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徐仲凯 《中国乳业》2022,(11):58-62
畜禽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是2016年原农业部、财政部探索推行的一项强制免疫补助政策,允许规模养殖场自主采购疫苗、自行开展免疫,免疫合格后申请财政直补。本文旨在对东营市近几年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政策在规模奶牛场实施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查找政策实施的难点、堵点及其原因,提出如何更好地让奶牛等规模养殖场参与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政策的措施、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先打后补”政策,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孟炜博 《中国猪业》2021,16(3):26-28
近年来,农产品“保险+期货”业务多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传统的生猪养殖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生猪的养殖风险,但保障程度较低,而随着生猪期货的上市,生猪“保险+期货”为我国的生猪产业带来了新的风险分散方式。本文力图在分析生猪“保险+期货”模式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生猪“保险+期货”模式面临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陶莎  张峭  葛瑞华 《中国猪业》2021,16(6):13-16
2021年生猪期货合约上市,“保险+期货”模式在国内各个省(市、区)落地。本文介绍了生猪市场价格波动的特征以及通过该模式转移生猪市场风险的运行机制和重要意义。目前生猪“保险+期货” 正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存在生猪期货市场交易容量不足、风险管理公司代交易风险高等问题,同时交易所和地方政府针对项目的补贴目标各不相同,国家层面缺乏补贴指导政策等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2021年伴随着猪周期进入下行阶段,生猪养殖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尤其是中小生猪养殖企业亏损严重,同时该群体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缺乏有效地规避风险和对冲风险的金融工具。为此,本文基于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发展、提升中小养猪企业融资能力为目标,在生猪“保险+期货”的模式基础上,构建银行、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的合作机制,探索生猪“保险+期货+银行”的合作模式。通过保单收益权优先赔付银行和保险公司利用期权规避风险的方式,提升银行的放贷意愿、放贷规模和保险公司的担保意愿,以期助力中小养猪企业探索融资新方式的目的。随着该模式的发展,在未来或能够对我国生猪行业的产能稳定和价格维稳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依托“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奶牛创新团队”的基础研究,调研分析“粮改饲”政策在河北省各地级市的具体实施情况,剖析该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探寻“粮改饲”政策实施过程中参与主体经济效益的变动情况,针对期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朱中平  朱敏  彭尧 《中国猪业》2021,16(4):69-72
让非洲猪瘟病毒不接触到猪是一个理想的防控非洲猪瘟的策略,但在万一非洲猪瘟病毒突破围墙、“铁桶”屏障进入猪场的情况下,决不可“坐以待毙”,必须预先“以猪为本”筑起一道物理性、生物性防控屏障,使得“非洲猪瘟病毒+猪≠非洲猪瘟”的这个“不等式”能够成立。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非洲猪瘟疫苗毒株、变异毒株、野毒株并存背景下,只做好外部生物安全已不足以达到防控非洲猪瘟的目的。因疫苗毒株隐蔽性强、检测难度大,不知道通过引种是否会将疫苗毒株带到猪场。因此,未来猪场生物安全不能只关注场外生物安全,更重要的是要运用“以猪为本”的“1237”P氏生物安全立体非洲猪瘟防控体系,即在做好“控五流”等外部生物安全的同时,更要关注饮水安全、注重猪的自身健康度、提高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才能实现“与非共存,与蓝共舞”。所谓“立体防控”是指全方位的防控,而不是仅仅针对猪场大门的传统生物安全防控。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指导乌兰察布市优质育肥羔羊生产体系建设,进一步了解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杜蒙萨”三元杂交羔羊与当地蒙古羊羔羊在养殖效益方面的对比情况,进行了“杜蒙萨”三元杂交羔羊产肉性能试验。试验分为试验组(“杜蒙萨”三元杂交羔羊组)和对照组(蒙古羊羔羊组)2个组,每组采取随机取样方式选择试验用羊。经过体重测定与屠宰试验测定,统计试验数据,通过分析试验数据进行经济效益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自然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经过对生长及产肉性能测定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杜蒙萨”三元杂交组羔羊平均初生重、断乳重、5月龄出栏活重、5月龄平均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蒙古羊羔羊。试验充分证明了在牧区推广“杜蒙萨”三元杂交羊生产体系建设,是实现牧区草原生态高效养殖和促进农牧民养殖户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故城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优化自主式扶贫开发模式。该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规划培育具有特色的“政银企户保+奶牛产业”的扶贫模式,助力精准脱贫。以该县“奶牛贷543”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该模式的运行机制、扶贫成效以及该模式运行中的问题,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旨在为推动贫困地区畜牧产业扶贫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 在“大北农模式”人才培养的基础上, 加强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 将人才培养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3个层次。通过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校企共建考核评价机制、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立, 创建了具有特色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校企一体、产学并举、工学结合”的办学特点, 实现了“能养会繁、会繁能防、会防能治、会治能销、会销能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饲草的种植,饲草料的加工调制与利用,全舍饲肉羊的养殖及杂交繁育,以及羊粪尿的资源化利用等方面介绍了豫北山区“粮—草—羊”高效平衡养羊模式发展现状,以期为促进豫北山区资源可持续利用、山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马属动物生产学是传统主要养马区农业科学类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基于该课程的开设现状,分析其在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难题,阐释了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教学的必要性。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针对马产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结合学院其他相关课程实践经验,通过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重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搭建实践平台,构建了适宜于马属动物生产学课程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马产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鉴于2019年我国兽用抗菌药使用量的反弹与2015—2019年兽用中药市场规模(销售额)总体处于萎缩的趋势等情况,在对抗生素滥用的简单化认识误区及其不可替代性进行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变科学观念,正确认识与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看法。同时提出在抗生素使用方面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促进“减抗”行稳致远的3点建议:⑴走出单一禁限与替代的误区,通过合理应用来“减抗”;⑵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让抗生素合理应用有法可依;⑶加强新观念人才培养与培训,促进“减抗”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4.
为发掘玉米密植增产潜力,探明耐密植玉米品种“正红6号”常规施肥下的密植效应,在川中丘陵区中江县布置田间试验,设置5.25(CK,实际生产密度)、6.00、6.75、7.50、8.25万株·hm-2 5个种植密度,研究“正红6号”不同种植密度下生长、倒伏及产量等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株高、穗位高和叶面积指数都随之增大,而茎粗随之减小;平均每增加0.75万株·hm-2,株高、穗位高分别平均增大6.47 cm、2.13 cm,最大叶面积指数平均增大0.46,茎粗平均减小0.46 mm。密植后,单株地上部干物质量下降,群体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叶和茎鞘干物质转运量增加,茎鞘干物质转运率先增加后降低,而叶干物质转运率降低;成熟期各部位干物质分配比重为:籽粒>茎>叶>穗轴>叶鞘>苞叶,各部位对密植的响应不同。随着密度增加,倒伏率与倒折率显著增大,空秆率、穗下垂率增大,双穗率减小;穗数显著增加,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质量和收获指数呈下降趋势,秃尖长呈上升趋势。籽粒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7.50万株·hm-2时籽粒产量最大,相比对照显著增产38.02%。由此可知,玉米密植增大了茎秆倒伏倒折风险,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提高群体干物质生产力来弥补单株生产力的下降,从而获得高产。经模拟,川中丘陵区“正红6号”作为春玉米的适宜密植密度为7.94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以“实景+虚拟仿真”创新教学资源平台为依托,探索动物科学专业“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教学模式将现代化的生产场景搬到课堂,营造逼真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动物医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及专业认证标准建议稿的出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已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动物医学专业“3+1”培养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其中的“1”即生产实习则成为重中之重。因此,为保障相应的生产实习教学质量,必须确立“3+1”培养模式下动物医学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培养体系和生产实习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同时,建立适应“3+1”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及管理模式。通过加强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的建设和管理,既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又顺应了社会变革需要和教育部相关要求,极大地增强了毕业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胡淘 《中国猪业》2021,16(6):22-26
基于江苏“苏农云”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对实现全国猪价监测预警区块链工作进行探索和思考。介绍了“苏农云”大数据平台、区块链相关概念,并分析了全国猪价监测预警“大数据+区块链”在中央、经济、产业、民生等4方面的必要性,对依托“苏农云”大数据模式搭建的猪价监测预警区块链架构提出一个构思方案。并针对基础大数据指标池构建难度大、猪价影响因子模型涉及变量多的难点展开深入分析,结合“苏农云”大数据云平台实施情况,建议选取江苏为试点省,以“苏农云”为大数据基础依托,探索建立起创世区块,为后续构建全国猪价监测预警联盟区块链打下基础。同时,建议以定量和定性指标结合的方式,对区块链内各省级节点参与度、共享程度、数据质量、信息服务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纳入国家、各省、各市、各县相关考核目标任务,确保区块链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荒漠草原区无霜期短、水资源缺乏、饲草料匮乏等实际情况,在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北部荒漠草原区具有灌溉条件和机械化作业条件的养殖合作社,开展了草田轮作技术研究。通过牧草和经济作物品种选择、水肥一体化栽培、适时收获等技术集成,进行“紫花苜蓿—草谷子—马铃薯—青贮玉米”的轮作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模式可以增加牧草产量,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效益,是提高该地区土壤肥力和获得良好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为该地区草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以“互联网+”为背景,对毛皮动物饲养学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毛皮动物饲养学在线开放课程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以及该课程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套完善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饲草料种植、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是现代奶业产业链不可分割的三大环节。探索种、养、加三者结合,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奶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对解决奶业深层次矛盾、构建河北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河北省奶业“种养加”一体化发展现状进行走访调研,深入剖析奶业产业链种、养、加各环节的制约因素,为进一步促进河北省奶业可持续发展,帮助养殖场走出困境、提高养殖效益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