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肥料配施促进翅碱蓬生长及其对盐碱土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不同程度地改善了盐碱地土壤的营养状况,促进翅碱蓬的生长,增强吸收土壤中盐分离子的能力,降低盐碱度,从而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团聚性。其中,氮肥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比,土壤全盐量降低30. 3%,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68. 4%,脲酶活性增加1. 5倍,土壤团聚性增加,土壤平均重量直径增加28. 7%。其次是钾肥处理,碱性磷酸酶活性提高43. 5%,脲酶活性增加50. 0%,土壤平均重量直径增加25. 8%。因此,本研究认为,氮肥对盐碱地碱蓬生长及土壤营养改善效果较好,而氮肥配施钾肥对促进碱蓬生长以改良盐碱地更具有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全球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盐生植物可以在高盐环境中生长,是研究植物适应盐碱环境的优良模式物种。以东北林业大学安达市盐碱地试验基地中的碱蓬属植物(盐地碱蓬和角碱蓬)为材料,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和相关酶活性,评价碱蓬属植物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与非根际土壤相比,植物覆盖的土壤pH和重金属离子均显著降低,且富集了更多的盐分;土壤脲酶、硝酸还原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根际土壤中较高,土壤含水量和pH是影响该盐碱地区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在角碱蓬根际土壤中,有机质、蔗糖酶、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等指标显著高于盐地碱蓬根际土壤,而其它各指标差异未达到显著性,说明角碱蓬更适合用于改良盐碱地土壤。  相似文献   

3.
生物有机肥对宁夏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生物有机肥修复宁夏盐碱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的作用效果,采用常规测定方法研究土壤理化指标、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对于CK,T2、T3处理土壤pH值降低了0.5~0.6,全盐含量降低0.8 g/kg,土壤碱化度降低14.0%~18.0%;T1、T2和T3处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37.28%~62.89%和42.86%~60.00%,T3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细菌数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增加,T3处理有效磷是CK处理的1.48倍,细菌数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较CK分别增加了54.75%和1.41μmol/(d·g),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因此,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作为盐碱地改良与修复的重要措施,不仅可以实现盐碱地脱盐抑碱,还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微环境,提高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4.
探究菌糠-凹凸盐碱地调理剂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以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菌糠-凹凸盐碱地调理剂推广和盐碱地治理提供依据。试验设菌糠-凹凸盐碱地调理剂(T1)、石膏(T2)、不施调理剂(CK)3个处理,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玉米出苗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对土壤pH值和容重影响差异不大;T1可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玉米收获时,T1电导率较CK降低了45.56%;在玉米生育前期,T1能降低土壤碱化度,提高阳离子交换量;T1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收获时较CK增加17.96 g/kg; T1的玉米出苗率最高,为96.16%,较CK的出苗率增加了43.47百分点;T1小区产量最高,达56.31 kg/48 m2,较CK增产106.49%。本研究结果显示,菌糠-凹凸盐碱地复合调理剂能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玉米生长前期可降低土壤碱化度(ESP),提高阳离子交换量(CEC),提高玉米出苗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5.
针对滨海盐土盐分高、肥力低和结构差等问题,通过施用沸石和腐殖酸等土壤调理剂,研究其对滨海盐土水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沸石、腐殖酸和沸石-腐殖酸调理剂的施用可有效降低土壤pH、土壤电导率(EC)值,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比例,促进水稻增产。其中,施用沸石30 t·hm-2处理土壤pH下降0.31个单位,EC值下降22.7%,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等显著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比例提高2.21百分点,水稻增产36.4%。因此,施用沸石可作为滨海盐土改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滨海盐碱地生态环境脆弱、已有生态修复措施耗费大、植被成活率低问题,通过原土改良、乡土耐盐碱植物不同形式的栽植、养护,分析和评价不同改良方法对滨海盐碱地的生态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场地平整、深耕晒垡、增施有机肥、中耕通气、浅耕均匀等改良措施,能够使0~60cm土壤的理化性状明显改善,土壤全盐平均降低0.088%;在原土改良基础上栽植植被,相同养护模式下柽柳栽植区全盐平均降低0.33%,翅碱蓬栽植区全盐平均降低0.204%,柽柳与翅碱蓬混合栽植区全盐平均降低0.36%;单一栽植柽柳,在不同养护方式下,未养护区全盐平均升高0.031%,未起到改良效果,常规养护区全盐平均降低0.33%,优化养护区全盐平均降低0.47%。由此可见,土壤结构的改良、植被的选择、种植层次设置、管理养护等措施对滨海盐碱地原土生态修复效果明显,可以在当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6种盐生植物对盐碱地土壤改良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选择在含盐量0.5%以上的盐碱地种植6种盐生植物,每年测定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和含盐量,经过3年的人工种植,发现6种盐生植物都能不同程度地改良盐碱,土壤含盐量逐渐减少,而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逐年增加,影响程度为翅碱蓬>中亚滨藜>柽柳>白刺>地肤>罗布麻。另外,还研究了白刺和翅碱蓬对不同土层含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刺对土壤深层改良效果较好,而翅碱蓬对土壤表层改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应永庆  傅庆林  郭彬  刘琛  林义成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2):121-123,131
在滨海盐土中,通过在水稻上开展腐殖酸5个施用量田间试验,研究腐殖酸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明确腐殖酸对滨海盐土改良机理和效应,以期为滨海盐土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施用腐殖酸不仅显著降低了滨海盐土的土壤pH值、盐分含量,还能显著增加土壤团聚体含量、饱和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从而提高稻谷产量.当腐殖酸施用量为1200kg·hm-2时,滨海盐土的土壤降盐、降碱和稻谷增产等效果是最好的.因此,腐殖酸在滨海盐土改良上效果较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氧化铝赤泥堆场是一个典型的矿山荒地,种植耐盐植物可以促进赤泥土壤化,其是赤泥堆场植被重建和生态修复的基础。试验针对赤泥特点添加改良剂和种植不同耐盐植物,3 a后测定赤泥土壤化后植物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并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为竹子碱蓬赤泥空地柽柳菌草,其中,竹子和碱蓬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分别比赤泥(原状土,CK)提高103.80%和101.27%;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总数大小顺序为碱蓬竹子空地柽柳赤泥菌草,其中,种植碱蓬的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分别比CK提高164.90%、942.94%、244.01%和179.5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与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微生物总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3、0.397、0.755和0.875,其中,与细菌、微生物总数呈显著正相关。种植耐盐植物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数量总体上高于CK,提高最为明显的是种植碱蓬和竹子的土壤。研究结果对指导该地区植被恢复、土壤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我国其他地区氧化铝赤泥堆场的植被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宁波杭州湾滨海围垦地区典型土壤中设置田间小区试验,设置有机肥(OM,15 t·hm-2)、菇渣(MR,15 t·hm-2)、化学改良剂(SA,1.5 t·hm-2)、对照(CK),探明不同改良剂对土壤性质及西兰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兰花收获期土壤电导率表现为MROM>SA>CK,其中MR处理的产量比CK增加62.2%,增产效益可达28 455元·hm-2;通过相关分析发现,西兰花产量与作物生物学性状(株高、叶长、展开度、茎粗和花球直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通过冗余分析(RDA)发现不同改良剂处理被明显区分开来,西兰花生物学性状指标(如株高)与土壤速效钾、全氮和有机质有较高的正相关,而与电导率和碱解氮呈负相关。因此,在宁波杭州湾滨海围垦地区施用菇渣15 t·hm-2对盐渍土壤改良效果最佳,能显著提高西兰花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四种盐生植物对Cd Pb复合污染提取修复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不同浓度的盐分和Cd、Pb处理下,通过砂培盆栽实验,运用富集系数、转运系数、根净吸收能力、根净转运能力、植物提取率、提取净化时间等指标,比较草木樨、盐地碱蓬、大叶补血草、野榆钱菠菜四种盐生植物对Cd、Pb复合污染的提取修复效果,结果发现:盐地碱蓬地上部生物量达13.17 g·盆~(-1),地上部Cd含量高达97.04 mg·kg~(-1),其Cd、Pb吸收与转运能力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盐生植物。适当盐分胁迫促进四种盐生植物的生长,同时对Cd和Pb的吸收有促进作用。四种盐生植物对Cd、Pb的吸收和转运存在较大差异,较高重金属浓度下Pb的吸收速率明显高于Cd的吸收速率。盐地碱蓬对Cd最大提取率为31.80%,Cd提取量达938.20μg·盆~(-1),提取净化时间为3.14年,盐地碱蓬在盐渍化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修复实践中有较大应用潜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辣椒连作土壤为研究对象,添加不同量(5、10、20、30 t·hm-2)的玉米芯生物炭,通过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和植株生长指标的变化,探讨生物炭施用对连作土壤和辣椒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添加生物炭的CK相比,添加适量生物炭显著(P<0.05)提高了辣椒连作土壤的有机碳(SOC)、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降低了全钾含量。施用生物炭较CK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MBC/MBN和土壤MBC/SOC。当生物炭添加量≥10 t·hm-2时,土壤MBC、MBN含量较CK显著(P<0.05)增加;当生物炭添加量为10~20 t·hm-2时,土壤MBN/TN较CK显著(P<0.05)提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MBC、MBN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全磷、有效磷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土壤全钾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当生物炭用量为5~20 t·hm-2时,辣椒植株的单株产量较CK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施锌水平对盐碱地玉米生理特性及籽粒锌含量的影响,以科河699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根据不同施锌肥方式设置6个处理:T0(0 kg·hm-2)、T1(7.5 kg·hm-2)、T2(15 kg·hm-2)、T3(22.5 kg·hm-2)、T4(30 kg·hm-2)、T5(37.5 kg·hm-2),测定不同处理下玉米生理特性、籽粒锌含量及产量。结果表明,施锌降低了盐碱地玉米叶片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灌浆期T3处理的叶片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分别较T0处理降低了22.3%、24.7%、15.9%;施锌提高了玉米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大喇叭口期T3处理的超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分别较T0处理提高了68.7%、152.1%和72.6%;同时,玉米籽粒锌含量和产量随施锌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T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T3处理能提高玉米叶片及茎秆中锌素的转移率及贡献率,减少玉米秃尖,增加穗长、穗粒数和百粒重,从而提高玉米籽粒锌含量和产量。以上结果表明,适量施锌肥可以提高玉米叶片生理活性,增强玉米对盐碱环境的抵抗能力,且当施锌量为22.5 kg·hm-2时玉米产量及籽粒锌含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草甘膦对大豆田土壤养分及其功能酶活性的影响,以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呼交06-698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1.2、2.4、3.6 kg·hm-2草甘膦对大豆田土壤氮(N)、磷(P)、钾(K)及其功能酶活性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均表明,在草甘膦2.4 kg·hm-2和3.6 kg·hm-2用量下,大豆田土壤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脲酶、纤维素酶、磷酸酶和根瘤固氮酶活性显著降低,降低峰值分别为10.57%、11.30%、67.66%、40.62%、45.88%和74.49%,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2年间的升高峰值为131.93%,速效钾含量不受草甘膦影响。这种影响随草甘膦施用后时间延长而逐步恢复正常,长时间不会对土壤养分及其功能酶活性带来不利影响。通过主成分与综合评价方法分析,草甘膦用量为2.4和3.6 kg·hm-2时,以土壤N、P、K养分及其功能酶活性为主成分的土壤质量均高于CK。研究结果可为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和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商业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滴灌条件下不同盐生植物对盐渍化土壤的脱盐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滴灌条件下种植盐生植物对盐渍化土壤的脱盐效果.[方法]在滴灌条件下种植盐生植物海蓬子和盐地碱蓬.[结果]盐生植物对耕作层土壤特别是0 ~ 20 cm土壤盐分影响显著,可有效降低土壤总盐含量以及盐分离子Na+、Cl-和K+浓度,但对土壤pH值影响不明显.种植盐地碱蓬的土壤总盐量下降幅度要高于海蓬子;种植盐地碱蓬土壤Na+、K+的含量下降较明显,而种植海蓬子土壤的Cl-含量明显降低.[结论]滴灌抑盐+生物脱盐模式在改良盐渍化土壤中效果明显,盐地碱蓬可作为较理想的脱盐植物,对于盐渍化土壤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成龄红枣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灌溉水平(W1,6 000 m3·hm-2;W2,6 600 m3·hm-2)和3个基肥水平(S1、S2、S3,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1 200、1 650、2 100 kg·hm-2),以不施用生物有机肥的作为对照(W1CK,W2CK),共8个处理,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同一灌溉水平下,随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红枣梢长、梢粗、叶绿素相对含量、果实形态,及0~150 cm土壤有效钾、速效磷、铵态氮含量逐渐增加。在相同生物有机肥施用量下,随灌水量增加,0~150 cm土壤有效钾、速效磷、铵态氮含量减少。与对照(CK)相比,W1和W2灌溉水平下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单株产量分别增加4.65%~19.83%和8.17%~19.08%。施加生物有机肥可提高红枣的总糖、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总酸含量。各处理对比,W1S3处理的果实形态、单株产量和品质指标均不劣于W2CK处理。基于新疆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在6 000 m3·hm-2的灌溉水平下配施2 100 kg·hm-2的生物有机肥,可替代当地常规灌溉施肥方案,较适宜于南疆干旱地区的红枣种植。  相似文献   

17.
秸秆分解对两种类型土壤无机氮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作物秸秆分解对土壤无机氮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为不同土壤类型采用合理的氮肥用量,促进秸秆分解、增加土壤可利用养分、减少N2O等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室内采用尼龙网袋法,设置秸秆类型(小麦和玉米)、土壤类型(潮土和砂姜黑土)和氮肥用量(N0:0,N1:180 kg N·hm-2,N2:3...  相似文献   

18.
播种量和播种方式对冬油菜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黄壤土条件下不同播种量及播种方式对冬油菜养分吸收及养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连续2年在贵州省黔西县黄壤田以‘阳光131’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播种方式为主区,设置撒播(SB)、条播(TB)和穴播(XB)3种方式;以播种量为副区,设置3.0、4.5、6.0、7.5和9.0 kg·hm-2共5个水平,测定不同播种量及播种方式下冬油菜生物量、养分吸收利用、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结果表明,相同播种量下,不同播种方式冬油菜的生物量、养分累积量、肥料利用效率和产量均表现为条播优于撒播和穴播;相同播种方式下,冬油菜的生物量、养分累积量、肥料利用效率和产量均表现为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以播种量为6.0 kg·hm-2时最高。TB6.0处理2年的生物量分别为9 798和10 351 kg·hm-2,较其他处理提高615~3 196和254~2 714 kg·hm-2;且氮、磷、钾的累积量分别平均为129.8、32.6和213.9 kg·hm-2,均高于其他处理;2年的平均产量为2 657 kg·hm-2,较SB6.0和XB6.0处理分别提高14.6%和7.6%。综上所述,在不间苗、不匀苗的情况下,条播为贵州冬油菜的最优直播方式,播种量以6.0 kg·hm-2为宜,研究结果为贵州黄壤田冬油菜的科学种植提供了理论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西北旱作区长期地膜覆盖农田添加不同量生物炭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旱作覆膜农田地力提升、作物的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连续多年双垄沟覆膜农田基础上,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全膜双垄沟覆盖种植和传统平作不覆膜种植2个处理,副区为生物炭添加水平,分别为不添加(N)、低量添加(L):3 t·hm-2、中量添加(M):6 t·hm-2和高量添加(H):9 t·hm-2。测定生物炭不同添加量对覆膜农田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生物炭连续添加两年后,各覆膜处理能显著提高0—60 cm土层土壤大粒级(>0.25 mm)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6.1%—8.7%)及水稳性团聚体的百分含量(15.9%—83.6%),玉米产量可显著(P<0.05)提高35.0%—41.8%。在覆膜条件下,添加生物炭能显著提高土壤大粒级团聚体百分含量及其稳定性,干筛>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MR0.25)和湿筛>0.25 m...  相似文献   

20.
秸秆覆盖对滨海盐碱地水盐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玲  魏文杰 《农学学报》2017,7(11):23-26
为探究秸秆覆盖对滨海盐碱地土壤含盐量、水分、pH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秸秆覆盖试验(FG),并以不覆盖秸秆作为对照组(CK)。结果表明,FG在0~20cm,20~40cm土层土壤盐度分别下降了16.09%和7.26%,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了69.21%和59.08%。由此可得,秸秆覆盖能有效改良滨海盐碱地土壤,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损失,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中可溶性盐分的表聚作用,从而达到改良滨海盐碱地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