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四川省历来是我国油菜生产的重要省份之一,近年来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hm2左右,全省油菜子总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1.8%,居全国第4位、西南第1位,是国家规划的双低优质油菜优势产区.  相似文献   

2.
川西高原是四川省春油菜主产区,不同油菜生产区域的海拔差异较大,比较和筛选适合不同海拔区域的油菜新品种,对于进一步稳定和发展春油菜产业、提高单产及增加种植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安徽是全国油菜主要产区之一。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湖北,居全国第2位。各油菜主产市、县认真实施省政府批准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从而推动油菜生产向布局区域化、品种双低化、栽培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方向发展。区域化种植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4.
酉阳县油菜生产以基地化、标准化、产业化为目标,全面夯实措施,加快粮油产业化建设步伐。2018年,酉阳县油菜种植面积达1.17万hm~2,实现总产量2.18万t,总产值达1.3亿元,分别比2017年同期增长18.8%、16.9%、31.0%,油菜种植总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均位列重庆市前茅,是全市20个产油大县之一,为夯实粮油基础、确保粮油安全创造了条件。论述了酉阳县为打造重庆市粮油生产大县所采取的主要做法、成效及经验,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准确掌握建国以来中国小麦生产的总体变动趋势,为产业结构的继续优化和调整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计算历年全国小麦种植面积、产量重心的方法和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949—2005年的资料,分析建国以来全国小麦种植重心、总产量重心以及单产重心的移动轨迹、偏移距离等。【结果】总体上,20世纪70年代以前小麦生产重心向北、东方向偏移比较明显,70年代以后逐渐回移并趋于平稳,说明东西部、南北方的差距经历了先加大后缩小的变化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小麦单产重心偏移变化比较剧烈,总偏移距离最大,种植面积的总偏移距离最小,总产量重心的总偏移距离介于两者之间。【结论】建国以来小麦生产重心偏移总体上从剧烈走向平稳,南北方种植面积扩张速度基本平衡,西部扩张速度大于东部。  相似文献   

6.
我国油料油菜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面积的1/4,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油料油菜的种植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在农业部2003年~2007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双低”油菜(低硫苷、低芥酸)被列为11个优势农产品作物之一,该规划必将推动优质油菜的发展,对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工业和促进农民致富产生积极的作用。我国有丰富的油料油菜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国家又大力支持油菜种植业,显然具有潜在的出口优势。如何使这种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作者认为应把它作为一个产业进行发展,特别是规划好油菜的种植与菜籽的加工。1.油菜标准“…  相似文献   

7.
1961-2018年全球青豌豆生产时空变化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全球最重要的青豌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然而全球尺度的主要生产国青豌豆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历史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并不清楚,制约了我国青豌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基于1961-2018年全球青豌豆逐年的收获面积、总产量和单产等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优势指数等分析了1961-2018年全球青豌豆生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球青豌豆生产在1990年前后出现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1961-1990年全球青豌豆生产集中在欧洲,其收获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球的42.5%和41.5%。1990年之后,全球青豌豆生产重心逐步转移到亚洲,其收获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球的71.1%和77.9%。与美国、英国和印度等主产国相比,我国在1990年之前优势指数较弱,但1990年后生产规模优势显著高于其他主产国,效率优势指数逐步缩小。尽管近年来我国青豌豆种植面积的增加带动全球青豌豆生产重心逐渐向亚洲转移,但相较于其他主产国,我国的生产效率并未呈现显著优势。因此,优化和调整我国的青豌豆种植布局,提高单产水平,对提升我国青豌豆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县域单元的我国水稻生产时空动态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阐明近几十年来水稻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对于优化水稻布局、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1985年以来的县域水稻生产数据, 分析了我国水稻产量、面积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和水稻生产重心迁移轨迹, 在此基础上量化了水稻面积和单产对总产的贡献度。结果发现, 我国水稻产量变化以49年周期为主, 21年为辅, 面积变化周期为26年, 单产变化周期为60年; 1985—2015年间, 在水稻种植区域内, 近50%地区产量上升, 约70%播种面积减少, 80%以上区域单产增加; 我国水稻产量、面积重心分别向东北方向迁移229 km和225 km, 而东北稻作区产量、面积重心分别向北偏东方向迁移238 km和242 km; 我国水稻生产主导因素中单产占比由56.3%下降至28.3%, 面积由34.7%上升至63.1%。结果表明, 全国各稻作区单产提升、东北早熟单季稻区面积增加、华中双单季稻区和华南双季稻区面积减少是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特征。因此, 合理布局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和持续提高的水稻单产是稳定和提升我国水稻产量的主要措施,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机械化程度和比较效益是促进我国水稻生产发展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9.
福建花卉产业优势区域布局雏型初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福建省花卉业总体发展呈现上升趋势。据统计,2002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16.65万亩,销售额16.78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26.44%和49.18%,销售额增长大于种植面积增长,呈现出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位居全国化卉综合实力十强省(市)之一。 优势区域布局雏型初现 福建省花卉业的发展,得益于有一个合理的优势区域布局。目前,全省已形成以福州、泉州、厦门为主产地的鲜切花优势生产区域;以漳州、龙岩、福州为主产地的盆栽植物优势生产区域;以漳州、泉州、福州为主产地的观赏苗木与草坪优势生产区域;以漳州、福州为主产地的水仙花优势生产区域和以南平、福州、宁德为主产地的茉莉花优势生产区域,其中,有3个县  相似文献   

10.
宋科  袁馨 《种子世界》2016,(1):22-23
正1.现状南郑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是陕南最大的粮食生产县,目前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全省优质水稻、油菜及蔬菜生产基地。全县常年粮油播种面积3.8万hm2,粮食总产量16.71万t,油料总产量2.7万t。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9万hm2,油菜种植面积1.6万hm2,玉米种植8 000hm2左右,每年需要水稻种子42万kg、玉米种子30万kg、油菜种子3.5万kg。南郑县种子管理站于  相似文献   

11.
基于扩展DEA模型的四川省油菜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客观评价四川油菜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找到影响油菜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运用扩展的DEA模型,对2008—2014 年间四川油菜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将四川与中国油菜主产区中其他6 个省的生产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四川油菜生产规模没有发挥到最佳状态,导致综合效率无效,实际单产低于潜在水平;另投入结构失衡程度较为严重,人工成本冗余量大。在省域层面上,湖北省油菜生产各效率较为突出,达到了生产前沿且生产较为稳定,其次是青海、江西,四川处于第四位,在比较区域中只具有比较优势。建议通过合理改善要素投入结构,适度调整生产规模,继续强化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等途径提高四川油菜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A模型的四川烤烟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客观评价四川烤烟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找到影响烤烟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本文运用扩展的DEA模型,对2008~2014年间四川烤烟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将四川与中国烤烟主产区中其他8个省的生产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四川烤烟生产非DEA有效,规模效率明显制约综合效率的提高,土地和人工成本冗余量大,现金收益产出不足,烟农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在省域层面上,甘肃、黑龙江和重庆烤烟生产各效率较为突出,达到了生产前沿且生产较为稳定,四川处于第四位,在比较区域中具有比较优势。建议通过着力优化烤烟种植规模、资源和效益布局、创新驱动烤烟生产技术研发、调动烟农积极性等途径,提高四川烤烟生产效率和保证烟农利益。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粮食单产时空变化及其动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揭示四川省粮食单产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粮食单产变化的主要原因。基于1988-2008年四川省21个市州区统计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该省粮食单产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动因。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多年平均粮食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市州区粮食单产总体呈增长趋势。(2)各市州区粮食单产水平差异显著,最高的是德阳市,最低的是甘孜州,前者为后者的2.5倍,市州区间单产水平差距逐渐减小。(3)粮食单产水平显著上升的市州区个数占总数的一半以上,除资阳市粮食单产略有减少外,其他市州区稳中略有增加。(4)化肥用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粮食收购价格指数是影响粮食单产时空变化的主要动因。笔者提出增加农业生产物质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改良中低产田是挖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产量和增强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区域棉花生产系统空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苏省棉花生产系统为例,以1985、1999年两个年份各县市棉花生产系统数据为基础,分析区域棉花生产系统中单产、种植面积和总产的空间变化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江苏省棉花的发展要稳定徐连、沿海区,发展两淮区。根据单产、种植面积和总产变化对棉花生产系统进行分类,仅7.81%的县市属于总产增产型,太湖经济区以"总产减、单产减、面积减"类型为主,其它经济区以"总产减、单产增、面积减"类型为主。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不同时期玉米区域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促进湖北省玉米生产发展,实现合理区域生产布局,为湖北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依据,利用2000—2009年湖北省17个市(州、区)农业生产统计资料,采用比较优势理论及分析方法,分析“十五”及“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玉米生产比较优势的区域特点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湖北省玉米生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玉米生产具有规模、效率、综合比较优势的市(州、区)分别有5、10、5个;具有玉米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鄂西山地玉米区、鄂北岗地玉米区,其平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在“十五”期间为2.43,“十一五”期间达到2.77。与“十五”期间相比,“十一五”期间全省玉米平均生产比较优势指数上升了0.08,水稻上升了0.03,而棉花则下降了0.05。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表明,玉米纯收益低于水稻和棉花,每公顷分别低507.0元和2143.5元;但玉米的用工成本明显低,每公顷分别比水稻和棉花低535.5元和4096.5元。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湖北玉米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海南省热带水果区域布局,发挥热带水果比较优势,提升热带水果产业竞争力,利用2006—2015年的相关数据,采取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模型,测算了海南省18个市县5种热带水果的区域比较优势指数。结果表明,针对各地区不同气候、土壤、资源条件,主要热带水果在不同县域比较优势不尽相同,不同县域所具有的优势水果种类也存在差异,多数县域只有一种强比较优势水果。利用比较优势原则合理配置各地区资源,在芒果、香蕉、荔枝、菠萝、龙眼种植的优势区域,继续做大做强优势品种,扶持弱优势区域品种提质增效升级,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海南区域性特色优势水果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疆棉花种植业地理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基地,研究新疆棉花种植业地理集聚特征对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布局、农民增收、促进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88—2016年的新疆棉花生产数据,使用区位商、区位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定性、定量地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新疆棉花种植业地理集聚的影响程度,揭示了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经历了持续增长(1988—1999年)、缓慢减少(2000—2004年)以及波动增长(2005—2016年) 3个阶段, 2016年已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5,其专业化集聚水平自1992年起均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主导地位日益增强;新疆棉花种植业的区域特征明显,南疆棉区的变化主导新疆棉花种植业的变化;新疆棉花种植业的集聚水平自1988年起呈现出波动中下降后缓慢回升的趋势,其高值集聚区由喀什地区转移至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县、新和县等地,高-低集聚、低-高集聚及低低集聚变化不大;推动新疆棉花种植业地理集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生产性土地面积比重、棉花比较收益、机械化水平以及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18.
稻油轮作制中栽培方式对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了研究适宜重庆特殊生态地理条件的油菜最佳栽培方式,以‘渝油21’和‘中双1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大区对比试验,分析比较不同耕制方式和栽培模式对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移栽产量第一,油蔬两用技术经济效益最高,纯收入达9155.25元/hm2,比对照育苗移栽增收4150.5元/hm2;其次为免耕撒播,节本增效,纯收入为6646.5元/hm2,比对照增收1641.75元/hm2。高密度直播也能实现较好的产量和效益,使得油菜生产机械化在低山丘陵地区成为可能,农机农艺融合方面应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1999—2018年四川省181个县市(区)的耕地面积为研究对象,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与空间分析法,描述了其耕地面积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探索了其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99—2018年间,四川省总耕地面积经历了连续减少、缓慢增加、波动变化、迅速增加和稳定变化5个阶段。整个变化过程中,全省耕地空间上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川西北高原区与成都平原区。其中,川西南山区与川西北高原区耕地面积表现为增加状态,川中丘陵区、成都平原区与盆地周边山区耕地面积表现为减少状态,重心南移现象明显。影响四川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包括农业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位3个因素。其中,农业发展基础牢固是川西北高原耕地增加的主要原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特征正向驱动盆地周边山区耕地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负向驱动川中丘陵区耕地的变化,而成都平原区与川西南山区耕地变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负效应与农业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的正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上述结论将为四川省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利用与耕地资源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