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枯草芽胞杆菌R31在西芹根际定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植物内生枯草芽胞杆菌R31在西芹根际定殖情况,评估其定殖能力,为西芹黄萎病生物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原生质体转化法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pHT315-gfp导入枯草芽胞杆菌R31细胞中,对菌株进行gfp标记,然后利用gfp标记菌株灌根处理西芹苗,研究其在西芹根际的定殖形式和能力。结果获得了携带pHT315-gfp质粒的R31-gfp菌株,该质粒可以在R31细胞中稳定表达,标记菌R31-gfp在蓝光激发下可以稳定发出强的绿色荧光。利用标记菌接种西芹幼苗后,可以在根系表皮检测到绿色荧光膜。对其定殖量的检测发现,接种3天后标记菌在根表和根际土中稳定定殖,定殖量分别达到1.4×104 cfu/g和7.6×104 cfu/g,并长期以该水平稳定定殖,到第65天仍可在根表和根际土检测到9.1×104 cfu/g和3.17×105 cfu/g的R31-gfp。由此得出,R31可以在西芹根表形成菌膜,并在根际长期稳定定殖。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生防菌NJQG-3A1菌株在香蕉植株根、球茎、假茎、叶和根际土壤中的定殖情况和对香蕉枯萎病的生防作用,为香蕉枯萎病的生防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抗生素标记法测定菌株NJQG-3A1的定殖能力,以盆栽试验测定其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定殖测定结果表明:以重铬酸钾(100μg/mL)-氨苄青霉素(100μg/mL)标记的NJQG-3A1菌株,可在香蕉根际土壤和植株的根、球茎、假茎中定殖,定殖量表现为:根际土壤>根>球茎>假茎>叶;在土壤中的定殖量可达1×105 cfu/g;在香蕉植株内定殖量为1×102~1×103 cfu/g。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经NJQG-3A1菌株的发酵液处理后,香蕉植株的株高、茎围、鲜重比对照(接种病原菌,只施用清水)分别提高了99.22%,44.60%,218.67%,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同时,菌株NJQG-3A1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显著,叶部与根茎部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5、10;病情防效为81.82%,88.98%。NJQG-3A1菌株可以在香蕉植株和根际土壤中定殖,且该菌株的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对香蕉植株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郑单309、郑单326、郑单958和中玉303等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在7个种植密度(6.00×104、6.75×104、7.50×104、8.25×104、9.00×104、9.75×104和10.50×104株/hm2)条件下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品种对夏玉米生育期内群体物质累积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下株高和穗位高表现出明显优势,中玉303和郑单958的株高和穗位高表现相对较高。随生育期推进,植株群体干物质量显著增加,花前、花后和成熟期干物质量均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成熟期中玉303和郑单958的干物质量较郑单326和郑单309平均提高16.1%,花后干物质量占成熟期的比重以6.00×104株/hm2密度处理下最高,为58.68%,以郑单958最高。随密度增加,成熟期千粒重显著下降,产量明显提高,10.50×104株/hm2密度处理最高,为14.49t/hm2,中玉303产量最高,较郑单309和郑单326平均增加16.3%。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选用中玉303,以10.50×104株/hm2密度种植,可提高玉米植株花后物质生产量,促进花后物质分配,实现夏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4.
以油用向日葵T562为供试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5个播期(4月25日、5月2日、5月9日、5月16日及5月23日)和4个种植密度(3.75×104、4.50×104、5.25×104、6.00×104株/hm2)条件下向日葵干物质转运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向日葵各生育期均缩短,播期对向日葵出苗至开花阶段影响较大,对开花至成熟阶段影响较小。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密度下的均值依次为4.50×104>3.75×104>6.00×104>5.25×104株/hm2。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单盘粒重逐渐降低,产量逐渐增加。籽仁率在播期5月16日、密度5.25×104株/hm2处理下达最大,为74.09%;百粒重及产量在播期5月2日、密度6.00×104株/hm2处理下达最大,分别为8.76g、6859.00kg/hm2;单盘粒重在播期5月23日、密度3.75×104株/hm2处理下达到最大,为138.14g。  相似文献   

5.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的固氮菌DX120E在甘蔗植株内的定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甘蔗固氮菌DX120E菌株侵入根的方式以及菌株在甘蔗植株内的定殖规律, 确定人工接种固氮菌适宜的侵染浓度和定殖特点, 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固氮菌DX120E接种甘蔗组培苗, 以荧光显微镜观察其侵染和定殖情况, 以抗生素抗性标记法和平板分离计数法测定DX120E菌株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 菌株DX120E在2个甘蔗品种的根、叶鞘和叶内均能定殖, 定殖菌量依次均为根>叶鞘>叶; 不同接种浓度下, 最大定殖数量无显著差异, 102 CFU mL–1的接种量足够侵入甘蔗并积累定殖。DX120E从甘蔗根表面的裂隙、主根和侧根发生处及根的断裂处均可侵入, 主要在根表面细胞间隙和细胞内大量定殖, 同时也可迁移到叶片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细胞中定殖。  相似文献   

6.
低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棉花生理和形态的响应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栽条件下,选用18个不同基因型棉花品种,研究2个磷水平:适磷P(KH_2PO_4 1.00×10-3 mol·L-1)处理和低磷P 0(KH_2PO_4 0.01×10-3 mol·L-1)处理对棉花幼苗的磷利用效率、叶绿素含量、地上地下鲜重和干重及形态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棉苗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总干重、总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磷利用率等指标在不同磷处理水平和不同基因型品种间都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可作为研究品种耐低磷能力的性状指标;各性状相对值变异系数的大小顺序为:总叶面积>地上部干重>总干重>地上部鲜重>叶绿素含量>磷利用率;根据相对值表现及聚类分析表明:中棉所42号、新陆早19号和鲁研棉28号在低磷和适磷处理的比较中,各测定指标的综合表现良好,能够很好的适应低磷胁迫条件,属于耐低磷基因型品种。  相似文献   

7.
为系统评价分离自天然饼肥发酵液4-L-16菌株的抗真菌活性及定殖规律。以尖饱镰刀菌Race 4(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等9种病原菌为靶标菌株,采用平板对峙、含药介质法检测菌株抗真菌活性,并通过革兰氏染色、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4-L-16菌株对9种植物病原菌具有广谱抗性,菌丝生长抑制率可达28.05%~76.07%,孢子萌发抑制率达24.44%~70.00%,其中对香蕉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76.07%和70%,经鉴定该菌株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经抗生素标记,获得抗600μg/mL利福平的标记菌株,盆栽接种试验表明标记菌在香蕉根际土壤和植株体内具有良好定殖能力,接种第10天土壤中菌量达到最大值为6.67×10~6CFU/g,随时间延长,定殖数量逐渐降低,25天后数量趋于稳定,为2.05×10~6CFU/g。香蕉植株内定殖以根系最多,为4.38×10~3CFU/g。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4-L-16菌株广谱抗真菌活性、良好的定殖能力,已成为香蕉枯萎病生物防治新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8.
支脉河口潮滩芦苇生境适宜性分析及生态承载力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实现岸段建设的防浪减灾及生境保护双重目的,优化人工岸段的建设管理,选取并监测了支脉河口潮滩区域土壤质量及污染因子等共13项理化指标,构建了芦苇种植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承载力评估模型,应用GIS技术分析了研究区滨岸潮滩芦苇群落构建的生态适宜性并评估了其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为芦苇群落构建的中度适宜和勉强适宜生境,其主要限制因子为有机质、水解氮和有效磷等土壤肥力指标,其次为水溶性盐和含水率;生境适宜性分析得研究区44.16%为芦苇中度适宜生境(71.66 hm2)、生态承载力为7154~8255.72 g/m2、年可生产芦苇3.02×106 kg,55.84%区域为芦苇勉强适宜生境(90.62 hm2)、生态承载力为1287.72~7154 g/m2,年可生产芦苇6.98×106 kg;研究区芦苇生态承载力平均为4771.72 g/m2,可通过人工辅助构建和恢复芦苇群落进而实现人工岸段建设的生态化,并可获得年度1.00×107 kg的芦苇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木霉菌剂对茉莉的促生作用和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施用木霉菌剂后,田间测定茉莉的株高,并采用稀释分离法测定茉莉根围土壤真菌和细菌的数量。结果表明,在供试的3种木霉菌剂中,T9菌剂和H6菌剂可显著提高茉莉根围土壤的真菌数量,以T9菌剂处理的真菌数量最高,为14.19×104个/g,比对照增加了196.86%;3种木霉菌剂均能显著提高茉莉根围土壤的细菌数量,以T9菌剂处理的细菌数量最高,为21.68×106 CFU/g,比对照增加了222.14%。3种木霉菌剂对茉莉的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T9菌剂处理的株高最高,为43.37 cm,比对照提高了22.10%。T9菌剂可显著提高茉莉根际微生物的数量,还可促进茉莉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菌落计数法是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总数测定的常用方法,但其重复性差。本文研究了试验过程中培养时间、接种方式、样品颗粒大小、玻璃珠数量及培养基种类等因素对菌落计数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时间到第4天后数量逐渐稳定;涂布法接种方式培养得到的菌落总数较高,是混菌法接种的3.11倍;土壤颗粒大小为50目时测定得到的菌落总数最多;用40颗玻璃珠制备土壤浸提液时可培养得到最大菌落总数;采用SOC培养基进行培养获得菌落总数为1.07×10 7 CFU/g,分别是LB培养基、TB培养基和异氧细菌培养基的1.28、2.32、1.63倍。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冠层光能截获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明确密植栽培中不同株型玉米的冠层光能截获、物质生产与产量的关系,以不同株型玉米陕单609 (紧凑型)、秦龙14 (中间型)和陕单8806 (平展型)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4.5×104、6.0×104、7.5×104和9.0×104株hm–2),于2016—2017年开展大田试验,研究密度对形态特性、冠层光分布、灌浆参数以及干物质积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陕单609、秦龙14和陕单8806两年平均产量依次为12,176、9624和8533 kg hm–2,分别在9.0×104、7.5×104和6.0×104株hm–2达到高产,产量较低密度分别提高了26.9%、20.4%和19.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降低,LAI和叶向值增加,在高密度下陕单609中间层由于较大的叶片和叶向值能截获更多的光能,秦龙14次之;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天数(Dmax)、粒重(Wmax)、籽粒最大灌浆速率(Gmax)、平均灌浆速率(Gave)、籽粒活跃灌浆期(P)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密度下陕单609的Dmax分别较秦龙14和陕单8806早1.4 d和3.0 d, Wmax和P分别高于秦龙14 (0.3g和3.3 d)和陕单8806 (1.1 g和5.4 d);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高密度下,陕单609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转运量和干物质转移对籽粒的贡献高于秦龙14 (5.1%、36.0%、33.5%)和陕单8806 (26.6%、46.7%、59.1%)。穗位层光能截获与产量(r=0.631)显著正相关(P0.05),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r=0.661)和平均灌浆速率(r=0.859)极显著相关(P0.01)。可见,与秦龙14和陕单8806相比,紧凑型品种陕单609密植下调控穗上部叶片直立,改善冠层中下部光分布,维持较高的光合绿叶面积,延缓冠层叶片衰老,增加花后营养器官光合产物的积累以及籽粒灌浆速率,实现了增产。  相似文献   

12.
徐茜  黎华  宗洪霞  但方  王祖民 《作物杂志》2016,32(6):142-591
为优化叶菜型甘薯薯苗越冬的栽培技术,提高叶菜型甘薯薯苗越冬栽培留种供应的种源量,突破留种障碍,采用L9(3 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种苗、底肥及栽插时期对鄂菜薯1号薯苗越冬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9组合为本试验最优薯苗越冬组合,即密度28.5万株/hm 2、茎尖苗栽插、底肥(45%复合肥750kg/hm 2+过磷酸钙450kg/hm 2),栽插期9月下旬,第二年3月至6月中旬薯苗产量可达88 500kg/hm 2以上。  相似文献   

13.
以太子参品种‘三泓1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CK(自来水)、T1(2.00g氮磷钾复合肥水溶液)、T2(3×108CFU/mL促生菌KTS-1-1菌悬液)、T3(0.25g氮磷钾复合肥+3×108CFU/mL促生菌KTS-1-1菌悬液)、T4(0.50g氮磷钾复合肥+3×108CFU/mL促生菌KTS-1-1菌悬液)和T5(1.00g氮磷钾复合肥+3×108CFU/mL促生菌KTS-1-1菌悬液)6个处理,探究不同比例的氮磷钾复合肥与促生菌KTS-1-1配施对太子参生理特性、生物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CK处理,T2、T3、T4处理均能显著改善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和防御酶活性,提高植株生物量,增加块根多糖、氨基酸、钙和钴元素含量,尤以T4处理最为明显,与CK处理相比,叶片氮、磷、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82.14%、54.55%和94.16%;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苯丙氨基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50.20%、19.72%和40.24%;株高、平均叶面积、块根鲜重及块根干重分别显著提高了10.20%、28.05%、70.62%和54.95%;块根多糖、氨基酸及钙、钴元素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5.38%、68.14%、29.17%和21.56%。与T1处理相比,T4处理在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叶片防御酶活性及块根生物量方面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综上说明,T4处理为太子参生产中肥料使用的推荐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以耐盐碱郑58和盐碱敏感昌7-2为亲本,构建包含151份F2:5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基于3K芯片对郑58、昌7-2及其F2:5家系进行基因型分析,构建了包含1407个SNP分子标记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的各染色体标记数在84~191之间,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0.81 cM。胁迫液为200 mmol L–1 NaCl和100 mmol L–1 Na2CO3,对照液为蒸馏水或霍格兰营养液,对盐、碱胁迫和自然条件下玉米的发芽率(GP)、株高(PH)、植株干、鲜重(FW、DW)、幼苗组织含水量(TWS)、植株地上部分钠含量(SNC)、钾含量(SKC)、钠/钾含量比(NKR)、苗期耐盐率(STR)、耐碱率(ATR)10项指标,采用3种不同的作图方法同时定位研究,对加性QTL定位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加性QTL与环境互作联合分析采用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CIM)。结果表明,(1)与对照条件下各性状表型值相比,耐碱相关性状的降低较耐盐相关性状明显,说明玉米对碱胁迫更加敏感和碱胁迫对玉米的伤害更严重。碱与盐胁迫下SKC相当而SNC差异较大,表明Na+、K+的吸收和运输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玉米盐、碱胁迫可能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胁迫。(2)在自然、盐和碱胁迫条件下,运用CIM分别检测到27、28、40个加性QTL;运用ICIM分别检测到28、23、17个加性QTL;运用MCIM共检测到11个耐盐加性QTL、4个环境互作QTL以及11个耐碱加性QTL、3个环境互作QTL。(3)盐胁迫条件下的qPH-9、qSTR-8、qNKR-6、qNKR-7和碱胁迫条件下的qPH-9、qATR-3能被3种作图方法重复检测到。与前人结果比较, qPH-9、qSTR-8、qNKR-6、q-ATR-3定位在相同或邻近区域,qNKR-7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结果为精细定位玉米耐盐碱主效基因、挖掘候选基因和开发用于标记辅助选择的实用功能标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研究GFP标记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m22在油菜植株上的定殖规律,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自然转化法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pGFP4412导入Bam22细胞中,构建GFP荧光标记菌株;对比野生型菌株Bam22与标记菌株Bam22-GFP的生长曲线和抑菌能力;通过灌根法,观察标记菌株在油菜体内不同组织部位的定殖...  相似文献   

16.
氮肥和密度对高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氮肥施用量和密度对高粱产量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密度为主区,以氮肥施用量为副区,分别设置3个密度水平(7.5万、10.5万和13.5万株/hm 2)和5个氮肥水平(0、75、150、225和300kg/hm 2),对不同密度和氮肥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和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粱的产量先随密度的增加和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密度为10.5万株/hm 2,施氮量为225kg/hm 2时,高粱的产量达到最高。在不同密度和氮肥处理,高粱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变异较大,千粒重变异较小。密度主要是通过单位面积穗数,氮肥主要是通过穗粒数来影响产量的构成。施氮量与高粱产量是非线性关系,氮肥在高密度条件下对产量的调控更加明显。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在高密度处理比低密度处理要高,并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密度为13.5万株/hm 2,施氮量为150kg/hm 2时,氮肥的农学利用率达到最大。本研究表明,增加密度、控制氮肥用量是增加高粱产量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建议晋杂23号在汾阳种植时宜采用密度为10.5万株/hm 2,施氮量为225kg/hm 2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高密度对甘肃黄灌区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4个玉米品种,设置3种密度,于2015-2016年在甘肃中部沿黄灌区种植试验得出:同一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存在差异。对宁玉524、辽单588、高玉818、先玉335的各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在密度9.75万、11.25万、12.75万株/hm 2处理下两年测得的数据均值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出现趋向性变化。表现为玉米的空秆率、倒伏率、株高、穗位高和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茎粗、穗粗、穗长、穗粒数和百粒重随密度增加有所减小。其中空秆率、茎粗、穗粗、穗长、穗粒数和产量差异显著,高种植密度对他们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