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选取我国东南某乳品企业特优级(A+)生乳,采用不同巴氏杀菌温度74℃、75℃、76℃、77℃、78℃、79℃和80℃(15 s保持时间),检测杀菌乳中的热敏感物质糠氨酸、碱性磷酸酶、乳过氧化物酶和乳中生物活性物质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ɑ-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的含量.试验结果显示,优质乳在74℃和75℃杀菌条件下活性物...  相似文献   

2.
建立巴氏杀菌乳中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的高相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经水稀释、调节pH值至4.6沉淀酪蛋白,过滤后采用Xbridge Protein BEH C4柱分析,经体积分数0.1%三氟乙酸-水溶液、体积分数0.09%三氟乙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α-乳白蛋白在10~5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87;当牛乳中α-乳白蛋白加标量为200~1 032 mg/L,加标回收率为97.9%~104.0%、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0.00%~1.09%;β-乳球蛋白在20~9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 96;当牛乳中β-乳球蛋白加标量为600~4 727 mg/L,加标回收率为96.1%~103.0%、RSD为0.00%~2.23%。该方法分离效果好、重复性好,适用于巴氏杀菌乳中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的准确定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牛乳作为营养价值丰富的天然动物蛋白来源,除富含钙、蛋白质等营养素,还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及乳过氧化物酶等。[方法]研究6种不同温度时间组合的不同热处理方式,对牛乳中活性物质的影响。[结果]活性物质含量随热处理强度提升而降低;耐热性最差的是乳过氧化物酶,在80℃/15 s热处理条件下全部失活;耐热性最强的是α-乳白蛋白,即使在137℃/4 s最高强度热处理条件下,仍具有25%的保留率;且85℃/15 s热处理强度下,α-乳白蛋白保留率不低于90%,而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G保留率不足5%,乳过氧化物酶几乎完全失活;5种活性物质对温度的敏感性顺序:乳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G>β-乳球蛋白>α-乳白蛋白。[结论]对不同温度时间组合热处理乳的几种活性物质指标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热处理工艺对活性物质保留有明显影响。为企业选择适宜的热处理工艺、生产活性成分不同的系列产品,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实验室前期从驼乳中分离得到的乳明串珠菌、副干酪乳杆菌为对象,并通过体外实验对发酵驼乳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以及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方法]以α-淀粉酶抑制率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驼乳的参数条件。测定在不同储藏时间下试验组乳明串珠菌、副干酪乳杆菌发酵驼乳、对照组乳明串珠菌、副干酪乳杆菌发酵牛乳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驼乳pH值、酸度、活菌数、α-淀粉酶抑制率、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变化。[结果]驼乳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乳明串珠菌∶副干酪乳杆菌比例2∶3、接种量2%、发酵温度39 ℃,发酵时间24 h,此条件下测得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分别达到87.20%和20.85%,与未优化前相比,α-淀粉酶的抑制率提高14.10%,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提高4.4%。在4 ℃储藏期间发酵驼乳α-淀粉酶抑制率在第6d时最高为90.39%,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最高为36.32%,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70%以上,最高为94.91%,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最高达到78.10%,整个测定过程中试验组的抗氧化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经乳酸菌发酵驼乳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在储藏期间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5.
热加工与非热加工均可有效杀灭生牛乳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但是不同的加工方式对牛乳中活性物质影响不同,牛乳中的活性物质有乳果糖、糠氨酸、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免疫球蛋白等,对热处理方式较敏感,均可作为热敏性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乳品加工强度和品质,但牛奶热敏性指标的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的补充与完...  相似文献   

6.
牛奶成分中的功能性物质及其生物学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牛奶中很多天然成分具有生物学活性,比如含有多种抗毒素、抗细菌和抗病毒以及刺激免疫系统的成分。这些成分包括免疫球蛋白、乳白蛋白、乳球蛋白、酪蛋白糖巨肽、乳铁蛋白及其肽产物、乳铁蛋白肽、乳过氧化物酶、溶菌  相似文献   

7.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牛乳和婴幼儿配方乳粉中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和乳铁蛋白含量的方法。样品中加入超纯水溶解,经过二硫苏糖醇和碘代乙酰胺溶液反应打开二硫键并保护巯基后,加入胰蛋白酶溶液进行酶解,反应结束后用乙腈水溶液定容,离心,移取上清液待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和乳铁蛋白标准曲线在0~100 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和乳铁蛋白在生乳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3.5%~117.1%,相对标准偏差为1.4%~6.7%。该方法前处理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可用于牛乳和乳粉中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和乳铁蛋白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
乳铁蛋白和乳过氧化物酶是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乳清蛋白,有益于消费者健康,但其生物学活性在高压处理过程中容易发生变性。对传统的食品热处理加工方法而言,高压处理因其具有抗微生物效果而不改变食品的感官和营养品质,是一种较好的替代方法。本试验研究了高压处理对脱脂乳和乳清中乳铁蛋白和乳过氧化物酶变性的影响,随着缓冲液中蛋白的分离,在20℃时控制压力范围在450~700MPa。乳铁蛋白的变性是利用夹心ELISA法测定其与特异性抗体反应性的丧失来衡量的。乳过氧化物酶变性是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其酶活的丧失而确定的。各处理组乳过氧化物酶均未真正失活。在每次压力处理过后,测定残留的具有免疫反应活性的乳铁蛋白浓度,数据进行动态分析以获得D和Z值。随着压力和持续时间的增加,乳铁蛋白变性增加,乳清中乳铁蛋白的D值较牛奶中偏低,且乳清和牛奶中的D值比磷酸盐缓冲液中低。因此,缓冲液和牛奶中的蛋白变性速度要慢于乳清中蛋白的变性。在以上3种介质中乳铁蛋白的变性遵循的反应级数为n=1.5。在脱脂乳、乳清和缓冲液中处理得到了乳铁蛋白的活性体积分别为-34.77、-24.35和-24.09mL/mol,说明压力导致了蛋白体积的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蒙古族传统奶酪中VA、VD2、VD3、α-生育酚、β-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VK1共8种脂溶性维生素及天然色素β-胡萝卜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方法] 选取蒙古族传统奶酪为试样,经无水乙醇提取,酶解后用正己烷萃取,旋蒸浓缩,复溶过滤膜。经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18(150 mm×4.6 mm,4 μm)色谱柱分离,以甲醇和水(体积比为95∶5)为流动相,采用FLD和VWD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 VA、α-生育酚、β-生育酚、γ-生育酚、δ-生育酚、VK1、β-胡萝卜素在0.1~1.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VD2、VD3在0.05~1.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8。[结论] 建立的HPLC方法具有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回收率高、分析时间短等优点,可为蒙古族传统乳制品中多种脂溶性维生素及天然色素的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明内蒙古4种家畜乳的硒含量水平。[方法] 从内蒙古东北部到西部8个旗县采集双峰驼、蒙古马、萨能山羊和荷斯坦牛4种家畜代表性混合乳样48份,涉及188头(只/匹)动物个体乳样。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乳硒含量,并对乳硒含量的地区和畜种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 4种家畜乳硒含量存在地区差异:阿拉善左旗双峰驼乳硒含量[(5.96±0.41)μg/kg]约为鄂温克族自治旗双峰驼乳硒含量[(2.89±0.12)μg/kg]的2倍;呼和浩特市荷斯坦牛乳硒含量[(8.74±0.22)μg/kg]约为鄂温克族自治旗荷斯坦牛乳硒含量[(2.26±0.41)μg/kg]的3.8倍;正蓝旗蒙古马乳硒含量[(6.65±0.57)μg/kg]约为鄂温克族自治旗蒙古马乳硒含量[(1.02±0.42)μg/kg]的6.5倍;同在西部区,杭锦旗萨能山羊乳硒含量为[(8.95±1.32)μg/kg],略高于五原县萨能山羊乳硒含量[(6.28±0.80)μg/kg],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家畜种类不同乳中硒含量也存在差异:双峰驼、萨能山羊和荷斯坦牛的乳硒含量整体高于蒙古马;萨能山羊乳硒含量显著(P<0.05)高于蒙古马乳。4种家畜乳硒含量数据都较为离散,提示乳中硒含量不仅存在跨东西部地区的差异,还可能存在局部地质丰度效应,也可能与外来饲草料和舔砖等有关。[结论] 内蒙古家畜乳硒含量整体较低,并存在东北部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的现象;富硒饲养是内蒙古地区养殖业和乳品加工业高品质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鲜乳的乳成分随季节、温度、挤乳时间及次数变化明显,导致用其直接加工的酸乳品质差异较大,因此,本实验研究了不同乳蛋白、乳脂肪和乳糖添加量对酸乳贮藏期间酸度和持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乳贮藏持水性随乳蛋白、乳脂肪和乳糖添加量的升高而明显增强;酸度随乳蛋白添加量的增加明显上升,而脂肪和乳糖添加量对凝固型酸乳贮藏酸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是巴氏杀菌热处理强度的重要指标,过度热处理会明显破坏牛乳本身的营养,也会导致不良物质的产生。测定经不同工艺处理后的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研究贮藏温度、贮藏时间对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低温陶瓷膜过滤处理的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损失率明显小于经75 ℃、15 s巴氏杀菌处理的牛乳;过多的工艺流程也会导致乳过氧化物酶活性损失,同时过高的贮藏温度会导致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失活更快,且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牛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降低,原料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更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生鲜乳的冷却是牛奶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比较不同制冷模式对生鲜乳品质的影响非常重要。方法 本项目对比了速冷和直冷两种生鲜乳制冷模式对生鲜乳冷却时间、温度、酸度、菌落总数的影响,以期为更好地利用和推广生鲜乳速冷技术提供参考。结果 速冷模式可以在1~3 min内将生鲜乳温度冷却至4 ℃,效率远高于常规直冷模式,综合经济效益显著;在奶罐温度保持上,在4 h内速冷模式下,生鲜乳温度(5.12 ℃)、酸度(13.47 OT)、菌落总数(1.58 CFU/mL)极显著优于直冷模式的温度(5.55 ℃)、酸度(12.92 OT)、菌落总数(4.06 CFU/mL);对温度、酸度、菌落总数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直冷模式下,温度与酸度、菌落总数相关性不显著;在速冷模式下,温度与酸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与菌落总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采用速冷模式可有效降低菌落总数,减少微生物繁殖,保障生鲜乳的质量,综合效益显著,为传统牧场奶厅改造,保障优质乳生产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巴氏杀菌乳贮藏温度及时间对保质期的影响。[方法]以75 ℃,15~20 s热处理的新鲜巴氏杀菌乳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6 ℃、10 ℃、15 ℃恒温条件下贮藏,样品大肠菌群、菌落总数、酸度及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巴氏杀菌乳在6 ℃条件下贮藏,产品质量可控且有保障,7 天内不会发生变质;巴氏杀菌乳在10 ℃条件下贮藏,产品质量在6 天内有保障,不易出现变质;巴氏杀菌乳在15 ℃条件下贮藏,产品质量在3~4 天内有保障,在第4~5天开始出现变质。  相似文献   

15.
Large variations in the level of 5α-androstenone in fat from different boars have been fou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5α-androstenone was detected in fat from boars selected for high rate of gain and low back fat (HP-line), low rate of gain and high degree of fatness (LP-line) and a control group maintained without deliberate selection (GL-line). In boars used in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service relatively high levels of 5α-androstenone in fat were observed, and in these animals a significant (P < 0.05) positive regression of 5α-androstenone level on age was found. Positive but non-significant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were found between number of services which the boars had performed and level of 5α-androstenone in fat from the same animals.  相似文献   

16.
β-酪蛋白是牛乳酪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遗传多态性,特别是A1和A2型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A2型β-酪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特性关系、消化特性的人群差异性及不同种类乳β-酪蛋白的消化特性,从消化特性的角度论述了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旨在为不同人群开发具有良好消化特性的乳制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科学控制牛初乳的加工工艺参数对初乳产品的开发与加工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旨在探究热处理条件对初乳理化性质和功能性蛋白的影响,本研究设置7 种不同的热处理条件(55 ℃/30 min、55 ℃/60 min、60 ℃/30 min、60 ℃/60 min、63 ℃/30 min、63 ℃/60 min和72 ℃/15 s),探究热处理后初乳理化指标、微生物菌落数和免疫球蛋白IgG以及乳铁蛋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63 ℃条件下处理30 min和60 min,以及在72 ℃条件下处理15 s,出现明显的蛋白凝块;72 ℃处理15 s后显著降低初乳密度、酸度、乳蛋白、非脂固形物(SNF)、总固形物(TS)、柠檬酸、酪蛋白和尿素等理化指标;本研究所有热处理条件均显著降低菌落总数,有效控制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数;经本研究设置的热处理后初乳中IgG水平显著降低,乳铁蛋白含量不受影响。综上考虑,建议初乳热加工温度控制在63 ℃以下,并根据生产目的针对性控制热加工参数。本研究可为牛初乳加工工艺参数控制提供详实科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