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刊已从1990年第七期开始连载“数控养蜂法”。我深信,“数控养蜂法”的连载,将对我国的养蜂生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作为一名养蜂者,谨向《蜜蜂杂志》的编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两年前,我在《农民致富之路》一书中看到了一篇介绍黑龙江省养蜂大王杨多福事迹的文章,被“数控养蜂法”五个字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想,养蜂生产能用数来控制,  相似文献   

2.
学习“数控养蜂法”推动了我乡养蜂业的发展辽宁省义县有得天独厚的定地养蜂条件,有识之士也曾致力于养蜂事业。1992年前流传着“养啥不养蜂,死后连一口肉都吃不着”的说法,养了多年蜂的人。赔上几百元钱,就都罢手了。18年前我正是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怀着一颗...  相似文献   

3.
每当我重读徐特立同志为养蜂研究所题词的时候,脑海中总是浮现起十七年前徐老来到养蜂研究所和同志们亲切交谈的情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养蜂事业的深切关怀,至今不断激发  相似文献   

4.
郝淑兰 《中国蜂业》2007,58(10):36-36
提起养蜂似乎都是男人们的专利,殊不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式的养蜂,摇蜜、移虫、取浆及后勤保障工作都离不开女人,因此说在养蜂事业的"功劳薄"上,应有女人的一半,女人是撑起养蜂事业的半边天。三十年前,我爱人迷上了养蜂,几年的业余养  相似文献   

5.
我身残且多病 ,未到退休年龄就提前退养了。由于身体不好 ,十几年前就买蜂蜜吃 ,在买蜜的过程中 ,经常向养蜂师傅了解一些养蜂的情况。于是 ,1993年我买了2群蜂来饲养。养蜂对于我来说 ,是从零开始 ,人家养蜂都是追花夺蜜 ,而我只能定地饲养 ,所以没有什么效益。还有蜜蜂越冬、防病 ,对我都是很大的难题。为此 ,屡遭挫折 ,可我痴心不改 ,损失了又买。由于我养蜂没有收入还搭钱 ,家里人不支持 ,朋友们不理解 ,甚至还议论我 ,但这些都没有动摇我养蜂的决心。经历了八九年的养蜂 ,虽然没有取得经济效益 ,但是我的身心得到了很好的调养 ,我…  相似文献   

6.
养蜂脱贫共同致富记我的父亲─—陈思明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父亲结识了一位来自江南的杨师傅,通过杨师傅的引导,我父亲毅然走上了养蜂之路。当年秋季,花了三百元钱买了两箱蜜蜂,现已达40箱。对一个初学养蜂者来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这三年来,我父亲把所有的...  相似文献   

7.
《蜜蜂杂志》2021,41(10)
正我是祖国西南边陲、一个生来就以美丽命名的地方——德宏,"中华翡翠毛料城""中国坚果之乡"盈江县的爱蜂人士。1我的养蜂罗曼史,浪漫又传奇几年前,一次偶然的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竟然让我迷恋上了蜜蜂这个小精灵,激发了我要探索蜜蜂王国秘密的冲动。于是开始步入养蜂之路,与其说养蜂不如说是虐蜂,在我手里不知被整跑整死了多少群蜜蜂。对不起,亲爱的小宝贝!  相似文献   

8.
汪亮 《中国蜂业》2008,59(2):39-39,46
赌气不再养蜂20年前,我和一位朋友养了几个月蜂,当时他有3箱意蜂,没资金发展,我投资了800元,自做蜂箱,合伙养蜂。那时,2块钱能买1斤肉,800元投资也不算小数了。1986年12月,我们开始喂养蜂群,  相似文献   

9.
父亲养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选择养蜂,起初只是出于对蜂蜜的喜爱,更为重要的是,在后来养蜂的过程中,父亲慢慢欣赏到了蜜蜂的那种勤劳奉献和团队自律的精神,这使他热爱上了养蜂。除此之外,养蜂的收入还能使在农忙之余贴补家用,很是不错。记得小时候,我就在来来往往飞行的蜂群中穿行,这对养蜂人家的孩子们来说,已是件很平常的事了。  相似文献   

10.
8年前,因对养蜂这个职业感兴趣,几次拜访奈良县藤田养蜂场。专业养蜂家藤田久雄和他的儿子丰彦先生,非常认真地给我讲解与养蜂职业密切相关的花和蜜蜂的知识。藤田先生是战后从果树栽培改行成为养蜂家的,当时,养蜂是一项比农业收入高的理想工作。  相似文献   

11.
都说养蜂是甜蜜的事业,但我的养蜂之路吃的苦头比甜头多。以前年轻想赚钱,别人说什么好就上,没有搞懂。说意蜂好咱就养意蜂,说中蜂好咱就养中蜂,规模从几十群到200箱。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有时真想哭,甚至想把蜂一把火烧了。自从参加了龚凫羌教授的全国养蜂提高班学习后,苦尽甘来,我的养蜂技术可谓是突飞猛进。要是十几年前认识龚老师,那该有多好啊!  相似文献   

12.
龚凫羌、宁守容二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广东省增城市的一位养蜂爱好者.自从7年前收捕到一群中蜂后,我便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没有养蜂经验,蜂群很快便得了幼虫病.首次养蜂就这样以失败告终,我心有不甘.听说意蜂好养,便去买了3框来饲养,后因为螨害严重又差点放弃.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位退休教师,现年67岁,10年前因病魔缠身,丧失了工作能力,于1980年退休。我原患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炎、神经机能性头痛、耳鸣等疾病,吃药无效,打针无用,只好听天由命。为摆脱困境,我侄儿在1981年春送给我一群(三脾)蜂和一些有关养蜂的书刊。从此,我就以养蜂来消遣。一次,我发现巢门  相似文献   

14.
养蜂的副产品——雄蜂、雄蜂蛹、王浆虫及新鲜的蜂尸等,平时往往被养蜂者遗弃,很少有人去考虑如何利用这些废弃物作为原料进行再生产的问题。几年前,我听说养蝎子能致富,就在养蜂的业余时间养蝎子。养蝎的饲科大多是用黄粉虫,而黄粉虫需要自己饲养或去集市上购买,这无形中增加了养蝎的劳动量和成本。于是我就想能否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20年来第一线养蜂人员年龄构成与变化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发现,目前直接从事养蜂生产人员的平均年龄超过48岁,50岁以上养蜂人员占到49.2%,30岁以下年轻养蜂员仅占5.5%;而20年前养蜂员的平均年龄为35.4岁,50岁以上从业者仅占蜂农总数的14.6%,30岁以下年轻养蜂员比例高达38.1%。10年前的数据与20年前相似。近10年来,我国养蜂人员的平均年龄增大近13岁,年轻从业者减少近80%。这一变化是否会导致整个养蜂产业的“多米诺效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傅业常,2018年55岁,贵州省息烽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6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了蜜蜂,从而对养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他和另一个养蜂爱好者用格子箱业余养蜂160群以上,最多时超过200群。2017年我初到息烽时,就听该县农业局长谈到过此人,直到最近,终于有机会到他蜂场参观,并对其进行了实地采访。  相似文献   

17.
引子十年前,笔者曾因家境的贫寒而被迫缀学养蜂,后来又因养蜂致富,才得以恢复学业。正是因为我与蜜蜂有着这种特殊的感情,我在1990年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入蜂场40天,对转地线路附近的蜂场进行了一些调查,结果发现转地放蜂安全问题是当前养蜂界面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几则来自蜂场的实例报告△合肥市肥西一对养蜂夫妇在安徽省太和县坟台区一带某公路旁放蜂,在1990年8月份的一个雨夜遭到了一个蒙面持刀歹徒的  相似文献   

18.
《蜜蜂杂志》2021,41(5)
正在人生的长河中,总会遇到令自己尊敬崇拜的人,而让我崇拜尊敬的人便是宋心仿老师。知道宋老师是32年前的事。那时我刚养蜂不久,从书店购买了一本名为《蜜蜂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利用》的书,编著者是宋心仿。这本书对提升我的养蜂技术产生很大作用,从此,宋心仿这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便扎下了根。认识宋老师是在10年前我的蜂场。2009年8月宋老师到五征集团与姜卫东董事长研究养蜂车相关事宜,在五莲山区公路边无意中看到我的蜂场,他便停下车到我的蜂场去看一看,并与我交谈近一个小时。见到宋老师我像见到亲人、师长、领导一样,心情激动,话语增多,感觉有满腹的话要对他讲。我把养蜂人的艰难困苦与喜愁悲乐,  相似文献   

19.
<正>我是1973年下乡当知青那年开始学养蜂的,记得那年才18岁,到现在养蜂也有47年了,可以称的上是一位养蜂老人了。在养蜂过程中,自制蜂箱,十框意蜂标准箱和七框中蜂标准箱都使用过,在多年使用过程中总感觉蜂箱巢门有诸多不便和缺点。3年前自己对蜂箱巢门进行改进,将固定木制小巢门改为铁皮推拉式巢门,经过3年的使用,证明改进  相似文献   

20.
调查发现,目前直接从事养蜂生产人员的平均年龄超过48岁,50岁以上养蜂人员占到49.2%,30岁以下年轻养蜂员仅占5.5%;而20年前养蜂员的平均年龄为35.4岁,50岁以上从业者仅占蜂农总数的14.6%,30岁以下年轻养蜂员比例高达38.1%.10年前的数据与20年前相似.近10年来,我国养蜂人员的平均年龄增大近13岁,年轻从业者减少近80%.这一变化是否会导致整个养蜂产业的"多米诺效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