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稻米品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培育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软米和糯稻新品系,在经共转化法获得的转反义Wx基因水稻自交后代中筛选获得国不含抗性选择标记基因的纯合体.对这些纯合转基因水稻的分析表明,其未成熟种子胚乳中Wx基因表达水平和成熟种子中Wx蛋白量较未转化对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转基因水稻成熟种子中直链淀粉含量较未转化对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个转基因系降低至10%左右,相当于软米的直链淀粉含量,1个转基因系降到了2%以下,形成了糯稻新品系。转基因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后,其胶稠度相应变软,而糊化温度未发生明显改变。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的大部分农艺性状与受体品种武香粳9号无显著差异。因此,本研究成功培育了无抗性选择标记且淀粉品质改良的转反义Wx基因水稻新品系。  相似文献   

2.
张云江 《中国种业》2012,(12):61-6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培育优质水稻品种满足市场和消费需求,是目前水稻育种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直链淀粉含量是稻米食味品质的主要决定因素。软米直链淀粉含量低,是介于一般黏米和糯米之间的中间类型,具有柔软、富弹性的米饭质地,冷不回生、冷饭食口性好等特点。因此,培育优质低直链淀粉含量软米品种,不仅可以改良稻米食味,而且可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有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种食味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种食味与品质性状的关系及米饭食味计(型号RCTA 11A,佐竹公司)测定稻米食味的可行性,对40份水稻新品种的稻米品质进行仪器测定和传统测定。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与食味都呈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较低有利于改善食味,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种食味较好。仪器测定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与常规测定结果呈极显著正相关,仪器测定结果可以用于本地区稻米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开发及利用贵州地方糯稻资源,探明其品质性状差异,并明确其群体结构,对173份贵州地方糯稻品种资源的稻米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理化特性方面,贵州地方糯稻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偏高,所有品种均值为3.12%,部分品种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高达4.74%;胶稠度与碱消值变异系数不大,绝大多数材料胶稠度高于100 mm,达国家优质标准,碱消值等级分布范围为4.2~6.4;米饭特性方面,各糯稻品种间差异较大;碾磨品质中糙米率和精米率较稳定,但在整精米率上存在较大浮动,个别材料易出现黄粒、杂粒及断米,导致整精米率下降。对供试材料12个品质性状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前5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75.68%,分别是碾磨品质因子、米饭特性因子、碱消值因子、粒形因子及胶稠度因子。群体结构分析显示,供试材料可分为4个类群,P1、P2、P3类群间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籼糯品种全部包含于P 4类群中,4个类群间在品质性状的理化特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米饭质地与直链淀粉含量及食味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对10个安徽生产的稻谷和10个韩国生产的稻谷的米饭质地、直链淀粉含量及食味品质等的测定和分析,得出粳稻的硬度、咀嚼性、弹力性与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品质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粘度与之呈极显著的的负相关:对籼稻来讲,直链淀粉含量与粳稻有着相同的趋势,但食味品质与米饭质地的关系似乎不大。通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粳稻还是籼稻,其咀嚼性和弹力性对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品质的影响均有着较为一致的规律。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偏回归系数不显著。因此,对直链淀粉含量及食味品质与米饭质地的部分性状建立了简单回归方程。试验还得出,同一品种在韩国种植,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均较低。  相似文献   

6.
水稻产量、蛋白质及食味特性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水稻产量、品质及其各构成要素之间具有关联性。结合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测定了总蛋白及醇溶蛋白,对不同品种进行了食味品尝和测定。结果表明,36个水稻品种的产量水平不同,分为高产品种和普通品种。优质食味品种分为不同类型,其食味水平主要受直链淀粉和蛋白质的影响。蛋白质含量高、醇溶蛋白含量高显著地影响稻米食味。‘越光’、‘稻花香2号’是目前典型的优质食味品种,近年来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优质食味品种新类型。关联分析表明,优质食味品种产量较高,直链淀粉含量低,蛋白质含量低。  相似文献   

7.
水稻直链淀粉含量直接影响了稻米的食味和加工品质,所以该含量性状已成为水稻品质育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关于水稻直链淀粉基因以及相关合成酶的研究报道虽很多,但可用于直链淀粉含量检测的标记的报道却很少。本研究选取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2个特异引物,用不同来源的302份水稻品种(系)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标记RMamc10-3能鉴定出约51%的低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种质,标记Pul-t3鉴定高直链淀粉含量水稻种质的可靠性仅为38.9%。此外,发现云南的水稻品种(系)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较低,有70%以上种质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在5%~20%之间。在来自国际水稻所、缅甸和斯里兰卡的水稻种质中发现10份直链淀粉含量高于25%的材料。本研究得到的2个高和低直链淀粉含量标记,以及筛选获得的高和低直链淀粉含量的种质基因资源,都将为下一步开展水稻优质米研究和品质改良提供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选用4个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有显著差异的粳稻品种配制2个杂交组合,研究其粳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选择对杂种后代品质和产量性状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定向选择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对杂种后代蒸煮食味品质和产量性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蒸煮食味品质性状中下降粘度值、粘滞峰消减值、食味值,在产量性状中单株粒重、单株穗数、每穗粒数所受的影响较大,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到13%以下时,稻米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及淀粉谱特性均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且直链淀粉含量过低将导致每穗粒数和单株粒重的显著下降;直链淀粉含量高的后代株系遗传背景基本来自于高直链淀粉含量亲本,反之直链淀粉含量低的后代株系遗传背景基本来自于低直链淀粉含量亲本,直链淀粉含量的连续定向选择使后代的遗传背景趋于双亲之一。  相似文献   

9.
嘉兴水稻海南育种的品质差异及育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对嘉兴香米、苏95-22等7个非糯水稻品种(系)海南和嘉兴不同育种条件下成熟稻米品质分析,发现与稻米商品品质密切相关的同一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外观品质、食味等性状嘉兴和海南截然不同。分析其原因是抽穗后温度条件不同所致,即灌浆时期气温升高或降低,其直链淀粉含量、外观、食味等性状也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早籼稻,还是晚粳稻,这种变化趋势完全一致。根据这一情况,异地育种或不同季节选育品种时,应根据温度条件不同,建立相应的检测指标,以提高针对性、减少品种选育的盲目性。其次,对优质水稻生产来说,改善栽培条件便可进一步提高稻米的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10.
吕彬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130-130
以近几年主栽的水稻品种为试材,采取相关统计分析和对比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水稻品种对早粳稻米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寒地稻作区优质米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不同熟期碾米品质的3项指标中,糙米率的平均值分别为83.1%、82.9%、83.1%、83.0%;精米率的平均值分别为71.9%、71.9%、72.0%、73.0%。不同品种的糙米率,不同熟期间差异很小,晚熟品种的精米率略高于早熟和中熟品种,品种间表现有差异。不同熟期的整精米率的平均值分别为61.7%、61.7%、66.5%、67.2%,晚熟品种比早熟和中熟品种高,品种间差异较大。早熟和中熟品种的整精米率变异系数较晚熟品种增加1.2个百分点,说明品种间差异较大。稻米垩白米率与胶稠度(0.0566)呈正相关,这一点与(李雅娟,1995)的研究结果一致。垩白米率与精米率(-0.4827)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育种上筛选垩白米率低的种质资源是关键。(2)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很多研究认为,直链淀粉含量偏高影响稻米食味品质(佐佐木忠雄,等.1982)。关于直链淀粉含量姬田正美(1996)研究认为,直链淀粉含量越高,稻米食味越差。本研究结果直链淀粉含量一般在16.67%~22.40%,平均含量为18.8%,品种间差异较大。直链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0.8207)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河南沿黄稻区是我国优质粳米生产基地,随着水稻简化耕作栽培方式的发展,直播稻因其简单易行的优点而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目的]为研究沿黄稻区直播稻稻米品质与常规插秧稻米品质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选取6个直播水稻品种和8个插秧水稻品种以及7种优质商品稻米,对其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品质以及营养品质性状进行系统比较。[结果]结果表明:整体上,直播稻的精米率高于插秧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以及食味值低于插秧稻,高于商品稻米;蛋白质含量高于插秧稻,低于商品稻米;除此之外,相对于插秧稻和商品稻米,直播稻品种的崩解值最大,消减值最小;缬氨酸和胱氨酸含量最高,蛋氨酸含量最低,其余氨基酸含量均低于插秧稻品质,高于商品稻米。[结论]综合所有品质性状指标发现,在选取的6个直播稻品种中,新稻568、郑稻201和新稻567在河南沿黄地区直播条件下的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品质以及营养品质都与常规栽培的优质稻米相当,因此可以通过品种选择在保障产量与品质的前提下通过直播简化水稻栽培过程。  相似文献   

12.
收获期对北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收获时期对北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米质性状的影响,为今后从栽培措施上改良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米质提供理论依据。以2个杂交粳稻和3个常规粳稻为试验材料,从齐穗后30d开始,每7d取样收获1次,共取样收获7次,风干后统一测定米质性状。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时期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影响显著,随着收获时期的延后,糙米率、精米率先逐渐增加,在齐穗后65d达到最大值后显著降低,整精米率在齐穗后65d之前波动较大,无明显规律性,齐穗后65d之后显著下降;杂交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常规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整体差异不显著,5个品种的白度值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不同收获时期对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大多未达显著水平。食味值除丰锦品种在不同收获时期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4个品种随收获时期的推迟整体呈下降趋势,在0.05显著水平上有差异,在0.01显著水平上差异大多不显著。同一收获时期间比较,常规粳稻的加工品质(包括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显著优于杂交粳稻,杂交粳稻的白度值显著优于常规粳稻。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性状的表现上,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在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间并无显著的差异,在最佳收获期上也无显著差异。若要改善加工品质,需适当延后收获,一般在齐穗后58d收获较好;若要改善外观品质,提高食味值,则需适当提前收获,在齐穗后30~37d收获较好。  相似文献   

13.
籼糯稻产量性状及育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常规籼糯稻育种和栽培水平及效率,通过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40个早籼糯以及61个晚籼糯新品系和品种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及其相互关系,并结合育种实践探讨籼糯稻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结果表明:早籼糯各产量性状除生育期、结实率外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株高、穗长与每穗粒数之间的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有效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46.41%),其次为每穗粒数(34.16%);晚籼糯的每穗粒数、有效穗数与产量的正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株高与每穗粒数、穗长之间的相关也达显著水平,每穗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38.80%),其次为有效穗数(33.80%)。并根据试验结果和育种实践,提出早籼糯稻的育种主攻方向是在一定千粒重基础上重点提高有效穗数,并通过适当提高株高、穗长来增加每穗粒数;晚籼糯稻育种主攻方向是在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着重提高每穗粒数,并通过增加植株高度来提高穗长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早籼稻近期区试品种(系)蒸煮品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对水稻区试中多品种(系)、多年、非平衡、无重复分析值的蒸煮品质性状数据,用作者提出的统计方法作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八五”期间参试的早籼稻品种(系)蒸煮品质较“七五”参试品种有所改善,高直链淀粉含量的参试品种极显著减少,低直链淀粉含量的参试品种极显著增加;软胶稠度的品种极显著增加,硬胶稠度的品种极显著减少。但多数参试品种胶稠度仍偏硬,综合蒸煮品质不佳。各蒸煮品质性状均以品种效应为主,其次是品种×年份互作效应。蒸煮品质性状的提高,首先应注意品种(系)的主效。各蒸煮品质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直链淀粉与胶稠度的负相关最明显,其次为直链淀粉与糊化温度的负相关。为克服性状相关引起的早籼稻优质育种的难度,应抓好直链淀粉与胶稠度这一主要矛盾并应广泛筛选育种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选用汕优63等58个籼稻品种(组合)为材料,分别用糙米粉和精米粉测定了直链淀粉含量,分析了用糙米粉代替精米粉测定直链淀粉含量的效果。结果表明:糙米粉的直链淀粉含量比精米粉低,且随着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差值呈增大趋势,表现趋势总体上基本稳定。两者之间换算系数在0.67左右,且随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换算系数略有增大。两者之间以指数关系和直线关系的决定系数较大,分别为0.9246和0.9125。由试验结果可见用糙米粉代替精米粉测定直链淀粉含量作为早代单株材料的鉴定和选择依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稻虾生态种养对太湖区域优良食味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稻虾复合种养模式提供决策参考。选用5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系),进行稻虾复合种养和宽窄行两种栽插密度处理,分析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特点。与常规大田栽培比较,稻虾种养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但茎蘖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降低;稻虾种养显著改善垩白性状,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增加,崩解值和糊化温度升高,消减值降低;降低栽插密度能改善稻米品质;稻虾种养对品质的影响不同品种之间存在差异,种植模式与品种之间互作对稻米品质有显著影响。长期稻虾共作稻田宜选用适宜的优良食味品种,适量减施氮肥和减少栽插密度可以实现水稻安全稳产,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17.
以苹果、糯米为原料,感官评分为考查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苹果汁添加量、发酵时间、酒曲添加量等因素对苹果米酒酿造工艺的影响,确定苹果米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从而为制作出优质的苹果米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苹果米酒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果汁添加量16%,发酵时间36 h,酒曲添加量0.4%,发酵温度为恒温28℃,在此条件下所制作出的苹果米酒色泽偏金黄色,澄清透亮,味道醇正香甜,苹果的果香味与米酒的酒香味非常协调,具有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研究旨在为酒酿制造业创造出更科学有效的酿造工艺,使该工艺在节约成本的同时酿造出最佳的成品。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以糯米500 g为例,探索糯米泡发时间、酒曲添加量和酒酿发酵温度对酒酿品质的影响。通过实验最终得出最佳的酿造工艺为糯米浸泡时间为10~14 h,酒曲添加量为4 g(8%),发酵温度为29℃,于此条件下可得到最佳品质的酒酿。此工艺流程简单规范,制作出的酒酿口感极佳,同样适用于居家制作,操作方便、有效。  相似文献   

19.
为找出不同类型籼粳杂交稻在品质表现上存在差距的原因, 以18个早熟晚粳籼粳杂交稻品种(品系)为材料, 从中筛选出产量与蒸煮食味品质具有代表性的3种类型(A类高产优质型, B类高产不优质型, C类低产不优质型)。2年中A类和B类的平均产量分别较C类高22.66%和22.26%, 其高产的原因主要是具有较高的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A类的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比B和C类高1.9%~2.5%和13.9%~22.7%。与A类相比, B类和C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分别高43.3%~47.5%和64.5%~71.4%。B和 C类的平均直链淀粉含量较A类分别高31.7%、33.0%。A类平均胶稠度较B和C类分别高4.0%、4.5%, A类品种的峰值粘黏度和崩解值最高, 消减值最低, 蛋白质含量3种类型无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 灌浆结实期温度与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呈负相关。籼粳杂交稻优质的获得, 除品种遗传因素外, 可通过合理的播期或栽培管理调节, 使水稻灌浆结实期处于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则有利于其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同步提高或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