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为筛选防治稻曲病的杀菌剂,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测定了苯醚甲环唑、烯肟菌胺单剂以及不同比例的混配制剂对稻曲病菌的毒力和联合毒力,并选择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烯肟菌胺按9∶1混配对稻曲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_(50)值为0.11μg/mL,共毒系数最大,达182.91,显示二者按该比例混配具有增效作用。选择该配比加工的复配制剂5%苯醚甲环唑·烯肟菌胺微乳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喷雾量为有效剂量(下同)180g/hm~2时,其病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苯醚菌酯与戊唑醇混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联合毒力及对赤霉病、小麦籽粒DON毒素和白粉病的田间防效,开发防治赤霉病的新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了苯醚菌酯、戊唑醇及其11种配比混剂对赤霉病菌的毒力,并进行了最佳配比制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苯醚菌酯与戊唑醇配比为1:9时增效系数为2.0804,增效作用最显著。田间药效试验中,37%苯醚菌酯·戊唑醇SC 450 g/hm2对赤霉病病指防效和DON防效分别为92.86%和89.49%,2次药后21 d对白粉病病指防效为85.84%,均高于常规药剂多菌灵和戊唑醇,并且对小麦生长安全。37%苯醚菌酯·戊唑醇SC对赤霉病和籽粒DON毒素防效优良,同时对白粉病兼治效果良好,可开发为赤霉病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3.
<正>为明确烯肟菌酯和丙硫菌唑混剂在防治农业病害上的可混性,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新农药创制与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室内联合毒力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烯肟菌酯与丙硫菌唑混配,对禾谷类多种病害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多个混配比例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在112.5、135g a.i./hm~2剂量下,25%烯肟菌酯·丙硫菌唑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的防治效果高于对照药剂40%多·酮可湿性粉剂、4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  相似文献   

4.
<正>为明确烯肟菌酯和丙硫菌唑混剂在防治农业病害上的可混性,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新农药创制与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室内联合毒力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烯肟菌酯与丙硫菌唑混配,对禾谷类多种病害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多个混配比例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在112.5、135g a.i./hm~2剂量下,25%烯肟菌酯·丙硫菌唑悬浮剂对小麦赤霉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具有纹枯病相似症状的小麦茎基病害的病原组成、筛选高效药剂,为设计药剂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60份具有小麦纹枯病相似症状的病样进行病菌分离。分别选择从不同地区病样上分离到的丝核菌(Rhizoctonia)、镰孢菌(Fusarium)、蠕孢菌(Bipolaris)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唑环菌胺(sedaxane)等4种杀菌剂对禾谷丝核菌(Rhizootonia cerealis)、亚细亚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的室内生物活性,并进行了田间防效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丝核菌、镰孢菌、蠕孢菌等均可侵染小麦,在茎基部表现典型或近似小麦纹枯病症状;氟唑环菌胺对丝核菌有极高的室内生物活性、但对镰孢菌室内生物活性很差,其EC50分别是0.099 mg/L、126.974 mg/L;氟唑环菌胺单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远低于其与咯菌腈等混剂防效。具有纹枯病相似症状的小麦茎基病害,是由丝核菌、镰孢菌、蠕孢菌等多病原混合侵染的病害,防治时应考虑药剂对丝核菌、镰孢菌、蠕孢菌等的综合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为研制一种兼防大豆根腐病和根部害虫的高效、低毒种衣剂,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96%烯效唑原药、96%丙环唑原药、97%阿维菌素原药对大豆根腐病致病菌尖孢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的毒力,筛选出最佳复配比,并利用湿研磨法制备种衣剂,进行室内盆栽苗的防效验证。  相似文献   

7.
<正>为筛选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有效药剂,确定10%寡聚酸碘·丙硫菌唑悬浮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建立10%寡聚酸碘·丙硫菌唑悬浮剂防治水稻恶苗病使用技术,上海贯发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辽宁东港市、吉林通化市和吉林梅河口4地采取水稻浸种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解化学药剂对水稻稻叶褐条斑病病菌的抑制作用,广东省植保科技人员近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稻黑孢霉菌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各药剂对稻黑孢霉菌的毒力差异显著。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对稻黑孢霉菌毒力居前列,EC50分别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氯啶菌酯与氟啶胺混剂对稻瘟病菌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开发防治稻瘟病的新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氯啶菌酯、氟啶胺及其7种配比混剂对稻瘟病菌的毒力,并进行最佳配比制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氯啶菌酯、氟啶胺及其配比为4:1、3:1、2:1、1:1、1:2、1:3和1:4的混剂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分别为1.4417、0.5445、0.2313、0.2693、0.1695、0.4151、0.2796、0.3395和0.3428 μg/mL,7种混剂的增效系数分别为4.69、3.79、5.49、1.90、2.46、1.90和1.81,氯啶菌酯与氟啶胺配比为2:1增效作用最显著。田间药效试验中,各处理对稻穗瘟防效由高到低依次为30%氯啶菌酯?氟啶胺SC 600 mL/hm2、30%氯啶菌酯?氟啶胺SC 450 mL/hm2、30%氯啶菌酯SC 450 mL/hm2、75%三环唑WP 300 g/hm2、30%氯啶菌酯?氟啶胺SC 300 mL/hm2、40%稻瘟灵EC 1200 g/hm2、30%氟啶胺SC 450 mL/hm2,防效分别为88.39%、83.40%、80.22%、72.91%、71.28%、65.09%和60.79%,并且均对水稻生长安全。30%氯啶菌酯?氟啶胺SC 600 mL/hm2对稻瘟病防效优良,对水稻生长安全,可开发为稻瘟病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0.
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苗圃防治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给田间筛选出防治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的高效药剂,对甲基硫菌灵、咪鲜胺锰盐、多菌灵、百菌清、咪鲜胺等5种杀菌剂在发病苗圃进行常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5%咪鲜胺乳油最好,2000倍液药后28天防效达到82.99%;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次之,2000倍液药后28天防效达到78.20%;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效较差,参试浓度防效均在50%以下。初步结论表明,25%咪鲜胺乳油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为苗圃防治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的较好药剂,推荐使用浓度为2000倍。  相似文献   

11.
旨在探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对水稻恶苗病的预防效果。试验共设4 个处理,处理1 为等离子体种子处理,处理2 和3 为25%咪鲜胺乳油不同浓度浸种,处理4 为空白对照(CK)。结果显示等离子体种子处理的水稻秧苗,根色白,平均每株根数较其他处理多0.8~1.6 条,根长比其他处理长0.3~1.3 cm。说明等离子体种子处理能够促进根系发育,起到发根壮苗的作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的苗床上防效仅为25%,本田防效为70.59%。水稻种子经等离子体处理后,与空白对照相比,产量增加13.2%。等离子体处理对提高种子的抗病性有一定作用,因效果有限,还不能完全代替药剂使用,但是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冬油菜苗期化学除草效果和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筛选出经济、高效、安全的化学除草方法,有效控制油菜田间杂草危害,提高油菜产量和种植效益,通过试验,研究了2种化学除草剂不同使用浓度的安全性和苗期化学除草效果,并以人工除草和不除草方法为对照,对比分析不同除草方法的投入和产出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除草方法间油菜产量差异显著;化学除草方法对油菜田间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并可显著降低油菜生产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投入,进而提高经济效益;不同化学除草方法均于施药35天后表现出较好的除草效果;每公顷用21.2%喹·胺·草除灵悬浮剂900 mL于油菜4—5叶期、杂草3—4叶期兑水900 kg及时喷施的方法除草效果好,对油菜生长安全,可以作为冬油菜田的苗期化学除草方法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对红芸豆生长安全且防治根腐病效果理想的种衣剂,首先采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种衣剂处理对红芸豆生长的安全性,再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防效较高的种衣剂。盆栽试验结果表明:9个处理对红芸豆出苗率无显著性影响,但各处理对其初期生长有不同影响,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flowable concentrate for seed coating,FSC)+600g/L吡虫啉FSC处理对红芸豆平均株高、根长、苗鲜重、苗干重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35%多·福·克FSC处理对苗干重有一定增加作用,但对平均株高、根长、苗鲜重均无显著性影响。大田试验结果表明,11%精甲·咯·嘧菌+27%苯醚·咯·噻虫FSC、18%噻灵·咯·精甲FSC、12%甲·嘧·甲霜灵+600g/L吡虫啉FSC和62.5g/L精甲·咯菌腈+600g/L吡虫啉FSC 4个处理播种后30d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35%多·福·克FSC处理,防效分别是80.04%、73.77%、63.46%、57.25%;其余3个处理防治效果较低,与35%多·福·克FSC处理差异不显著。与空白对照相比,35%多·福·克FSC处理增产率最高,为30.18%,12%甲·嘧·甲霜灵+600g/L吡虫啉FSC处理增产率最低,为12.57%,二者差异显著;其他6个处理增产幅度虽低于35%多·福·克FSC处理,高于12%甲·嘧·甲霜灵FSC+600g/L吡虫啉FSC处理,但与二者差异均不显著。综合室内安全性评价、防治效果、增产效果,11%精甲·咯·嘧菌+27%苯醚·咯·噻虫FSC、18%噻灵·咯·精甲FSC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适合在生产中与其他防治措施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水分胁迫对露天膜下滴灌辣椒生长、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辣椒苗期和开花坐果期均分别施加轻度水分胁迫(65%~75%田间持水量)、中度水分胁迫(55%~65%田间持水量)和重度水分胁迫(45%~55%田间持水量),全生育期充分供水处理(75%~85%田间持水量)为对照,分别测定各水分处理辣椒不同生育期末生长指标(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以及青果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并用三次曲线模拟了辣椒各生长指标在全生育期内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三次曲线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水分处理下辣椒各生长指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苗期和开花坐果期一定程度水分胁迫能导致辣椒在水分胁迫时段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显著(P0.05)小于CK组,后期复水后,由于辣椒产生补偿性生长,苗期轻度和中度水分胁迫处理以及开花坐果期轻度水分胁迫处理辣椒,各生长指标增长速率在一定时间内超过CK组,最终辣椒产量和单株结果数均与CK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辣椒平均单果重分别比CK组显著高18.48%,22.49%,14.14%。苗期和开花坐果期水分胁迫,均能提高辣椒根冠比和果实干物质分配指数并减少辣椒全生育期灌水量和耗水量,特别是苗期中度水分胁迫处理,在不显著降低产量的情况下,灌水量和耗水量分别比CK组显著低12.36%和11.51%,且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比CK显著高8.61%和9.66%,因此,在苗期施加中度水分胁迫,后期充分灌水是实现绿洲辣椒节水、高产和高效栽培的一种较优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5.
噻虫嗪种子处理防治水稻蓟马及其对秧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噻虫嗪种衣剂的科学合理施用技术,旨在解决传统施药过程中劳动强度大的问题。2010—2012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探索噻虫嗪种子处理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及其对稻蓟马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以噻虫嗪不同剂型(70%WS、30%FS)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浸种或浸种包衣处理后,其抗寒能力明显增强;同时,该药剂对出苗率、成苗率以及对成苗后的水稻秧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25 g/L咯菌腈FS中加入30%噻虫嗪FS能有效控制稻蓟马为害,播后23~30天的卷尖率为2.00%~24.77%,明显低于不施药处理(41.33%~88.87%)。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防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的高效药剂,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戊唑醇、嘧菌酯单剂及其5种配比对稻瘟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增效剂的田间防效。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与嘧菌酯质量比2:1时,对水稻稻瘟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生长抑制具有增效作用,增效系数(SR)分别为1.5777、1.594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与嘧菌酯复配质量比2:1使用剂量90~135 g a.i./hm2时,对稻瘟病防效达76.68%~91.12%,对水稻纹枯病防效达81.28%~90.32%,与单剂和对照药剂相比防治效果相当或更好,并且用药量更低。本研究结果表明,戊唑醇与嘧菌酯质量比2:1复配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可以达到农药减量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多菌灵、好力克及其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扬花期喷施多菌灵是生产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措施,为了延缓病原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对不同作用方式的化学药剂混配及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研究选用95%多菌灵原药和95%戊唑醇原药测定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将两者按照Horsfall方法进行不同比例的混配,对毒性比率较高的混配比例采用共毒系数方法验证其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多菌灵与戊唑醇按EC50剂量20:80的比例混配具有增效作用,在温室盆栽试验测试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3%好力克悬浮剂以及两者混剂的防效都达到了85%以上,而且混剂1000倍防效显著高于多菌灵800倍,可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出对烟粉虱和烟蚜防治具有共同增效作用的桶混药剂组合,采用浸叶法测定鱼藤酮分别与噻虫胺、噻虫啉和噻虫嗪桶混后对烟粉虱和烟蚜的联合毒力,通过共毒系数筛选出效果较好的桶混组合,然后进行烟粉虱和烟蚜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12组桶混组合对烟粉虱有增效作用和6组桶混组合对烟蚜有增效作用,其中5组桶混组合对烟粉虱和烟蚜具有共同增效作用。当鱼藤酮与噻虫胺按有效成分3:20、14:25和13:25,与噻虫嗪按有效成分63:10和133:1配比时,对烟粉虱和烟蚜同时具有增效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6%鱼藤酮微乳剂与20%噻虫胺悬浮剂桶混,药后1、3、7、10天对烟粉虱和烟蚜的防治效果分别在70%、90%、92%、88%以上;6%鱼藤酮微乳剂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桶混,药后1、3、7、10天对烟粉虱和烟蚜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4%、86%、91%、90%以上,其速效性优于6%鱼藤酮微乳剂的防治效果,持效性优于化学杀虫剂的防治效果。鱼藤酮与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桶混增效作用显著,为烟粉虱和烟蚜的田间农药减量化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暗管排水对规模农田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暗管排水对水稻生育后期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以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南粳46’为试验材料,通过苏州太仓东林农场两块相临的暗管排水田块与传统明沟排水田块进行试验。在暗管排水田距离排水沟和暗管不同的位置采集水稻样品,未铺设暗管的田块取样作对照,分析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植株氮磷钾含量以及产量构成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随苗沟距的增加,水稻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有减小趋势,靠排水沟越近的区域影响最显著。苗管距2.5 m处植株各器官氮磷钾含量以及产量最高,水稻各器官氮、磷、钾吸收量相对于对照组最高分别可提高25.17%、80.16%和35.19%;产量在苗沟距15 m、苗管距2.5 m处理下达到9.97 t/hm2,大于对照组15.22%,产量差异主要由水稻群体的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产生。暗管排水可以有效增加稻田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和稻田局部增产,但自由暗管排水可能导致暗管正上方表层土壤养分流失而影响水稻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对于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需后期结合土壤渗漏强度以及渗漏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做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