趋势不同;(2)荷木林土壤含水量都在高值变化,而杉木林土壤含水量都在低值变化;各层次土壤含水量与年降雨分配关系密切,随着雨旱两季变化,毛竹林、荷木林和杉木林不同层次土壤水分随降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毛竹林土壤孔隙度大于木荷林和杉木林,但毛竹林的浅根性和速生性对表层土壤水含量影响更大。[结论]大气降水是土壤含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壤含水量是降雨与植被垂直结构及蒸腾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