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解决水稻田除草剂残留对土壤和后茬敏感作物药害等问题,为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文章综述了微生物降解除草剂的途径和影响因素、分析了施用二氯喹啉酸、苯噻草胺、磺酰脲类以及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的药害、总结了降解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关于微生物修复污染的土壤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未来微生物修复除草剂污染的土壤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正食用豆田杂草的发生与危害严重地影响着食用豆的产量和品质,生产上常发生因选用药剂或施药技术不当而产生药害,导致食用豆减产甚至绝收。按照食用豆田间除草剂使用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土壤处理剂。根据处理时期不同又可划分为播前土壤处理和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播前土壤处理是指食用豆播种前,喷施除草剂于土表,并均匀地混入浅土层中,当药层内的杂草萌芽  相似文献   

3.
<正>通常情况下,使用除草剂产生药害的原因有:误用或错用、施药设备受到污染、雾滴挥发与漂移、土壤残留对后茬作物影响、混用不当、除草剂降解产生有毒物质,异常不良环境等等。以最常用的使用范围最广的磺酰脲类除草剂为例,其对杂草有较高活性,可用于农田、林地及非耕地等防除杂草。但此类除草剂属于长残留性除草剂,使用后在土壤残留时间较长,即使有微量残留也易造成后茬敏感作物药害。磺酰脲类长残留性除草剂品种如氯磺隆、甲磺隆、胺苯磺隆、氯嘧磺隆、单嘧磺隆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国内旱田除草剂尤其玉米田茎叶处理除草剂品种较少,主要应用的均三氮苯类、取代脲类、酰胺类等多为土壤处理剂,其大量长期的使用造成土壤板结、地下水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后茬作物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异型莎草、萤蔺、野慈姑、雨久花、鸭舌草等以及雨久花科、泽泻科等常见杂草对磺酰脲类除草剂产生了抗性,防效越来越差。此外,多年生杂草的危害以及高龄稗草与千金子的防除问题也需要尽快加以解决,且随着直播稻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更需要开发杀草谱广、选择性强、持久期长、使用方便的除草剂,而五氟磺草胺除草剂的开发和使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并已发展成为热门稻田除草剂中的明星产品……  相似文献   

6.
大蒜田间常用除草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大蒜属于百合科葱属一年生或两年生植物,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调味剂。目前,大蒜田间使用的除草剂种类繁多,效果也各有千秋,总的来说,常用的除草剂可分为以下几类:酰胺类除草剂、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以及其它品种土壤处理除草剂。酞胺类除草剂主要有甲草胺、乙草胺、异丙甲草胺等。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主要有氟乐灵、二甲戊乐灵、地乐胺。其它品种土壤处理除草剂主要有扑草净、西草净、恶草灵等。  相似文献   

7.
<正>1.灭草松:由于玉米田苗前酰胺类除草剂和苗后烟嘧磺隆类除草剂多年大量单一使用,以前一些不常见的阔叶杂草与莎草发展越来越壮大,香附子、田旋花、刺儿菜、马齿苋、苣荬菜等恶性杂草不断涌现。灭草松、唑草酮等触杀性除草剂对磺酰脲类除草剂产生抗性的杂草具有很好的活性,同时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仅为几小时,对下茬作物非常安全。此外,南方部分地区玉米套种大豆的比较多,常规的玉米田苗后除草剂都不能使用,而灭草松可以使用,这是由于禾本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异型莎草、萤蔺、慈姑、雨久花、鸭舌草等以及雨久花科、泽泻科等常见杂草对磺酰脲类除草剂产生了抗性,防效越来越差。此外,多年生杂草的危害,以及高龄稗草与千金子的防除问题也需要尽快加以解决,且随着直播稻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更需要开发杀草谱广、选择性强、持久期长、使用方便的除草剂,而五氟磺草胺除草剂的开发和使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并已发展成为热门稻田除草剂中的明星产品……敬请关注2018年第23期参赛作品"热门稻田除草剂中的明星产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棉田除草剂品种较单一,使用年限长,如氟乐灵的使用达20年以上,引起了除草剂在土壤中积累,影响作物安全生长,并逐渐形成抗性杂草群落。因此,农七师一二五团农技推广中心进行了除草剂筛选试验,为新型除草剂在棉花生产中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 旱田除草剂主要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由于品种多,应用技术要求高。因此,农民选择对路的除草剂品种并掌握好使用技术,是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发展推广的关键。1、麦田化学除草:麦田杂草发生种类多而普遍、生长期长,危害严重。由于各地区地块间杂草种类不尽相同,因此,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化学除草剂在作物中的残留的药害问题,本研究综述了酰胺类、磺酰脲类、三氮苯类、苯氧羧酸类和联吡啶类5类化学除草剂在作物中的残留分析,从酰胺类除草剂和磺酰脲类除草剂施用的常见作物进行残留检测分析,从三氮苯类除草剂、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和联吡啶类除草剂中各自选取一种代表性的除草剂,论述其在作物中的残留情况,归纳总结出化学除草剂残留对作物的药害情况,今后可以采用新的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来提高除草剂残留检测的灵敏度和时效性,加强对农民合理用药的培训指导工作和对除草剂的监管力度,加大开发对长残留除草剂替代品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土壤湿度对几种除草剂药效的影响及其数学模型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二次正交施转组合设计,以对稗草抑制率为目标函数,以除草剂用量、土壤湿度为决策变量,建立目标性状与除草剂用量及土壤湿度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寻优,得到在不同土壤湿度影响下丁草胺、乙草胺、农得时、甲磺隆4种除草剂掏抑制稗草的优化方案。模型解析结果表明,当其他条件一致时,除草剂的用量是除草效果的关键,土壤湿度对除草剂的药效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调节土壤湿度可使土壤处理降草剂药效提高。  相似文献   

13.
氟乐灵农药是一种二硝基苯胺类芽前土壤处理除草剂,在食物和环境中残留严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主要总结了氟乐灵的残留限量,通过综述色谱法、免疫分析方法、电化学法、光度计法、生物检测法等5种氟乐灵检测方法进展情况,并对氟乐灵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为氟乐灵残留检测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旨在更加科学地筛选高粱育种田除草剂种类及使用时间,为高粱育种田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6种高粱种质和3种除草剂为试验材料,用方差分析法测得适合夏播高粱育种田使用的除草剂及其使用时间。结果表明:T3对出苗率影响较小,各种质平均出苗率为94.32%。处理间药害分析,T6最重,平均达3.87%,与其他比较,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T2无药害,T4较轻,平均为0.13%。种质间分析,苗前处理产生的药害差异较大,非杂交种药害较重,平均值1.44%,显著高于杂交种的1.07%。所有处理的防草效果均比较理想,T6除草效果最佳,各种质间的草害平均值为0.11%。综合分析,T4处理既可以有效防治田间杂草,又对各种质产生的药害较轻。  相似文献   

15.
中国除草剂的发展现状及其在高粱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笔者从中国除草剂发展的现状出发,浅谈了除草剂产业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中国高粱田除草剂的应用、研究及使用现状,指出了中国高粱田除草剂在引进开发新除草剂品种的基础上,急需发展短残效品种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开发用于高粱田的除草剂混合制剂并提高使用技术,研制和应用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友好型除草剂增效剂和安全剂等,改进除草剂剂型,提高高粱田除草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除草剂对苎麻生长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筛选出合适的,苎麻封行后施用的除草剂及预防除草剂致使苎麻败蔸提供参考,研究了盆栽条件下,乙草胺、草甘膦、精喹禾灵、苄嘧黄隆、百草枯、2,4-D钠盐等6种除草剂三麻分行前期对‘多倍体1号’、‘中苎1号’和‘湘苎3号’生长及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用浓度下,不同的除草剂对苎麻的影响不同,而且同一种除草剂对不同品种苎麻的影响也不同,除草剂对苎麻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存在基因型差异。乙草胺和草甘膦对‘多倍体1号’、‘中苎1号’和‘湘苎3号’苎麻相对安全;精喹禾灵、苄嘧磺隆、百草枯、2,4-D钠盐都不同程度的抑制了3种苎麻的生长,降低了苎麻产量和品质。而且‘中苎1号’对苄嘧黄隆较敏感,‘湘苎3号’对百草枯非常敏感,‘多倍体1号’对6种除草剂都有较大抗性。在不喷施于苎麻植株体表面的前提下,6种除草剂对苎麻的叶绿素SPAD值影响不大,但都会使苎麻的叶面积减小。  相似文献   

17.
通过2012-2013年在贵州省黔东、北片区对太子参调查结果表明:太子参发生有害生物种类11种,其中,病害8种,虫害3种;太子参种植地发生杂草28科99种;使用农药种类有46种,其中,杀虫剂有9种、杀菌剂有26种、除草剂有9种、生长调节剂有2种;农药使用情况为采用土壤处理和种子处理为基础,在生长期间根据田间发生病虫种类使用农药,在种植后出苗前使用触杀除草剂+芽前除草剂;生长期使用选择性除草剂;倒苗后使用触杀除草剂;存在问题:一是部份药农不进行土壤消毒和种子处理,二是部份药农不根据田间发病情况用药,采取2~3种杀菌剂加杀虫剂加叶面肥混合施用,三是未在防治适期施药,四是施药时用水量不足,施药不均,五是乱施乱用除草剂,药害发生普遍.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对油菜田芽期安全、高效、低成本的除草药剂,笔者比较了不同化学除草剂及其不同用量对防除油菜田间杂草的效果。结果表明:所用的化学除草剂对油菜无毒害作用,对油菜田的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防效均在94%以上,对油菜田有增产增收的效果,增收在4340元/hm2以上,其中50%异松?乙草胺乳油1200 mL/hm2兑水1125 kg/hm2于油菜播种后进行土表喷施,除草、增产增收的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19.
除草剂对蟛蜞菊化感作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感作用是形成植物群落、决定植物群落中植物种类组成、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是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植物化感物质的产生、释放及其效应强弱除了与植物的内在特性有关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物生存的环境。本研究运用野外实验和室内生测法,以触杀型除草剂百草枯、传导型除草剂草甘膦和选择型除草剂稳杀得的不同剂量(1/4倍推荐剂量、1/2倍推荐剂量、1倍推荐剂量)的药液处理蟛蜞菊,对施药蟛蜞菊进行动态取样,以小白菜为受体检测其化感作用在不同除草剂胁迫下的化感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在施药后40天内,施药蟛蜞菊的化感作用强度变化幅度大于对照,但这种表现在质量浓度为0.5g/ml提取液下才明显;(2)不同种类除草剂使蟛蜞菊化感作用强度达到最大的时间均在施药后的第20天;(3)施药蟛蜞菊的化感作用强度经一定的波动后,最后几乎都恢复到对照水平;(4)不同除草剂相同施药水平(1/4倍推荐剂量、1/2倍推荐剂量、1倍推荐剂量)下的同质量浓度提取液的化感作用强度有很大的差异,这可能与除草剂的作用强度和机理有关;(5)蟛蜞菊的化感成分不随施药与否、施药浓度高低、生长阶段而改变。综上所述,化学除草剂在一定的时间内增强了蟛蜞菊的化感作用,从而增强了其入侵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