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提高人们对寒地水稻浅土层热效应特征变化的认知度。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空育131’为试验材料,设置行株距30×8 cm (D1)、30×10 cm (D2)、30×12 cm (D3)、30×14 cm (D4)、30×16 cm (D5) 5个密度水平,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浅土层热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土层温度在抽穗期达最高值,灌浆后开始下降,且温差缩小,其中以10 cm土层温度稳定性最高。受种植密度影响,高密度处理下土温白天增温快,夜间最低,昼夜温差大,最高日平均温度出现的早,其中D1、D2处理在10 cm、15 cm土温变化上几乎同步。相比之下,各土层TmaxTmin出现时间随土层的加深而向后推迟,生育期内TavgTmaxTmin与气温极显著正相关,而Tmax-min则随密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分蘖期和成熟期,且作用效果随密度增加而增大。产量以D2处理最高,表现为9.27 t/hm 2,较D1、D5处理增幅13.5%~14.6%。说明适宜密度条件能够实现对浅土层热效应的科学调控,并获得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缓解黄瓜幼苗铬胁迫的生理调控机制,以亨优小菜园为供试材料,采用土培方式,用120mg/L铬离子溶液模拟铬胁迫,研究不同浓度EDTA(W1:1mmol/L、W2:2mmol/L和W3:4mmol/L)对铬胁迫下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W2和W3处理促进幼苗株高和地上部干物质量的增加;同时W2处理增加叶片光系统的光化学猝灭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经过3种处理的幼苗叶片和根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增强,而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在W2和W3处理下显著下降,根系MDA含量在W3处理下显著降低;3种处理下幼苗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所下降,而脯氨酸含量一直增加。综上可知,1~2mmol/L EDTA在铬胁迫下可提高黄瓜幼苗叶片的光合作用,增强POD活性和渗透调节能力,减缓幼苗膜脂过氧化程度,促进幼苗地上部形态发育,从而有效缓解铬胁迫对幼苗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灌水量和种植密度配置下干热河谷紫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 rubra)产量形成机理,研究了不同灌水量5800 m3/hm2(I1)、4900 m3/hm2(I2)、4600 m3/hm2(I3)和不同种植密度79200株/hm2(D1)、52800株/hm2(D2)、39600株/hm2(D3)配置对紫甘蓝生物量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量对紫甘蓝植株外叶鲜重、茎鲜重和茎比例有显著影响,灌水量减少降低了外叶-地上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紫甘蓝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外叶中。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紫甘蓝外叶鲜重、茎鲜重、叶球鲜重、外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球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显著增加,外叶比例显著降低,叶球比例增加,生物量异速生长关系变化不明显。影响紫甘蓝生物量特性的主要因素是种植密度,灌水量影响较小,其交互作用不显著。I2D3处理的生物量特性主成分分析得分最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经济产量较高。这表明,I2D3处理为紫甘蓝最佳灌水量和种植密度。本研究结果可为干热河谷紫甘蓝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赵海新 《作物杂志》2020,36(1):98-71
通过对沙培的4.5叶龄水稻幼苗进行5个浓度的Na2CO3+NaHCO3碱胁迫处理,胁迫20d后,调查顶端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随碱浓度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先升后降;叶绿素a、b含量及叶绿素a/b为下降趋势;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先降后升;可溶性糖与脯氨酸含量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碱胁迫后,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较大,叶绿素b含量相对稳定;水稻通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调节顶端叶片含水量及脯氨酸含量,以提高自身的抗逆性和保持新生叶片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钾用量和留苗株数对玉米苗期生长发育相关指标的影响,在水培条件下,以‘粒收1号’为材料,设置不同钾浓度梯度(K1:1.35 mmol/L、K2:1.85 mmol/L、K3:2.35 mmol/L、K4:2.85 mmol/L)和不同留苗株数(D1:4株/盆、D2:8株/盆),研究玉米苗期株高、茎粗、植株鲜重、根冠比、叶面积以及叶绿素含量对钾浓度和留苗株数的响应。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对玉米生长有促进作用,在D1处理条件下,植株间竞争小,养分充足,玉米生长更旺盛,所测指标均显著高于D2。随着钾浓度的增加,D1处理条件下,株高、茎粗、叶面积和植株总鲜重均表现为K4最大,K1最小。D2处理条件下,玉米的株高、总绿叶面积和SPAD值表现为K2处理最大,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茎粗、单株生物量、总绿叶面积和SPAD值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K2、K3、K4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分析2处理在不同浓度下的根冠比显示D1处理在K1浓度下根冠比较大,D2处理在中高浓度下较大。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和不同氮素水平对湿地植物光合生理特性和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三江平原湿地优势植物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控制试验,利用开顶式气室(OTC)模拟环境大气CO2浓度变化,设置E0(380 ±20 µmol/mol)、E1(550 ±20 μmol/mol)和E2(700 ± 20 μmol/mol)3个CO2浓度;在每个OTC内设置 N0(0 g N/m2)、N1(4 g N/m2)和N2(8 g N/m2)3个氮素水平。结果表明,N0条件下,与E0处理相比,E1和E2处理(72 天)后小叶章叶片净光合速率分别降低11%和12%(P<0.05),其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氮素含量(CO2熏蒸72 天)、小叶章株高(CO2熏蒸86 天)均显著低于E0处理(P<0.05);N1条件下,与E0处理相比,E1和E2处理(72 天)后小叶章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5%(P>0.05)和10%(P<0.05),其叶片氮素含量(P<0.05)、小叶章株高均低于E0处理;N2条件下,E1和E2处理(72 天)小叶章净光合速率均呈稍增加的趋势(P>0.05),其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氮素含量和小叶章株高无显著变化(P>0.05)。N0、N1和N2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均显著增加了小叶章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本研究表明长期CO2浓度升高可能通过降低小叶章叶片光合酶活性,进而降低了其净光合速率,而施加高浓度的氮肥可以缓解长期高CO2浓度对湿地植物光合及生长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外源H2O2对盐碱胁迫下毛白杨生理特性的影响规律,为提高毛白杨盐碱地造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在盆栽条件下,设置营养液(对照,H1)、营养液+NaHCO3+NaCl(H2)、营养液+NaHCO3+NaCl+H2O2(H3)、营养液+H2O2(H4)4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H2与H1相比显著提高了毛白杨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H3与H2相比显著降低了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含量,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降低不显著,H4与H1之间无显著差异;H2与H1相比显著提高了SOD、POD、CAT、APX活性,提高了AsA和GSH含量,H3与H2相比提高了毛白杨保护酶活性和H2O2清除系统活性,H4与H1相比显著提高了毛白杨AsA含量;H2与H1相比显著提高了毛白杨可溶性糖含量,H3与H2相比降低了可溶性糖含量;H1与H2相比、H3与H2相比均提高了毛白杨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综合分析认为,外源H2O2会激发毛白杨生理响应机制并缓解盐碱胁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春大麦可溶性糖含量与籽粒淀粉组分含量的关系,以蒙啤3号和蒙啤5号为试材,设375,450,525,600万株/hm2共4个密度处理,于2018—2019年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大麦灌浆期叶片、茎秆和籽粒可溶性糖与淀粉组分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其对籽粒淀粉组分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2 a 2个品种各处理叶片、茎秆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随着灌浆进程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在花后21 d出现;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最大值在525万株/hm2密度处理出现。2 a 2个品种各处理籽粒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随着灌浆进程呈逐渐上升趋势,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峰值均为525万株/hm2处理。相关分析显示,各灌浆阶段叶片、茎秆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与成熟期籽粒淀粉组分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径分析显示,对成熟期籽粒总淀粉含量影响最大的是花后21 d叶片、花后7 d茎秆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通径系数分别达到1.002 3,0.580 4和0.745 5;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最大的是花后35 d叶片、花后7 d茎秆和籽粒可溶性...  相似文献   

9.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马铃薯克新1号为试验材料,在苗期叶面喷施调节剂烯效唑(S3307)和胺鲜酯(DTA-6)进行处理,以清水作为对照(CK),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叶和块茎间光合产物变化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3307和DTA-6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增加前期叶片内蔗糖和淀粉含量;喷施调节剂第34天(块茎膨大期),S3307和DTA-6处理促进叶片中淀粉含量向块茎中转运降低叶片内淀粉含量,利于源器官的物质输出;S3307和DTA-6显著增加各取样时期马铃薯块茎中淀粉含量;S3307和DTA-6在喷施后第18和34天显著增加块茎可溶性糖含量;马铃薯块茎内淀粉含量的变化与叶片内蔗糖和淀粉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转化酶和淀粉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S3307和DTA-6处理均显著促进单薯重,同时DTA-6处理的单株薯数也显著高于CK。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温室西瓜最适宜的复合基质栽培模式。以设施主栽的小果型西瓜品种为试材,采用复合基质坑点式栽培(T1)、基质袋培(T2)、基质枕栽培(T3)、地上槽式栽培(T4)和地下槽式栽培(T5)5种栽培模式,各栽培模式互为对照,探究基质栽培模式对温室西瓜植株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开花坐果期,T4处理的株高、节间长度、叶片数、SPAD值、净光合速率(Pn)和胞间CO2浓度(Ci)分别较T3处理显著增加了60.81%、20.63%、25.49%、13.77%、6.34%和8.56%,T3处理的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分别较T4处理显著增加了65.71%和14.99%;在果实膨大期,T4处理的株高、茎粗和叶片数分别较T3处理显著增加了86.75%、22.42%和16.79%;在成熟期,T4处理的...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铅镉污染土壤中香椿品质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无公害蔬菜的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木本蔬菜香椿[Toona sinensis (A. Juss.) Roem.]为试材,以重金属铅镉复合污染土壤及背景土壤为栽培基质,进行了不施肥(CK)、单施无机肥(NPK)、单施有机肥(WM)及有机无机肥配施(1/2NPK+1/2WM)对香椿营养品质和安全品质影响的研究。香椿在叶片掉落前采集其顶端嫩芽,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维C含量、微量元素矿物质、硝酸盐含量以及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重金属铅镉污染基质下NPK、WM、1/2NPK+1/2WM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4.28、4.59、5.40 mg/g,均高于CK的3.56 mg/g且差异显著(P<0.05);背景土壤基质下4种施肥处理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3.23、4.62、5.38、5.85 mg/g,均差异显著(P<0.05)。重金属铅镉污染基质下3种施肥处理Vc含量依次是83.36、117.57、112.33 mg/100 g,均显著高于CK (P<0.05);背景土壤基质下4种施肥处理的香椿叶片中的Vc含量依次为51.33、56.06、74.03、65.03 mg/100 g,WM和1/2NPK+1/2WM处理均显著高于CK (P<0.05)。不管是在背景土壤或是在重金属铅镉污染土壤中,WM或1/2NPK+1/2WM处理均能显著提高香椿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全Fe、全Mn的含量(P<0.05),单施虫粪同时也能显著提高香椿叶片中全Cu、全Zn含量(P<0.05)。在两种不同的栽培基质中,香椿叶片的Pb含量均表现为CK最低,其他处理均显著高于CK (P<0.05),Cd含量则是NPK处理最低。该试验可得出以下结论:在2种栽培基质中,1/2NPK+1/2WM处理均能显著提高香椿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有益微量元素矿物质含量等营养品质指标,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硝酸盐和重金属铅镉含量,从而有效提高香椿品质。相同施肥处理下,重金属铅镉污染基质下的香椿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全Fe、全Mn、全Cu元素含量要比背景土壤中生长的低得多,但维生素C含量、全Zn含量和硝酸盐含量却是重金属污染基质中的香椿叶片高,说明重金属污染会明显降低香椿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油菜“源”器官中光合产物向籽粒转移的效率是提高油菜收获指数的关键环节,而“源”器官中淀粉酶活性影响同化物向籽粒的运输强度。β-淀粉酶(β-amylase, BAM)及其基因家族成员与油菜高收获指数形成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本研究选择高产高收获指数型、高产低收获指数型、低产低收获指数型 3 类油菜品种,在终花期后 5、10、15、20、25d 分别取茎杆、叶片、角果皮与种子,分析β-淀粉酶活性及其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β-淀粉酶活性在所检测“源”器官中酶活性总体随发育时期增加。高收获指数型油菜叶片、角果皮中的β-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低收获指数型油菜。β-淀粉酶基因家族中, BAM1、BAM4 与 BAM5 在油菜茎、叶及角果皮中的表达量总体随发育时期增加。花后25 d 时, BAM1与BAM3在高收获指数油菜叶片、角果皮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低收获指数油菜。BAM4 与 BAM5 在高收获指数油菜角果皮中的表达量分别于花后 15 d 与 20 d 开始显著高于低收获指数油菜。综合分析认为, BAM1 和 BAM3可能通过促进叶片与角果皮淀粉分解而加强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运输强度;BAM4 与 BAM5 可能主要通过作用于角果皮淀粉分解而调控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运输。BAM4 与 BAM5 也可能参与了油菜种子中淀粉的调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指导不同株型夏玉米品种的田间生产,选用平展型品种‘鲁单981’和紧凑型品种‘鲁单818’为供试材料,通过设置30000株/hm 2 (D1)、60000株/hm 2 (D2)、90000株/hm 2 (D3)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密度对不同株型夏玉米产量、叶面积持续期(LAD)、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净同化率(NAR)的影响。结果表明,‘鲁单981’在D2时产量最高,为11452 kg/hm 2,‘鲁单818’在D3时最高,为13024 kg/hm 2。在D3下,紧凑型品种‘鲁单818’的LAD[452 (m 2·d)/m 2]及花后比例(50%)、穗位叶LAI以及全生育期NAR [6.87 g/(m 2·d)]更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紧凑型品种冠层结构紧凑,中下层受光充足,LAD延长,有利于干物质积累,产量上升,更适合高密度栽培。  相似文献   

14.
为给茭白与鸭共作系统中适宜放养鸭密度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了茭白单作、茭白田放鸭300、375、450只/hm~2条件下茭白的生物学性状、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茭鸭共作能显著提高茭白后期叶片数、干物重及产量,并延缓茭白后期叶片衰败。放鸭密度从375只/hm~2增加至450只/hm~2时,茭白后期叶片衰败加快,且茭白产量不再增加。茭鸭共作显著提高茭白蛋白质、维生素C和氨基酸含量。茭鸭共作系统灌溉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水4500 m~3/hm~2时,输入的N、P、K相当于99.75 kg尿素、38.25 kg过磷酸钙和83.55 kg氯化钾的养分含量。本试验条件下,茭白常规种植密度27795株/hm~2,田间适宜放鸭密度为375只/hm~2,可显著提高茭白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探讨不套袋与套袋对苹果品质影响的机理,以8年生‘富士’苹果(‘天红2号’/‘M26’/八棱海棠)为试验材料,共设5个套袋密度处理(不套袋、套袋1/3的果实、套袋1/2的果实、套袋2/3的果实、套袋所有果实),所用果袋为小林果袋(双层纸袋,内红外棕),研究不同套袋密度对果实套袋前(6月19日)、套袋后2天(6月21日)、套袋中(8月22日和9月27日)、摘袋后2天(10月9日)和采收后1天(11月3日)苹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不仅降低了苹果树冠层内的光照强度,而且显著降低了叶片的光合速率,而随着套袋密度的增加,苹果树冠层内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尤其是在8月和9月。5个处理的冠层光强、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片比重的变化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基本一致,说明果实套袋导致叶片光合性能下降。套袋苹果光合速率的降低是由气孔导度的降低引起的,这可能与光照强度降低有关;而在9月光合速率的降低还可能与高温弱光,套袋苹果叶片出现非气孔限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阐明蜘蛛香叶片酶类抗氧化能力在遮阴和露地栽培条件下的差异,为蜘蛛香应答阳生环境的研究和蜘蛛香大田栽培配套技术的制定提供参考。以滇中地区遮阴和露地栽培条件下的蜘蛛香叶片为试材,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抗氧化酶[(即: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比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含量。与遮阴栽培相比,露地栽培会使蜘蛛香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了11.30%,但会使叶片CAT、POD和SOD比活力以及MDA含量分别升高了11.43%、30.90%、21.58%和18.48%;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CAT比活力在遮阴和露地条件下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而POD和SOD比活力以及MDA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在露地栽培条件下,蜘蛛香叶片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细胞脂质的过氧化损伤加剧,但CAT、POD和SOD比活力会同时提高而强化叶片细胞的酶类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抗寒性较高的薏苡种质,为薏苡杂交育种和栽培提供重要依据。以16份薏苡种质为试验材料,在3℃低温胁迫下培养3天,测定与抗寒性相关的生理指标,并采用极点排序法进行耐寒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温(3℃)胁迫下,叶片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种质叶片电导率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不同程度上升;在低温和常温的处理下,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有明显的差异,说明其变化与薏苡抗寒性密切相关;通过极点排序法得到薏苡抗寒能力排序:‘云野-6’<‘YGL’<‘云野-10’<‘云野-8’<‘云野-12’<‘云野-1’<‘云野-4’<‘云野-3’<‘云野-5’<‘YLO’<‘YOL-12’<‘云野-7’<‘云野-9’<‘云野-11’<‘云野-2’<‘Y9-5’。16个供试种质中‘Y9-5’的抗寒能力最强,‘云野-2’次之,‘云野-6’最弱,可将‘Y9-5’和‘云野-2’作为薏苡抗寒杂交育种和栽培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田轻简化栽培条件下棉花氮代谢随播期和密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用华棉3109(G.hirsutum L.)于2014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农场,采用裂区设计:播期为主区(S1,5月30日;S2,6月14日),密度为副区(D1,7.5株·m-2;D2,9.0株·m-2;D3,10.5株·m-2),研究了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在主茎叶位和根系的分布特点。【结果】1)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叶片和根系NR活性平均值有显著影响。推迟播期对现蕾期棉花叶片与根系平均NR活性无显著影响,增加密度可降低叶片平均NR活性,但对根系平均NR活性无显著影响;推迟播期,显著降低初花期和盛花期棉花叶片NR活性平均值,但晚播对根系NR活性平均值的影响由侧根NR决定,增加密度,叶片和根系平均NR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表明见花施肥后,晚播抑制了棉花地上部叶片氮代谢强度,而增强了地下部根系氮代谢强度;适度增加密度可显著增强棉花地上部叶片和地下部根系氮代谢强度。2)现蕾期叶片NR活性平均值初花期盛花期,根系NR活性平均值大体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3)主茎叶位NR活性在3个时期均由上而下显著降低,以第1叶至第3叶波动较大,第4叶以下叶片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叶片NR活性与叶龄有关,幼叶氮代谢强度高于成熟叶片,成熟叶片之间氮代谢强度保持相对稳定。【结论】长江流域棉区(主要指湖北植棉区)棉花播种不应晚于6月14日,种植密度以9.0株·m-2最佳。  相似文献   

19.
旨在为油菜株型育种和机械化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选用3个不同类型的紧凑型油菜常规品种,以松散型油菜杂交种‘秦优7号’为对照,研究了在15万、30万、45万、60万、75万、90万株/hm2密度下各品系的库源特征及其与收获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紧凑型油菜单株在不同密度下的库源特征与对照松散型相同,单株根、茎、枝、壳干重,角粒数和单株角果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低密度显著高于高密度;千粒重随密度的变化不大。紧凑型油菜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松散型油菜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说明紧凑型油菜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获。收获指数对密度的响应在两类型品种表现一致,最低密度15万株/hm2增加到30万株/hm2时达到峰值,以后随着种植密度的继续增加而降低。收获指数与茎+枝+壳干重之和,与库性状角粒数、角果数、千粒重、单株产量,与库源关系的粒根比、粒茎比、粒枝比、粒壳比显著正相关,说明要提高收获指数不仅要扩“源”增“库”,还要协调库源的合理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20.
研究全程机械化条件下有序机抛技术增密减肥处理对杂交稻主要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肥料偏生产力以及产量的影响。以水稻品种晶两优华占为试验材料,采用有序机抛技术,设置常规密度(D0:16万穴/hm2)、中密度(D1:19万穴/hm2)和高密度(D2:24万穴/hm2)3个移栽密度以及常规施肥处理(N0)和减量施肥处理(N1:常规施肥基础上减肥26.56%)2个施肥水平。结果表明,移栽密度和施肥量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肥料偏生产力和产量均存在显著影响;与D0N0处理相比,D2N1处理有利于维持千粒重,协调穗、粒矛盾,且有效提高主要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量、肥料利用率(42.44%)及产量(4.47%)。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移栽密度显著相关(r=0.53*),说明在减施肥料条件下,移栽密度对产量产生较大影响。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减施肥料26.56%,移栽密度24万穴/hm2,能提高水稻产量以及肥料偏生产力,为增密减肥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