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翟娟  刘岚君  褚崇胜  胡妹 《种子科技》2023,(10):130-132+141
玉米-大豆间作是农业中典型的间作模式之一。结合试验研究结果可知,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在时间和空间上利用光、热、水、养分等资源具有互补优势。文章分析了玉米-大豆间作种植类型,总结了该间作体系增加养分累积量、防控作物病虫害、抑制杂草生长、增强抗倒伏能力、提高土壤肥力、土地当量比及产量等间作优势,并根据目前应用情况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展望方向。  相似文献   

2.
华北平原粮田替代型复合种植模式生态 经济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通过定位试验,从生态经济角度对不同间作复合种植模式与传统种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以寻求经济高效、生态安全的替代型种植模式,结果表明:(1)间作改善了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因而间作复合种植模式间作季节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单作季节产量明显增加。(2)禾豆间作不仅通过直接影响当季作物的产量形成来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还通过对后作作物产量的积极影响来提高后作作物的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复合种植模式整体的土地利用率。研究得出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土地利用率全年提高了4.0%~7.0%。(3)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在间作季及全年的农机械、农药、化肥的经济投入量减少,农机械、农药等措施的减少,降低了对农田土壤理化性状等的外来干扰,这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来说意义重大。(4)间作复合种植模式提高了各季及全年的经济效益和经济产投比。全年经济效益最高可达25067.7元/hm2,比对照提高了18.97%。综合以上结果,从改善农田生态、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与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整体评价,禾豆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可以作为传统麦玉连作的替代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油稻轮作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及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油稻轮作田间试验,研究了等养分条件下4种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地表径流N、P流失浓度和流失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即:化肥(CF)、化肥+低量有机肥(OC1)、化肥+中量有机肥(OC2)、化肥+高量有机肥(OC3)。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在满足作物养分需求,保持相对较高的产量水平基础上,能显著或明显减少农田径流水铵态N、硝态N和全P的流失浓度和流失量,尤以中、高量有机肥处理效果最显著;各处理径流液全N浓度范围在0.60~27.89mg/L,总P浓度范围在0.059~0.353mg/L,均大于富营养化水体标准,污染周边水环境;N流失指数明显高于P,且硝态N是N流失的主要形式;中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能够保证作物产量,并能有效降低N、P的径流流失,为适宜该地区油稻轮作的合理施肥制度。  相似文献   

4.
为了选择长江流域旱地作物适宜的耕作方式,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以及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促进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归纳了国内外关于间作对旱地作物产量、品质、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养分吸收及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情况。间作系统各作物的总产量(或收益)高于其任一单作系统;间作能显著改善作物的品质;间作能够使各作物在时空与水肥利用上具有互补性;间作群体在辐射截获和利用总效率上不低于其任一作物的单作群体;间作系统的土壤水分含量及利用率、土壤养分利用效率高于单作系统;间作的两种作物对养分吸收存在竞争与促进关系,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肥料损失率;间作系统能够集约利用光、温、水等自然资源。针对长江流域旱地作物间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条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坡地氮磷流失是洞庭湖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此研究以湖南省湘阴县红壤坡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生态拦截技术对玉米产量、化肥利用率和氮磷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拦截技术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径流量减少了5.7%~17.1%,而泥沙流失量减少了40.1%~45.6%。拦截氮磷效果显著,径流中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分别达到26.5%~44.9%和29.3%~33.1%。生态拦截处理对玉米产量均表现出增产,比顺坡玉米提高了4%~8.1%;并一定程度提高NP化肥肥效和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区对比法,在27度左右轻度石漠化坡耕地上进行小麦套玉米横坡聚垄配王地埂绿肥、小麦套玉米横坡聚垄及小麦套玉米顺坡聚垄的不同种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套玉米横坡聚垄配置地埂绿肥处理的小麦产量2 619.75kg/hm~2、玉米产量7170.90kg/hm~2,小麦 玉米复合产量9790.65 kg/hm~2、复合产值12858.90元,与顺坡聚垄种植处理相比,分剐增长13.62%、10.11%、11.02%及11.05%;且能减轻土壤养分、水分的流失。  相似文献   

7.
旱坡耕地生物栅篱梯化护埂技术水土保持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四年 8°,15°旱坡耕地上试验生物研究栅篱梯化护埂。结果表明 :生物栅篱梯化护埂 ,能有效遏制旱坡地水土养分流失。达到保水、保土、保肥 ,增产、增收的效果。8°坡生物栅篱梯化护埂比未梯化对照 ,减少径流 79.6 % ,减少土侵蚀 93 .6 % ,减少养分流失 91.7% ,产量提高 17.1%~2 1.3 %。 15°坡生物栅篱梯化护埂 ,比未梯化对照减少径流74.6 % ,减少土壤侵蚀 96 .6 % ,减少养分流失 94.6 %。产量提高 14.8%~ 2 2 .7%。尤以生物梯化护埂 ,配套横坡聚垄耕作效果最佳 ,比对照减少径流 95 995 .8m3/ (km2 ·年 ) ,减少81% ,减少土壤侵蚀 2 798.7t/ (km2 ·年 ) ,减少 98.4% ,减少养分流失 96 .9% ,土壤含水量提高 7.4% ,平均增加蓄水42m3/ 6 6 7m2  相似文献   

8.
不同作物种植垦作对水土流失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大田作物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甘蔗、木薯、玉米3种作物种植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的水土流失量及土壤养分流失量均有显著差异。3种不同作物种植的水土流失量及土壤养分流失量大小均表现为:玉米>木薯>甘蔗。其中,玉米水分、土壤、土壤速效氮、磷、钾及土壤有机质的流失量分别比木薯增加了15.00%、30.44%、35.53%、34.73%、31.84%、34.80%;木薯分别比甘蔗增加了41.60%、39.66%、46.86%、41.57%、54.75%、41.89%。由此可见,不同的作物垦种和栽培管理过程对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玉米种植垦种和栽培管理过程耕地水土流失量最大,其次是木薯,再次是甘蔗。旱地尤其是旱坡地不同作物适当轮作,不仅有利于调节土壤肥力,而且有利于保持水土。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出能有效拦蓄径流和泥沙量以及减少养分流失的马尾松林下套种模式,以马尾松林下不同套种模式为研究对象,包括马尾松对照,马尾松林下套种油茶,马尾松林下油茶+花生以及马尾松林下油茶+大豆,对其产流产沙量和养分流失进行全年的定位监测。结果表明:产流产沙量与降雨量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雨季的径流量和产沙量分别约占全年的84.47 %和86.08%。产流产沙还受到降水多寡的影响,在旱季比雨季对产流产沙的影响更为明显。径流量和产沙量均表现为显著相关(P<0.05)。与马尾松对照相比,套种油茶后年产流产沙和养分流失量均表现为略为增加,而在油茶林下套种花生和大豆后,产流产沙和养分流失量明显减少。表明在马尾松林下仅采取套种油茶的模式,可能会促进产流产沙,增加养分的流失,而在油茶林下增加种植绿肥的模式,能有效拦蓄径流泥沙量,减少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10.
不同植被下水土流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桉树林、龙眼树、混交林3种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植被下的水流失量、土壤流失量及土壤养分流失量均有明显差异。3种不同植被下水流失量、土壤流失量及土壤养分流失量均表现为:桉树林>龙眼树>混交林。其中,龙眼树水分、土壤、土壤速效氮、磷、钾、土壤有机质流失量分别比桉树林减少了4.43%、96.51%、95.29%、96.20%、93.00%、96.09%;混交林分别比桉树林减少了5.07%、98.79%、98.67%、98.74%、98.39%、98.74%。水、土壤及土壤养分流失量除了在龙眼树与混交林间差异不显著外,在其他植被类型间均呈显著差异。由此可见,混交林保持水土的作用最好,其次是龙眼树,再次是桉树。  相似文献   

11.
盐碱地棉花花生间作种植模式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硫酸盐盐碱地棉花花生种植模式和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综合经济效益,本研究以‘鲁棉研37 号’和‘花育36 号’为供试材料,在高唐硫酸盐盐碱地条件下,通过两年大田试验分析了棉花花生不同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产量、单位面积的土地当量比、种植成本和效益。结果表明,在试验点的气候条件下,棉花花生不同种植模式中两种作物产量存在年际间差异;棉花花生2:4 和4:8 间作种植模式的土地当量比、总效益、总成本和净效益均较高,其中4:8 种植模式的最高。棉花花生4:8 大小幅间作种植,年际间换带轮作,可作为当地棉花花生复合种植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2.
蔬菜间作及氮肥调控对土壤硝酸盐及氮素表观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物根系分布深度不同,其吸收养分的土壤区域也有所不同。采用大田试验方法,选择深根系的茄子和浅根系的大葱进行间作种植,并辅以氮素调控措施,研究其对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异规律及氮素表观损失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减量施肥条件下,土壤硝酸盐运移和累积的规律均为间作区含量低于单作区,表明与单作相比,茄子与大葱间作能有效阻截硝酸盐的向下淋洗,并有效减少土壤中硝酸盐累积量。间作种植模式下,减量施肥能够减少土壤中硝酸盐含量,特别是深层土壤,在作物生长期间,硝酸盐含量均比常规施肥区明显降低;土壤剖面硝酸盐累积量也表现为减量施肥区明显低于常规施肥区。采用蔬菜间作和减量施肥,均能不同程度的减少氮素的表观损失。  相似文献   

13.
施肥量对抚仙湖北岸水稻土氮磷钾垂直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抚仙湖北岸蔬菜施肥量过大,易使养分流失的问题,采用室内土柱淋溶模拟试验法,探讨了不同施肥量对水稻土N、P、K垂直迁移状况和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淋溶条件下,土壤速效N随水垂直向下迁移的流失量大,在不施N肥的条件下,每公顷的N流失量,砂壤土为381 kg,壤粘土为85 kg;且流失量与施N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被土壤吸附的量很小。而土壤有效P随水垂直向下迁移距离短且迁移量小,流失量也极少,主要被土壤吸附在施肥层(0~20 cm),上层土壤有效P沉积量与施P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P流失量与施P量关系不明显;不管是砂壤土还是壤粘土,每公顷土壤P流失量仅为0.007~0.014 kg。土壤速效K随水垂直向下迁移距离长短及迁移量多少与施K量呈正相关,但速效K流失量很小,每公顷的K流失量,砂壤土为12.00~23.02 kg,壤粘土为4.81~7.91 kg,绝大部分被土壤吸附。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新疆北疆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大豆单作、玉米单作、豆玉间作3种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模式作物根系形态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间作种植模式使各作物之间根系分布更为合理,间作种植大豆和玉米的SPAD值较单作的有所提高,缩短了大豆的生育期,节约土地资源,玉米与大豆间作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明该间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本文研究对新疆北疆滴灌地区推广发展豆玉间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减少植烟地水土养分流失和实现烟叶产质量最大化,试验研究常规耕作、免耕、免耕+稻草覆盖3种耕作方式对深丘山地烤烟土壤水土流失、养分流失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比较,免耕和免耕+稻草覆盖均能减少水土流失,径流量分别减少9.54%,26.01%;不同耕作方式养分流失量不同,全氮和全磷流失特征表现为常规耕作>免耕>免耕+稻草覆盖;与常规耕作比较,免耕和免耕+稻草覆盖的全氮流失量分别减少13.68%、39.59%,全磷流失量分别减少9.72%、27.57%。免耕栽培能提高烟叶产量、产值和化学成分协调性,并以免耕+稻草覆盖效益最好,增加收益5822.85元/hm2。研究表明,免耕、免耕+稻草覆盖对减少地表径流作用明显,是遏制土壤养分流失的有效途径;免耕+稻草覆盖增产增值明显,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春马铃薯间套两茬燕麦生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农业中,粮食生产与牧草发展争地矛盾的实际问题,本论文利用马铃薯和燕麦为实验材料设置了三个处理:马铃薯净作、燕麦净作和马铃薯燕麦间作。结果表明:马铃薯和燕麦间作有利于马铃薯出苗和前期营养生长;马铃薯间套两茬燕麦的经济产量达43450.4kghm-2,比净作马铃薯增加经济产量28.07%;但间作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商品薯率,间作马铃薯块茎产量仅是净作的32.38%。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马铃薯间套两茬燕麦,一茬收获籽实,一茬收割牧草,这种缓解粮食与牧草生产争地矛盾的粮草间作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不同耕种措施对坡地红壤侵蚀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3-1995年中英就云南坡地红的侵蚀及保持方法进行了合作研究。试验分别设坡度、种植行向和不同的耕种措施为处理;供试作物:玉米;三年的试验结果表明,麦杆覆盖在三个坡度上都能有效地减少径流,从而减径土壤流失;地膜覆盖产生的径流最多,造成的土壤流失最严重;两者在玉米生产季节产生的径流量和流失土量(三年平均)分别为832.95m3/ha,1.27t/ha和1084.05m3/ha、5.92t/ha,  相似文献   

18.
间作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探讨仁用杏作物间作对作物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提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最优间作模式,对东北风沙半干旱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于2012-2014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了仁用杏花生间作、仁用杏谷子间作、仁用杏甘薯间作、仁用杏单作、花生单作、谷子单作、甘薯单作7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仁用杏与作物间作能够提高光能利用效率,2012-2013年间作花生、间作谷子、间作甘薯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提高44.74%,51.60%,51.68%;仁用杏谷子间作比仁用杏花生间作、仁用杏甘薯间作分别高118.07%,33.09%,为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奠定了基础。仁用杏作物间作作物越靠近树行,光合作用受影响越重,而仁用杏谷子间作谷子边3行并未受到影响,间作谷子边行的叶面积指数在后期差异也不显著,这是谷子产量降低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2012-2014年间作花生、谷子、甘薯产量比单作分别减少62.90%,54.88%,64.32%,而间作仁用杏与单作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仁用杏谷子间作最能够适宜当地的生态环境,在东北风沙半干旱区持续雨养农业发展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间套作系统中作物的养分吸收利用与病虫害控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合理的间作套种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减轻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间套作系统中关于作物养分吸收利用的特征,特别是在大量元素氮磷钾方面的研究、以及间套作系统中土壤养分的迁移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肥力和培肥的影响前人已有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的近年来的有关工作。同时阐述了矿质营养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并针对目前间套作系统中养分与病虫害关系研究的空白,提出今后的研究应加强间作系统中养分与病虫害控制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养分吸收利用对产量优势贡献的差异。本研究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通过比较间套作与相应单作成熟期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综合分析了玉米大豆套作、玉米花生间作中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套作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为1.16~1.72,具有套作产量优势,玉米花生间作LER为0.89~1.13,无明显间作产量优势。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比相应单作提高32.60%~54.22%、27.35%~34.64%和17.74%~24.42%,氮素利用效率低于相应单作21.99%~42.07%。氮、磷、钾吸收效率对LER的贡献分别为0.34~0.62、0.31~0.46和0.22~0.32,利用效率的贡献分别为–0.11~–0.35、–0.03~–0.31和–0.11~0.22。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高出相应单作–7.86%~31.58%、23.09%~46.52%和1.60%~55.48%,氮素利用效率高出相应单作7.55~26.60。氮、磷、钾吸收效率对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