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瓜白粉病的生防细菌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黄瓜白粉病的生防资源,与三七根腐病菌、禾谷镰刀菌和柑橘炭疽病菌进行平板对峙培养,从25株黄瓜根际土细菌和91株烟草内生细菌中筛选出具拮抗功能的菌株;以盆栽试验从拮抗功能菌株中筛选能够防治黄瓜白粉病的生防菌株;用PCR扩增生防菌株的gyrB基因,结合菌株的菌落形态和部分生理生化特征,确定生防菌株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在116株对峙培养细菌中,18株对三七根腐病菌、禾谷镰刀菌和柑橘炭疽病菌有较好拮抗效果。在盆栽试验中,烟草内生菌YN-201490和黄瓜根际菌株WL-1对黄瓜白粉病防效较好,其中YN-201490的1.81×108 cfu/mL和WL-1的1.6×108 cfu/mL稀释液连续施用3次后的防效分别达64.86%和61.26%。最终YN-201490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WL-1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一套全面的制备玉米大斑病菌完整染色体的制备体系,以玉米大斑病菌菌株F124为供试菌株,比较了冷冻液氮研磨法、直接包埋法、原生质体包埋法制备玉米大斑病菌完整染色体的效果。结果发现:使用直接包埋法不能从玉米大斑病菌中提取染色体;冷冻液氮研磨法得到的染色体是不完整的;原生质体法提取出了完整的染色体,是最适合制备完整染色体的方法。并且用原生质体法提取该菌株的染色体脉冲场电泳技术初步分离,首次得到了2条大于2200 kb的染色体条带。  相似文献   

3.
<正>为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与不同杀菌剂间的交互抗性,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省5个地区的73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对氟啶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73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对氟啶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所有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在0.0023~1.2863μg/mL之间,平均值为0.2573μg/mL,其  相似文献   

4.
从除虫菊叶中分离到1株内生镰孢菌。该菌发酵液的10倍稀释液对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rerea)、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等6种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在80.4%~93.3%之间,其5倍稀释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玉米大斑病菌、苹果炭疽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在65.6~81.3%之间。环境和营养因子对该菌的生长繁殖和抑菌活性影响较大: 1.在4~40 ℃时,菌丝能生长并形成孢子,最适生长繁殖温度为30℃,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2.在pH 4.0~9.5 时,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和萌发均良好,最适pH 值为5.5 ;3.氮源以有机态氮为佳;4.分别以D-木糖,山梨糖,甘露醇为碳源,以硝酸钠,甘氨酸,硫酸铵,牛肉膏,蛋白胨为氮源培养时,该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受根结线虫为害的大蒜根须组织研磨液中筛选对根结线虫有明显抑杀效果的内生生防细菌。结果表明,在盆栽试验中,菌株S1-1对根结线法的杀线虫由活性为90.8%。通过盆栽试验验证生防菌株的防效,菌株S1-1防效为74.86%。结合菌株形态特征、分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特性,将菌株S1-1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相似文献   

6.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了解云南玉米大斑病菌遗传变异情况,为玉米大斑病菌种群致病力分化和病害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RAPD分析技术,对采自云南省部分地区的56个大斑病菌株进行了RAPD分析。对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系统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56个菌株被划分为10个遗传聚类组,RAPD分组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云南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菌株整体亲缘关系相近,但各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7.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玉米纹枯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玉米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的防治生产上主要依靠井冈霉素。为了从高效、安全、环保角度寻找井冈霉素的替代药剂,本研究将从玉米植株茎基部叶鞘分离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acillus subtilis BS-8D)制成菌悬液,喷施于玉米幼苗和成株期基部叶鞘,并作了菌株抗利福平突变株的定殖能力测定以及室内平板抗生作用测定。结果表明,BS-8D菌株在温室内对玉米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效。抗利福平标记突变株BS-8Drif定殖测定表明,菌株在玉米根际具有较好的定殖能力,施用10多天后仍能保持较多数量;菌株能随种子的萌发向地上和地下部分转移,在幼苗茎基部和根部定殖。室内PDA平板抗生作用测定表明该菌株还对玉米大斑病菌(Exsero turcicum)、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玉米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有拮抗作用。BS-8D菌株对玉米纹枯病的防治实验表明,该菌株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和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烟草黑胫病拮抗细菌复合菌株的筛选与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烟草根际土壤中筛选对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 nicotianae)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并对拮抗菌株进行复配筛选,以期为烟草黑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高效生防资源。从贵州省毕节市、四川省泸州市种植烟草的田地采集根际土壤样品,平板稀释法分离土壤细菌,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对烟草黑胫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相容性试验测定亲和性较好的菌株组合,对获得的菌株和复配菌株进行进一步盆栽和大田试验,测定其对黑胫病的防治效果,并对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16S rDNA鉴定。在采集到的17份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到247株细菌,初筛获得19株对烟草黑胫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相容性测定筛选出6株亲和性较好的拮抗细菌B3和B64、B41和B57以及L7和L47。进一步的抑菌、盆栽和大田试验表明以复配菌株B41B57和L7L47抑菌效果最佳,盆栽试验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5.72%和77.95%,大田试验中防治效果分别达67.99%和71.40%,且复配菌株抑菌效果高于单一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拮抗细菌B4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L7、L47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 amyloliquefaciens),B57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复配菌株B41B57和L7L47对烟草黑胫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烟草黑胫病生物防治的有效生防资源。  相似文献   

9.
<正>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该省玉米小斑病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显著。为明确安徽玉米小斑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现状,研究者从安徽省的主要玉米产区分离到9个代表性玉米小斑病菌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常用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正>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人员以西瓜枯萎病菌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和生长速率法从355株根围细菌及植物内生细菌中筛选出7株活菌或胞外代谢产物拮抗作用强的细菌,采用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其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盆栽试验表明,这7株强拮抗细菌对西瓜枯萎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菌株Jaas ed1、Jaas ed2、Jaas ed3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化学药剂百菌清,防效分别为75.1%、  相似文献   

11.
以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um)为指示菌从青海高寒草地牧草内生细菌中筛选拮抗菌株,结合形态学特征和16Sr 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并进行促生功能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81株内生细菌中36株有拮抗作用,占供试菌株的44.0%,其中从根部分离的13株的抑菌率均在50.0%以上,菌株2018GH11对6属8种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均在50.0%以上,特别对孜然根腐病菌的抑菌率达67.6%,抑菌谱宽;根据形态学特征和16Sr D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se;2018GH11具有固氮能力,无溶磷和产IAA能力;发酵菌剂2018GH11用量为0.50%时,黄瓜株高、茎粗、叶片数、鲜重及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5.33%、39.40%、22.22%、215.99%和126.70%。该结果表明高寒草地牧草内生细菌2018GH11具有良好的防病促生作用,开发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2.
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Foc)引起的毁灭性土传病害,在国内香蕉主产区持续暴发,使香蕉产业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和挑战,而利用生防菌进行防治是主要的防治对策和研究热点之一。平板对峙试验表明,自主筛选复配的复合生防菌剂(Trichoderma viride. XP1,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XP2)对Foc具有显著的抑菌效果。为进一步验证其作用效果,拟通过盆栽试验探讨复配复合生防菌剂防控香蕉枯萎病发生的效果,为其生物防治机制提供理论支撑。试验采用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处理,接种灭活Foc4-GFP (100 mL)+灭活复合生防菌剂(500 mL);T1处理,接种Foc4-GFP (100 mL)+灭活复合生防菌剂(500 mL);T2处理,接种Foc4-GFP (100 mL)+复合生防菌剂(100 mL)+灭活复合生防菌剂(400 mL);T3处理,接种Foc4-GFP (100 mL)+复合生防菌剂(500 mL)。测定香蕉植株体内抗氧化酶、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和致病毒素含量变化,调查香蕉植株的叶片数、株高、假茎直径、根系长度及发病指数。结果表明,接种复合生防菌剂的处理显著降低香蕉抗氧化性酶和细胞壁降解酶的酶活性(P<0.05)。可显著减少香蕉枯萎病致病毒素在香蕉体内的含量,接种复合生防菌剂的T2和T3处理香蕉假茎中镰刀菌酸(FA)、白僵菌素(BEA)和恩镰孢菌素(EB)的含量分别较T1处理降低93.31%、93.64%、94.71%和94.56%、95.76%、97.87%。接种复合生防菌剂在有效防控香蕉枯萎病发生的同时,可显著促进植株的生长,T2和T3处理香蕉枯萎病防治效果分别达81.7%和95.0%。接种复合生防菌剂能有效防控香蕉枯萎病,使香蕉体内CAT、POD、PAL、CMC、PME活性处于较低水平,极显著降低香蕉枯萎病致病毒素含量,防控效果达81.7%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研究药用植物内生拮抗菌种,以6种药用植物(连钱草、小白酒草、毛茛、土三七、唐松草、白屈菜)作为植物材料进行菌种提取分离,并检测其抑菌活性.选择其中3种抑菌活性较高菌株通过18S rDNA序列测定,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表明,6种药用植物均含有多种内生真菌,连钱草分离得到5株内生真菌,小白酒草...  相似文献   

14.
林玲  王明江  周益军 《棉花学报》2015,27(2):166-175
为解析棉花内生细菌的种群结构,更好地开发利用生防内生细菌,以棉花枯萎病菌、黄萎病菌为指示病原真菌,对常抗棉和泗棉3号根部分离获得的内生细菌进行拮抗活性筛选,获得87株至少对其中1个指示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ARDRA分析(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和16S r DNA序列测定表明棉花根部可培养内生拮抗细菌可分为13个ARDRA类群,分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7个属。其中常抗棉根部内生拮抗细菌分属于芽孢杆菌属、短芽孢杆菌属、伯克霍尔德氏菌属和农杆菌属,而泗棉3号根部内生拮抗细菌则分属于芽孢杆菌属、伯克霍尔德氏菌属、中华根瘤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假单孢菌属,二者的优势种群都是芽孢杆菌属细菌。BOX-PCR分析显示这些内生拮抗细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测定这些内生拮抗细菌对棉花黄萎病菌和棉花枯萎病菌的拮抗力大小,以及是否具有产纤维素酶、几丁质酶、蛋白酶和嗜铁素的活性,表明这些内生拮抗细菌具有不同的生防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棉花黄萎病拮抗细菌DS45-2菌株在土壤和棉花根内的定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盆栽试验,对棉花黄萎病拮抗细菌DS45-2菌株在土壤和棉花根际、根内的定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拮抗细菌DS45-2菌株能够在土壤及棉花根际、根内定殖。拮抗菌株DS45-2施到土壤中后的45d内,其定殖数量在开始25d内显著下降,但随后下降缓慢并逐渐趋于稳定,维持在106个·g-1土左右。接菌后45d,DS45-2在棉花根内的定殖菌量达2.35×104个·g-1根,在棉花根际的定殖菌量达97.4×106个·g-1土,且重新分离出的拮抗菌株保持较高的拮抗活性。DS45-2菌株在灭菌土中的定殖数量高于自然土中的数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定殖菌量呈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P-r21的抑菌广谱性及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优化了菌株P-r21发酵条件,利用平板对峙法测定了该菌株对6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及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通过离体接种试验研究了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菌株P-r21最佳发酵条件为在PYJ中培养初始pH 6.0,培养时间为12 h。菌株P-r21对供试的6种植物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Fusarium proliferatum、Rhizoctonia cerealis、Gaeumannomyces graminis、Fusarium graminearum、Colletotrichum karstii)的生长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对C. karstii和B.cinerea抑制作用最强,抑菌率达到88.0%和84.5%。发酵滤液对B. cinerea孢子萌发抑制率达80.6%,对叶片和果实灰霉病的防效达到100%和80.0%;发酵液10倍稀释后防效也可达到67.1%和60.7%。本研究明...  相似文献   

17.
内生放线菌Fq24的拮抗筛选及其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番茄内生放线菌的拮抗筛选和其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的研究,为防治番茄灰霉病寻找新的生防菌源,并探索植物内生放线菌的生防机理。从健康番茄植株上分离到9株放线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和发酵液抑菌活性测定、筛选对番茄灰霉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以番茄种子及幼苗生长情况,防御酶活性变化,盆栽试验对其代谢产物的促生作用、抗病诱导作用、防病作用等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菌株Fq24对番茄灰霉菌的抑菌圈半径大于10 mm,其发酵液的抑制作用可达到68.4%。(2)中浓度的Fq24发酵液促进根茎的生长,幼苗的干、鲜重及株高最大为对照的168.35%、286.30%和70.79%,均为显著增加。(3)番茄幼苗体内防御酶活性明显提高,POD、SOD活性最大增加为71.3%和62.3%。(4)喷施Fq24发酵液可明显降低灰霉病的发病率,取得82.14%的防效。Fq24是株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代谢产物能显著促进番茄种子和幼苗生长;诱导番茄体内抗性酶活性提高,增加植物抗性;明显降低发病率,防病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旨在对解淀粉芽孢杆菌GB58在水稻纹枯病上的盆栽防治效果和最佳菌剂载体进行研究,明确其应用前景。采用盆栽试验测定GB58对水稻纹枯病的病斑高率和在水稻上的定殖能力,测定GB58在菌剂固定载体的吸附能力和吸附稳定性。盆栽试验结果表明,GB58在水稻病株上有良好的定殖效果,定殖数最大达到2.22×107 cfu/g。与喷施井冈霉素处理相比,GB58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在病害发生后20、40天分别显著提高了20%、24%。GB58在固体菌剂吸附载体的研究表明:结合菌体吸附量、存活率和抑菌活性进行分析,有机载体吸附效果好于无机载体;同时综合考虑应用价值,选择玉米粉、有机肥为菌剂吸附载体较好。GB58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好的生防效果。采用玉米粉和有机肥作为固体菌剂吸附载体,具有经济、高效的特点,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与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9.
 在棉花现蕾期筛选到一个高抗黄萎病的内生菌菌株,根据16S rDNA序列同源性,将其命名为Paenibacillus xylanilyticus YUPP-1(解木聚糖类芽孢杆菌YUPP-1)。当把该菌标记后,每株棉花施用该菌株达到1×106 cfu时,该菌能顺利定殖于棉花体内。室内盆栽抗病实验表明:当生防菌灌根处理的菌量为每株1×106,1×107,1×108 cfu,其在结铃期的发病株率仅为8%,5%和2%,而此时对照的发病株率高达96%。2008-2009年的小区防治结果表明:当生防菌灌根处理的菌量为每株1×108 cfu时,2008年处理区的棉花黄萎病发病株率和病指为14.8%和8.5,对照分别为53.3%和26.5,2009年处理区的棉花黄萎病发病株率和病指为9.4%和6.5,对照为37.8%和18.8。这些结果表明,解木聚糖类芽孢杆菌YUPP-1对防治棉花黄萎病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