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UPLC-PDA法测定不同采收期白花延龄草根茎及茎叶中重楼皂苷Ⅵ及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的含量。色谱柱: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2.1mm×100mm,1.7μm);检测器:PDA;流动相:乙腈(A)-水(B);流速:0.4m L/min;线性梯度洗脱:0min~5min,40%A~47%A;柱温:35℃;检测波长:203nm;进样量:2μL。3个时期白花延龄草根茎中重楼皂苷Ⅵ含量分别为1.06%、1.19%和1.35%,茎叶中含量分别为0.019%、0.010%和0.002%;根茎中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含量分别为0.91%、0.97%和1.12%,茎叶中含量分别为0.064%、0.049%和0.012%。  相似文献   

2.
太白七药红毛七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太白七药红毛七的化学成分,为其药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红毛七石油醚及乙酸乙酯萃取相中分离得到9个纯品化合物,分别为棕榈酸(Ⅰ)、α-菠菜甾醇(Ⅱ)、α-菠甾醇-β-D-葡萄糖苷(Ⅲ)、β-豆甾醇(Ⅳ)、16α,23,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Ⅴ)、16α-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Ⅵ)、常春藤皂苷元-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Ⅶ)、葳严仙皂苷元-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Ⅷ)、常春藤皂苷元-3-O-β-D-葡萄吡喃糖-(1→2)-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Ⅸ);化合物Ⅰ、Ⅱ、Ⅲ、Ⅴ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该方法可用于研究太白七药红毛七的化学成分,为太白山产红毛七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红景天(Rhodiola rosea)根茎化学成分。【方法】红景天根茎1.0 kg用75%乙醇热回流提取,采用ODS柱层析及制备液相色谱(p HPLC)分离纯化大孔树脂20%和60%乙醇-水洗脱部位,用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红景天根茎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酪醇(1)、1,1-二甲基烯丙醇-β-D-葡萄糖苷(2)、红景天苷(3)、草质素-7-O-(3'-O-β-D-葡萄糖基)-α-L-鼠李糖苷(4)、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鼠李糖苷(5)、山奈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6)、1,2,3,4,6-五-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7)、山奈酚(8)、rhodiolin(9)、草质素-7-O-α-L-鼠李糖苷(10)。【结论】化合物2,5为首次从红景天根茎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从百合科天然药用植物黑刺菝葜根茎的体积分数70%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呋甾烷甙和2个已知化合物,经光谱技术(IR,MS,1H-NMR,13C-NMR,HMQC和HMBC)和化学方法鉴定为26-O-β-D-葡萄吡喃糖基-(25R)-呋甾-5-烯-3β,17α-二羟基-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鼠李吡喃糖甙、木栓酮和豆甾醇。木栓酮和豆甾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田生产中黄瓜育苗移栽后易出现缓苗期的问题,以两叶一心期的黄瓜叶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分析黄瓜在不移栽与移栽2种处理下叶片中的代谢物差异。结果表明,不移栽处理与移栽处理后1、3、5 d的样品代谢物没有显著分离,而7 d的样品代谢物却出现了明显的分离,这说明移栽后7 d开始出现缓苗期,确定了开展缓苗期研究的适宜时期。同时,对不移栽处理与移栽处理后7 d的样品代谢物进行了OPLS-DA二元统计分析,找到了6种差异化代谢物,并通过UNIFY数据库鉴定出其中4种化合物,分别为戊糖、7-O-α-L-鼠李吡喃糖基-山柰酚-3-O-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糖苷山柰酚-3-O-(2G-α-L-鼠李糖基)-芸香糖苷、商陆苷元。其中,戊糖属于糖类,7-O-α-L-鼠李吡喃糖基-山柰酚-3-O-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糖苷山柰酚-3-O-(2G-α-L-鼠李糖基)-芸香糖苷属于黄酮类物质,商陆苷元属于萜类物质,其余2种化合物未知。在不移栽和移栽2个处理中,这6种代谢物含量差异较大,初步认为这6种物质是与育苗移栽相关的代谢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古代麻黄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来探讨其化学成分的稳定性。[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麻黄中的化学成分,并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然后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古代麻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槲皮素-3-O-β-L-吡喃鼠李糖苷(2)、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4″-E-(4-羟基)-肉桂酸酯(3)、刺五加酮(4)、胆甾-5-烯-3β-正十四酸酯(5)、β-谷甾醇(6)、正二十八烷醇(7)和正二十六羧酸(8)。[结论]研究发现,麻黄中黄酮类成分结构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7.
从麻竹(Dendrocalamuslatiflorus)叶中分离得到四个黄酮类化合物。经性质和光谱(UV,IR,MS,1HNMR,13CNMR等)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牡荆苷(Ⅰ),芦丁(Ⅱ),山奈酚-3-O-β-D-芸香糖苷(Ⅱ-Ⅰ),山奈酚-3-O-β-D-葡萄糖基(1-2)-α-L-鼠李糖苷(Ⅳ)。四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8.
 从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叶中分离得到四个黄酮类化合物。经性质和光谱(UV,IR,MS,1HNMR,13CNMR等)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牡荆苷(?),芦丁(II),山奈酚-3-O-β-D-芸香糖苷(III),山奈酚-3-O-β-D-葡萄糖基(1-2)-α-L-鼠李糖苷(IV)。四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9.
探索无患子抗稻瘟病病菌的活性成分,运用大孔吸附树脂及硅胶柱层析对无患子皂苷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光度比色法定量、核磁共振和质谱法确定结构、琼脂稀释法评价抗稻瘟病病菌活性。结果显示,无患子提取物过D101大孔吸附树脂的70%乙醇洗脱液,再经过硅胶柱,收集到由三氯甲烷-甲醇(体积比分别为1∶1、3∶1、5∶1、7∶1、9∶1)洗脱下来的5个活性组分,该5个组分的抗稻瘟病病菌EC_(50)分别为46.84、51.19、23.13、29.92、40.85μg/mL。进一步纯化7∶1、5∶1流分,分别获得1个单体成分和含有2种成分的混合物,在浓度为20μg/mL时,抗菌率分别为84.16%、81.24%。该单体结构经波谱分析和文献比对被鉴定为常春藤3-O-α-D-木吡喃糖基(1→3)-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阿拉伯吡喃糖苷。  相似文献   

10.
研究蚊子草的化学成分。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分别是:水杨酸(1)、苯甲基-2-羟基-6-O-[6-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苯甲酸酯(2)、2-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水杨酸甲酯(3)。化合物2、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西藏沙棘(Hippophae thibetana)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MCI柱色谱法及半制备HPLC研究西藏沙棘枝叶的化学成分,依据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合物结构。[结果]试验共得到7种化合物:Δ5,22豆甾醇(1),齐墩果酸(2),3'-甲氧基-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3'-甲氧基-槲皮素-3-O-a-L-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4),表儿茶素(5),对羟基苯甲酸丁酯(6),3,4-二甲氧基-5-羟基-苯酚-1-O-α-D-阿拉伯糖-(1→6)-β-D-葡萄糖苷(7);其中化合物1、5、6、7为首次从西藏沙棘中分离得到。[结论]研究可为西藏沙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石榴籽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闵勇  张丽  郭俊明  古昆  邱明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635-2637
为研究石榴籽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的方法从石榴籽中分离到8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旋光等波谱方法鉴定为:罗汉松脂苷(Ⅰ),牛蒡子苷(Ⅱ),2α,3β-二羟基-12-烯-28-乌索酸(Ⅲ),乌索酸(Ⅳ),齐墩果酸(Ⅴ),没食子酸(Ⅵ),β-谷甾醇(Ⅶ),胡萝卜苷(Ⅷ)。  相似文献   

13.
羊耳菊有效组分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羊耳菊有效组分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UHPLC-Q-TOF-MS技术,对其中主要的化学成分进行表征,指认其中特征性、代表性的化学成分,并通过对照品进行比对。[结果]在羊耳菊有效组分中鉴定出12个化合物,分别为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洋蓟素、木犀草苷、东莨菪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6→1)-α-L-鼠李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结论]明确了羊耳菊有效组分中的12个化合物,为羊耳菊药材的质量控制指标成分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3-羰基-桦木酰-甘氨酸的合成与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增强桦木酮酸的生物活性,以桦木酮酸为原料,草酞氯为酰化剂,合成桦木酮酸酰氯,再与甘氨酸甲酯盐酸盐合成3-羰基-桦木酰-甘氨酸甲酯,水解得到3-羰基-桦木酰-甘氨酸.采用红外、核磁和质谱对产物进行化学结构分析,并用四唑盐比色试验(MTT)法对人源肺腺癌细胞(A549)、人源鼻癌细胞(CNE)、人源舌鳞癌细胞(Tca8...  相似文献   

15.
盾叶薯蓣中薯蓣皂苷酸水解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339-16340,16358
[目的]优化盾叶薯蓣中薯蓣皂苷的酸水解工艺。[方法]以干燥盾叶薯蓣根为原料,利用已优化的皂苷提取工艺制备足量水解用皂苷。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研究盐酸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3个工艺参数及其交互作用对薯蓣皂苷水解的影响,以薯蓣皂苷元的含量为指标,筛选酸水解工艺条件。[结果]盾叶薯蓣中薯蓣皂苷最佳酸水解工艺条件为水解时间4 h,水解温度85℃,酸浓度4mol/L。该条件下,皂苷的平均得率为3.51%,同时可分离得到淀粉。[结论]该研究得到薯蓣皂苷的酸水解工艺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并可大幅度减少废水的生成,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姜黄(Curcuma longa L.)非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姜黄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姜黄非药用部位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3-吲哚甲醛(1)、光色素(2)、3-O-(α-D-半乳糖)-(1″→6')-O-β-D-半乳糖苷–丙三醇(3)、姜糖脂A(4)和noralpindenoside B(5)。[结论]5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姜黄非药用部位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通过齐墩果酸氧化成3-氧代齐墩果酸,再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合成了3-(2’,4’-二硝基)-苯腙齐墩果酸,采用MTT法测定了三个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齐墩果酸及其衍生物对肺癌LTEP-α-2细胞均有抑制作用,3-氧代齐墩果酸的活性最高,其抑制率为90.0%,IC50为24.2μg·mL-1。  相似文献   

18.
头花蓼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头花蓼的化学成分,为科学利用头花蓼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硅胶、聚酰胺和Sephadex LH-20对头花蓼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光谱数据等,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10 kg干燥带花全草头花蓼中分离纯化出6种化合物,化合物1为1.25 g,化合物2为33.00 mg,化合物3为0.90 g,化合物4为0.78 g,化合物5为0.14 g,化合物6为31.00 mg,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原儿茶酸、β-胡萝卜苷、β-谷甾醇、香草酸、7-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基-5-羟基色原酮。[结论]从头花蓼全草中得到了6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原儿茶酸、β-胡萝卜苷、β-谷甾醇、香草酸、7-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基-5-羟基色原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