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抗虫棉在江苏沿海棉区的抗虫效果调查及其应用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90年代以来,棉铃虫连续在江苏大发生,影响了棉花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为了减轻棉铃虫的为害,克服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控制棉铃虫发生的局面,自1995年起,我们引进泗棉3号转基因抗虫棉(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RH-1(中国棉花研究所)两种转基因抗虫棉,以泗棉3号、中杂028和苏棉9号常规棉为对照,设常规棉和抗虫棉用药区和不用药区,用药区每年根据各代棉铃虫的发生量决定用药次数,一般二代用药1~2次、三代2~3次、四代3~4次,每个品种系统查卵,每代发生结束后调查残虫。室内以泗棉3号转基因抗虫棉和泗棉3…  相似文献   

2.
转Bt基因棉和常规棉对烟粉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实验室恒温和大田自然条件下,通过对转Bt基因棉国抗22和常规棉亲本泗棉3号的对比试验研究,探讨两种棉花对烟粉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28℃恒温条件下,在花铃期棉花上,国抗22上的B型烟粉虱发育历期(从卵到成虫羽化)比常规棉亲本泗棉3号短17.79%、存活率高4.5%、产卵量高39.62%、雌虫寿命长12.14%、内禀增长率rm大20.18%;在苗期棉花上,国抗22上的B型烟粉虱发育历期比泗棉3号短14.14%、雌虫寿命长17.46%、rm大1.47%,存活率和产卵量差异不显著。在大田自然变温条件下,国抗22上烟粉虱发育历期比泗棉3号短13.6%。在同一品种棉花上,饲养在苗期棉花上烟粉虱的发育历期较花铃期棉花长。结果显示,花铃期棉花比苗期棉花更有利于烟粉虱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常规棉亲本相比,转Bt基因棉花上烟粉虱的种群扩增速率更快。  相似文献   

3.
肖县黄口棉区害虫主要天敌优势种是瓢虫、草蛉、蜘蛛3大类。近两年防治棉花害虫的主要农药品种多是有机磷类、菊酯类及有机氯杀螨剂,对天敌的杀伤很大。1984年我们把几种农药对棉虫天敌的杀伤作用进行了试验。 一、试验方法 1984年6月27日—7月6日在黄口乡杨各村进行。分8个处理,2次重复,每小区面积0.1亩,小区顺序排列。药液用量均为120斤/亩,8个处理是:  相似文献   

4.
一代棉铃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7年~1998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和江西省彭泽县棉区,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研究了一代棉铃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结果表明:一代棉铃虫的寄主在我省主要有大豆、棉花、蕃茄、烟草、辣椒等;发育历期以大豆饲养的发育最快,其次为棉花(泗棉三号),抗虫棉、辣椒、蕃茄饲养的发育慢;其存活率也是以大豆、泗棉三号最高,抗虫棉、辣椒、蕃茄极低;选定的五种寄主植物,一代棉铃虫成虫产卵选择依次为大豆、玉米、棉花、烟草、辣椒;饲养过程中前期用寄主叶片,后期用果实作饲料比全期用叶片饲养,棉铃虫发育快、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5.
硫丹防治棉蚜、棉铃虫药效试验硫丹是一种广谱性杀虫剂,对多种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994年,我们进行了疏丹防治棉花害虫的药效试验.现简报如下:1防治棉花苗期蚜虫试验试验选地力上等,棉花长势良好,品种为中棉12号J设硫丹每667m215ml、3dril...  相似文献   

6.
旱田播后芽前使用的除草剂品种较少,进口除草剂又受到一定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场于1987年对国产60%丁草胺乳油进行了旱田播后芽前选择性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小结如下: (一)试验方法:以“苏豆1号”大豆、“抗4”高粱、“150”玉米、“村农”元麦、“早熟3号”大麦、“扬麦4号”小麦、“苏蜜1号”西瓜、“泗棉2号”棉花、“沪油9号”油菜等9个为供试作物,每一作物每一重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等棉虫是棉花的重要害虫,棉虫防治的困难是对新农药的检验,也可促进新的防治技术的开发。已经在澳大利亚试验的棉铃虫性诱素是很有希望的棉铃虫防治剂。  相似文献   

8.
以陇棉1号、陇棉2号、陇棉3号、酒棉11号、酒棉15号、酒棉17号、新陆早39、新陆早48、硕丰2号、耕野6号、金垦108号等11个适宜甘肃河西走廊棉区种植的棉花品种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全生育期4 800(I1)、3 600(I2)、2 400(I3)、1 200 m3·hm-2(I4)不同灌溉水平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在不同灌溉条件下的棉花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并用抗旱性综合评价D值法及抗旱指数法对参试棉花品种(系)进行了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棉花品种的株高、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绒长、单株干重及籽棉产量在轻度的水分胁迫下增加,但在重度的水分胁迫下显著降低;所有棉花品种在I3灌溉水平下其灌溉水生产力最高,硕丰2号、新陆早48、酒棉11号、陇棉1号、陇棉3号、陇棉2号的最佳灌溉条件为I3,其产量与灌溉水生产力均达到最高,酒棉15号、新陆早39最佳灌溉条件为I2,耕野6号、金垦108号、酒棉17号在充足灌水条件下籽棉产量最高,但灌溉水生产力低;酒棉17号、陇棉3号为高抗旱品种,硕丰2号、耕野6号为中抗旱品种,新陆早48、陇棉1号、陇棉2号、金垦108号为弱抗旱品种,新陆早39、酒棉11、酒棉15号对干旱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利用室内饲喂法,以泗棉3号为对照,研究转双价(Bt CpTI)基因棉SGK321和转单价(Bt)基因杂交棉科棉3号对甜菜夜蛾室内种群生长发育和趋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GK321、科棉3号饲喂的甜菜夜蛾幼虫死亡率、成蛹下降率和幼虫成蛾下降率显著高于对照,且SGK321饲喂的化蛹下降率显著高于科棉3号。SGK321、科棉3号饲喂的甜菜夜蛾幼虫期显著长于泗棉3号,其蛹重显著轻于泗棉3号;SGK321饲喂的幼虫期长于科棉3号,其蛹期和蛹重接近于科棉3号;三种棉花饲喂的甜菜夜蛾的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均表现为SGK321<科棉3号<泗棉3号,其中SGK321饲喂的产卵期显著短于泗棉3号;SGK321、科棉3号饲喂的雌成虫寿命相近,但明显短于泗棉3号。三种棉花饲喂的甜菜夜蛾净增长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和种群增长指数(I)均表现为SGK321<科棉3号<泗棉3号;世代平均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T)均表现为SGK321>科棉3号>泗棉3号。甜菜夜蛾2~5龄幼虫对棉花的趋性强弱顺序为泗棉3号>科棉3号>SGK321。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棉铃虫在武威市玉米田连年暴发成灾,年发生面积2.4万~3.1万hm2,占玉米种植面积的50%~70%。为摸清其发生规律,给防治提供依据,笔者于2002年进行了玉米不同种植方式对棉铃虫发生为害影响的试验。1材料和方法1.1供试材料玉米品种中单2号;小麦品种永良4号。1.2试验方法试验在凉州区和平镇进行,前茬为小麦带玉米田。试验设单种玉米和小麦带玉米2个种植方式处理,重复3次,6个小区,顺序排列,小区面积300m2。单种玉米田不覆膜,于4月7日点种;小麦带玉米田于3月12日先分带播种小麦,4月15日点种玉米。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1.3调查方法于棉铃虫…  相似文献   

11.
转Bt基因抗虫棉对甜菜夜蛾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运用转Bt基因棉国抗22及其亲本对照棉泗棉3号和转Bt CpTI基因棉SGK321及其亲本对照棉石远321的成熟叶片,研究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种群连续3个世代存活率、繁殖力、种群增长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两个转基因棉花品种后,对甜菜夜蛾各龄期存活率、繁殖力和种群增长趋势虽有一定影响,但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其影响呈逐步缩小趋势。组建甜菜夜蛾3个连续世代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取食泗棉3号棉花叶片后3个世代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是43.74、135.72和141.17,取食国抗22棉花叶片后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4.89、82.46和110.24,取食石远321棉花叶片后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是51.63、89.57和128.90,取食SGK321棉花叶片后3个世代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是43.26、81.37和114.66。表明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甜菜夜蛾种群的增长更快,其增长差异在常规棉与转基因棉花间有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8个试种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对棉铃虫抗虫性的对比试验和系统观察,表明中29F1、南抗3号和GK22等品种对棉铃虫的抗性较强,且丰产性能好,可作为治理棉铃虫的一项重要措施进行推广;杂交抗虫棉只有其F1代种有较高的使用价值,F2代性状分离严重,不宜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1997年笔者用12种复配新农药进行了防治第四代棉铃虫效果试验,结果如下:1试验材料和方法1.l基本情况试验在永修艾城东门棉田进行,品种为苏棉8号,试验田土壤肥力均匀,栽培条件均一,棉花长势中等。试验田在试验前20d内没有施过任何药剂。施药时棉田第四代棉铃虫虫龄2~5龄,以2~4龄为主。1.2试验设计1.ZI供试药剂及浓度处理(1).44%多虫清833倍,瑞士汽巴(2).30%抗虫威833倍,大丰农药厂(3).40%甲辛宝1000倍,建湖助剂厂(4).25%快杀灵2号833倍,江苏丰山集团(5).25%棉神1号833倍,烟台京蓬农药厂(6).10%杀…  相似文献   

14.
1 试验条件 1.1 作物和靶标 供试作物为棉花,品种为湘杂棉2号F2.防治对象为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 1.2 环境条件 本试验在武汉市汉南区东城垸农场东荆大队进行.本试验地历年棉铃虫为害程度较重,试验田农作条件一致,前茬作物为油菜.2005年4月10日播种,5月20日移栽,种植密度2.7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Bt棉对主要棉虫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1  
对河南新乡棉区种植的转Bt基因棉和常规棉棉田虫情进行了定点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结果表明:棉铃虫在两种棉田棉花上的落卵量无明显差别,而幼虫存量差异显著,Bt棉棉花上幼虫存量显著降低;Bt棉对棉蚜的发生无明显的影响,而Bt棉上棉红蜘蛛的发生比常规棉略重,同时初步研究制定出种植Bt棉后的棉虫综防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棉花品种(系)抗虫性的鉴定、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棉铃虫的暴发为害已严重制约了我国棉花生产的稳定发展,生产上急需在综合防治中利用棉花自身的部分抗虫性抵御害虫的侵害,提高植棉的综合效益。本文从棉花种质(材料)的外部形态抗虫性、生理生化抗虫性、外源性抗虫基因导入等三个方面详细讨论了我国棉花品种(系)的抗虫性鉴定、选育及其研究进展现状。针对抗虫棉研究与利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探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不同机采棉种植模式对棉花主要植株形态影响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机采棉农艺与机艺高度配套是解决机采棉品质下降和降低植棉成本问题的关键。为了比较不同机采棉种植模式对棉花主要植株形态的影响效应,本研究以新陆中54号和新陆中7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目前大田条件下3种常用的机采棉种植模式,分别在花铃期、吐絮期对9个主要植株形态特征指标进行测定,研究机采棉种植模式植株形态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及对其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机采棉种植模式对7个植株形态特征指标影响显著。相同机采棉种植模式下不同品种间始果节高度、始果节位和果枝长度等农艺性状差异显著。通过多重比较发现一膜四行较一膜六行机采棉种植模式棉花生育进程提前4~6 d,霜前花率提高2%~4%,单株结铃多1~2个。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机采种植模式下株高与始果节高度、果枝台数、叶形指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4、0.730、0.560,茎粗与单株结铃数呈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35。因此,增加植株高度可使植株形态更符合机采要求,增加茎粗可使单株结铃数增加并且可减少倒伏,降低机采损失。植株过矮和过密已经无法适应机采棉种植要求,需打破传统的棉花"矮""密""早"高产栽培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为世界性的害虫,也是我国当前棉花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抗药性的产生,一些常用农药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逐渐下降,用药次数、浓度和药量都不断增加,造成环境污染和棉田农药成本逐年上升。为了开展棉虫的综合防治,保护和利用棉虫的天敌,几年来,我们对湖北省棉铃虫的天敌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室内观察试验。现将初步的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9.
选育棉花抗虫品种,充分利用作物本身的自卫反应能力,获得天然防虫、治虫效果,具有防效稳定、有利于生态平衡、应用方便、减少农药投资和农药污染等优点,它将成为棉花病虫害综合治理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选育和利用棉花抗虫品种的前提,是对大量棉花种质资源进行抗虫性鉴定和筛选,对棉花种质的抗性程度作出评价,以便直接在生产中利用丰产优质的抗虫品种和为培育抗虫品种提供抗源。 1981年以来,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棉花种质对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的研究:棉花抗虫形态的观察鉴定、田间人工接  相似文献   

20.
1984年8月2日,我县在黄口乡西河村,用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微生物实验工厂生产的苏云金杆菌(B.t)乳剂,进行了防治三代棉铃虫大田小区药效试验。 该项试验4个处理,2次重复,共8个小区,每小区面积0.1亩,各处理是:B.t乳剂200、250和300倍液,喷清水作对照,田间小区其它因素相同。每处理定点定株调查百头棉铃虫幼虫。8月2—4日为卵盛孵期,喷药时间8月2日,喷药液量每小区10斤。喷药1天后各处理无死虫,喷药后3、5、7、9各天检查,200和250倍液的死亡率都是100%,30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分别是94.9、96.8、100、和100%。因而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