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分析江苏省及三大区域的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推进其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通过构建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0—2018年江苏省和2018年13个地级市的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2000—2001、2003—2013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指数略高于土地城镇化指数,属于土地城镇化滞后型;2002、2014—2018年江苏省土地城镇化指数高于人口城镇化指数,属于人口城镇化滞后型。(2)江苏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度等级分别为失调(2000—2001年),中低度协调(2002—2004年),中度协调(2005—2008年),中高度协调(2009—2012年),高度协调(2013—2018年)。(3)江苏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滞后型空间呈现“南北”结构,江苏省城镇化水平不均衡且两极化现象突出。(4)除徐州市外,江苏省的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度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阶梯状分布”,其中南京市的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度最高,宿迁市最低。该研究得出了江苏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时间演变规律及空间格局特征,为江苏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利用基础数据指导监测点位布设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以北京顺义区重金属Cd污染监测为例,研究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在不同数据情境下的点位布设方法。首先划分了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的基础数据情境,其次探讨了点位布设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数据情境,最后利用均匀变异指数和偏离指数评价点位布设的均匀性。研究结果表明:(1)存在“无历史,无辅助”、“无历史,有辅助”、“有历史,无辅助”、“有历史,有辅助”、“历史充足”5种基础数据情境,并分别推荐了系统/随机采样布局、无偏采样布局、加密采样布局、加密/无偏采样布局、去冗精化布点策略。(2)顺义区西部属于“无历史,无辅助”数据情境,采用系统采样布局;顺义区东部属于“历史充足”数据情境,采用去冗精化处理。顺义区的均匀变异指数由原始0.546下降到0.490,尤其是顺义区东部均匀变异指数下降到0.468,且偏离指数小于原始样本点布局,验证了不同数据情境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点位布设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该研究可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点位布设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0—2009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结合气候、植被、地形和土壤4个自然因子,利用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延安地区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0—2009年研究区NPP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延安地区NPP的空间分布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3)降水、植被类型、高程和气温为延安地区NPP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驱动因子,任意2种自然因子交互作用的贡献率均高于单因子。研究区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和气候波动变化是导致NPP年际增加的主要原因,NPP空间分异受多种自然因子的交互影响。开展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凉夏”事件的气候特征及对农业影响,对2020年夏季(6—8月)降水、气温和日照资料及春玉米发育期和产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计算甘肃陇东2020年夏季为区域性“强凉夏”(区域性“冷夏”);2020年夏季平均气温除6月上旬较历年同期偏高、7月上旬、8月上旬略高外,其余时间平均气温均较历年同期偏低,尤其是7月中旬偏低了3℃;各县夏季平均气温除环县、西峰较历年同期正常略低外,其余各县均普遍偏低,镇原偏低2.1℃,其中镇原、华池为历史记录次低值;夏季降水量较历年同期明显偏多,雨日偏多,其中正宁降水量和环县雨日为历史第二多;夏季日照较历年同期明显偏少,西峰、宁县为历史最少;“强凉夏”造成大秋作物生育期延长,较历年平均值延长12天左右;气候产量虽为正效应,但并非丰产年;生殖生长后期的持续低温寡照及土壤持续过湿,是造成产量较正常年份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但由于降水充足,尤其是关键生育阶段土壤水分充足加之春玉米生长的特殊性和自适应调整,是气候产量仍为正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张旭  胡宝贵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6):153-158
为日后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研究提供基础,本研究将中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在目前中国农业发展趋势中的不同类型和应用加以梳理,诠释其可持续性发展的真实性,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方向。借助中国知网数据库,高级检索“主题”=“灌溉技术”、“并含”=“推广应用”、时间为2000—2020年、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法,获得涉及相关信息的文献共679篇。总结中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表明,通过分析相关文献的数量及分布来看,中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正处于不断提升的阶段,专家学者应将节水灌溉技术与农业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在中国,微灌是节水效果最好的一种灌溉技术。渠道输水在中国地区普遍适用性强,该技术被开发以来,迅速于全国各地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全方位了解国内水稻盐胁迫领域的研究动态,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以“水稻”和“盐胁迫”为主题词,检索1990—2020年收录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水稻盐胁迫方面的高质量论文,共检索到期刊论文442篇,从发文量、作者、科研机构、被引频次、鱼眼图和突现分析方面研究国内水稻盐胁迫方面的现有研究成果。结果表明,水稻盐胁迫方面的研究呈增长趋势,目前处于爆炸式增加阶段;基因编辑和表达研究、根系生长和金属离子平衡研究等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沿海及盐碱地地区对盐胁迫的研究最多,研究更为深入,不同非生物胁迫叠加亦是研究的热点方向。今后水稻耐盐性研究在芽期、苗期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围绕产量这一目标展开相关研究,同时应加强各研究团队、机构之间的合作,推进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更好地服务农业,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内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研究旨在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工作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为全国各地各级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提供借鉴。在文献研究农业科学普及工作新模式、新方法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辽宁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经验以及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辽宁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创了“五位一体”农民科普信息化服务新模式,构建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2019—2021年间,平台累计向全省提供科学普及服务1130.71万例,现已成为辽宁“互联网+农业”的典型案例,是辽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品牌。各地农业管理部门有必要借鉴辽宁12316平台的建设经验,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应重视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各省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有必要建立“星系式”科普服务体系,跨区域开展科普活动;各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要积极探索多元化信息服务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桑园基础资料相对缺乏而限制了桑园碳汇评估的客观现实,本研究以统计资料较为完整的蚕茧产量数据为基础,在假设四川地区所有桑园都采用片叶育进行养蚕的前提下,提出了基于统计资料的桑园碳汇估算模型(mulberry garden carbon sequestration estimation model,MCSD,以下简称:本研究模型)。本研究以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量指南的灌木模型(shrub model of the forest ecosystem carbon storage measurement guide,SMFC,以下简称:对照模型)为对照,对比了两者在计量2000—2018年四川省桑园桑树碳汇贡献的差异。结果发现:(1)本研究模型估算出四川桑园桑树年均碳密度为10.13 t/hm2,折算出四川桑园2018年碳储量为142.39万t。(2)桑叶和桑枝作为桑园碳汇的主要来源,其碳汇量分别占桑园总碳汇量的44.44%和26.65%。(3)以2000年为基准,本研究模型估算出2000—2018年间四川桑园的碳储量累积达1636.25万t。(4)到2018年,桑叶和桑枝的累积碳汇贡献分别占比60.94%和36.55%。(5)而对照模型的计算结果比本研究模型低了10.73%,且未考虑桑叶收获年和收获量的问题,不能全面地反映桑园的累积碳汇贡献。桑园碳汇评估是实现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研究结果对于未来标准化评估中国不同地域不同利用方式下桑园生态系统碳汇效应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西藏“一江两河”流域9个气象站点1980—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期内“一江两河”主要农区负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温、积雪和冻土的关系。结果表明:“一江两河”农区负积温总体上呈自西向东递减分布,并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该农区负积温初日推迟率为3.11 d/10 a,终日平均10年提早2.53天,持续日数缩短率为6.03 d/10 a,负积温以24.93(℃·d)/10 a的速度显著升高。在10年际变化尺度上,负积温表现为逐年代升高的变化特征,其中1980s—1990s偏低,2000s—2010s明显偏高。进入21世纪后,负积温初日推迟、终日提早、持续日数缩短和积温升高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尤为明显。M-K检验显示,负积温终日突变时间较早,为1993年;初日和持续日数均发生在1996年,负积温出现在1995年;突变后负积温初日推迟9天、终日提早6天、持续日数缩短17天、积温减少68.6℃·d。负积温升高与冬季平均气温上升、积雪日数减少和冻土退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负积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10.
为梳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研究平台,收集了2010—2021年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中心点的中文样本文献1617篇,借助Citespace软件,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相关理论和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对文献进行了聚类分析、关键词突现分析以及研究热点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国内的学者聚焦于农村养老、农村公路、厕所改造、农村垃圾处理及农村污水处理等5个方面的研究,目前各方面都已取得阶段性的进展,结合关键词突现分析和研究热点趋势分析,在未来一段时间,5个方面依然是研究的热门主题。(2)现有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多以定性为主,剖析较为浅显,定量分析的文章较少,未来的研究宜将2种方法结合。  相似文献   

11.
安溪县茶园肥力状况与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火贵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8):132-135
为做好茶园耕地的质量保护与改良利用,指导广大茶农科学合理施肥。笔者通过采集具代表性茶园耕地土壤进行化验检测,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根据186个土样测定结果评价安溪县茶园耕地肥力状况。结果表明:全县茶园土壤酸化趋势严重;土壤养分失衡,钾、镁、硼缺乏较严重。因此,建议加强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矫正土壤养分失衡状况;做好茶园耕地质量保护与改良利用,发展生态茶园,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的揭示宜宾市屏山县某茶园土壤PTEs污染现状与来源,通过对研究区样品采集和检测分析,利用内梅罗指数、地积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茶园土壤中7种潜在毒性元素(PTEs)(Cd、As、Cr、Cu、Pb、Ni和Zn)进行了污染评价,并以多元统计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其进行了溯源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中7种PTEs浓度只有Cd超过农用地土壤筛选值;对比四川省土壤背景值,Cd超标倍率88.45倍,且内梅罗污染指数、地积累污染指数及综合潜在生态污染风险指数的平均值为7.65、3.38和1262.06,表明茶园土壤中PTEs污染严重且潜在生态风险高。多元统计与污染空间分析得出对于同一组分中Cd、Cr、Ni和Zn的富集可能为硫铁矿开采导致;Pb主要为硫铁矿的采选冶燃煤大量使用导致;As除了燃煤使用外,还与肥料的使用有关;研究区早期小龙溪沿岸土法造纸厂生产活动造成水体中Cu富集和周边土壤酸化。茶园土壤中PTEs污染程度空间分布特征表明Cd为主要风险来源,并且Cd对于整个研究区PTEs污染起到控制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调查贵州山区茶叶种植资源优势,合理布局无公害茶叶种植区域。以贵州省贵定县为例,依据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标准(NY 5020-2001),结合土地利用数据、遥感数据、土壤数据、气温、降水、光照、DEM等关键基础数据,采用GIS的空间分析统计方法,建立无公害茶园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茶园地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适宜种植茶叶的土地利用面积为1265 km2,占整个研究区域的77.57%;土壤质量、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满足无公害茶叶种植标准的面积为1232.51 km2,占国土面积的75.57%;其中,最适宜无公害茶叶种植面积为128.71 km2,占国土面积的7.89%。以上研究可以为茶叶种植行业标准在具体区域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辅助决策支持,对其他区域的茶叶种植综合评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安溪铁观音茶园土壤肥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土壤肥力的测试,了解和掌握施肥水平,为铁观音茶园合理施肥和土壤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安溪感德、祥华等8个有代表性铁观音主产乡镇茶园土壤的pH、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山地土壤pH均值为4.69,基础较好,而茶园土壤pH在3.37~4.94之间,pH<4.0的占54.17%,酸化严重,两者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茶园土壤有机质总体表现优良,上层土壤有机质变幅为1.22%~5.39%,均值达2.61%,有机质含量超过土壤肥力Ⅰ级水平的占87.5%;茶园土壤氮素含量较高,供氮能力强,91.67%上层土壤的全氮量和碱解氮含量均达土壤肥力I级;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高,祥华祥地上层土壤有效磷含量高达464.8 mg/kg,大大超过环境临界值;茶园土壤钾含量不均衡,下层土壤速效钾含量普遍偏低,其中感德五甲铁观音茶园土壤全钾量较高,与其他7个主产乡镇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西坪-松岩、龙涓-华祥苑茶园土壤钾含量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5.
广东英德13个村镇茶园土壤质量及重金属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考察广东英德地区茶园土壤的质量及重金属安全性,本研究采集了该地区13个村镇的茶园土壤样品76份,以国标方法对土壤酸碱度、肥力指标以及6种重金属铬、铜、铅、砷、镉、汞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进一步对土壤重金属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有10个地块出现酸化和碱化,占土壤总数的13.15%,其中沙口镇和云岭镇部分茶园土壤已发生酸化;大湾镇、石牯塘、石灰铺镇部分茶园土壤发生碱化。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土壤样本在散点图中位置相对集中,处于正负2较低的位置,说明英德绝大多数茶园土壤肥力较低。根据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来看,有9.21%的土壤砷污染指数超标,1.31%的茶园土壤汞污染指数超标和铬污染指数超标。大部分土壤样品的综合污染指数低于0.70,处于安全级别。有3.95%的茶园土壤重金属污染达到警戒级,包括望埠镇、石灰铺和英红镇;1.31%的茶园土壤重金属为轻污染级别,位于东华镇。研究认为,广东英德地区茶园土壤肥力相对较低、出现酸化和碱化现象,少量茶园土壤重金属出现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6.
茶园土壤通过微生物作用释放大量氧化亚氮(N2O),因此需迫切了解茶园土壤N2O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茶园土壤N2O减排提供理论依据。从氮源、有机质、pH、水分、温度、质地等角度对茶园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进行综述,提出相应的N2O减排措施。对以上影响因素阐述发现:反硝化作用对茶园土壤N2O排放的贡献较大;氮肥施用、土壤理化性质、气象因子等是茶园土壤N2O排放的关键因素。施用缓释氮肥、氮肥深施、采用氮肥推荐施用量、养分有机替代技术能降低茶园土壤N2O排放。  相似文献   

17.
云南台地茶园土壤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云南省台地茶园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火焰光度法和原子吸收法等方法测定云南省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和保山等地区台地茶园土壤大量营养元素、微量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等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云南省台地茶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88%,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全铬和全铅平均含量分别为133.55、6.78、83.56、177.55、64.39、24.04、11.35、0.70、0.68、1.22、70.64、83.6 mg/kg。云南省台地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均较低,建议在加强大量营养元素肥料施用量的同时,加大微量营养元素肥料的施用量;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符合无公害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8.
茶园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是评价茶园土壤环境质量与健康的重要依据。以代表性古茶山森林、现代茶园和古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平台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真菌18S rDNA区段测序,结合土壤养分水平分析,探究不同类型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其与养分状况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子囊菌、担子菌、接合菌、壶菌和球囊菌5个门的相对丰度占真菌群落的97.17%~99.67%,CryptococcusArchaeorhizomycesMortierella 3个属在森林和茶园土壤中分布广泛;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与土壤pH、C:N和Olsen-P的相关性明显高于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钾;茶园土壤真菌数量和多样性优于森林土壤;属最佳分类水平上,森林土壤优势群落HannaellaTrichodermaAlternariaHerpotrichiellaceaeRussulaMembranomycesGliocladiopsisPenicillium等丰度与土壤C: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茶园土壤优势群落:CryptococcusArchaeorhizomycesFusariumExophialaMortierellaMetarhizium等丰度与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钾和Olsen-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茶树种植及年限和不同茶山土壤pH及碳氮磷钾养分状况与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巴山峡川”茶园自然环境与茶叶品质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中国古老的“巴山峡川”茶区的气象条件及其7个茶场的土壤条件、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状况,调查表明,“巴山峡川”夜雨多,伏旱严重。茶园土壤主要为黄壤,有酸化的趋势,黄壤有机质含量比紫色土高。永川新胜茶场砂岩黄壤有机质、氮素、速效磷含量高,茶样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高。万源砾岩黄壤交换性钙镁含量高,茶样茶多酚含量高;酸性紫色土钾素状况良好,茶样水浸出物含量高。值得注意的是,万盛灰岩黄壤水溶性硫含量最高,茶样硫含量、香气与滋味得分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