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了研究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小麦产量的影响,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进行了7年的施用15.0,7.5 t/hm2有机肥(包括EM堆肥、EM鸡粪肥和传统堆肥)、施用化肥和对照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肥用量的提高,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小麦产量增加。施用化肥也可以提高作物产量与土壤脲酶的活性。土壤脲酶的活性在不同施肥处理中的变化趋势是:对照化肥处理堆肥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不同施肥措施中的变化趋势是:化肥处理对照堆肥处理。不同的施肥措施对小麦产量影响的趋势是:对照化肥处理传统堆肥处理EM堆肥处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含量及小麦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生物炭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酶及其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为黄褐土障碍因子改良及合理施肥提供参考。在等氮条件下设置了6 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生物炭(B)、氮磷钾配合施用(NPK)、氮磷钾+生物炭(NPK+B)、氮磷钾+有机肥(NPK+M)、氮磷钾+有机肥+生物炭(NPK+B+M)。采用氯仿熏蒸-K2SO4浸提法和化学分析法分别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酶活性和土壤化学性质和作物产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黄褐土条件下,生物炭与有机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以NPK+M+B处理效果最好。有机肥能够促进β-葡萄糖苷酶酶活性,而生物炭与其作用相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脲酶和β-葡萄糖苷酶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本试验条件下,生物炭与有机肥的添加能够提高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NPK+B+M处理对酶活性提升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以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制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小麦、玉米产量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为砂姜黑土区有机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2012—2020年,在安徽省蒙城县开展了定位试验,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常量化肥(F)、在常量化肥基础上有机肥氮替代20%化肥氮(F0.8M0.2)、在常量化肥基础上有机肥氮替代40%化肥氮(F0.6M0.4)、在常量化肥基础上有机肥氮替代60%化肥氮(F0.4M0.6)、在常量化肥基础上有机肥氮替代80%化肥氮(F0.2M0.8)、有机肥氮替代100%化肥氮(M)等7个处理,小区面积30 m2,重复3 次。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比例为20%时,小麦多年平均产量增加1.8%,玉米上有机肥替代比例为40%时,多年平均产量增加0.2%,随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的增加,作物产量有降低趋势。回归分析表明,小麦上有机肥替代比例为10.4%、玉米上为25.6%时可获得最高小麦、玉米产量。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高比例有机替代处理小麦、玉米相对产量逐渐提高。有机肥替代化肥能提高土壤pH,能降低土壤容重。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受磷钾素投入量、作物产量、土壤中磷钾素的有效性等因素综合影响。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下,小麦季适宜的有机替代比例为20%,玉米上为40%,高于这一比例,小麦、玉米产量下降,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有机肥残效迭加效应增加;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有机肥替代化肥作物的产量效应受有机肥替代比例、试验持续年限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连续多年的定位研究,才能得出适合区域的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最佳比例。  相似文献   

4.
不同培肥方式对盐碱土壤肥力改良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提高盐碱土壤肥力,建立最佳盐碱土壤施肥模式,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化肥、厩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机肥、生物肥对盐碱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磷、pH、速钾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与供试前土壤相比,施用有机肥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提高的最为显著,分别提高了1.47倍、1.3倍、1.28倍、2.97倍、3.24倍、1.62倍;各处理均能使盐碱土壤的pH有所降低,其中有机肥降低pH较为显著,降低到0.95倍。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有机肥对盐碱土壤肥力改良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AB菌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生物特征和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促进开挖土壤的改良以及将微生物肥应用于退化土壤的修复,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专利产品AB菌生物有机肥对开挖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B菌生物有机肥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C、N的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施用AB菌肥的土壤中磷细菌总数高于未施用的4~6倍,固氮菌约为4~7倍,钾细菌约为5~8倍;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0.6~0.8倍、0.8~1.4倍、2.5~3.2倍、0.3~0.9倍;脲酶、中性磷酸酶、转化酶的活性分别提高了0.4~0.5倍、1.7~2.1倍、0.4~0.7倍;有机质、微生物量C、N含量分别增加了1.1~2.0倍、0.8~1.7倍、3.1~7.6倍。未施用的土壤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以上各项指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长期定位秸秆还田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条件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利用连续进行6年的莱阳潮土区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与IT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了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各处理土壤真菌群落的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秸秆和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秸秆还田后土壤真菌优势种群为子囊菌、接合菌和担子菌。主成分分析表明,各处理间微生物含量存在差异。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全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机碳含量。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土壤全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机碳含量与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两季秸秆还田处理,与此同时,两季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提高了当季玉米产量。这说明,秸秆还田施用氮肥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有利于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高,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作物增产。  相似文献   

7.
针对太行山山前平原生态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氮储量偏低,增产潜力下降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进行小麦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培肥的影响。设5个处理:①对照(不施肥);②NPK化肥;③秸秆还田;④NPK化肥+秸秆还田;⑤NPK化肥+有机肥。结果表明,NPK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其作用优于化肥配合等养分含量的秸秆直接还田。相对于对照,不同肥力地块产量增加75.64%~79.7%,增稳系数增加3.03~3.19,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14.59%~19.2%,5.7%~14.81%,10.38%~24.30%,8.63%~10.89%,93.19%~107.24%,17.69%~55.18%。因此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土壤全P、土壤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小麦产量并提高其增产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不同施氮处理对马铃薯-小麦轮作产量及其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在内蒙古马铃薯繁育中心中旗试验基地进行肥力定位试验。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设置4个氮肥施用量梯度处理,分别是不施氮肥处理(N0)、减氮2/3处理(ON1)、减氮1/3处理(ON2)、农户习惯施氮处理(FN),研究马铃薯-小麦轮作产量年际变化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特征。研究表明:与FN相比,ON2的产量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同时,ON2的植株氮素吸收积累量高于FN,氮肥生产效率高于FN处理;ON1、ON2的耕层(0~30cm)土壤无机氮残留显著低于FN,而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中氮素的表观损失主要发生在小麦种植季。本研究初步认为:在内蒙古马铃薯-小麦轮作区氮素过量施用地区,对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氮肥减施1/3可实现作物的稳产、提高氮素利用率,同时有效降低氮肥对环境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玉米生长过程中施肥对土壤呼吸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阐明玉米生长中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规律与施肥和土壤类型间的关系,运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生长和施肥处理对中国南北典型土壤(黑土和红壤)的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条件下,黑土的土壤全氮、有机质、土壤呼吸在玉米的各生长期都没有明显差异,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随着玉米的生长呈增长趋势,且大喇叭口期达到最大;而红壤的土壤全氮、有机质、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生物量碳都随着玉米的生长呈增长趋势,且大喇叭口期达到最大。在玉米的不同生长期,有机肥处理增加了黑土和红壤的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生物量碳,而无机肥处理则没有显著影响。另外,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施用有机肥降低了土壤的微生物的呼吸熵,而施用无机肥则提高了土壤呼吸熵。总之,土壤呼吸速率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不仅受到作物生长和施肥的影响,也同样受土壤质地和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及褐潮土有机质变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北京昌平"国家褐潮土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定位试验(1991-2004年),研究了褐潮土条件下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状况的影响,与对照不施肥或单施氮肥比较,氮磷长期配合施用极显著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冬小麦增产4倍以上,夏玉米增产1倍以上;单施氮肥、或磷钾配合、或氮钾配合增产效果均不明显;氮磷长期配合施用各处理比较,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均表现NPK 有机肥或秸杆>NPK>NP.氮磷钾配合施用有机肥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单施化肥;与对照不施肥比较,NPK 秸秆以及NPK 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7.90%和14.56%,氮磷钾配合和氮磷配合分别比对照增加6.51%和5.89%,而单施氮肥仅增加2.56%.可见NPK平衡施用及其配施有机肥对增加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添加氮素抑制剂是提高小麦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大田试验,在减氮10%的条件下,添加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氢醌(HQ)和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双氰胺(DCD)对小麦产量、土壤肥料、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00%尿素对照相比,DCD、DMPP、NBPT和HQ氮肥抑制剂均增加了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其中DMPP处理的小麦产量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且均增加了土壤pH,降低了土壤有效磷含量,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影响不大,其中硝化抑制剂DCD、DMPP增加了土壤碱解氮含量,脲酶抑制剂NBPT和HQ降低了土壤碱解氮含量,DMPP和HQ增加了小麦植株氮、磷含量,DCD和NBPT降低了小麦植株氮、磷含量,4个氮肥抑制剂均降低了小麦植株钾含量。总之,DMPP和HQ的减肥增效效果最理想,能够有效增加小麦产量,促进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缓解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讨长期施肥对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5种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梨树(SOM1.7)、德惠(SOM3)、海伦(SOM5)、嫩江(SOM6)、北安(SOM11))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了土壤脲酶、磷酸酶、蛋白酶、蔗糖酶的活性及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含量。【结果】结果表明,化肥的施用可不同程度提高农田黑土的养分含量及土壤酶的活性,其中北安(SOM11)提高的幅度最大,与其它四种土壤之间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脲酶、磷酸酶、蛋白酶、蔗糖酶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显著相关,土壤脲酶、蔗糖酶可以反映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长期施肥后土壤质量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黄淮海潮土区小麦最佳耕作和施肥模式,以河南省夏邑县潮土试验基地为平台设置了2种耕作方式(深耕和旋耕)和5种施肥模式(不施肥、单施化肥及3种化肥配施有机肥),测定不同耕作和培肥措施下土壤理化性质、植株和籽粒氮、磷、钾含量及产量。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表土层和犁底层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旋耕条件下土壤表层养分高于深耕。旋耕增施有机肥促进了植株和籽粒氮、磷、钾含量,籽粒氮和植株氮在化肥配施有机肥22 500kg/hm2时效果最佳;籽粒磷和植株磷含量在化肥配施有机肥7 500kg/hm2时效果最佳。深耕增施有机肥明显提高了小麦产量,最佳有机肥施用量为化肥配施有机肥15 280kg/hm2。  相似文献   

14.
竹炭与有机肥配施对葡萄根区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竹炭与有机肥配施对葡萄地土壤养分及其酶活性的影响,对土壤改良提供思路。以‘夏黑’葡萄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不同梯度竹炭和有机肥配施,对‘夏黑’葡萄园土壤性质和酶活性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高于底层(20~40 cm)土壤。与单施有机肥相比,竹炭与低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表层土壤总磷和速效磷含量;竹炭与中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和速效磷含量;竹炭与高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竹炭与低、中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抑制了土壤蔗糖酶活性;竹炭与高量有机肥配施抑制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对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系统聚类分析划分为5个类群,分别是B0M类;B3L、B3M和B6M类;B6L类;B0H和B6H类;B0L和B3H类。总体看来,短期内6%竹炭与中量有机肥配施对土壤肥力提升效果最佳,是较为理想的施肥方式,但其长期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对烟田常用有机肥质量评价和合理使用有机肥料提供科学依据,对烟草常用有机肥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将有机肥分类并进行质量评价,有机肥主成分主要为碳因子、氮因子及磷因子。5类有机肥划分为4个质量等级:1级豆饼,氮、磷、有机质含量及有机营养物质含量均较高;2级黑麦草、甘薯藤,氮含量中等,有机质及有机营养物质含量高;3级猪粪、鸡粪,氮、磷含量高,有机营养物质含量低;4级牛粪、麦秸秆、玉米秸等,氮、磷、有机质及有机营养物质含量均不丰富。烟草生产实践中应根据土壤实际条件合理施用各类有机肥。  相似文献   

16.
菌渣还田对生菜生长、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考查菌渣的肥效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布置生菜栽培盆栽实验,研究施用菌渣还田对生菜生长、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试验空白、菌渣、复合化肥、菌渣+复合化肥4个处理。结果表明:(1)施用菌渣,能促进青椒生长,但对生菜的生长促进不及化肥。(2)施加肥料能显著提高土壤养分,与空白处理相比,施纯菌渣对土壤全氮增加58.6%,碱解氮增加73.3%,硝态氮增加35.3%。(3)施菌渣能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施纯菌渣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分别是化肥处理的1.31、1.40、1.44倍;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分别为化肥处理的1.56、1.72、1.72倍。施用菌渣可提高农田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减少养分流失,改善农田土壤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效益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豫北地区高肥力地块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在安阳市北关区壤质潮土上开展了冬小麦不同施氮量试验,设常规施磷钾肥(W1,CK)、常规施肥减施氮肥30%(W2)、常规施肥减施氮肥15%(W3)、常规施肥减施氮肥5%(W4)、常规施肥(W5)和常规施肥增施氮肥5%(W6)6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减少冬小麦主茎叶龄、次生根数、茎蘖数、株高及穗长等农艺性状呈下降趋势,以W6处理最佳。冬小麦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W4、W5、W6处理与W1处理相比增幅分别达48.7%、48.9%、49.1%,W4、W5、W6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与W2、W3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施氮量处理经济效益较W1处理均有不同程度增加,W4较W1处理净增效益5 869.80元/hm 2,较W5处理净增效益24.45元/hm 2。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和土壤容重有显著影响,但对pH影响不显著。土壤全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W4处理土壤容重最低。综合分析,以常规施肥减施氮肥5%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强筋小麦高效营养调控措施,以郑麦366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植株生理特征以及土壤理化和生化性质的影响。田间试验共计4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鸡粪和化肥配施(CF+CM)、豆秸和化肥配施(CF+SS)。结果表明,施肥处理较不施肥籽粒产量显著增加20.90%~28.36%,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较单施化肥相比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在产量构成要素上,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较单施化肥处理均无显著变化。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较单施化肥处理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8.19%~10.86%,但在净光合速率上无显著差异。同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以及碳氮比均无显著变化,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显著增加。此外,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较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细菌/真菌显著增加。整体来看,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改善冬小麦植株生长发育,增加土壤养分供应,也能够显著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对于豫北地区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