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豪  黄磊 《中国棉花》2022,49(7):16-17
2016―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熟组区域试验表现:庄稼汉701在新疆北疆早熟棉区生育期123 d,植株塔形,Ⅱ式果枝,较紧凑,单株结铃5.7个,铃重5.4 g,籽指8.7 g,衣分45.7%,霜前花率94.3%,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2年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4 752.00 kg·hm-2、2 171.25 kg·hm-2和2 065.50 kg·hm-2。简要介绍了棉花品种庄稼汉701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产量表现、纤维品质、抗病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早熟转基因抗虫常规棉品种湘棉37于2023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夏播生育期102.9 d,单株结铃17.9个,铃重5.5 g,衣分40.9%;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2 mm,断裂比强度34.8 c N·tex-1,马克隆值5.0;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适于轻简化栽培和机械采收。2020年湖南省棉花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中,湘棉37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13.4 kg、86.8 kg和86.8 kg,分别比对照省工棉2号增产2.6%、0.7%和0.7%;2021年湖南省棉花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中,湘棉37平均每666.7 m2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73.5 kg、111.4 kg和110.4 kg,分别比对照湘棉早1号增产9.5%、9.4%和9.0%。主要介绍了湘棉37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选用新陆中48号,使用无人机喷施化学封顶剂“摇钱素”(质量分数20%的矮壮·甲哌钅翁 水剂),以人工打顶为对照,探索化学封顶剂对新疆南疆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人工打顶相比,喷施“摇钱素”封顶的棉花株高增加17.1 cm,单株结铃数增加1.1,衣分高1.2百分点,籽指高0.22 g,衣指高0.62 g。喷施“摇钱素”封顶的棉花666.7 m2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纺纱均匀性指数、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均高于人工打顶。可见,无人机喷施“摇钱素”封顶可有效抑制棉花顶端优势,降低人工成本和生产成本,不会降低产量和纤维品质,可替代传统人工打顶。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开发新型、高效、安全的棉花化学打顶剂,筛选适于棉花的化学打顶剂配方,选择杀菌剂戊唑醇、除草剂二甲戊灵和抑芽剂氟节胺3种药剂,于2020年在河南安阳进行棉花化学打顶试验,研究其化学打顶效果。结果表明: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SC)258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330 g·L-1二甲戊灵乳油(EC)990 g·hm-2+25%(质量分数,下同)氟节胺SC 300 g·hm-2混配处理抑制棉花株高和增产效果最佳,可以达到人工打顶的效果;其次为430 g·L-1戊唑醇SC 516 g·hm-2+25%氟节胺SC 300 g·hm-2处理;而330 g·L-1二甲戊灵EC 1 485 g·hm-2+25%氟节胺SC 300 g·hm-2处理和25%氟节胺SC 500 g·hm-2单剂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棉花产量,但对棉花的打顶效果远不及人工打顶,仍须优化配方和确定合适剂量。因此,在本研究区宜用430 g·L-1戊唑醇SC 258 g·hm-2+330 g·L-1二甲戊灵EC 990 g·hm-2+25%氟节胺SC 300 g·hm-2或430 g·L-1戊唑醇SC 516 g·hm-2+25%氟节胺SC  300 g·hm-2进行棉花化学打顶来代替传统人工打顶。  相似文献   

5.
聊棉19号于2019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生育期122 d,单株结铃20.8个,铃重6.0 g,霜前衣分41.7%;结铃吐絮集中,早熟性好,一次收花率超过90%。2016―2017年山东省中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聊棉19号2年平均666.7 m2籽棉、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9.1%、10.7%;2018年生产试验中,聊棉19号666.7 m2籽棉、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产12.1%、15.3%。聊棉19号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2 mm,断裂比强度30.1 c N·tex-1,马克隆值5.4;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主要介绍了聊棉19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轻简化栽培技术,为该品种在山东省的示范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新疆两种机采模式下的缩节胺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奎屯垦区以国审早熟陆地棉品种Z1112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两种机采模式:(66+10) cm宽窄行种植模式和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分别在棉花子叶期、苗期、蕾期、打顶前3~5 d和打顶后5~7 d 五个时期施用不同剂量的缩节胺,研究不同施药时期和施药剂量对Z1112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合Z1112品种机采模式的缩节胺调控方法。结果表明,(66+10) cm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缩节胺用量在子叶期、苗期、蕾期、打顶前3~5 d和打顶后5~7 d分别为45 g·hm-2、0 g·hm-2、75 g·hm-2、120 g·hm-2、225 g·hm-2时产量和品质最理想;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下,缩节胺用量在子叶期、苗期、蕾期、打顶前3~5 d和打顶后5~7 d分别为45 g·hm-2、45 g·hm-2、75 g·hm-2、120 g·hm-2、225 g·hm-2时增加产量、提升品质的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7.
2022年在新疆阿拉尔垦区,以新陆中60号为试验材料,采用250 g·L-1甲哌(钅翁)水剂设置300、450、600、750、900、1 050、1 200 m L·hm-2共7个剂量处理,以人工打顶为对照,通过比较不同处理的棉花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纤维品质,明确不同剂量甲哌钅翁化学打顶对棉花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3日-9月5日株高和单株果枝数的增长量均随打顶剂用量增加而降低。600、750、900 m L·hm-2甲哌(钅翁)处理下籽棉单产较高,其中600、750 m L·hm-2用量下的实收籽棉单产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9.40%、9.50%。不同剂量的甲哌(钅翁)对铃重、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成熟度、长度整齐度指数和12.7 mm短纤维率均无显著影响。喷施甲哌(钅翁)导致纤维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降低。综合分析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新陆中60号化学打顶适宜的250 g·L-1甲哌(钅翁)用量为600~900 m L·hm-2,最佳用量为750 m L...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适宜轻简化管理的常规抗虫棉新品种鲁棉1161的选育过程,在山东省中熟常规轻简化栽培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农艺性状、产量、品质表现以及适宜的轻简化栽培技术。鲁棉1161生育期111.0 d,株高95.7 cm,第一果枝节位6.9节,单株果枝数11.5,单株结铃11.4个,铃重5.2 g,籽指10.5 g,2018―2019年参加山东省中熟常规轻简化栽培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每666.7 m2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加8.4%、8.5%、4.5%和4.6%;2020年参加山东省中熟常规轻简化栽培棉花品种生产试验,每666.7 m2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号增加12.2%、12.0%、12.0%和11.8%。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7 mm,断裂比强度33.6 c N·tex-1,马克隆值5.3,纺纱均匀性指数146。  相似文献   

9.
以豫农棉31为试验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30 000、35 000、45 000、55 000、65 000株·hm-2)对豫农棉31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以筛选适宜的种植密度。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株高、单位面积结铃数、衣分呈增加趋势,茎粗和铃重呈下降趋势,单株果枝数、籽棉产量、霜前花率和纤维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则先上升后下降。综合考虑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和纤维品质,豫农棉31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0.
在棉花产量品质协同提高的前提下实现高产更高产是棉花增产增效的有效途径。通过总结新疆南疆多年棉花超高产实践,在新疆南疆棉花量质协同提高和10 000 kg·hm―2以上籽棉产量水平下,确定了适宜的棉花品种特征特性、土壤肥力水平和种植模式,明确了棉花“温光高能壮个体”和“高光效优群体”的关键生长发育质量指标,提出了棉花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的生育调控、养分调控、水分调控、化学调控等新模式,构建了棉花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实现了籽棉产量10 000 kg·hm―2以上,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增加1.0 mm以上,断裂比强度提高0.5~1.0 cN·tex―1,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