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7年6月7~10日福建南部持续性暴雨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6月7-10日,福建南部的漳州市出现了罕见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1°×1°6 h一次、每日4次的分析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暴雨过程主要是在低空西南急流、低层切变以及500 hPa西风小槽波动带来的弱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存在有利于出现持续强降水的物理量场配置。  相似文献   

2.
唐少宁  林真专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6):200-200,205
利用天气形势等常规资料对2010年6月12日崇左市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高空低槽、低层低涡系统影响下产生的,水汽通量、垂直速度、散度及涡度等物理量对暴雨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2014年6月6日米易县全县境内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本站雨量达到大暴雨量级,造成部分乡镇受灾。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西南暖湿气流为本地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配合北下冷空气入侵,触发强降水发生。通过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总结分析,进一步了解了影响本地的降雨系统,有利于在暴雨过程预报服务中扬长避短,提高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对2009年6月3日崇义县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得出了该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特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2015年6月16—17日孝感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稳定少动、高空槽东移、低层低涡切变维持及新生、高低空急流耦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稳定。800~900 h Pa形势场水汽辐合中心产生起始时间对应暴雨天气出现时段;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形成抽吸作用,推动暴雨天气出现;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弱对流不稳定状态或近似中性层结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各种数值预报模式、卫星云图资料、雷达回波等,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2018年6月7—9日遂川县暴雨天气过程的水汽、动力及热力3个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外围环流影响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7.
蔡素芬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0):222-222,227
受低压槽和西南季风共同影响,2010年6月中旬广东省出现了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15~16日的暴雨降水范围广、强度大。对2010年6月15~16日广东省海丰县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得出,高空南支槽东移、低层切变线南压以及低空西南急流等影响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形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利用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实况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15年6月28日绥化北部地区产生的暴雨天气过程,通过本次典型的短时强对流过程的研究有利于今后同类灾害性天气的识别并做好预报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9.
2021年3月30日至31日阿拉善盟出现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高新区出现罕见春季暴雨天气,多个站点突破建站以来历史同期极值,本文对本次过程的影响系统及气象服务工作进行分析,认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中,阿拉善盟气象台预报准确、预警信息发布及时、决策服务主动,部门联动响应快,社会媒体宣传到位,使暴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同时也查找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MICAPS常规资料、贵州省七要素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7年6月22—24日铜仁市中北部出现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期望加深对低空急流与低涡切变共同导致贵州省暴雨的认识,丰富此类天气系统配合下的贵州省暴雨天气分析个例,为建立低空急流与低涡切变配合型贵州省暴雨天气模型积累个例档案,为今后此类暴雨预报与服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西南低空急流、低层切变辐合是形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向暴雨区提供了大量的水汽、能量和垂直上升运动条件,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产生起主导作用;暴雨落区位于六盘水市东部、黔西南州东部及南部、安顺地区南部、黔南州中部及南部和黔东南州大部,此天气系统配置对贵州省暴雨落区预报具有指导性;此次区域性暴雨具有明显的MCC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许剑勇  高展 《北京农业》2014,(30):232-233
本文对2013年6月6日至7日安徽省黄山景区出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总结与分析,得出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中的垂直运动条件、水汽条件及不稳定条件的上下位置及时间基本上保持一致,并与发生强降水的三个典型条件相符合,进而为今后预报及分析暴雨过程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模式:①受西南暖湿气流、中低层低涡、高空低槽及切变线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形成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江淮气旋的特点,雨区主要发生在低空切变线及西南急流之间的区域。②垂直运动条件:在6月7日3:00~8:00,黄山景区水汽辐合上升运动较为强烈。③水汽条件:此次暴雨过程深厚湿层的湿度高于90%,西南急流输送水汽的最高速度达到26 m/s,位于水汽通量散度场-16大值之内,并且聚集有大量的水汽。④不稳定条件及热力:K通常位于36~40,最大值能够达到40。假相对位温通常要大于34.0,最大为35.5,对云滴碰撞及合并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使其能够增大从而形成强降水。⑤降水的特点:此次暴雨过程持续的时间较短,但强度较大且相对集中,时空分布不够均衡。⑥预报差异:与预报时间相比,降雨的开始时间提前了七小时左右,也提前了十几个小时结束,与预报的级别相比,实际降雨的级别要偏大。  相似文献   

12.
2009年6月3日赣州市普降暴雨,通过分析大尺度环流、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并结合数值预报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总结,以探讨引发暴雨产生的有利条件,从而为提高暴雨预报水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2016年6月22—23日南昌市出现了全市范围的暴雨、大暴雨天气,造成了严重的积涝、内涝。利用天气实况、区域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6月22日南昌市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着重根据此次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得出结论:(1)此次过程主要受高空槽东移、中低层西南气流以及低层切变共同影响;(2)充足的水汽条件、能量条件以及垂直运动条件均有利于触发暴雨;(3)在高空槽东移、西南气流以及切变线共同影响的环流背景下,南昌地区整层湿度较大,地面辐合线及倒槽位于南昌附近,有利于南昌成为强降水中心。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2010年6月l7-20日上饶市一次连续性暴雨发生概况,对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总结了此次暴雨过程的重要特点,以为今后预报员对汛期,尤其是主汛期的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宋堃 《北京农业》2014,(24):187-18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13年6月26-29日江西省高安市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高层辐散、中低层切变线和西南急流是此次过程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天气系统;低空西南急流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为暴雨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超低空偏南急流的建立、发展并维持是出现强降水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且θse高值区位置与暴雨区对应。  相似文献   

16.
利用探空资料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7年6月14—15日道孚县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并从500hPa环流特征、物理量诊断等方面分析了此次暴雨过程的成因,以期为高原地区暴雨预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2014年6月19日-20日出现在湖南娄底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简要介绍了暴雨出现的500 hPa环流背景,并从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热力条件等方面重点分析了暴雨产生的原因。指出:本次过程的高空影响系统为中纬度西安到重庆的低槽;暴雨出现前的一天低空已出现西南急流,且暴雨发生时低空水汽辐合中心与暴雨对应较好;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和热力不稳定是促使降雨加强并形成暴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况太和 《农业与技术》2012,(7):121-122,127
本文针对江西省永修县2011年6月13日~15日出现的典型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大气环流形势图、卫星云图资料、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及单站气象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陈婉华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277-278
通过利用2010年6月14日20时、15日8时地面图、卫星云图和此次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雷达产品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6月15日,受高空槽东移、低层切变南压和低空西南急流共同影响,华安县普降暴雨,本站雨量61.6mm,最大雨量出现在湖林乡区域站,雨量113.8mm,达到大暴雨。通过探讨此次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机制,从中找出预报此类降水的着眼点,为今后暴雨预报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以及MICAPS系统中提供的实况和数值预报资料,对2014年6月18日夜间陇南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配合500 h Pa层上切变所造成的,同时地面辐合线的触发及地形起到重要的诱发作用;暴雨形成前的高温天气、西南气流的持续及逐渐加强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层强对流为此次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