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陕北枣树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进一步了解陕北枣树土壤理化性质,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陕北延川县不同品种、不同生长年限的枣树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100 cm内的土壤,测定土壤pH、硝态氮、可溶性总氮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pH变化总体呈现出0~20 cm的值最小,20~40 cm的值最高,不同枣树品种土壤pH不尽相同,‘木枣’>‘骏枣’>‘灰条枣’>‘狗头枣’。同一枣树品种不同生长年限相比,生长年限越长,土壤pH越小。0~20 cm深度土层硝态氮含量最高,20~40 cm土层含量次之,4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最低,60~100 cm土层略微上升。不同枣树品种土壤硝态氮含量不尽相同。‘狗头枣’>‘骏枣’>‘灰条枣’>‘木枣’。30年以上的枣树平均含量更是远远超过30年以下的。所有枣树20~40 cm土层可溶性总氮含量最高,生长年限越短,20~40 cm土层可溶性总氮含量越高。所有枣树土壤可溶性总氮含量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不同品种枣树土壤可溶性总氮含量大小次序为:‘狗头枣’>‘灰条枣’>‘木枣’>‘骏枣’。这种差异可能受枣树年限,枣树品种以及施肥等条件影响。枣树品种、树龄等影响着土壤pH、硝态氮、可溶性总氮含量,关于其中的机理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适合佳县地区种植的红枣抗裂品种,利用枣果浸泡试验,分析了‘佳县长枣’、‘狗头枣’、‘赞皇枣’、‘骏枣’、‘壶瓶枣’、‘金丝小枣’、‘圆铃枣’、‘晋枣’、‘灵宝枣’、‘木枣’10个佳县本地栽植的红枣品种裂果率和吸水率的变化趋势,比较不同品种的抗裂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浸果过程中,红枣的裂果率在24 h内基本呈直线增加,72 h后达到稳定。不同红枣品种在脆熟期浸果后一定时期内(24~48 h)的裂果率和吸水率线性相关。不同品种之间的红枣裂果率差异显著,‘骏枣’裂果率最高,为93.3%,‘圆铃枣’裂果率最低,为26.7%,其次为‘佳县长枣’和‘灵宝枣’。因此,适合佳县栽植的较好红枣抗裂品种为‘圆铃枣’、‘佳县长枣’和‘灵宝枣’。  相似文献   

3.
喀什‘灰枣’‘骏枣’果实主要营养物质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喀什红枣果实主要营养物质间的相关性,以5年生喀什‘灰枣’和‘骏枣’为对象,测定成熟期果实矿质元素、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灰枣’和‘骏枣’果实主要矿质元素含量顺序均为:钾氮钙磷镁铁锌铜锰硼。测定的13个营养物质指标中铁、镁、钾、磷、氮、维生素C和总酸7个指标的含量‘骏枣’极显著高于‘灰枣’,钙和总糖2个指标的含量‘骏枣’与‘灰枣’无差异;硼、锌、铜、锰4个指标的含量‘灰枣’较‘骏枣’高,但无显著差异。果实的矿质元素、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共13个指标的72组相关性数据中,‘灰枣’72组全部存在相关性,其中35组具有显著相关性;‘骏枣’有71组数据存在相关性,其中30组具有显著相关性。喀什‘灰枣’和‘骏枣’果实中矿质元素、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等因子之间是既有协同作用,又有相互抑制,果实品质形成是各营养物质协同调控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枣树初花期、盛花期及幼果期分3次喷施保美灵,并观察施药后红枣长势及品质的变化.初花期不同树龄灰枣平均坐果率为16.6%,不同树龄骏枣平均坐果率为13.1%;盛花期不同树龄灰枣平均坐果率为70.5%,不同树龄骏枣平均坐果率为63.75%;采收前对果品质及产量进行调查,发现灰枣果色均匀,无果锈,平均产量为555 ~ 780 kg/667 m2,骏枣部分果实果皮有果锈,平均产量为459.0 ~ 842.9 kg/667 m2.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木枣枣果成熟时由青果向红果转变的分子机理,本研究使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木枣和其衍生种大木枣白熟期青果和全红期红果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经过测序共得到Clean Data 80.12 Gb,各样品Clean Data平均为6.68 Gb,GC含量为45.00%,Q 3093.63%,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效率在79.97%~86.44%之间,共发掘1 631个新基因。样品间共筛选出4 90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8个差异表达基因是所有样品组合共有的。全红期红果与白熟期青果(R vs. G)组合注释到各数据库的DEG基因数(3 278)明显多于其他3个组合,木枣与大木枣白熟期青果(MG vs. DG)间的DEG基因数(1 285)多于全红期红果(MR vs.DR)间的DEG基因数(857)。枣果在白熟期和红果期发育阶段的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细胞发育、代谢过程及单一生物学过程,并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和催化活性,主要参与α-亚麻酸代谢,半乳糖代谢,光合作用-天线蛋白质等代谢途径。同时,还预测检测到2 982个转录调控因子,归于转录因子(TF, 1 298)、转录调节子(TR, 368)、蛋白激酶(PK, 1 316) 3大类,分别以AP2-EREBP家族(112)、m TERF家族(46)、RLK-Pelle家族(1 050)的基因最多。该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为寻找枣果由白熟期向全红期转变的相关基因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裂果发生遗传原因和筛选抗裂相关果实性状,以陕北主栽易裂品种‘狗头枣’、‘骏枣’、‘团枣’和抗裂品种‘木枣’、‘相枣’为供试材料,分别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还原糖含量、蒽酮法测定可溶性总糖、淀粉和纤维素含量,分析不同抗裂性品种、未裂与裂后枣果、裂果发生期果皮果肉间的可溶性糖与不溶性糖含量差异。研究表明:还原糖含量、纤维素含量:抗裂品种易裂品种,可溶性总糖含量:易裂品种抗裂品种;纤维素含量:裂后未裂;还原糖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果肉果皮;其他成分含量在各材料中差异不显著;还原糖含量与可溶性总糖含量、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总糖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以上结论说明:(1)品种的抗裂性与枣果还原糖、可溶性总糖、纤维素含量有关,与淀粉含量无关。还原糖和纤维素含量高、可溶性总糖含量低,抗裂性好;(2)裂果现象的发生虽不会导致枣果中还原糖、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发生变化,但会使得纤维素含量增加;(3)在裂果发生期,果皮、果肉间存在还原糖和可溶性总糖合成不同步,有可能是导致枣果开裂的原因之一;(4)与品种抗裂性有关的还原糖、可溶性总糖和纤维素的合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淀粉的合成除了与可溶性总糖含量有关外,相对比较独立。  相似文献   

7.
以骏枣(Ziziphus jujuba Mill.)为试验材料,对枣的单果重和果形指数进行分析,为枣裂果的因子调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枣树喷布稀释300倍和500倍的CaCl2溶液,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CaCl2处理对枣果形指数和单果重的影响显著,枣的果形指数与单果重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肥料类型及施用方式对香稻香气2-乙酰-1-吡咯啉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的影响,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香稻品种玉香油占为研究材料开展大田试验。试验设置深施肥和常规手撒施肥2种施肥方式处理,施用碳酸氢铵+过磷酸钙+氯化钾处理和复合肥处理2种肥料类型处理,各肥料处理均含有等质量的氮磷钾养分。研究了香稻成熟期籽粒香气2AP的含量,分蘖期、孕穗期、扬花期和成熟期香稻叶片的脯氨酸含量、脯氨酸脱氢酶活性、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活性、鸟氨酸转氨酶活性和吡咯啉-5-羧酸含量。结果表明,肥料类型、肥料施用方式和两者互作均显著影响香稻籽粒香气2AP含量,其中常规手撒施用碳酸氢铵+过磷酸钙+氯化钾肥料处理利于香稻籽粒积累显著较高的香气2AP含量,达59.86 ng/g;香稻籽粒香气2AP含量和成熟期叶片的吡咯啉-5-羧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57 1*)。该研究可为制定香稻浓香施肥技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生物炭与有机菌肥配施条件下,研究植烟土壤在生长期内土壤基础养分和可溶性碳(DOC)、氮(DON)含量的变化,为植烟土壤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在施相同化学肥料的基础上,设置CK(不施有机肥)、T1(生物炭)、T2(有机菌肥)、T3(生物炭菌肥)、T4(50%有机菌肥+50%生物炭)、T5(60%有机菌肥+40%生物炭)、T6(40%有机菌肥+60%生物炭) 7个处理。结果显示,各有机肥处理与对照相比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作用明显,与其他处理相比,T2处理显著提高了移栽后60 d的土壤铵态氮含量; T5处理则显著提高了整个生育期的硝态氮含量;与其他处理相比T5处理显著提高了60 d速效磷含量,T2处理显著提高了60 d时土壤速效钾含量。T1和T3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显著提高了旺长期(移栽后60 d)土壤DOC含量,T3处理的DOC/SOC比值达到最高(8. 31 mg/g)。T2处理土壤DON含量在90 d达到最高(57. 09 mg/kg),T5处理的土壤DON含量则在60 d最高(97. 98 mg/kg);与其他处理相比,T3、T4、T5和T6处理降低了移裁后90 d植烟土壤成熟期的芳香化指数(AI),提高了E2/E3值。综上所述,在豫中烟区,有机菌肥及60%有机菌肥配施40%生物炭施肥措施,最有利于提高土壤氮素含量,生物炭和生物炭菌肥施肥措施有利于提高土壤可溶性碳含量。  相似文献   

10.
番木瓜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番木瓜高产高效栽培与合理施肥模式之间的平衡点,确保番木瓜高产优质,施肥模式经济高效。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5种不同施肥模式(专用肥,T1;专用肥+改良剂,T2;专用肥+精制有机肥,T3;精制有机肥,T4;生物有机肥,T5)对番木瓜营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施肥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与T1处理对比,T2、T3处理均表现出促进番木瓜冠幅、株高生长增加的趋势。整个示范区番木瓜株产40.2~49.3 kg,平均单果重0.38~0.41 kg,单株收获商品果实105.8~120.4个。T3处理较T1处理增产18.6%,差异显著。糖度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1处理显著低于T4、T5处理,T4、T5处理均显著低于T2、T3处理。不同施肥模式鲜果肉维生素C含量与糖度的趋势一致。从经济效益来考察,T3处理获得的净产值最高(413819元/hm2),产投比为T3≈T2>T5≈T1>T4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红枣枣果在成熟过程中相关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以不同成熟度(未成熟青白果、四成熟微红果、八成熟半红果和成熟全红果)的狗头枣枣果为研究材料,探究其不同成熟阶段酚类物质、有机酸、三萜酸、VC含量及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总还原力)的差异性。结果表明:4个不同成熟度红枣共检测出8种酚类物质、4种有机酸、3种三萜酸,其中儿茶素、阿魏酸、绿原酸为主要的酚类物质,柠檬酸和苹果酸为主要的有机酸,白桦脂酸和熊果酸为主要的三萜酸。4个成熟度红枣总酚含量为556.7~963.7 mg/100 g,总黄酮含量为412.7~866.7 mg/100 g,VC含量为335.5~665.5 mg/100 g,这3种物质含量皆在青白果时期最高,且随着成熟度的提高呈下降趋势;枣果的抗氧化能力由高到低为未成熟青白果>四成熟微红果>八成熟半红果>成熟全红果。枣果在未成熟青白果时的VC、总酚、总黄酮含量最高,抗氧化活性最强,可作为获取天然抗氧化活性物质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12.
油茶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施肥对油茶高产、高效经营的影响,叙述了油茶主要施肥技术——肥料种类、施肥方式、施肥时期、配方施肥、营养诊断等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施肥对油茶的营养生长、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出为进一步推进油茶高效、低碳和可持续经营,加强油茶专用肥和缓控释肥料的研制是今后油茶肥料的研究重点;开展油茶水肥耦合技术研究、建立油茶营养诊断技术体系和科学施肥系统是指导油茶科学合理施肥的重要措施和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断根配合施肥措施对冬枣生长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滨州市冬枣示范园的6年生冬枣(Zizyphus jujube Mill.)为试材,采用树木行间两侧3倍地径断根的方法,结合萌芽前和坐果后不同施肥措施,研究了断根和施肥对冬枣二次枝、果实产量、Vc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萌芽期施肥量减半,对冬枣二次枝生长起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后期减半施肥则影响不大。减少施肥量显著降低了冬枣产量。施肥方法相同条件下,根系修剪显著降低了二次枝的生长,其抑制作用与施肥量减半的效果相当。根系修剪后,减少施肥量可增强对冬枣生长的抑制作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根系修剪可显著提高冬枣的产量,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与半量施肥相近的增产效果。此外,根剪后减少施肥量提高了当季肥料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冬枣果实中可溶性糖和Vc含量。由以上分析可知,两侧3倍地径根剪可减少肥料使用量,对冬枣产量及品质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4种施肥管理对思州柚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思州文旦柚高产优质管理方法,研究了"施肥+套袋"施肥管理(Ⅰ)和"施肥+套袋+微生物菌肥"施肥管理(Ⅱ)、"施肥+套袋+K、Ca肥"施肥管理(Ⅲ)和"施肥+套袋+K、Ca肥+微生物菌肥"施肥管理(Ⅳ)4种肥料管理对果实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增施微生物菌肥可导致思州柚横径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加重裂果的发生;套袋前增施Ca、K肥,可以增加果实纵径、果形指数、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增施Ca、K肥基础上,增施微生物菌肥,果实纵径、果形指数、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增大幅度进一步扩大,微生物菌肥和Ca、K肥协同促进果实形状从扁圆向高扁圆或梨形塑造和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积累,增加果实甜度;套袋前增施Ca、K肥能控制裂果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增施微生物菌肥,可进一步加强对裂果发生效果巩固作用;4种施肥管理下,裂缝程度、裂果率与单果重和果实横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方位的裂果之间、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存在显著或者极显著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旱地红壤长期定位施肥养分下移特征及作物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给合理施肥与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玉米为试材,试验设4个处理,研究了旱地红壤长期施肥养分在剖面中的下移特征和作物产量效应。结果表明长期施用N、P肥和有机肥显著增加0~20 cm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N与P或有机肥配施明显减少20~60 cm碱解氮含量,60~80 cm碱解氮含量差异较小;P与有机肥配施减少20~40 cm速效磷含量;40~60 cm速效磷含量差异极小;40 cm以下速效钾差异不明显,有机质60~80 cm以下无差异。低产红壤经28年改良培肥,生产性能达到中上等肥力水平。长期施N和NP,玉米籽粒分别在第8、24年绝收,NMP处理比NP处理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16.
菜薹硝酸盐积累与品种、营养品质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3种不同颜色菜薹的硝酸盐积累和营养品质间的关系,以绿菜薹(菜心)、白菜薹和红菜薹为试验材料,采用水肥一体化种植和对菜薹的营养品质测定相关方法对不同颜色菜薹的硝酸盐积累与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等营养品质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绿、白和红菜薹不同品种间硝酸盐含量差异显著。硝酸盐聚类分析将44个菜薹品种划分为硝酸盐含量高和低的2个类群:硝酸盐含量高的类群(33个品种)中包括绿菜薹33个品种中的31个品种和白菜薹5个品种中的2个品种;硝酸盐含量低的类群(11个品种)包含2个绿菜薹品种和3个白菜薹品种,另6个红菜薹品种均属于硝酸盐含量低品种。菜薹硝酸盐积累与其营养指标密切相关,根据硝酸盐含量和营养品质指标(包括维生素C、还原糖、可溶性固体物质和蛋白质含量)的聚类分析结果分为3类:第1类包含32个绿菜薹品种和2个白菜薹品种,为高硝酸盐含量和营养品质指数低的品种;第2类包含6个红菜薹品种和2个白菜薹品种,为低硝酸盐含量和营养品质较高的品种;第3类包含1个绿菜薹和1个白菜薹品种,硝酸盐含量低且营养品质佳的品种。PCA分析表明,硝酸盐积累与各营养指标存在差异,且相关性分析也证实硝酸盐与营养指标存在显著相关。菜薹硝酸盐与营养品质分类和相关性分析为筛选和选育低硝酸盐高品质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施肥对湿地松中龄林生长及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促进湿地松中龄林的生长,以湘北9年生湿地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配方肥不同施肥量对湿地松生长、土壤的影响及成本效益。施肥后3年的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林分蓄积生长量及施肥效益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以700 g/株对湿地松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施肥后2年的土壤养分比施肥前有所改善,不同土层土壤pH值降低,有机质、速效K含量均有所提高,速效N含量大幅提高,上层增加量高于下层,速效P不同程度减小,上层减少量低于下层;适量施肥可促进豆马勃菌的生长,施肥后7个月,豆马勃子实体个数在100~800 g/株范围内总体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对湿地松中龄林进行1次追肥,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以N、P、K配方肥700 g/株最佳。  相似文献   

18.
控释氮肥对土壤硝态氮和玉米植株全氮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探讨控释氮肥施用的最佳用量比例,在大田条件下,试验设6个处理:T1不施氮肥、T2常规施肥(基施)、T3常规尿素(基施+追施)、T4控释尿素100%、T5控释尿素90%、T6控释尿素80%。研究控释氮肥对土壤硝态氮和玉米植株全氮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硝态氮和秸秆全氮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下降趋势,且拔节期含量最高。控释氮肥处理灌浆期到成熟期不同氮素含量高于常规施肥处理。控释氮肥处理提高了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地上部干物重,而从拔节期到成熟期,控释尿素100%、控释尿素90%处理地上部干物重高于普通尿素处理,且控释尿素90%处理最大。控释氮肥合理用量提高了玉米的茎粗、穗粒数,减少了玉米秃尖长度,但对百粒重影响不大。控释尿素90%处理产量最高,达到8637.6 kg/hm2,与不施氮肥和常规施肥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施肥因子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不同施肥时期及不同肥料种类的配合对强筋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同等量的肥料,施肥时期不同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直接关系,以拔节期追施N、P、K肥产量最高,7708.5kg/hm2。底肥一次性施用产量最低,7434.0kg/hm2,二者产量相差274.5kg/hm2。拔节期追施N、NP、NPK、NK之间产量差别不大。拔节期追施N、P肥品质最好,各种肥料底肥一次性施用品质最差,二者蛋白质含量相差1.6个百分点,湿面筋含量相差1.5个百分点,形成时间 相差0.7min,稳定时间1.9min,拔节期追施N、NP、NPK、NK之间品质差别不大。要想使强筋小麦高产稳质,必须有配套的栽培技术才能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