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探明赤红壤区粉葛(Pueraria thomsonii Benth)高效栽培的合理施肥技术,采用“3414”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氮、磷、钾配施对桂中南赤红壤区粉葛的肥料效应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拟合肥料效应函数方程确定粉葛种植的最优施肥配方。结果表明,粉葛的产量及经济效益随着氮、磷、钾施肥量的增加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减量施肥(1水平)、正常施肥(2水平)和过量施肥(3水平)处理的产量分别较不施肥处理提高了59%、87%和42%,经济效益也相应增加了53%、79%和32%,而缺素处理(N0P2K2、N2P0K2、N2P2K0)结果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减量施氮(N1P2K2)处理的粉葛淀粉含量(40%)最高,减量施肥(N1P2K2、N2P1K2、N2P2K1)处理的葛根素含量平均值为1.65 mg·g-1,高于其他处理;肥料的交互效应显示,N与P存在正交互作用,而N、P与K均呈负交互作用。N1P2K2配施方案更能兼顾粉葛的产量和品质,以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为目标,对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优化,明确桂中南赤红壤区条件下粉葛产量≥35 000 kg·hm-2、经济效益≥150 000元·hm-2的施肥方案为施氮(N)量312~455 kg·hm-2, 施磷(P2O5)量397~547 kg·hm-2,施钾(K2O)量362~489 kg·hm-2。本研究结果可为赤红壤区粉葛精准、规范化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氮磷钾配施对灯盏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肥料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氮磷钾(NPK)肥配施对灯盏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肥料效应,推荐灯盏花NKP肥最佳配比及施用量,本研究采用“3414”设计进行田间小区试验,测定灯盏花产量和主要提取成分野黄芩苷、总黄酮和总咖啡酸酯含量,并计算主要提取成分单位面积收获量,通过肥料效应函数方程拟合NPK施肥量。结果表明,合理施肥可显著提高灯盏花产量,同时氮磷钾肥对产量的影响有互作效应,互作效应大小依次为NPK>NP>NK>PK。氮磷肥互作表现为协同促进作用,而当施钾量处于低中水平时,氮钾肥间和磷钾肥间有协同促进作用。合理施肥可提高灯盏花主要提取成分单位面积收获量,减施或不施N肥,施用中等水平的磷肥和钾肥有利于提高灯盏花品质。综上,通过建立肥料效应函数,获得该地区最佳产量推荐施肥量为N 151.4 kg·hm-2、P2O5 120.7 kg· hm-2、K2O 71.0 kg · hm-2,产量为13 807.2 kg · hm-2;获得最高单位面积野黄芩苷收获量(310.7 kg · hm-2)的施肥量为N 120.0 kg · hm-2、P2O5 92.1 kg · hm-2、K2O 113.6 kg · hm-2。本研究结果为指导和规范灯盏花施肥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海河流域农田增效减负和氮素利用率的提高,通过设置不同氮磷化肥减量配施菌肥与有机肥处理,即对照(N 200 kg·hm-2,P2O5120 kg·hm-2,CK)、B1N2P2(菌肥17.5 kg·hm-2,N、P2O5均较CK减量25%)、B1ON1P1(菌肥1为7.5 kg·hm-2,有机肥为3 t·hm-2, N、P2O5均较CK减量50%)、B2N2P2(菌肥2为7.5 kg·hm-2,N、P2O5均较CK减量25%)、B2ON1P1(菌肥2为7.5 kg·hm-2,有机肥为3 t·hm-2,N、P2O5均较CK减量50%)。研究夏玉米各生育期的土壤氮素矿化特征和利用情况以及夏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菌肥和有机肥配施显著增加了土壤氮矿化量,在拔节期和抽雄期尤为明显,B1ON1P1的氮矿化量较B1N2P2分别高出151.29%、120.09%,B2ON1P1的氮矿化量较B2N2P2分别高出56.28%和245.04%。菌肥与中量化肥组合能促进玉米增产,菌肥1和菌肥2较对照分别增产9.01%和7.94%,B1N2P2的产量和穗粒数最高,产量达9 960.24 kg·hm-2,穗粒数较CK高出29.99%,B2N2P2的千粒重较CK高出2.28%;菌肥的施用能明显减少玉米的秃尖长度,以B2N2P2的降幅最大,较CK减少了73.29%。菌肥1能提高玉米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B1N2P2的吸氮总量明显高于B1ON1P1,这与产量构成因素是一致的。综上,化肥减量25%并配施菌肥能维持稳定的氮矿化量并提高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本研究为海河流域农田氮素科学管理和减少因过量施肥而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吉林春玉米氮磷钾养分需求与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明确吉林春玉米的氮、磷、钾养分需求和利用效率,为区域春玉米的高效合理施肥提供技术参数。 【方法】 整理2005—2013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开展的680个 “3414”田间试验,选取N0P0K0、N0P2K2、N2P0K2、N2P2K2和N2P2K0 5个处理,研究氮、磷、钾肥对春玉米籽粒产量、植株养分吸收量的影响,明确产量、养分吸收量与土壤基础养分供应能力的关系,评估春玉米的氮、磷、钾养分需求量和利用效率。 【结果】 吉林春玉米在氮磷钾配施处理 (N2P2K2) 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和植株养分吸收量,平均产量达9.6 t/hm2,玉米氮、磷、钾养分平均吸收量分别为N 190.8 kg/hm2、P2O5 87.0 kg/hm2和K2O 215.1 kg/hm2。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氮磷钾配施处理平均增产42.5%,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平均分别提高57.5%、64.2%和49.5%。在其他养分充分供应基础上,增施氮、磷、钾肥平均分别增加吸收N 57.2 kg/hm2 (42.9%)、P2O5 19.2 kg/hm2 (28.4%) 和K2O 32.1 kg/hm2 (17.5%)。以缺素处理植株养分吸收量表征土壤养分基础供应能力,发现氮磷钾配施处理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均随土壤基础养分供应能力的提高而逐渐上升,变化趋势均符合显著的对数关系。经测算,吉林春玉米氮磷钾配施处理生产百公斤籽粒平均需吸收N 1.98 kg、P2O5 0.90 kg和K2O 2.24 kg,比例为1∶0.45∶1.13。减氮、减磷和减钾处理的百公斤籽粒氮、磷、钾素需求量平均分别为N 1.69 kg、P2O5 0.79 kg和K2O 2.11 kg,与氮磷钾配施处理相比均显著下降,而且试验点间变异也明显增大。目前,吉林春玉米生产中氮、磷、钾肥的平均养分回收利用效率分别为33.7%、27.5%和45.3%,而平均生理利用效率分别为28.8、52.8和28.3 kg/kg。 【结论】 吉林春玉米对肥料养分的依存度较高,合理施肥是保持高产高效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夏谷生产中不同地力水平下的施肥效应和最优施肥量,本试验在中高地力水平下开展谷子“3414”氮、磷、钾肥肥料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磷、钾肥能显著提高谷子产量,在中高地力水平下平均增幅分别为21.4%和12.7%,其中氮肥增产效率分别为20.2%和7.9%,磷肥增产效率分别为6.6%和12.6%,钾肥增产效率分别为11.3%和13.8%,表明在中地力水平下氮肥增产效率最高,高地力水平下磷钾肥的增产效率显著高于氮肥。氮、磷、钾肥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在中地力水平下,氮磷间存在抑制作用,氮钾和磷钾间存在促进作用;在高地力水平下则均存在抑制作用。氮、磷、钾肥的平均偏生产力在中高地力水平下分别为42.1、50.4、200.0和56.4、72.4、283.8 kg·kg-1,表明高地力水平下的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均高于中地力水平。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在中高地力水平下分别为7.6、2.8、14.6和3.5、7.2、28.3 kg·kg-1,表明氮肥农学效率以中地力水平下最高,磷钾肥农学效率则以高地力水平下最高。通过建立肥料与产量的三元二次施肥模型得出在中高地力水平下谷子氮、磷、钾肥最佳施肥量分别为N 189.3 kg·hm-2、P2O5 61.1 kg·hm-2、K2O 45.0 kg·hm-2和N 141.2 kg·hm-2、P2O5 180.0 kg·hm-2、K2O 45.0 kg·hm-2。综上,在谷子中地力水平下,氮肥增产效果最好,应提高氮肥的用量和比例;在高地力水平下,磷钾肥增产效果较好,应提高磷钾肥的用量和比例。本研究结果为夏谷不同地力水平下施肥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夏播红小豆氮(N)、磷(P)、钾(N)肥配施最佳用量,采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设计方案,研究氮、磷、钾肥配施对夏播红小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效益的影响,分析施肥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并建立以施肥量为变量,以红小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效益为目标函数的肥料效应模型。结果表明,13个施肥处理下红小豆的平均干物质积累量和平均产量分别是不施肥处理的1.26倍和1.17倍,且差异显著(P<0.05);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过量施氮处理和缺氮处理的效益显著降低,而过量施钾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其他11个施肥处理的效益均显著提高,平均提高11.05%。随着氮、磷、钾施肥水平的提高,红小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效益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用氮、磷、钾肥料对干物质积累影响依次表现为N>P>K,对产量、效益影响程度依次表现为N>K>P,肥料的农学利用率均以减量施肥最高;施肥因子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氮磷和氮钾对红小豆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效益呈正交互作用,磷钾对红小豆的干物质积累呈正交互作用,对产量和效益呈负交互作用;以红小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效益的综合优化为目标,对函数模型进行优化筛选,得出在该试验条件下红小豆干物质积累≥6 500 kg·hm-2、产量≥2 350 kg·hm-2、效益≥17 800元·hm-2的氮磷钾配施优化组合为施氮量(N)67.6~76.4 kg·hm-2、施磷量(P2O5)85.8~105.0 kg·hm-2、施钾量(K2O)52.5~67.5 kg·hm-2,其比例为N∶P2O5∶K2O=1∶0.99∶0.75。本研究结果为红小豆生产上实现经济、高效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极端干旱区水肥耦合对滴灌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越  王振华  李文昊  丁宏伟 《核农学报》2021,35(10):2431-2439
为建立极端干旱区滴灌葡萄生理-产量-品质效应的耦合评价模型,本试验设置新梢生长期、花期、浆果生长期、浆果成熟期4个生育期调亏灌溉和1个充分灌溉(分别记为W1、W2、W3、W4、CK),并与N:P2O5:K2O=1:1:1、2:2:3、2:1:2(分别记为F1、F2、F3)3个施肥配比进行完全组合设计,对葡萄生理、产量和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然后采用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法择优水肥处理。结果表明,水肥处理对滴灌葡萄不同生育期叶片的相对含水率影响显著,W1F2可以在果实生长的主要时期保持较高水平;水肥使用不当会严重降低葡萄产量和品质,CKF2的产量最高,为28 003 kg·hm-2,W4F2与之无显著差异,而W3F3较其降低34.29%;W4F2的还原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W3F3的可滴定酸含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滴灌葡萄生理、产量和品质指标间均呈显著性相关关系。经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法结合得出,15个水肥处理可分为5个等级,其中2个最优水肥处理分别为在新梢生长期和浆果成熟期进行调亏灌溉,并采用N-P2O5-K2O=235.7 kg·hm-2-235.7 kg·hm-2-353.6 kg·hm-2的施肥配比。本研究为极端干旱区滴灌葡萄水肥效应耦合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侧深减量施缓释肥对水稻生长、氮素利用及土壤肥力等的影响,本研究以两系杂交稻品种晶两优534和三系杂交稻品种宜香优2115为供试材料,通过设置R150(一次性机械侧深施缓释肥150 kg·hm-2)、R120(一次性机械侧深减氮20%施缓释肥120 kg·hm-2)、R96N24 (基肥侧深施缓释肥96 kg·hm-2, 穗肥撒施尿素24 kg·hm-2)、N150(基肥人工撒施尿素90 kg·hm-2,穗肥撒施尿素60 kg·hm-2)、N0(不施氮肥)5种不同的氮肥施用处理,分析机械侧深减氮施肥对机插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侧深施用缓释肥显著提高了机插稻分蘖数、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对机插稻产量和氮素利用存在显著影响。侧深施缓释肥显著提高了机插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两品种均以一次性机械侧深施用常规施氮量缓释肥处理(R150)的产量最高,比2次人工撒施常规尿素处理(N150)平均增产13.05%。采用机械侧深施肥,减氮20%的“基缓追速”处理(R96N24)产量均高于与人工撒施常规施氮量处理(N150)。R96N24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产量均高于N150。综上所述,与人工撒施常规尿素相比,采用机械侧深施基肥能保证水稻整个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显著提高机插稻氮素利用率;缓释肥减量20%侧深施可保持土壤肥力和产量不减,达到减氮稳产的目的。本研究结果为机插稻优质绿色高效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纽荷尔脐橙高产优质的磷钾最佳配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矿质元素的均衡供应是保证柑橘优质高产的前提。研究适宜氮水平下不同磷钾配比对脐橙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为脐橙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方法】 位于湖北省秭归县的脐橙磷钾配比田间定位试验始于2007年,品种为枳壳砧木纽荷尔脐橙 (Citrus sinensisOsbeck),树龄为18~20年。试验采用“3414”试验方案,氮水平均为0.80 kg/(tree·a),设7个不同磷钾配比处理P0K2、P1K2、P2K2、P3K2、P2K0、P2K1、P2K3,P0、P1、P2和P3的施磷量依次为P2O5 0、0.20、0.40 和0.60 kg/(tree·a),K0、K1、K2和K3施K2O依次为0、0.25、0.50和0.75 kg/(tree·a)。于2012年 (试验第5年) 采集成熟期果实样品进行品质分析,并进行产量实测。 【结果】 1) K2水平下,增施磷肥可以提高果实产量,其中P2K2处理产量为38.34 kg/tree,较P0K2显著提高44.6%,P2K2处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较P0K2分别显著提高3.7%和14.6%;随磷肥施用量增加,果实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且均在P2K2处理达到最高,P2K2处理果实葡萄糖和蔗糖含量较P0K2分别显著提高20.8%和12.5%,果糖含量相差不显著;增施磷肥可降低果实可滴定酸和柠檬酸含量,与P0K2处理相比,P1K2和P3K2处理可滴定酸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8.8%和14.7%,P2K2和P3K2处理柠檬酸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8.8%和14.7%。2) P2水平下,P2K3处理产量较P2K0显著提高24.6%;随钾肥施用量增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先增后降,P2K2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最高,较P2K0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3.1%和20.3%;在试验设置的钾水平范围内,增施钾肥可提高果实可溶性糖含量,P2K2处理果实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较P2K0分别显著提高23.8%、33.2%和25.1%;P2K1处理果实可滴定酸和柠檬酸含量较P2K0有所降低,但P2K2处理可滴定酸含量较P2K0显著提高21.8%,果实柠檬酸含量相差不显著。 【结论】 纽荷尔脐橙在合理施氮量 (N) 0.80 kg/(tree·a) 基础上,以果实风味最佳、产量较高为目标,推荐纽荷尔脐橙磷肥 (P2O5) 和钾肥 (K2O) 施用量分别为0.41~0.46 kg/(tree·a)、0.45~0.50 kg/(tree·a),其相应的N∶P2O5∶K2O比例为1∶0.51~0.58∶0.56~0.63。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施氮量和播种密度相互作用对机直播双季稻(Oryza sativa L.)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2018—2019以优质稻柒两优2012与美香占2号为材料进行试验,设4个施氮量(早稻分别为0、120、150、180 kg·hm-2,晚稻分别为0、120、165、210 kg·hm-2,早、晚稻均以N0、N1、N2、N3表示)与3个机直播密度(早稻分别为86、143、200 粒·m-2,晚稻分别为57、114、172粒·m-2,早、晚稻均以S1、S2、S3 表示)分析双季稻群体生长发育、产量、产量构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特征。结果表明,施氮与增密促进双季稻增产,早、晚稻分别在N3和N2时产量最高,较N1增产11.41%~12.32%和8.58%~9.21%;早稻S2与S3分别较S1增产8.71%~10.38%和8.33%~10.89%,晚稻增产6.33%~8.11%和6.78%~8.56%;早稻N2S2与N3S2间产量无显著差异。施氮与增密的增产因素是机直播双季稻较高的抽穗后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及氮素积累量,在分蘖期具备碳、氮物质积累优势。机直播双季稻中,N2S2的抽穗后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及氮素积累量较高,同时具备较高的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及氮素吸收利用率。因此,机直播早、晚稻的施氮量与直播密度组合分别为150 kg·hm-2与143粒·m-2处理、165 kg·hm-2与114粒·m-2处理时,可以达到增产与氮高效协同。本研究为机直播双季稻密植与优化氮素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明确川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Linn. f.) Ker-Gawl]生产中氮 (N)、磷 (P)、钾 (K) 和生物有机肥 (BF) 最佳配施量,为大田川麦冬的科学种植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L9 (34) 正交设计,分析9个不同N、P、K与BF组合处理下,川麦冬品质活性成分、代表性活性成分与重金属含量,并基于DTOPSIS法进行了综合选优。  【结果】  合理的N、P、K和BF配施可显著提高川麦冬水溶性浸出物、总皂苷、可溶性多糖、麦冬皂苷D与麦冬皂苷D'的含量,降低Cu、Gd、As、Pb、Hg的含量。其中,以N1P3K3BF3处理的水溶性浸出物、总皂苷、麦冬皂苷D与麦冬皂苷D'的含量最高,分别为74.52%、0.38%、112.208 μg/mL与56.293 μg/mL;可溶性多糖含量最高的为N3P3K2BF1处理(42.47%);Cu和Pb含量最低的为N1P2K2BF2处理,As含量最低的为N3P2K1BF3处理,Gd含量最低的为N2P1K2BF3处理,Hg含量最低的为N2P2K3BF1处理。  【结论】  通过DTOPSIS法进行了综合选优,活性成分高、重金属含量低的最佳施肥组合为N1P3K3BF3,即N、P2O5、K2O和生物有机肥分别为598、240、595.80和2700 kg/hm2。  相似文献   

12.
在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研究切花菊苗期养分吸收转运规律,为切花菊'南农黄蜂窝'提供苗期的最佳施肥方案.氮、磷、钾设置3个因素,氮为0、30、60、90 kg/hm2;磷为0、24、48、72 kg/hm2;钾为0、36、72、108 kg/hm2;按照"3414"方案,设计14个处理,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下切花菊生长指标、土壤...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红壤旱地直播油菜(Brassica napus L.)缓释肥(N-P2O5-K2O=25-7-8)一次性侧位深施效果及适宜用量,2017—2020年在典型的红壤丘陵区(江西进贤)开展缓释肥施用方式对比试验(不施肥、一次性土表撒施和一次性侧位深施)和施用量试验(0、300、450、600、750和900 kg·hm-2),研究缓释肥一次性侧位深施及不同施用量对油菜产量形成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土表撒施,侧位深施显著促进了N、P、K的吸收,同步提高了油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且对晚熟油菜影响更为显著。菜籽产量与缓释肥用量呈线性加平台关系,适宜施肥量可保证较大的收获密度及较多的每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从而协同提高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维持较高的肥料利用率。晚熟和早熟油菜缓释肥侧位深施的适宜用量分别为720和605 kg·hm-2,产量潜力可分别达2 500和1 750 kg·hm-2。因此,一次性侧位深施适量缓释肥可显著提高红壤旱地直播油菜生产力,建议结合机械化种植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