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旨在为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及促进区域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本研究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引入相对发展度和障碍度模型,探究了山东省17地市土地利用生态-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8—2017年间,山东省土地利用生态-社会-经济系统整体处于磨合阶段的初级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度多年均值为0.63,且呈持续上升趋势,由0.54提升至0.70;各地市间耦合协调度均衡化水平逐步提高,变异系数由0.126降至0.072,但仍呈现出较明显的自鲁东至鲁中、鲁西地区递减的梯度分布差异;各地市土地利用生态、社会、经济子系统间相对发展度差异显著,至2017年,威海市同鲁中地区南部两侧及其以北构成了明显的半圈式生态滞后区;影响土地利用生态、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障碍一直占据主导,但2013年后生态影响有所增强。研究期内,山东省各地市土地利用生态-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区域间差异性仍较明显,尚有较大改善空间,建议各地市考虑其主要障碍因子,执行因地制宜的差别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宁夏新型城镇化与人居环境发展时空耦合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宁夏城镇化发展水平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关系问题,利用协调度与耦合度评价模型,测算宁夏5个地级市2005—2015年新型城镇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度指数与耦合度指数,并分析5 个地级市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整体发展态势看,2005—2015 年研究区除固原市和中卫市外,各市新型城镇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度指数、耦合度指数均呈现良好上升趋势;(2)从时间序列看,研究区新型城镇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关系大部分处于高度协调阶段,耦合度除中卫市和固原市外,基本处于磨合阶段与高水平耦合阶段;(3)从空间格局看,研究区新型城镇化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度差异不大,各市均有较高的耦合度。通过分析研究,针对研究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居环境发展现状提出建议,包括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加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加强户籍改革,推动农民市民化进程;提高居民环境意识,选择合理的城市发展速度与规模。本研究对城乡规划与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小流域水沙污协同治理协调状况,以颍河源区小流域为例,构建了水源管理、泥沙与水土流失治理、面源污染防治3个子系统的协同治理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2006、2009、2012、2015、2018年之间的协同效应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小流域水沙污系统内各指标对耦合系统的作用差异显著;3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耦合关系,使得耦合系统的综合评估指数呈现出“下降—上升—缓慢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耦合系统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2009、2015年有所降低外,基本上呈缓慢上升态势;耦合度除2006、2009年低于0.8外,其他年份均在0.8以上,说明这3个子系统的耦合水平较高,使得耦合系统的协调程度由中级缓慢上升到高级再到优质,有利于其生态清洁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减少人为水土流失,提高水质达标率、污水处理率,将有利于增加该流域水沙污协同治理的耦合协调度。  相似文献   

4.
对福建省近年来的耕地生态安全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对2个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性进行分析,以期为福建生态省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在研究中,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协调发展模型确定2个系统的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1)2004—2015年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值总体较高,且在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后有进一步提升,此期间经济一直呈快速稳定发展;(2)2004—2015年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历经最初的不协调到后来的高度协调,协调发展状况从最初的失调发展逐渐进入中期的初级协调发展和中级协调发展,最终达到高度协调发展状态。为确保耕地生态安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持续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加大耕地生态安全建设力度,注重土地整治的质量,扶持农业生产,宣传生态环保理念。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耦合发展为视角,建立了宁夏清水河产业带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与耦合发展度模型,对该区10个县(区)单元的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整体协调度处于磨合阶段,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力显著,但并没有达到协调水平,协调度最高的是同心县,最低的是红寺堡区;② 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整体发展度处于中等水平,且空间格局差异较大,耦合发展度最高的是沙坡头区,最低的是红寺堡区;③ 依据耦合协调度与发展度的组合可将研究区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耦合关系分为4大类型:高发展协调区、高发展磨合区、中发展拮抗区、低发展拮抗区。建议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因城因地的采取差别化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6.
生态功能分区是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与综合管理的基础,可为区域生态系统恢复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环境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确定了疏勒河中游绿洲生态功能分区目标、分区原则与依据。运用RS和GIS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以及计算机图形空间迭置法等方法,将疏勒河中游绿洲划分为绿洲农业、荒漠戈壁、防风固沙、平原绿洲植物、盐渍化防治和平原绿洲湿地6个生态功能区和34个生态功能亚区,并对各个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生态保护方向、生态保护以及生态功能恢复措施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促进《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借鉴与参考作用,同时对促进干旱内陆河流域绿洲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水资源综合管理和有效配置、区域产业布局与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定量分析水氮胁迫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于2016—2017和2017—2018年度开展施氮试验。结合2017—2018年度试验资料,通过分析水氮胁迫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规律,引入氮素和水分影响因子,构建水氮胁迫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影响的模拟模型S(j,t)=S(W3N300,t)×(1+FN)×(1+FW)。经2016—2017年小麦生长数据检验,除绝对误差占实测值比率dap略高外,RMSE值、平均绝对误差da以及相关系数r均显示模拟值和实测值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实测值与模拟值吻合程度较好,所建模型可较好模拟水氮胁迫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开展杧果种质资源筛选工作,对杧果种质资源进行评价。以86份红河流域杧果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对9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及概率分级。结果表明,9个性状变异系数范围是4.7%~28.81%,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单果重,最小的是果实宽度。K-S检验显示,叶长、叶宽、叶柄长、可溶性固形物等4个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单果重、果长、果宽、果厚、可食率等5个性状呈偏态分布,去除拖尾部分,也近似看作正态分布。9个数量性状均采用(X-1.2818S)、(X-0.5246S)、(X+0.5246S)、(X+1.2818S)4个点分为5级,使性状1~5级出现的概率分别为10%、20%、40%、20%和10%。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单果重与果长、果宽、果厚、可食率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的开展可为杧果种质资源的评价及优异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蔬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潜在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研究选择4种不同的评价标准,采用Hakanson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蔬菜地6种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的评价标准,As、Cd、Pb、Cu和Zn单一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差异不大,Eri值都小于40,生态危害程度均为Ⅰ级(轻度),但不同评价标准之间,Hg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差异较大,Eri值的波动幅度在19.59~114.4,生态危害程度为Ⅰ~Ⅳ级(轻度~很强);从Eri值排序结果可以看出,两个采样区的Hg元素污染都排在第一位,其次是Cd元素污染。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来看,4种不同的评价标准,两个采样区的RI值都小于150,As、Hg 、Cd、Pb、Cu和Zn 6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危害程度均为轻度,但一号采样区的潜在生态危害风险高于二号采样区,建立蔬菜基地时应优先选择二号区。  相似文献   

10.
全面客观评价生态资源承载能力,进而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甘肃省迭部县为例,首先,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各指标权重,评估生态环境承载力现状;其次,在生态功能区层面对迭部县水源涵养功能及生物多样性功能进行评价;最后,对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成因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迭部县整体生态承载力得分为0.239,处于“较强”承载力状态,构成整体生态承载力的生态弹性力、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和人类社会影响力得分分别为0.222、0.062和0.063。(2)2016年,迭部县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为111.76 mm,水源涵养功能处于“高”状态,其中,水源涵养功能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以草地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的区域。(3)自然栖息地面积占迭部县总面积的83.67%,其自然栖息质量指数(Natural Habitant Quality Index,NHQI)处于“高”状态。(4)从自然和经济2个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迭部县生态环境条件较好,但林草地面积已呈现出逐渐减少状态,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科学的开发引导,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推动迭部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为科学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从分析建设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入手,提出了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冷热点分析的项目区遴选方法,并在吉林省舒兰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舒兰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较大,高适宜区和中适宜区合占耕地总面积的74.91%,主要分布在北部乡镇;空间稳定性与建设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大致相同,整体呈现“北部高于南部”的特征;高标准农田建设呈现明显的“北部易于南部”特征,其中优良协调类占耕地总面积的52.92%,主要分布在平安镇、金马镇、七里乡、开原镇、水曲柳镇和天德乡等,该类耕地自然禀赋较好、基础设施完备,并且与城镇、交通干线有一定距离,建设占用的可能性较小,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最小;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耦合协调度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法特镇、莲花乡、天德乡、平安镇、七里乡等北部乡镇,是高标准农田项目的优先选择区域。结合研究区实际,确定舒兰市“十三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总面积10828.89 hm 2。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乌鲁木齐市自然资源、经济、生态环境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类型及它们未来的耦合协调度变化,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构建了乌鲁木齐市自然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根据乌鲁木齐市2001—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对三者在研究期内整体的耦合协调度演变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利用GM(1, 1)预测模型,对研究区未来3年的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2001—2013年间,乌鲁木齐市整体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值介于0.279~0.502之间,从2001年的0.279增加到2013年的0.477,但2013年比2012年减少了0.025,从勉强协调变成了濒临失调;预测结果表明:未来3年,乌市自然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有所好转,耦合协调度分别是0.476、0.495、0.516,逐渐从濒临失调转换成勉强协调。  相似文献   

13.
研究新疆尼勒克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以期为促进尼勒克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从土地利用系统、生态环境系统构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法确定权重,并通过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2009—2014年尼勒克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水平作出评价。结果表明:①2009—2011年尼勒克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协调,2012—2014年处于初级协调;②2011—2014年间尼勒克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各个子系统相互间的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增长,表明尼勒克县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开始进入良性有序的发展阶段。在今后的发展中,尼勒克县一方面要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效合理的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区域内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肃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通过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通过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肃州区的景观格局和景观安全格局。最后,运用系统耦合和景观生态学尺度变化的原理和方法,结合肃州区特点,构建肃州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随着尺度的逐渐变大,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包括生态资源系统耦合、自然—社会系统耦合、农业生态系统耦合、景观安全格局耦合和生态地理区域耦合5个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15.
县域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及分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改善现有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北京市怀柔区为例,按照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计算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理论整理潜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区位地理状况、土地利用率、社会、经济方面构建怀柔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修正理论整理潜力,计算出各乡镇的现实整理潜力并对其进行分级,最后针对各分级提出统筹建议。结果表明:怀柔区现有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为186.45m2,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总面积总体偏大,超出国家标准。经过修正,怀柔区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现实整理潜力为628.56hm2,呈现不同特征和明显的地域差异,最大的是庙城镇,潜力规模为131.42hm2,最小的是杨宋镇,潜力规模仅有3.22hm2。根据各乡镇整理潜力大小将怀柔区分为3级,Ⅰ级区整理潜力最小;Ⅱ级区次之;Ⅲ级区整理潜力最大。本研究的结果比较客观的反应了怀柔区各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地域差异,对当地农村居民点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可持续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广大农民生态福祉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需要在以往的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通过梳理总结全球环境基金项目——“节能砖与农村节能建筑市场转化”执行过程取得的实践和创新成果,并结合正在执行的“中国零碳村镇建设促进”项目设想和预期成果,提出基于乡村生态宜居建设背景下的农村零碳与分布式能源体系建设的建议,其中包含加强政策规划引领,完善农村清洁能源发展制度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体系;加强城乡统筹协调,促进城乡能源互联互通;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协同解决生态宜居建设过程环境问题;加强创新支撑,推动农村能源高质量发展。进而促进乡村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新农村。  相似文献   

17.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towns has become a crucial link in the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On the basis of the field investigation,this paper took Xinchang Ancient Town in the Pudong New Area of Shanghai for example to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s,such as narrow economic base,loss of aboriginal culture and vague orientation of urban-rural function,and proposed a protective development model stressing th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of culture,economy and ecology.That model was designed to enhance loca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the multi-industry linkage,encourage the mass participation,reshape local cultural identity,improv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ptimize the function of Xinchang Ancient Town so that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towns is integrated into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