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牧草及饲料作物品质育种在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提高草食家畜的生产潜力有很大的作用。牧草及饲料作物在营养品质方面的育种,主要是通过选育、杂交等方法,结合基因工程、生物技术来改良牧草及饲料作物营养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陈勇  罗富成 《猪业科学》2003,20(3):63-66
牧草及饲料作物品质育种在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提高草食家畜的生产潜力有很大的作用。牧草及饲料作物在营养品质方面的育种,主要是通过选育、杂交等方法,结合基因工程、生物技术来改良牧草及饲料作物营养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1985年11月7-19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邀请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著名牧草育种专家 B.R.Christie 博士就豆科牧草育种问题进行了讲授.主要内容有豆科牧草育种目标、育种材料、表现型选择、后系测验、综合品种、品系试验、抗虫抗病性育种、品质育种、组织培养等方面,并对数量遗传基本理论和在牧草育种方面的应用进行丁全面地讲解。参加讲习班的有来自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四川、新疆、湖北、广  相似文献   

4.
水稻作为我国消费量最大的粮食作物,近些年来,其品质育种越来越备受重视,本文综述水稻品质及其决定成分及水稻品质育种研究概况,并展望了未来水稻品质育种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牧草施肥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李小坤  鲁剑巍  陈防 《草业学报》2008,17(2):136-142
综述了牧草施肥的研究概况,主要内容包括牧草施肥的时期、方法与效果。提出了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及混播牧草特点各异,针对不同的牧草采取相应的施肥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有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合理施用对牧草的产量、品质及对食草动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均会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结合发达国家牧草施肥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当前牧草施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展望了牧草施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最近几年,我国畜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对牧草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人工牧草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变现状。开发优质牧草和培育牧草的先进技术先后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牧草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我国当前保护自然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所以人工牧草种植得到了普遍应用,积极引进人工牧草种植技术可以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研究了草生态功能、草原价值和人工种植牧草、退耕还林政策,进一步论述了大力发展人工种植牧草的意义以及如何推广人工牧草种植。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较大的生态地理条件差异,致使牧草遗传资源丰富,种质资源多样。通过野生牧草驯化、杂交、诱变和引进种质材料的选择,相继培育出近20个牧草栽培品种,同时开展了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鉴定评价和牧草种质材料的整理整合研究。目前,吉林省牧草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工作相对比较滞后,在生产实际中,不能满足饲草饲料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据此,提出了以下牧草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建议:开展境内牧草种质资源全面调查;加强牧草种质资源的搜集、鉴定与整理;开展牧草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深入开展牧草种质资源的评价;加强牧草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质、多抗牧草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8.
非生物胁迫(低温、高温、干旱、水涝、盐害等)是影响牧草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素,因而探究牧草抗逆性响应特征、指标、评价方法和提升途径,对于提升和稳定牧草生产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计量分析方法,综述了牧草对温度、水分和盐分等非生物胁迫作用的响应,概述了牧草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和生产性能抗逆性指标,总结了6类牧草综合评价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综述了4种牧草抗逆性提升途径,并对今后在非生物胁迫下牧草抗逆性方向上需开展的3个方面研究工作进行展望,以期为选取牧草抗逆性指标和评价方法,提升牧草质量和产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牧草含水量与牧草的生长、牧草的质量等都息息相关,对牧草的含水量进行测量与研究将有利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鉴于此,作者就吉林省牧草含水量测量方法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牧草含水量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开花期是牧草重要的农艺性状,对牧草产量、品质和利用价值具有重要影响。开花时间由微效多基因控制,调控网络复杂。开展牧草开花基因的研究,阐明牧草开花调控分子机理,有利于加快牧草开花基因挖掘,培育满足生产需求的不同成熟度的牧草新品种。牧草开花基因在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水稻(Oryza sativa)、小麦(Triticum aestivum)等农作物已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而牧草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综述了牧草开花基因研究最新进展,以期为牧草开花基因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种质资源是遗传研究与作物改良的基础。饲草产量与品质是决定饲草型小黑麦品种利用价值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113份国内外小黑麦种质为材料,通过2年田间种植,对其饲草产量与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小黑麦种质的饲草产量及其品质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其单株鲜草产量分别为36.000~111.560 g与36.310~159.780 g,单株干草产量分别为12.000~27.000 g与9.150~30.150 g,鲜干比分别为2.380~4.370与2.610~6.210,饲草粗蛋白含量分别为6.894%~13.259%与6.680%~14.304%,饲草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48.480%~74.850%与53.850%~67.980%,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为26.600%~42.780%与29.000%~39.280%,饲草的相对饲用价值分别为69.650~128.150与79.840~113.170。饲草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974~2.075。主成分分析表明,饲草纤维品质因子、饲草产量因子与综合品质因子为前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2.198%。依据单株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12.
王茜  李志坚  李晶  周帮伟 《草业学报》2019,28(12):149-158
在吉林省西部对来源不同的7种裸燕麦和13种皮燕麦各时期的饲草产量、种子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饲草品质性状进行对比,采用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法对观测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以期筛选出能够评价不同类型燕麦的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指标,进而对该系列品种的饲草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皮燕麦在抽穗期和开花期的饲草产量、成熟期的籽粒产量都要比裸燕麦具有优势,而较高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又降低了皮燕麦的饲草品质。皮燕麦和裸燕麦的粗蛋白含量并无差异,但是开花后的粗蛋白含量降低可引起饲草品质的下降。皮燕麦的干草产量与籽粒产量、粗蛋白含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饲草产量与饲草品质之间存在着权衡关系,而这种关系在裸燕麦上并不显著。综合各品种灌浆期的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性状分析,甜燕1号和白燕16号是最优的饲草型品种,适宜在本地区以收获饲草为目的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海河平原区施氮磷肥对饲用小黑麦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确定该地区饲用小黑麦的合理施肥量,于2014-2016年连续两年以饲用小黑麦中饲 1048 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氮、磷肥单因素试验,氮肥(N)试验处理为:0、60、120、180、240、300 kg·hm-2,磷肥(P2O5)试验处理为:0、45、90、135、180、225 kg·hm-2,测定并分析了不同氮、磷肥处理下饲用小黑麦产草量、农艺性状、营养品质以及土壤养分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氮、磷肥处理下饲用小黑麦两年平均干草产量、ADF和NDF含量和不施肥处理差异不显著,全株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P<0.05),故施氮磷肥对饲用小黑麦增产效果不明显,但在提高粗蛋白含量方面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综合分析得出,在海河平原区肥力较差土壤上种植饲用小黑麦需施肥,建议施氮肥120~180 kg·hm-2,磷肥90~135 kg·hm-2。肥力较好的土壤种植饲用小黑麦可以不施肥或隔年施一次,施肥量同土壤肥力较差地块。  相似文献   

14.
应用回归均匀设计构造试验方案,研究氮肥、磷肥、钾肥不同水平与组合对饲用黑麦干草质量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饲用黑麦干草中粗蛋白质(CP)含量主要受施氮水平的影响,受磷、钾施肥水平的影响很小;饲用黑麦干草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不仅受施氮水平的影响,同时也受磷、钾施肥水平的影响;饲草质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随磷、钾肥施入水平的增加而降低,总体而言,施肥量特别是氮肥施入量对饲用黑麦干草品质有较大影响.在试验范围内,为了获得较高的饲用黑麦干草质量(CP>14%),氮肥(N)施量不应低于226.5 kg/hm2, P2O5、K2O应少施为好.  相似文献   

15.
段倩雯  成慧  侯扶江 《草业学报》2017,26(6):185-194
为了预测景泰绿洲春小麦、燕麦、黑麦的草产量和营养品质,通过2010年田间试验,获得3种小谷物的生长和产量等数据,测定样品中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灰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牧草饲用价值等级。结果表明生长时间可以准确预测3种小谷物的牧草产量和营养品质,模拟轮牧的3种小谷物饲用价值等级、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收获干草的利用方式。研究可为3种小谷物的营养体生产、粮经饲种植结构调整、粮改饲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Extensive range livestock production systems in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rely heavily on rangeland forages to meet the nutritional needs of grazing livestock throughout the year.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rangeland forage in the Northern Great Plains, as well as throughout much of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 may play a pivotal role in how well grazing ruminants sequester nutrients in their tissues. This variation in forage quality may influence the ability of a beef cow to utilize dietary nutrients via changes in tissue responsiveness to insulin. Identifying specific periods and production states in which this phenomenon is manifested will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c and targeted supplementation practices that improve nutrient utilization during times of nutritional imbalance and may improve the lifetime productivity of grazing range beef cows. A 2-yr study was conducted to monitor serum metabolites, glucose kinetics during glucose tolerance tests, and forage chemical composition every 90 d in young cows (2 to 4 yr of age; n = 28). In yr 1 and 2, cows were managed on 4 pastures varying in size from 36 to 76 ha in yr 1 and 49 to 78 ha in yr 2. Regardless of year, cow age, or cow physiological status, the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glucose half-life was season of the year (P = 0.02). Effects of season on glucose half-life closely followed assessments describing forage quality, with glucose half-lives of 46, 39, 43, and 51 +/- 3.9 min for May, August, December, and March, respectively. Elevated glucose half-life during seasons in which forage quality is of lower nutritive value indicated that tissue responsiveness to the actions of insulin followed seasonal changes in forage quality. Glucose half-life tended (P = 0.09) to decrease between May and August, increased (P = 0.04) between December and March, and showed a tendency (P = 0.10) to decrease in seasons of greater nutrient density (May and August) compared with seasons of lower nutrient density (December and March). Seasonal changes in serum metabolites were also observed and corresponded with changes in forage quality. The results support our hypothesis that as the season progresses and forage quality declines, maternal tissues become less responsive to insulin, indicating that targeted supplementation with glucogenic precursors during these seasons of nutritional stress may improve cow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7.
生物技术在牧草品质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7,他引:9  
详细论述了模式植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及其在克隆牧草品质性状重要功能基因上的可能作用,通过调节代谢过程中的相关酶以及其他关键反应物等来改良牧草品质,包括牧草的干物质可消化性(木质素和纤维素)、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果聚糖)、蛋白质(尤其是含硫蛋白)、维生素、单宁和类黄酮含量等品质性状。详细探讨了生物技术在牧草品质改良上的迫切性、现状、潜力与前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不同前作对杂交狼尾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长江流域农区不同粮草前作下杂交狼尾草的草产量、再生情况和营养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花黑麦草茬的杂交狼尾草长势好、再生植株高、分蘖多、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多、产量较高。而且茎叶比较小、鲜干比较大、适口性较好。黑麦茬茬口较早,杂交狼尾草产量高,小麦茬表现最差。但是不同前作对杂交狼尾草的营养品质的影响较小。为了达到高产优质,杂交狼尾草应与多花黑麦草或黑麦进行复种。  相似文献   

19.
浅论优质牧草在肉牛饲养中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针对我国肉牛饲养在饲料利用中的误区,结合肉牛的消化及代谢特点,分析了牧草的鲜喂、青贮、干草饲喂以及综合利用4种不同的利用方式及其营养特点,指出优质牧草用于肉牛饲养能充分发挥牧草的优良特性,而且符合我国畜牧业发展要求,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基于藏北高原的3个围栏与自由放牧试验样地,探讨了高寒草地牧草营养品质对放牧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一个高寒草原化草甸冷季牧场,冷季放牧分别减少了24.29%和18.98%的杂草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并增加了41.05%的杂草粗灰分含量,从而增加了杂草营养品质;而没有改变群落和优势牧草营养品质。在一个高寒草原化草甸暖季牧场,暖季放牧分别减少了31.82%和27.45%的群落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并分别增加了137.35%和24.73%的群落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从而增加了群落营养品质;暖季放牧分别减少了22.04%和22.50%的优势牧草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并增加了202.19%的优势牧草粗灰分含量,从而增加了优势牧草营养品质;而没有改变杂草营养品质。在一个高寒草甸暖季牧场,暖季放牧分别减少了37.18%和25.10%的杂草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从而增加了杂草营养品质;增加了26.55%的优势牧草粗蛋白含量,从而趋于增加了优势牧草营养品质;而对群落营养品质无影响。植物群落营养品质与植物群落α和β多样性相关,优势牧草营养品质主要与土壤变量相关,杂草营养品质与土壤变量和杂草α多样性有关。因此,藏北高寒草地牧草营养品质对放牧的响应因草地类型和放牧季节的不同而不同,高寒草地应该采取分类放牧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