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明确6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防效及对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的安全性。【方法】分别采用茎叶喷雾法测试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和茚虫威对田间玉米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采用浸叶法测定以上6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室内毒力,以及试管药膜法研究以上6种杀虫剂对螟黄赤眼蜂的室内毒性。【结果】6种供试药剂对草地贪夜蛾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药后1 d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效达78.68%~95.75%;药后3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均达90%以上,药后7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仍达88.27%~96.3%。甲维盐、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对螟黄赤眼蜂具有极强的毒力,其50%推荐剂量即可导致螟黄赤眼蜂全部死亡,预示着上述这些杀虫剂的田间应用对螟黄赤眼蜂具有很高的直接杀伤风险;茚虫威和虱螨脲对螟黄赤眼蜂的毒力均较低。【结论】综上,甲维盐、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可作为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的首选药剂,茚虫威和虱螨脲可作为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的推荐用药。  相似文献   

2.
《吉林农业科学》2017,(3):23-26
以柞蚕卵繁殖的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赤眼蜂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17~33℃范围内,两种赤眼蜂的各虫态发育历期明显不同,世代发育历期也不同,螟黄赤眼蜂世代速率为:y=0.2079-2.9390/x,松毛虫赤眼蜂的世代速率为:y=0.2183-3.1482/x,试验得出两种赤眼蜂不同虫态发育起点温度不同,螟黄赤眼蜂的卵发育起点温度为7.85℃,高于松毛虫赤眼蜂的卵发育起点温度5.10℃,两种赤眼蜂有效积温不同,螟黄赤眼蜂为174.19℃·d,松毛虫赤眼蜂有效积温为183.33℃·d,研究结果为今后更好地应用两种赤眼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几种杀虫剂防治豆角豆野螟的田间药效试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防治豆角豆野螟高效、低毒、安全的杀虫剂,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10%溴氰虫酰胺OD等4种新型杀虫剂的田间药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试验药剂10%溴氰虫酰胺OD 1250倍液、20%氯虫苯甲酰胺SC3000倍液、10%氟虫双酰胺·阿维1500倍液、20%氟虫·噻虫嗪5000倍液对豆角豆野螟的田间防效均有良好的保荚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其中10%溴氰虫酰胺OD 125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佳,达到了98.0%,且对美洲斑潜蝇、蓟马和蚜虫也具有较好的兼治效果。上述4种杀虫剂在豆角始花期和盛花期各施药1次,能有效防治豆野螟的为害,而且对作物安全,可作为防治豆角豆野螟的轮换药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赤眼蜂对齐齐哈尔地区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择齐齐哈尔地区优势赤眼蜂蜂种防治水稻二化螟,对齐齐哈尔地区不同种赤眼蜂寄生水稻二化螟的能力进行研究,并对其防治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卵粒的寄生率最高,防治田虫伤株率最低、防效最高。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各项防治指标略低于稻螟赤眼蜂,但是数值之间差异不显著。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较差。由此可见,稻螟赤眼蜂为寄生水稻二化螟的优势蜂种。  相似文献   

5.
在室内利用4种赤眼蜂共28个品系对二化螟卵做了寄生率和产卵量试验,选出松毛虫赤眼蜂S-AC品系、螟黄赤眼蜂M-TC品系和稻螟赤眼蜂D-JN品系寄生效果较好。通过田间释放单品系和混合品系得出:稻螟赤眼蜂效果优于螟黄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效果优于松毛虫赤眼蜂,释放混合品系控制二化螟的效果均优于单独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和单独释放螟黄赤眼蜂,混合品系释放的平均防治效果75%左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螟黄赤眼蜂工厂化产品的低温贮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以柞蚕卵为中间繁殖寄主的螟黄赤眼蜂产品,在贮存虫态、贮存时间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不同发育虫态在贮存时间上差别明显。综合分析得出,中、长期贮存虫态应以幼虫中期为最佳,贮存时间应限制在40 d之内。  相似文献   

7.
甘蓝夜蛾发生特点及赤眼蜂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年的研究,明确了太原地区甘蓝夜蛾年发生三代。第一代幼虫为害期为5~6月,第二代为害期为7~8月,第三代为害期为9~10月。室内用4种赤眼蜂对甘蓝夜蛾卵进行了抑制孵化试验,寄生率分别为:螟黄赤眼蜂97.68%,广赤眼蜂92.91%,玉米螟赤眼蜂80.90%,松毛虫赤眼蜂53.51%。甘蓝田、苤蓝田释放螟黄赤眼蜂、广赤眼蜂防治甘蓝夜蛾,5月份螟黄赤眼蜂寄生率68.76%,广赤眼蜂寄生率56.25%;9月份螟黄赤眼蜂寄生率92.82%,广赤眼蜂寄生率88.16%。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的甘蓝田、苤蓝田均未发现有赤眼蜂寄生。  相似文献   

8.
周超  张勇  梁超  马冲  杨丽娜  任宏 《农学学报》2023,13(12):34-38
为明确4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不同虫态草地贪夜蛾的敏感性,采用浸卵法、浸叶法、饲喂毒营养液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对草地贪夜蛾的卵、幼虫、成虫毒力。结果表明,4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均不影响卵的发育,但可以明显降低初孵幼虫存活率;四氯虫酰胺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毒力最高,LC50值为0.12 mg/L,其次是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分别为溴氰虫酰胺毒力的33.83、5.21、2.24倍;对成虫敏感性最高的是氯虫苯甲酰胺,为6.20 mg/L,其次是四氯虫酰胺、溴氰虫酰胺,氟苯虫酰胺敏感性最低,为25.96 mg/L。采用3种生测方法测定了不同虫态草地贪夜蛾对4种双酰胺类杀虫剂敏感性,可以为草地贪夜蛾的化学防治和抗性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4种生物农药——生物复合病毒杀虫剂、北农爱福丁、力杀死和天霸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YYS、GGS品系和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的JDM、GGM、HMM品系成蜂以及对JDM和YYS品系幼虫的毒杀效果,考察了各赤眼蜂品系对各药剂的敏感性和生物农药与赤眼蜂的兼容性。结果表明:各品系与天霸的兼容性最差,与生物复合病毒杀虫剂、力杀死和北农爱福丁兼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在室内条件下初步研究了螟黄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2种本土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效果。结果显示,螟黄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率要显著高于稻螟赤眼蜂,且接蜂适宜蜂卵比要低于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蜂卵比1∶5时寄生率在50%以上,而稻螟赤眼蜂1∶2蜂卵比时寄生率就低于50%。卵龄对赤眼蜂寄生小菜蛾卵的效果也影响很大。36 h内小菜蛾卵的寄生率无明显差异,但36 h以后则寄生率开始急剧下降。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螟黄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能力要强于稻螟赤眼蜂,可用于作为小菜蛾生物防治赤眼蜂种群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种群的两种赤眼蜂3个品系进行生物学特性试验,比较了不同湿度下各品系的羽化率、羽化出蜂率及平均单卵羽化孔数,发现不同种型及生态型的赤眼蜂羽化时对湿度的反应不同。螟黄赤眼蜂M-TC品系对湿度要求较高,喜高湿极不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S-TL品系在高湿和低湿下抗逆性较好,松毛虫赤眼蜂S-AC品系在适宜湿度下羽化特性最好,可根据以上特性针对不同的地理、气候特点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2.
新疆棉区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田间释放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研究表明,螟黄赤眼蜂对新疆南部棉区棉铃虫的控制作用优于松毛虫赤眼蜂;田间放蜂量6×104~8×104头/667m2、放蜂点为3~6个/667 m2,螟黄赤眼蜂最高寄生率达51.49;,累计寄生率为18.67;~44.02;,平均寄生率30.36;,棉铃虫虫口减退率25.3;~64.2;,蕾铃被害减退率46.8;~76.8;,赤眼蜂对新疆棉田棉铃虫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同时,持续放蜂田天敌数量明显高于化防田,表明持续放蜂生态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防治扶桑绵粉蚧的理想药剂在室内选用1种化学药剂和3种植物源药剂对扶桑绵粉蚧成虫进行了药剂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种药剂对扶桑绵粉蚧成虫的致死作用均与浓度成正比即浓度越高杀虫效果越好各药剂均对扶桑绵粉蚧均具有良好的触杀杀虫效果且扶桑绵粉蚧成虫对?种供试药剂的敏感程度依次为:5%啶虫脒乳油〉5.7%氟氯氢菊酯乳油〉0.3%印楝素乳油〉18%氧化乐果乳油〉1%鱼藤酮乳油〉1.3%苦参碱水剂〉1.9%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比较?种药剂触杀和内吸处理条件下发现啶虫脒和印楝素的杀虫效果明显好于其他3种植物源药剂的药效持续性明显好于化学药剂,啶虫脒、印楝素均可以作为防治扶桑绵粉蚧的备选药剂其中印楝素可作为扶桑绵粉蚧绿色防治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广西不同生态蔗区甘蔗条螟卵优势寄生蜂种类及寄生情况,为保护本地优势自然天敌及人工释放控制蔗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采样调查及室内饲养观察,对广西3个代表性蔗区南宁市吴圩镇、崇左市濑湍镇和来宾市武宣县甘蔗条螟卵寄生蜂种类及优势种进行调查.[结果]3个蔗区条螟卵寄生蜂主要有螟黄赤眼蜂和黑卵蜂两种,其中,崇左市濑湍镇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52.11%和45.32%,螟黄赤眼蜂分别为19.72%和17.04%;南宁市吴圩镇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1.79%和2.40%,螟黄赤眼蜂分别为8.93%和6.29%;来宾市武宣县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5.13%和6.36%,螟黄赤眼蜂分别为43.59%和41.75%.[结论]黑卵蜂是崇左市濑湍镇甘蔗条螟卵寄生性优势天敌,螟黄赤眼蜂是来宾市武宣县和南宁市吴圩镇甘蔗条螟卵寄生性优势天敌.  相似文献   

15.
以柞蚕卵繁殖的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为研究对象,通过成虫死亡率、补充营养、蜂龄、逐日产卵量4个方面作了生殖特性的比较研究,并对产卵器结构进行解剖。结果表明,两种赤眼蜂在产卵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产卵器结构差异极显著,松毛虫赤眼蜂产卵器长度为228±21.07μm,螟黄赤眼蜂为168±35.17μm。  相似文献   

16.
保护地常用杀虫剂对巴氏钝绥螨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与生物防治相协调的化学防治措施,测定了Bt、阿维菌素、吡虫啉、氟啶脲、溴氰菊酯和毒死蜱等6种保护地蔬菜常用杀虫剂对捕食性天敌巴氏钝绥螨的室内毒力,并初步评价了这6种杀虫剂对巴氏钝绥螨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杀虫剂对巴氏钝绥螨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溴氰菊酯毒死蜱氟啶脲阿维菌素吡虫啉Bt;其中,溴氰菊酯对巴氏钝绥螨毒性最大,其LC50达77.04 mg.L-1,而Bt制剂的LC50为17 214.19mg.L-1,对巴氏钝绥螨的安全性相对较高。该试验结果对大田捕食螨释放及选择合理的化学制剂与之配合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12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及其天敌霍氏啮小蜂(Tetrastichus howardi)的毒力和选择性,为协调草地贪夜蛾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玉米叶片浸渍法和试管药膜法,分别测定40%杀虫双、94%溴氰虫酰胺、98%噻虫嗪、94%茚虫威及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等12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和霍氏啮小蜂成蜂的选择毒力,明确草地贪夜蛾和霍氏啮小蜂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在11种化学杀虫剂中,9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毒力最强,24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0.42 mg/L,98%噻虫嗪的毒力最弱(24 h-LC50为13.56 mg/L);9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霍氏啮小蜂成蜂的毒力也最强(24 h-LC50为0.09 mg/L),94%茚虫威的毒力最弱(24 h-LC50为4.45 mg/L)。11种化学杀虫剂的选择毒力指数(STR)排序为:94%茚虫威 > 96%氟苯虫酰胺 > 95%虫螨腈 > 95.3%氯虫苯甲酰胺 > 9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 98%虱螨脲≈98%噻虫嗪 > 94%溴氰虫酰胺 > 81.2%乙基多杀菌素≈40%杀虫双 > 95%四氯虫酰胺,表明94%茚虫威在有效防治草地贪夜蛾的前提下对霍氏啮小蜂的保护性最强。金龟子绿僵菌对草地贪夜蛾和霍氏啮小蜂的LC50和STR随时间的推移呈明显下降趋势,均在第4 d达最大值、第6 d为最小值,说明微生物杀虫剂发挥药效存在一个滞后过程。【结论】9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毒力最大,可作为防控草地贪夜蛾应急施药首选;金龟子绿僵菌和94%茚虫威的选择性大,可作为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的推荐用药;94%溴氰虫酰胺和98%噻虫嗪的毒力较小,不适宜用于草地贪夜蛾的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出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种群数量和延缓吡蚜酮抗药性产生的复配药剂,本研究选取4种吡蚜酮复配剂进行试验。以57%噻虫·吡蚜酮WDG、30%吡蚜·噻虫胺SC、35%噻虫·吡蚜酮WDG、70%吡蚜·呋虫胺WDG为试验药剂,以25%吡蚜酮SC为对照药剂,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稻飞虱低龄若虫盛期施药,于药后3、7、14、21天调查稻飞虱及蜘蛛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4种吡蚜酮复配药剂对稻飞虱具有较好控制效果,药后3天4种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均达到89%以上,药后14天4种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仍在98%以上,药后21天,35%噻虫·吡蚜酮WDG防治效果为86.26%,其他3种药剂防治效果仍在90%以上。4种药剂对蜘蛛杀伤力不明显,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因此,4种吡蚜酮复配剂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种群数量,对天敌(蜘蛛)安全,可在水稻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室内应用虫体浸渍及定量喷雾毒力法测定 LC_(50)结果表明;四种杀虫药剂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ea(F))的毒力下降顺序为抗蚜威、杀灭菊酯、乐果、丙体六六六;对七星甄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四个虫期的毒力表现趋势并不完全一致,但一般还可以看出抗药力下降顺序为卵、蛹、成虫、幼虫。通过七星瓢虫与麦长管蚜的毒效比可以看出抗蚜威对七星瓢虫极安全,毒效比最低是成虫也达到5877.3,其次是杀灭菊酯最低的是幼虫8.38,乐果最低的是成虫1.94,而丙体666最低的是幼虫只有0.54,极不安全,氧乐果与乐果差剐不大。对僵蚜内燕麦茧蜂(Aphidius avenea Haliday)蛹的毒力,除丙体666(LC_(50)=223.8)外都很低,此使用浓度高及低各9倍,蛹羽化率差异不显著。因此用最高浓度与麦蚜 LC_(50)的毒效比值,除丙体666为2.14外,其余都大于147,是很安全的。对燕麦茧蜂成虫,毒力下降顺序是乐果、丙体666、抗蚜威、杀灭菊酯。因此燕麦茧蜂成虫 LC_(50)与麦蚜 LC_(50)的毒效比最低是丙体666和乐果,都低于0.042,极不安全,最高...  相似文献   

20.
分别采用浸渍法和玻管药膜法,室内评价了不同虫态小麦吸浆虫对吡虫啉、溴氰菊酯和辛硫磷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虫态的麦红吸浆虫对供试药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成虫对药剂敏感性最高,幼虫和蛹对药剂敏感性较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小麦吸浆虫的最佳防治适期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